產業興村,三產互促的"濯村格局 "濯村"幸福密碼"(中)

2020-12-23 水母網

產業興村,三產互促的「濯村格局」

———濯村「幸福密碼」(中)

 
遊客在濯村賞櫻花。(資料片)

    水母網1月7日訊  (煙臺日報記者 慕溯 通訊員 李夢 王海濤 龐志遠 攝影報導)這幾天,高雲建格外忙碌。中青旅集團來到「櫻花小鎮」濯村,規劃依託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特色小鎮和全國美麗宜居村莊濯村的旅遊資源,以濯村為中心,擬投資百億,打造風情小鎮和休閒、觀光、旅遊綜合田園文旅小鎮。

    消息一出,濯村人樂得如櫻花般燦爛。

    回想起20年前的「窮困村」,濯村人明白二十年間發展歷程的甘苦:從只有單一農業支撐的局面,到如今建起8000畝果品園林基地,運營起萊陽第一個村級工業園,吸引來自6個國家和地區的16家企業入駐;以櫻花旅遊節為典範,打造起文化旅遊項目,濯村已形成了一二三產業互促共進、全面開花的興旺新格局。

    村貌美了,客商來了,村民富了,濯村經濟依靠生態而來,又在綠水青山中不斷升級,打造出新時代新農村建設的「齊魯樣板」。正如濯村黨委書記高雲建所言:「農村經濟發展,一定要保護好綠水青山,這是農村發展的『金山銀山』。在此基礎上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走生態化特色路線,發展具有個性的生態小鎮。」

    村裡興起「開放經濟」

    濯村的產業,在20多年前也曾「輝煌」過。

    「那時候村裡80%以上的農戶都養雞,由於產出集中、產量也比較高,濯村曾一度引導著萊陽雞蛋的指導價。」 萊陽姜疃鎮黨委組宣委員龐志遠說。

    如此看來,濯村經濟發展也有過「支柱產業」,如今為何「不見了」?

    高雲建的一番話道出真相:「當時養雞都是『散養』,不成規模,導致整個村糞味燻天。而且高風險、高汙染的養雞業,僅給村民帶來年人均2000元左右的收入。遇到災年,有的村民顆粒無收甚至欠債纍纍。這種『小作坊』式的發展模式,不利於濯村長期發展,村民哪能過上好日子?!」

    在高雲建看來,農村經濟發展,一定要保護好青山綠水,這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金山銀山」。只要有利於村集體和村民增收,只要不改變土地性質,都去探索「土生金」的文章。

    濯村人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按照規劃,濯村將探索走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對外開放之路。在拆除雞舍、整治村容村貌的同時,通過 「盤活」村裡幾千畝土地,先行先試推進土地流轉,激活農村資源。「依託第一產業,吸納第二產業,繁榮第三產業,帶動服務業、旅遊業進入良性循環。最終,濯村實現多途徑發展,農民也在產業融合中變身產業工人,增收致富。」高雲建說。

    然而,這種規劃並沒有可借鑑案例,濯村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經過反覆調研與研究,村「兩委」班子作出大膽決定,引導承包土地的農民與有實力、有技術的外資企業籤訂長期土地租賃合同,變土地家庭承包經營為統一集約經營,探索走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對外開放之路。

    為穩妥走好第一步,村「兩委」決定拿效益不好的1500畝老梨園做試點。經多次與外界溝通,1997年引進新加坡客商整體租賃開發,村民進入梨園打工,搖身成為「產業工人」。

    數據顯示:當年,村集體收入增加到150萬元,收穫「第一桶金」。300名務工村民年總計增收160多萬元。

    一石激起千層浪,老梨園試點成功讓濯村百姓看到了農業規模經營的好前景。僅用一天時間,所有村民全籤訂了「入股」合同,把世代耕作的土地全部交給村裡用於整體招商管理。

    目前,村裡8300畝土地全部實現了流轉,共引進美國、新加坡、智利等6家外資企業經營管理,總投資10.76億元,興建起大梨、葡萄、花卉、苗木等果品園林基地。村集體每年創收600多萬元,1300餘名村民成為農業產業工人,年增加工資性收入4000多萬元,綜合經濟效益是過去的10多倍。

    回想起當年「放棄」60畝果園的情形,如今的濯村種植戶宮協金不後悔:「自己承包時,一年也就四五千塊錢。新加坡企業來了,我不承包了,去給他們打工,一年就掙一萬多。現在我不但每個月有五千多塊工資,還能學到種植技術。過去管理梨園比較落後,現在學了修剪、施肥等技術,產出也提高了,頭腦也豐富了。」

    建園區,「引鳳還巢」

    「過去,我們想上個項目,都得去外地找,找了談,談了人家也不一定來。現在不一樣了,客商都主動來濯村,希望在這裡落戶經營。」高雲建說。

    這樣的轉變,離不開這些年濯村在環境、治安、人文等諸多方面的不斷提升。走生態化特色路線,發展具有個性的生態小鎮,才能創造機會引來「鳳凰」。這使得「環境與招商」成為濯村產業發展互為補充的重要因素。

    2002年,臺灣客商王秋林在同樣做蝴蝶蘭產業的臺灣客商王世昌推介下,和妻子鄧曉楓來到這處「世外桃源」。在與濯村溝通及設施改造後,王秋林將原在青島的蝴蝶蘭花卉生產基地搬遷至濯村,60萬株蝴蝶蘭在這裡爭奇鬥豔。不僅投資來了,王秋林還把老母親從臺灣接到濯村,老人被村裡的美景所吸引,強烈要求在濯村定居下來。

    「之所以在濯村,這裡不僅環境好,而且治安也很放心。現在濯村有了知名度,客戶找到我們也很方便。對我們外地客商來說,這裡的營商環境、自然環境對我們有很大的吸引力。」 鄧曉楓說。

    有了臺灣客商的「選擇」,濯村隨即被眾多企業熟知,迎來產業布局的飛躍。

    為給企業提供便利的基礎設施,濯村陸續投資1000餘萬元,規劃建成了佔地70萬平方米的萊陽市第一個村級工業園。 

    「引鳳還巢」,濯村的興業密碼效果不凡。2003年,泰康食品總經理王邦飛在對比三處落戶地址之後,相中濯村入駐工業園;煙臺君民紡織服務有限公司落戶濯村,一期投產1500萬;新龍海調理食品將廠區從蓬萊遷至濯村,調理食品已出口日、韓、英等多個國家……目前,工業園內已引進16家企業,涉及機械製造、食品加工、服裝鞋帽等8個行業領域,吸納勞動力3000多名,年增加勞務收入近億元,村民們實現了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

    在招商引資的同時,村裡鼓勵村民積極創業。目前,全村個體工商戶達180戶,10戶中就有1戶搞經營,發展起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糧食倉儲、餐飲服務等項目120餘個,個體經濟年產值1.2億元,形成客商創大業、百姓創家業的濃厚氛圍。

    花為媒,打造產業升級版

    發展農村經濟,帶領農民致富,這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共同願望,但是每個村的情況卻不盡相同。濯村的做法是,在招商引資興辦工業的同時,又多元發展,搞活旅遊服務產業。

    2015年,濯村整合3000畝苗木基地、60萬株蝴蝶蘭花卉基地、10萬株櫻花等資源,利用村莊櫻花品種多、品質好的特色,舉辦「櫻花節」,目前已累計接待遊客200餘萬人次,培育起一條以櫻花遊為主的特色旅遊產業鏈條。

    自此,櫻花讓濯村聲名遠播。以櫻花為媒,濯村吸引了大量慕名而來的遊客,和洽談合作的客商。與此同時,村民的就業問題也解決了,或做農家樂,或當花匠,或開商店,收入頗豐。數據顯示,目前村民中個體經營或經商增加到180戶、佔村民總數的11.5%。「有不少的投資商是先看好了我們的居住環境,才帶項目來投資。我們不僅實現了社會價值,也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光看村裡的樹,就價值幾個億。」高雲建說。

    農業規模經營的成功探索,讓濯村人徹底解放了思想。搭上「網際網路+」的春風,讓更多人知道濯村、走進濯村,成為濯村的「新目標」。

    「如果櫻花這個品牌也算一種產品,那我們要對村落包括一產、三產在內的所有『產品』,整體進行網絡營銷,同樣也是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式。」高雲建說。這樣的發展思路,讓濯村與驢媽媽旅遊成為合作夥伴。

    「將包括櫻花節在內的濯村鄉村旅遊資源同驢媽媽網和手機客戶端進行對接,藉助他們的影響力來實現濯村旅遊資源在全國範圍內的營銷。同時,果品、花卉、苗木等農產品也是我們的特色,我們也進行了相關農產品電商操作的考察,利用電商進行擴大產品銷售半徑,藉助電子商務,在全國範圍內叫響煙臺濯村農產品的品牌。」高雲建說。

    不止於時代紅利,濯村又瞄準文旅產業的「升級版」。

    目前,濯村正與中青旅集團等開展合作,擬總投資100億元、佔地10平方公裡的田園文旅小鎮項目,依託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特色小鎮和全國美麗宜居村莊濯村的旅遊資源,將鎮駐地、濯村及周邊10個村莊、五龍河水資源以及魯花創業文化相結合,打造風情小鎮和休閒、觀光、旅遊綜合田園文旅小鎮。此外,根據規劃,濯村還將依託「山東省首批美麗村居建設試點村莊」優勢,形成以「點」(展現村居建築特色)—「線」(展現櫻花大道)—「面」(展現村莊片區風貌)共同構築的村居旅遊觀光線路,儘快形成有特色、系統性的村居旅遊觀光線路,力爭到2021年底,全村完成美麗村居建設。

 

相關焦點

  • 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 走富民興村特色產業路
    據悉,省、市把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富民興村產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產業興旺的重大行動、重要抓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紮實推進。根據《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工作方案》,自2019年起,廣東省計劃連續3年投入省級財政資金30億元,扶持3000個村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形成200個特色農業專業鎮。
  • 西溝村的「幸福密碼」
    這座地處川陝交界的小山村——漢中寧強縣漢源街道辦西溝村,隱藏著怎樣的「幸福密碼」,一步步把小康生活的美麗願景變成現實?密碼一:興產業 拓寬致富路子盛夏時節,西溝河的山泉水越發清冽,一個個魚塘如同碧玉鑲嵌在山林間。這裡的冷水魚養殖遠近聞名,年產值達100萬元。在這魚塘附近的山坡上,羅自勇正在新建的保溫大棚裡餵雞。
  • 平輿縣圍繞三產融合推進白芝麻產業高質量發展
    小芝麻 大產業平輿縣圍繞三產融合推進白芝麻產業高質量發展
  • 甘泉縣:建強支部 開啟「幸福密碼」
    今年以來,甘泉縣緊緊圍繞「整鄉推進、整縣提升」黨建示範創建和「黨支部建設提升年」活動,堅持抓基層,強支部,建強農村「橋頭堡」,開啟美麗鄉村的「幸福密碼」,以組織振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抓黨建強基礎 築起幸福路「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
  • 北二堡:用資源優勢興村富民
    地處靜海區東澱大窪的臺頭鎮北二堡村義渡碼頭遊樂廣場惠風和暢,廣場中央那兩株近百歲的同根孿生參天白楊在明媚的春光裡,以主人翁的姿態高挑著「福」字宮燈,迎接著前來走親訪友的八方賓客。人勤春來早。記者圍繞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走進北二堡,了解這裡工作的突破點和新亮點。
  • 麻灣二村興產業促增收 黨支部帶領群眾脫貧摘帽
    工廠以周邊村種植的速生楊作為加工原材料,經過工序處理,一張張略帶潮溼,散發著清香的木板便做成了。「別看這廠子不大,我們村差不多20人在這裡做工,能為村裡帶來很好的收入。」工人劉培森高興地說道。東營區派駐麻灣二村「第一書記」李晨曉告訴筆者,該木材加工廠依託本村民欣林業專業合作社,運行後大大增加了村集體的經濟增收。「我們麻灣二村圍繞產業富民做的扶貧文章還不止如此。為了更好地提高經濟效益,帶領村集體脫貧致富,2016年底流轉了150畝土地,在黃河於築房臺上建設了四倍體泡桐種植示範基地,5—6年就可培育成材進行銷售和加工。」
  • 【本土】102,295,幸福密碼解讀中... ...
    【本土】102,295,幸福密碼解讀中... ...近年來,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等方式,大沁他拉鎮昂乃村102戶295口人順利實現脫貧。貧困群眾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子越過越好,一張張充滿信心的笑臉成了脫貧路上最美的風景。
  • 榆社社城村:黨建強產業興 村民過上好日子
    12月15日是農曆冬月初一,雖至寒冬時節,但在榆社縣社城村5000平方米的育苗玻璃大棚裡,卻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一株株長壽花、仙客來、一品紅在苗床上茁壯成長……社城村位於榆社縣城北15公裡處,是一個有上千年悠久歷史的古村落。
  • 湖州市縣區「互看互學互比」活動走進安吉
    10月22日上午,湖州市委常委會主題教育第二次專題學習暨2019年全市第三次縣區「互看互學互比」活動走進安吉縣。馬曉暉、錢三雄、胡菁菁、楊建新等市四套班子領導,各縣區黨委政府、相關市直機關部門主要負責人來到安吉縣,實地考察項目,學習相關做法。省委第五巡迴指導組到場指導。縣領導沈銘權、陳永華、陸為民、葉海珍、陳小龍參加。看現場、學經驗,比成效、促提升。
  • 烏當新堡:五聯五化促五振興 全力繪就鄉村發展新畫卷
    支部聯建,區域一體化,促組織振興。緊抓烏當區「三新三帶」建設示範帶打造契機,持續推進聯村黨委建設。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鄰、資源共享、發展互促」原則,成立聯村黨委,形成上連鄉黨委、下接村黨支部、村與村左右聯動的發展新格局。
  • 丹鳳:搬出幸福新生活;​「尋找身邊好青年」勵志報告會舉行
    1、丹鳳:搬出幸福新生活在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中,丹鳳縣結合陝南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政策,加大易地移民搬遷工作力度。
  • 大方縣瓢井鎮坪興社區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發展致富產業 辣椒紅...
    過去,坪興社區以傳統農業為主,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等低效農作物,農業結構單一,形不成規模也談不上產業,傳統的小農經濟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瓶頸,農業長期維持在自給自足階段,不但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增收致富的形勢也十分嚴峻。聚焦農村產業革命,坪興社區狠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探索興村富民之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工農互促」為幸福生活加碼
    農業大省河南如今正以糧食生產為抓手,持續探索「農業田野裡如何長出工業大樹」,走出了一條以「農」定「工」、以「工」促「農」、工農和諧發展的新路子。農業產業鏈條的拉長,農業附加值的提高,也讓更多的農民工不用再外出務工,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憑藉一技之長在小康之路上奮力前行。
  • 百名記者進百村|蓬溪縣新會鎮騾埝村:從「靠天吃飯」到產業興村
    12月8日《遂寧日報》報版截圖【村名片】騾埝村隸屬蓬溪縣新會鎮,幅員面積2.7平方公裡,位於蓬溪縣城以東,與南充市嘉陵區新廟鄉毗鄰接壤,是新會鎮20個行政村中距離縣城最遠的一個村。脫貧致富經蓬溪縣新會鎮騾埝村強化基礎設施發展種養產業 從「靠天吃飯」到產業興村12月3日,蓬溪縣新會鎮騾埝村金絲皇菊種植基地內,村民們正忙著除草、清理一些枯枝敗葉
  • 傳統手藝結緣現代化經營 武義「豆腐村」集聚產業興村富民
    傳統手藝結緣現代化經營 武義「豆腐村」集聚產業興村富民 2018-11-23 10:39:01 金華日報 報導組 李增煒   成功對接省農科院項目,以科技手段推動豆腐產業發展;與鄉賢會籤訂「鄉村振興」合作協議書,依託近百鄉賢在外開超市這一有利資源,將三港豆腐銷往各地……在日前舉行的第四屆武義三港鄉村豆腐文化節上,三港鄉曳坑村收穫滿滿。
  • 水清景美產業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安徽蕪湖市灣沚區,這已形成一項規模產業。「我們生產的新型環保託盤,年銷售額1000多萬元。」蕪湖亞太通用託盤包裝有限公司負責人夏則榮說。託盤產業的轉型是灣沚區綠色發展的縮影。近年來,灣沚區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結合當地實際,走出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互促互贏的發展新路。
  • 康縣:文旅引領美麗鄉村建設 產業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原標題:康縣:文旅引領美麗鄉村建設 產業提升群眾幸福指數近年來,康縣立足實際,以脫貧攻堅為統攬,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統籌推進鄉村旅遊發展和城鄉文明創建,不斷夯實鄉村振興基礎,建設打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環境美、產業優、百姓富、民風淳的美麗新家園,形成了村村之間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幸福畫卷。2019年11月「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永久會址落戶康縣。
  • 榆社縣社城村:產業發展有活力 鄉村振興有動力
    更重要的是,這些標語也正是我們村黨支部引領產業脫貧致富的真實反映。」社城村黨支部書記張海明自豪地說。說話間,來到村邊的智能溫室大棚,棚裡一株株長壽花苗在苗床上站列得整整齊齊,生機盎然。「聞著花香,學著技術,還掙著錢,我相信俺家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 正在棚內給花卉修剪枝葉、套袋裝箱的村民鄭留英高興地告訴記者,過去她只能靠打零工勉強維持全家生活。
  • 寧德柘榮城郊鄉:產業興村促振興 引得鳳凰歸桑梓
    寧德市柘榮縣城郊鄉針對「山區農村人才荒蕪化」現象,不斷深化拓展人才「引、育、服」方式方法,為鄉村振興特別是產業振興持續注入智力、激發活力,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鄉鎮和「產業強鎮」。柘榮。
  • 福建長泰:培育壯大特色產業 促進三產融合發展
    近年來,福建省長泰縣農業農村局立足資源優勢,積極培植壯大特色產業,連續5年扶持長泰蘆柑、枋洋蜜桔等縣域特色農產品擴種提質,加強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快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促進三產融合,全力打造「全域化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