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村,三產互促的「濯村格局」
———濯村「幸福密碼」(中)
水母網1月7日訊 (煙臺日報記者 慕溯 通訊員 李夢 王海濤 龐志遠 攝影報導)這幾天,高雲建格外忙碌。中青旅集團來到「櫻花小鎮」濯村,規劃依託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特色小鎮和全國美麗宜居村莊濯村的旅遊資源,以濯村為中心,擬投資百億,打造風情小鎮和休閒、觀光、旅遊綜合田園文旅小鎮。
消息一出,濯村人樂得如櫻花般燦爛。
回想起20年前的「窮困村」,濯村人明白二十年間發展歷程的甘苦:從只有單一農業支撐的局面,到如今建起8000畝果品園林基地,運營起萊陽第一個村級工業園,吸引來自6個國家和地區的16家企業入駐;以櫻花旅遊節為典範,打造起文化旅遊項目,濯村已形成了一二三產業互促共進、全面開花的興旺新格局。
村貌美了,客商來了,村民富了,濯村經濟依靠生態而來,又在綠水青山中不斷升級,打造出新時代新農村建設的「齊魯樣板」。正如濯村黨委書記高雲建所言:「農村經濟發展,一定要保護好綠水青山,這是農村發展的『金山銀山』。在此基礎上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走生態化特色路線,發展具有個性的生態小鎮。」
村裡興起「開放經濟」
濯村的產業,在20多年前也曾「輝煌」過。
「那時候村裡80%以上的農戶都養雞,由於產出集中、產量也比較高,濯村曾一度引導著萊陽雞蛋的指導價。」 萊陽姜疃鎮黨委組宣委員龐志遠說。
如此看來,濯村經濟發展也有過「支柱產業」,如今為何「不見了」?
高雲建的一番話道出真相:「當時養雞都是『散養』,不成規模,導致整個村糞味燻天。而且高風險、高汙染的養雞業,僅給村民帶來年人均2000元左右的收入。遇到災年,有的村民顆粒無收甚至欠債纍纍。這種『小作坊』式的發展模式,不利於濯村長期發展,村民哪能過上好日子?!」
在高雲建看來,農村經濟發展,一定要保護好青山綠水,這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金山銀山」。只要有利於村集體和村民增收,只要不改變土地性質,都去探索「土生金」的文章。
濯村人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按照規劃,濯村將探索走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對外開放之路。在拆除雞舍、整治村容村貌的同時,通過 「盤活」村裡幾千畝土地,先行先試推進土地流轉,激活農村資源。「依託第一產業,吸納第二產業,繁榮第三產業,帶動服務業、旅遊業進入良性循環。最終,濯村實現多途徑發展,農民也在產業融合中變身產業工人,增收致富。」高雲建說。
然而,這種規劃並沒有可借鑑案例,濯村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經過反覆調研與研究,村「兩委」班子作出大膽決定,引導承包土地的農民與有實力、有技術的外資企業籤訂長期土地租賃合同,變土地家庭承包經營為統一集約經營,探索走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對外開放之路。
為穩妥走好第一步,村「兩委」決定拿效益不好的1500畝老梨園做試點。經多次與外界溝通,1997年引進新加坡客商整體租賃開發,村民進入梨園打工,搖身成為「產業工人」。
數據顯示:當年,村集體收入增加到150萬元,收穫「第一桶金」。300名務工村民年總計增收160多萬元。
一石激起千層浪,老梨園試點成功讓濯村百姓看到了農業規模經營的好前景。僅用一天時間,所有村民全籤訂了「入股」合同,把世代耕作的土地全部交給村裡用於整體招商管理。
目前,村裡8300畝土地全部實現了流轉,共引進美國、新加坡、智利等6家外資企業經營管理,總投資10.76億元,興建起大梨、葡萄、花卉、苗木等果品園林基地。村集體每年創收600多萬元,1300餘名村民成為農業產業工人,年增加工資性收入4000多萬元,綜合經濟效益是過去的10多倍。
回想起當年「放棄」60畝果園的情形,如今的濯村種植戶宮協金不後悔:「自己承包時,一年也就四五千塊錢。新加坡企業來了,我不承包了,去給他們打工,一年就掙一萬多。現在我不但每個月有五千多塊工資,還能學到種植技術。過去管理梨園比較落後,現在學了修剪、施肥等技術,產出也提高了,頭腦也豐富了。」
建園區,「引鳳還巢」
「過去,我們想上個項目,都得去外地找,找了談,談了人家也不一定來。現在不一樣了,客商都主動來濯村,希望在這裡落戶經營。」高雲建說。
這樣的轉變,離不開這些年濯村在環境、治安、人文等諸多方面的不斷提升。走生態化特色路線,發展具有個性的生態小鎮,才能創造機會引來「鳳凰」。這使得「環境與招商」成為濯村產業發展互為補充的重要因素。
2002年,臺灣客商王秋林在同樣做蝴蝶蘭產業的臺灣客商王世昌推介下,和妻子鄧曉楓來到這處「世外桃源」。在與濯村溝通及設施改造後,王秋林將原在青島的蝴蝶蘭花卉生產基地搬遷至濯村,60萬株蝴蝶蘭在這裡爭奇鬥豔。不僅投資來了,王秋林還把老母親從臺灣接到濯村,老人被村裡的美景所吸引,強烈要求在濯村定居下來。
「之所以在濯村,這裡不僅環境好,而且治安也很放心。現在濯村有了知名度,客戶找到我們也很方便。對我們外地客商來說,這裡的營商環境、自然環境對我們有很大的吸引力。」 鄧曉楓說。
有了臺灣客商的「選擇」,濯村隨即被眾多企業熟知,迎來產業布局的飛躍。
為給企業提供便利的基礎設施,濯村陸續投資1000餘萬元,規劃建成了佔地70萬平方米的萊陽市第一個村級工業園。
「引鳳還巢」,濯村的興業密碼效果不凡。2003年,泰康食品總經理王邦飛在對比三處落戶地址之後,相中濯村入駐工業園;煙臺君民紡織服務有限公司落戶濯村,一期投產1500萬;新龍海調理食品將廠區從蓬萊遷至濯村,調理食品已出口日、韓、英等多個國家……目前,工業園內已引進16家企業,涉及機械製造、食品加工、服裝鞋帽等8個行業領域,吸納勞動力3000多名,年增加勞務收入近億元,村民們實現了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
在招商引資的同時,村裡鼓勵村民積極創業。目前,全村個體工商戶達180戶,10戶中就有1戶搞經營,發展起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糧食倉儲、餐飲服務等項目120餘個,個體經濟年產值1.2億元,形成客商創大業、百姓創家業的濃厚氛圍。
花為媒,打造產業升級版
發展農村經濟,帶領農民致富,這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共同願望,但是每個村的情況卻不盡相同。濯村的做法是,在招商引資興辦工業的同時,又多元發展,搞活旅遊服務產業。
2015年,濯村整合3000畝苗木基地、60萬株蝴蝶蘭花卉基地、10萬株櫻花等資源,利用村莊櫻花品種多、品質好的特色,舉辦「櫻花節」,目前已累計接待遊客200餘萬人次,培育起一條以櫻花遊為主的特色旅遊產業鏈條。
自此,櫻花讓濯村聲名遠播。以櫻花為媒,濯村吸引了大量慕名而來的遊客,和洽談合作的客商。與此同時,村民的就業問題也解決了,或做農家樂,或當花匠,或開商店,收入頗豐。數據顯示,目前村民中個體經營或經商增加到180戶、佔村民總數的11.5%。「有不少的投資商是先看好了我們的居住環境,才帶項目來投資。我們不僅實現了社會價值,也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光看村裡的樹,就價值幾個億。」高雲建說。
農業規模經營的成功探索,讓濯村人徹底解放了思想。搭上「網際網路+」的春風,讓更多人知道濯村、走進濯村,成為濯村的「新目標」。
「如果櫻花這個品牌也算一種產品,那我們要對村落包括一產、三產在內的所有『產品』,整體進行網絡營銷,同樣也是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式。」高雲建說。這樣的發展思路,讓濯村與驢媽媽旅遊成為合作夥伴。
「將包括櫻花節在內的濯村鄉村旅遊資源同驢媽媽網和手機客戶端進行對接,藉助他們的影響力來實現濯村旅遊資源在全國範圍內的營銷。同時,果品、花卉、苗木等農產品也是我們的特色,我們也進行了相關農產品電商操作的考察,利用電商進行擴大產品銷售半徑,藉助電子商務,在全國範圍內叫響煙臺濯村農產品的品牌。」高雲建說。
不止於時代紅利,濯村又瞄準文旅產業的「升級版」。
目前,濯村正與中青旅集團等開展合作,擬總投資100億元、佔地10平方公裡的田園文旅小鎮項目,依託全國重點鎮、山東省特色小鎮和全國美麗宜居村莊濯村的旅遊資源,將鎮駐地、濯村及周邊10個村莊、五龍河水資源以及魯花創業文化相結合,打造風情小鎮和休閒、觀光、旅遊綜合田園文旅小鎮。此外,根據規劃,濯村還將依託「山東省首批美麗村居建設試點村莊」優勢,形成以「點」(展現村居建築特色)—「線」(展現櫻花大道)—「面」(展現村莊片區風貌)共同構築的村居旅遊觀光線路,儘快形成有特色、系統性的村居旅遊觀光線路,力爭到2021年底,全村完成美麗村居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