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日上午,利民線上課堂再次開課:
主題:認識長者精神疾病。
主講:林智偉博士(廣州利民精神健康社會工作資源中心理事,香港利民會高級職業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博士)。
林博士在短短2個多小時的時間裡,重點介紹了老年抑鬱和認知障礙症的知識。同學們紛紛表示課程對他們的幫助太大了,希望以後可以就其中一些操作技巧進行進一步深入的培訓。
應同學們強烈要求,本次課程回顧將分批儘可能詳細整理林博士的課程內容,敬請持續關注。
隨著人口老化,長者患上抑鬱症的情況亦見普遍。長者在老化過程中會遇到不少壓力和失落:如健康狀況轉差、退休後生活模式改變、配偶過世、子女離開、經濟困難等。假若處理不當,容易患上抑鬱症。
抑鬱症是患者在情緒上出現障礙,過分消極悲觀,長時期情緒低落,而導致的心理及生理失調。
情緒:經常情緒低落、不明的哭泣、無助/無望的感覺、情緒波動,暴躁易怒。
思想/認知:思考困難、精神不能集中、記憶力衰退、自覺無能、無用、過分自責、罪惡感、覺得前景灰暗、絕望感、嚴重者可有幻覺、妄想、甚至有自殺念頭。
行為:對事物失去興趣、活動減少、反應遲緩或過敏、孤僻、 忽略儀容和衣著、暴躁易怒、飲酒。
身體:睡眠問題、經常感到疲倦、反應遲緩、原因不明的身體不適(如氣促、暈眩、心翳、腳軟)、食慾不振、體重下降或飲食過量。
藥物治療:抗抑鬱藥
三環抗抑鬱劑、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血清素及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SNRI) 、血清素第二型受體拮抗與再吸收抑制劑(SARI) 、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回收抑制劑(NDRI)、四環抗抑鬱劑(Tetracyclic antidepressant)等。
非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人際關係治療、婚姻輔導/治療、喪親輔導、小組治療。
社會支援:轉介社工以提供生活上資源和支援、長者服務中心、互助或支援小組。
行為治療:增加可以引發興趣的活動、安排參與團體活動,避免病患獨處、避免活動導致挫敗。
腦電蕩治療、腦磁激。
抑鬱症是長者自殺的主要原因。在香港,長者自殺的比率相比其他年齡界別為最高,約為年輕人的的十倍。每十萬人中有約三十多個個案。
和曾提出自殺想法的長者談論自殺或死亡並不會提高他們自殺的危機。
當發現長者有抑鬱情緒時,要注意跟進,不要掉以輕心。有需要時轉介專科醫院或者綜合醫院精神科治療。
長者病痛的減輕或其自主權的增加,有時可以改善他們的情緒,可以防止他們發展自殺的意念和行為。
家人/照顧者的支持和聆聽十分重要。不要只說道理。要有同理心,不判斷、不批評,永不要被激怒。
可協助長者利用社交網絡去減少壓力,紓緩困擾,減低痛苦。
透過公眾教育令更多人明白抑鬱症和自殺的處理。
長者有興趣的活動;
音樂、文化、園藝、盆栽、社交活動;
日常生活如自理活動、家務;
小組 (懷緬、生命回顧、藝術、音樂);
運動,氣功、太極;
社區導向。
下期預告:利民線上課堂《認識長者精神疾病》課程回顧第二部分:長者認知障礙。
(廣州利民精神健康社會工作資源中心 宣)
▼ 社區精神健康 你我攜手共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