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打不成材?家長經常動手和從不動手,孩子20年後差距太大

2020-10-31 十分父母

聽過這樣一句老話「棍棒底下出孝子」,大概的意思是只有被父母打罵過的孩子,將來才能有出息、更孝順爸媽。

編 輯:柔山

其實這句話是錯誤的,但很多家長還是偏信這個「道理」,認為孩子犯錯了就該動手教育,這樣孩子才能長記性,可棍棒底下一定出孝子嗎?

孩子不打不成材?家長經常動手和從不動手,孩子20年後差距太大

中國有這樣的一種「經典式」育兒,那就是「暴力」育兒,在這一類的父母眼中,孩子只有在小時候挨了打,才能以後不挨打。

他們認為其他育兒方式,都不如打孩子來得直接有效果。有時候給孩子講再多遍的道理,孩子不僅聽不進去,而且還消耗掉了家長的耐心。

只有在動手打過了,孩子會變得很聽話,自己說的話也都能記住,簡直是既簡單效率又高的做法。

有這樣一個調查,家長經常動手和從不動手,孩子將來會如何。在長期的跟蹤調查下發現,這兩類型的孩子在20年後差距太大。

所以打孩子不是唯一的教育方式,也不適用於現在的孩子們,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慢慢地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父母要做的是正確的指引。

而不是親手掐滅了孩子的探索和求知慾,打不一定是親,罵也不一定是愛,家長要學會適時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

孩子經常被打將來會怎樣?值得家長們深思

◆ 經常挨打的孩子更暴力

如果父母總是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孩子犯錯就打孩子,那麼孩子在長大後也會變得暴力,遇到事情只會想著用不正確的方式去解決。

◆ 性格懦弱

經常受打罵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當受到了別人的欺負時,也不敢面對,只會逃避,忍氣吞聲。

這是因為孩子受從小的生活環境影響,形成了打不還手的意識,而孩子的恐懼也會隨時間而不斷加深,性格十分懦弱。

◆ 愛撒謊

當孩子發現自己犯錯了,父母就會動手打自己後,大多的孩子會出現這樣一種心理,那就是為了不被打,可以選擇撒謊和欺騙。

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後,說謊騙人練得得心應手,也分不清他們口中哪一句是真話,哪一句是假話了。

◆ 疏遠父母

動手打孩子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孩子會疏遠父母,逃避和父母相處交流,而且經常打孩子的父母們,有考慮過孩子的安全問題嗎?

如果下手重了,給孩子的身體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這真的是父母想看到的事情嗎?

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是什麼樣子?

★ 性格更樂觀、自信

溫和式的教育,也就是沒被父母打過的孩子,在長大後會更加的自信和勇敢,面對挫折也會保持樂觀的心態。

★ 與父母關係更親近

這樣的孩子會和父母更加的親近,把父母當做是自己的朋友,喜歡把自己的事情和父母分享。

★ 想像力更豐富

其實孩子犯錯,也是成長路上的一次次探索和新的認知,如果孩子犯錯父母就要動手教育,只會扼殺掉孩子的相信力。

而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正確的引導式教育,孩子才會正視自己的錯誤,並作出正確的改變,所以動手式育兒不可取,尤其是對於處在敏感階段的孩子。

父母如何與處在敏感期的孩子交流

很多父母會發現,自己的孩子越長大和自己的話就越少。其實,解開這個溝通交流的難題,首先就是要了解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父母說話了?

如果父母們正失落於和孩子溝通變少,或是聽不到孩子的真心話,那麼就該從現在開始,把孩子當做是成年人進行交流。

慢慢地了解孩子原本就渴望被別人走進的內心世界,尤其是處在成長敏感期的中小學生來說,可能父母無意間的一句話,就點燃了孩子的不安急躁情緒。

今日話題:各位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打過孩子嗎?

相關焦點

  • 「不打不成材」?聰明的父母從不打孩子,他們會用這7個技巧
    今天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了一份調查,超過80%的家長承認有打過孩子的經歷,認為傳統教育中的「不打不成材」現如今依然適用;近20%的家長表示從未打過孩子,認為動手打孩子就是教育的失敗。 贊同打孩子的159位家長中,認為傳統教育中的「不打不成材」現如今依然適用。現如今風行的「虎媽」、「狼爸」理論就是最好的證明。而不贊成打孩子的家長則認為,打孩子很可能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教育孩子應該多溝通。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十幾年後差距顯現,別再不以為然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十幾年後差距顯現,別再不以為然閨蜜曉曉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想到班上有位男同學,當時可以說是淘氣到了極點,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和孩子強調過不要和他一起玩,能不招惹就不招惹。為什麼大家都對這個孩子避而遠之呢?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每個父母都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有一番作為,因此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失誤時,家長都會想辦法糾正孩子的行為,但是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另一部分父母認為:「棍棒出孝子,孩子不聽話,打打就好了,打完之後孩子才會長記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才。」李玫瑾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專家,她發現很多問題少年受家庭教育影響特別大;因此她經常會在一些講座中發表自己的想法,其中很多教育方式給很多父母提供了思路,李玫瑾教授曾經表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明顯。
  • 時常挨揍和從不挨揍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之大,值得父母深思
    本期話題:時常挨揍和從不挨揍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之大,值得父母深思!但是你可知道,孩子真的從心裡認可,真正的改正了嗎?事實情況,可能和很多父母所想像的是有偏差的。如今,越來越多的教育專家和知名學者們在提倡素質教育的同時,告知父母不要對孩子進行打罵。經常挨打的孩子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在幾十年之後差距,尤其是情商真的不止差一點點。
  • 經常挨揍和從未被打過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很明顯,家長別犯錯
    導讀:經常挨揍和從未被打過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很明顯,家長別犯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經常挨揍和從未被打過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很明顯,家長別犯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經常挨打"和"從不被打"的娃,20年後,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經常挨打"和"從不被打"的娃,20年後,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大家都知道,現代父母與我們的父母一輩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區別。父母一輩教育孩子,總喜歡採取"棍棒教育"。特別是70後、80後一類的父母,總是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論,孩子稍不如意,就會受到父母的毆打。
  • 經常挨父親打和從未挨父親揍的孩子,不出20年,差距一目了然
    導讀:經常挨父親打和從未挨父親揍的孩子,不出20年,差距一目了然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經常挨父親打和從未挨父親揍的孩子,不出20年,差距一目了然!
  • 經常挨揍孩子和從不挨揍孩子,20年後差別顯著,孩子生活大不同
    我們中國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如果他們淘氣就打幾巴掌,爹媽不認為是什麼大事,孩子可能也轉眼就忘。但是在西方國家的育兒理念裡,一定不能動手打孩子。很多家長因此感覺疑惑,究竟哪種教育方式是對的。今天要和大家說說的就是揍孩子這件事。
  • 經常被打和從未被打過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值得父母深思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以前的孩子都是被父母打出來的,幾乎很少有孩子沒有被父母的巴掌上過身,只要犯錯或達不到父母要求的時候,父母二話不說,直接就揚起手臂。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棍棒教育也得到了緩解,很多父母不再對孩子動手,可凡事無絕對,有不動手的家長,也有繼續動手的家長。
  • 孩子打人,家長到底該不該動手打?
    她是轉診過來的,因極度不合作,踢打醫護人員,無法完成正常診察。讓父母困擾的是,近3個月孩子脾氣特別暴躁,說什麼都不聽,還動手打父母。醫生問父母:是孩子先打的你們,還是你們先打的孩子啊?父母慚愧地說:我們先打的孩子,這孩子太不聽話了!別人都說是我們太慣孩子了,所以過年以來我們狠狠地打了孩子幾次,但沒有什麼用,反而越來越糟,孩子脾氣更差了,還動手打我們。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對於教育,很多父母奉行「棍棒教育」,總是以什麼「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老話來教育孩子,或者說蒙蔽自己。其實這種行為就是父母想在教育中偷懶的表現。講道理孩子聽不懂,就用暴力來獲取孩子一時的聽話。中國泱泱五千年,向來都是崇尚教育的,弟子三千的孔子被尊為「第一聖人」,但是很多現代人卻只記得古代教育的糟粕,卻不知「孟母三遷」和「因材施教」的深意。
  • 孩子不聽話家長動手打人有效果,但也別「一直打一直爽」
    有一些家長說,「孩子不聽話,我真的想揍他(她)」;有一些家長說,「孩子不聽話,直接大嘴巴抽他(她)」;有一些家長問,「我家孩子不愛學習,我打他(她)也不行,怎麼辦?」這就是家長教育孩子心理三部曲的真實寫照:想打——直接打——打了也不管用了。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異懸殊
    著名親子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講座中提到:「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非常大。 每家現在都有隻有一個寶貝,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可以出人頭地,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成就一番事業,因此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都會糾正,可是教育方式很多種,家長要怎麼選。
  • 「經常挨揍」和「從未被打」的孩子,10年後的差距,真不是一般大
    每當在孩子犯錯時,很多家長通常都會選擇直接動手去揍,也有些家庭不提倡體罰孩子。鄰居老梁的兒子浩浩,今年才5歲半,可是卻非常淘氣,簡直就是典型的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平常把玩具拆散扔得滿屋子都是、用洗潔精兌水給種在窗臺的仙人球淋,或者是將電腦的鍵盤摳出來等等這些事情。雖然老梁看著很生氣,可因為妻子一直不準他打孩子,覺得教育孩子必須要講道理。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俗話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就是教育孩子必須要嚴厲地打罵,這樣才能塑造出頑強的性格,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我認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講適度原則,孩子犯了錯誤的確需要懲罰,但不一定非得採取打罵的方式,因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 沒生:教育孩子不動手,生完後真香:忍不住下手,孩子咋不記仇
    沒生:教育孩子不動手,生完後真香:忍不住下手, 孩子咋不記仇小琴懷著寶寶的時候,暢想著寶寶出生後香香軟軟的樣子,想的以後全是怎麼寵愛這個寶寶。難道這「記吃不記打」的性子,是孩子記憶力不好?3)孩子產生消極心理當父母教育孩子動手打罵已經成了習慣,寶寶也會從一開始委屈原諒心理變成麻木。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這幾方面差距很明顯
    古人有一句話叫:「棍棒下面出孝子」,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才。孩子犯錯了,「打」;孩子不聽話了,「打」;總之就是,大人感覺孩子做得地有一點不好了就打孩子。不過到了現在,社會有了很大的進步,教育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一些年輕的家長不再受過去老觀念的影響,多以講道理為主來對孩子進行教育。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明顯
    身為父母,沒有誰是真想打孩子的,只是沒辦法孩子鬧騰起來實在太氣人了。不打吧,怎麼好言相勸孩子都不聽;無奈只能下手一頓胖揍,孩子立刻就安靜了。相比「耐心勸說」,實在是立竿見影。打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孩子只要犯了錯可能就會被一頓胖揍。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大,家長要重視起來
    今日話題:孩子是否挨過打,使得他們長大後的狀態不一樣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我們中國的家長可能更願意用這種方式去解決問題,但是西方的教育中,卻不贊同這種做法,而這主要是大家文化和思想觀念不同的原因。
  • 孩子動手打人,家長該不該訓斥?該如何管教?
    我讓我的兒子不要動不動就打人,嘗試了很多方法,講道理、罰站、轉移注意力,都沒有用。甚至有時候還會打我,有時候我生氣地很,會朝他屁股上打兩下,讓他道歉。當時他也點頭道歉了,但是下次他還是會犯錯。」,也不乏家長因為生氣動手打孩子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