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這樣一句老話「棍棒底下出孝子」,大概的意思是只有被父母打罵過的孩子,將來才能有出息、更孝順爸媽。
編 輯:柔山
其實這句話是錯誤的,但很多家長還是偏信這個「道理」,認為孩子犯錯了就該動手教育,這樣孩子才能長記性,可棍棒底下一定出孝子嗎?
中國有這樣的一種「經典式」育兒,那就是「暴力」育兒,在這一類的父母眼中,孩子只有在小時候挨了打,才能以後不挨打。
他們認為其他育兒方式,都不如打孩子來得直接有效果。有時候給孩子講再多遍的道理,孩子不僅聽不進去,而且還消耗掉了家長的耐心。
只有在動手打過了,孩子會變得很聽話,自己說的話也都能記住,簡直是既簡單效率又高的做法。
有這樣一個調查,家長經常動手和從不動手,孩子將來會如何。在長期的跟蹤調查下發現,這兩類型的孩子在20年後差距太大。
所以打孩子不是唯一的教育方式,也不適用於現在的孩子們,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慢慢地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父母要做的是正確的指引。
而不是親手掐滅了孩子的探索和求知慾,打不一定是親,罵也不一定是愛,家長要學會適時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
◆ 經常挨打的孩子更暴力
如果父母總是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孩子犯錯就打孩子,那麼孩子在長大後也會變得暴力,遇到事情只會想著用不正確的方式去解決。
◆ 性格懦弱
經常受打罵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當受到了別人的欺負時,也不敢面對,只會逃避,忍氣吞聲。
這是因為孩子受從小的生活環境影響,形成了打不還手的意識,而孩子的恐懼也會隨時間而不斷加深,性格十分懦弱。
◆ 愛撒謊
當孩子發現自己犯錯了,父母就會動手打自己後,大多的孩子會出現這樣一種心理,那就是為了不被打,可以選擇撒謊和欺騙。
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後,說謊騙人練得得心應手,也分不清他們口中哪一句是真話,哪一句是假話了。
◆ 疏遠父母
動手打孩子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孩子會疏遠父母,逃避和父母相處交流,而且經常打孩子的父母們,有考慮過孩子的安全問題嗎?
如果下手重了,給孩子的身體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這真的是父母想看到的事情嗎?
★ 性格更樂觀、自信
溫和式的教育,也就是沒被父母打過的孩子,在長大後會更加的自信和勇敢,面對挫折也會保持樂觀的心態。
★ 與父母關係更親近
這樣的孩子會和父母更加的親近,把父母當做是自己的朋友,喜歡把自己的事情和父母分享。
★ 想像力更豐富
其實孩子犯錯,也是成長路上的一次次探索和新的認知,如果孩子犯錯父母就要動手教育,只會扼殺掉孩子的相信力。
而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正確的引導式教育,孩子才會正視自己的錯誤,並作出正確的改變,所以動手式育兒不可取,尤其是對於處在敏感階段的孩子。
很多父母會發現,自己的孩子越長大和自己的話就越少。其實,解開這個溝通交流的難題,首先就是要了解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父母說話了?
如果父母們正失落於和孩子溝通變少,或是聽不到孩子的真心話,那麼就該從現在開始,把孩子當做是成年人進行交流。
慢慢地了解孩子原本就渴望被別人走進的內心世界,尤其是處在成長敏感期的中小學生來說,可能父母無意間的一句話,就點燃了孩子的不安急躁情緒。
今日話題:各位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打過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