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格力總裁董明珠直播的新聞給刷屏了。
格力作為國內數一數二的老牌家電企業,本身知名度已經非常高,今年已經66歲的「董小姐」親自出馬為自家品牌直播帶貨,可以說非常接地氣。
很長時間以來,董明珠都是中國女企業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有多優秀就不多說了。今天小美想跟大家聊聊美國的一位華裔女CEO,她叫蘇姿豐,人稱蘇媽。可能有些人對這個名字有些陌生,但她在美國的知名度卻很高,移民美國的華人對她應該都有所了解。
俗氣的說,蘇姿豐不僅有名,曾榮登2019年彭博50傑出人物榜單,還非常有錢。
美聯社對標普500上市公司CEO的2019年薪酬統計顯示,美國AMD超威半導體公司華裔執行長蘇姿豐(Lisa Su)以585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4.2億)的超高薪酬,成為排行榜首位女性第一!
蘇姿豐的高薪得益於在她擔任AMD公司CEO的五年中,該公司股票表現非常強勁,2014年剛接手公司時,AMD股價還只有2.8美元,現在已經漲至50美元,今年2月更是創下了公司成立50年的股價新高,高達58.9美元。
蘇姿豐遙遙領先於榜單中第二名的Discovery公司 CEO David Zslav(年薪4580萬美元),和第三名迪士尼CEO Bob Iger(年薪4560萬美元)。
AMD創立於上個世紀60年代末,總部在加州矽谷,是全球三大晶片巨頭之一,成立時間和現任CEO蘇姿豐的年齡一樣大。
蘇姿豐出生於中國臺灣,在她兩三歲的時候就跟隨父母移民美國。和大多數的華裔家庭一樣,即使移民到了美國,蘇姿豐的父母依然對女兒要求比較嚴格,希望她能積極向上,成為對這個社會有用的人。
蘇姿豐也確實沒有讓父母失望,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就成績優異,高中就讀於紐約著名的Bronx High School of Science,這是紐約三所老牌老牌高中之一。
(圖源:紐約時報)
高中畢業後,蘇姿豐又進入常春藤盟校——麻省理工(MIT),主修電機,本科畢業後,蘇姿豐繼續在麻省理工深造,取得了碩士及博士學位。
在入職AMD之前,蘇姿豐的工作履歷同樣非常豐富,從麻省理工畢業後,蘇姿豐曾先後在德州儀器、IBM、飛思卡爾等國際知名企業工作,從工程師做起,一路過五關斬六將做到主管的位置,能在白人圈裡脫穎而出成為佼佼者,這在華人圈裡實屬不易,足以見得蘇姿豐在這個領域有極大的天賦和才能。
在IBM擔任前總裁路易斯·郭士納技術助理的時候,蘇姿豐對經營管理有了興趣,希望能帶領團隊突破難關。
蘇姿豐曾公開談論過自己的職業夢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成為某家半導體公司的決策人。這個夢想後來還真的實現了。
2012年,蘇姿豐加入了AMD公司,成為該公司成立以來的全球首位女CEO!
2011年,AMD在和競爭對手英特爾公司嚴酷的角逐中處於劣勢地位。因為公司戰略失誤,導致銷售業績持續下滑,AMD後來花高價請來了時任飛思卡爾CTO(首席技術官)的蘇姿豐臨陣救急。
蘇姿豐先是擔任AMD公司的副總裁和總經理,在她的帶領下,公司研發出了新業務,並且做到一家獨大,幫助AMD暫時度過了危機,2014年10月,蘇姿豐接替羅瑞德成為該公司執行長。
不過,成為CEO的蘇姿豐並沒有因此閒下來,反而面臨比之前更嚴峻的挑戰,競爭對手依然是半導體巨頭英特爾。彼時,英特爾產品在市場上的佔有率已經有絕對優勢,AMD則連續下跌,必須要找到問題的根源並做出應對方案。
蘇姿豐上任後,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所在和解決方案。一位在AMD公司有著二十年工齡的老員工評價蘇姿豐,非常果斷,懂得取捨,特別是對一些業務的放棄,讓業務更聚焦。
這個重新定義AMD的過程,如同當年路易斯·郭士納對IBM業務的重新定義那樣。
(蘇姿豐與IBM前CEO郭士納)
自信、要強是她的另一面。
2017年6月,在蘇姿豐獲得博士學位二十多年後,她的母校麻省理工曾邀請她在當年博士授位儀式上發表演講,在職場上殺伐果決的蘇姿豐說了一句非常鼓舞人心的話,她說:「答應我,你們會努力工作,保證以後會有很多讀哈佛MBA的人為麻省的博士們打工!」
這句話贏得了臺下500名博士畢業生由衷的喝彩,很多畢業生紛紛邀請跟她合影,麻省理工的教授們則上前和她討論晶片設計和學術話題。
那一年的麻省理工畢業典禮,另一位備受關注的演講嘉賓是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
不同的是,庫克是在第二天的全校畢業典禮上發言,蘇姿豐則是在博士生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
美國是一個奉行「叢林法則」的國家,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尤其是在美國這種匯集了各種膚色族裔的移民國家,黃種人想要在白人精英的圈子出人頭地是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東方臉的蘇姿豐不僅做到了,作為一名女性,她還打破了很多人對女性職業的偏見,向世界證明了,女性也能在科技領域做出成績。
在被媒體問到鼓勵女性投入科技領域、追求更大成就時,有什麼是應該做的?
蘇姿豐是這樣回答的:「我相信第一件需要做的事,就是為科技界的女性提供一個具有機會的環境,從早期教育開始,直到工作職涯發展。永遠沒有人會給你一條直達成功的道路。但是,如果我們提供更多的機會與環境,讓女性在此能具有發展事業的雄心壯志、冒險精神並從錯誤中學習,才能真正脫穎而出,我相信因此將會有更多的女性能在科技領域擔任要職。科技可以解決社會上許多複雜難解的問題,多樣性的思考和歷練是非常重要的。」
蘇姿豐的這段話可謂發人深省,即便是在女性地位相較其他國家更高的美國,女性地位依然跟男性存在一些差距,甚至有的還會面臨性別偏見。
蘇姿豐出生在一個傳統華人家庭,想必對這個問題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幸運的是,她遇到了支持自己投身科技的丈夫,還有職業生涯中的好老闆和導師前輩。
科技推動人類進步,但縱觀歷史,依然不難發現,女性在科技領域的話語權要少於男性。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跟環境有關,家庭環境、教育環境、社會環境,很大程度上都會影響女性的職業發展。
「你不能做什麼」、「你只能做什麼」、「你必須做什麼」……很多在國內出生長大的朋友對這類祈使句應該不陌生,尤其是女性群體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免不了被叨叨。
大環境如果不改變,女性短時間內其實很難改變這一現狀。
蘇姿豐當年如果沒有跟隨父母前往美國定居生活,在那邊接受教育和工作,是否還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這恐怕得打上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