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裔女CEO年薪4億破紀錄!2歲移民美國,畢業麻省理工

2020-12-09 美移移民

最近,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格力總裁董明珠直播的新聞給刷屏了。

格力作為國內數一數二的老牌家電企業,本身知名度已經非常高,今年已經66歲的「董小姐」親自出馬為自家品牌直播帶貨,可以說非常接地氣。

很長時間以來,董明珠都是中國女企業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有多優秀就不多說了。今天小美想跟大家聊聊美國的一位華裔女CEO,她叫蘇姿豐,人稱蘇媽。可能有些人對這個名字有些陌生,但她在美國的知名度卻很高,移民美國的華人對她應該都有所了解。

俗氣的說,蘇姿豐不僅有名,曾榮登2019年彭博50傑出人物榜單,還非常有錢。

美聯社對標普500上市公司CEO的2019年薪酬統計顯示,美國AMD超威半導體公司華裔執行長蘇姿豐(Lisa Su)以585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4.2億)的超高薪酬,成為排行榜首位女性第一!

蘇姿豐的高薪得益於在她擔任AMD公司CEO的五年中,該公司股票表現非常強勁,2014年剛接手公司時,AMD股價還只有2.8美元,現在已經漲至50美元,今年2月更是創下了公司成立50年的股價新高,高達58.9美元。

蘇姿豐遙遙領先於榜單中第二名的Discovery公司 CEO David Zslav(年薪4580萬美元),和第三名迪士尼CEO Bob Iger(年薪4560萬美元)。

AMD創立於上個世紀60年代末,總部在加州矽谷,是全球三大晶片巨頭之一,成立時間和現任CEO蘇姿豐的年齡一樣大。

蘇姿豐出生於中國臺灣,在她兩三歲的時候就跟隨父母移民美國。和大多數的華裔家庭一樣,即使移民到了美國,蘇姿豐的父母依然對女兒要求比較嚴格,希望她能積極向上,成為對這個社會有用的人。

蘇姿豐也確實沒有讓父母失望,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就成績優異,高中就讀於紐約著名的Bronx High School of Science,這是紐約三所老牌老牌高中之一。

(圖源:紐約時報)

高中畢業後,蘇姿豐又進入常春藤盟校——麻省理工(MIT),主修電機,本科畢業後,蘇姿豐繼續在麻省理工深造,取得了碩士及博士學位。

在入職AMD之前,蘇姿豐的工作履歷同樣非常豐富,從麻省理工畢業後,蘇姿豐曾先後在德州儀器、IBM、飛思卡爾等國際知名企業工作,從工程師做起,一路過五關斬六將做到主管的位置,能在白人圈裡脫穎而出成為佼佼者,這在華人圈裡實屬不易,足以見得蘇姿豐在這個領域有極大的天賦和才能。

在IBM擔任前總裁路易斯·郭士納技術助理的時候,蘇姿豐對經營管理有了興趣,希望能帶領團隊突破難關。

蘇姿豐曾公開談論過自己的職業夢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成為某家半導體公司的決策人。這個夢想後來還真的實現了。

2012年,蘇姿豐加入了AMD公司,成為該公司成立以來的全球首位女CEO!

2011年,AMD在和競爭對手英特爾公司嚴酷的角逐中處於劣勢地位。因為公司戰略失誤,導致銷售業績持續下滑,AMD後來花高價請來了時任飛思卡爾CTO(首席技術官)的蘇姿豐臨陣救急。

蘇姿豐先是擔任AMD公司的副總裁和總經理,在她的帶領下,公司研發出了新業務,並且做到一家獨大,幫助AMD暫時度過了危機,2014年10月,蘇姿豐接替羅瑞德成為該公司執行長。

不過,成為CEO的蘇姿豐並沒有因此閒下來,反而面臨比之前更嚴峻的挑戰,競爭對手依然是半導體巨頭英特爾。彼時,英特爾產品在市場上的佔有率已經有絕對優勢,AMD則連續下跌,必須要找到問題的根源並做出應對方案。

蘇姿豐上任後,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所在和解決方案。一位在AMD公司有著二十年工齡的老員工評價蘇姿豐,非常果斷,懂得取捨,特別是對一些業務的放棄,讓業務更聚焦。

這個重新定義AMD的過程,如同當年路易斯·郭士納對IBM業務的重新定義那樣。

(蘇姿豐與IBM前CEO郭士納)

自信、要強是她的另一面。

2017年6月,在蘇姿豐獲得博士學位二十多年後,她的母校麻省理工曾邀請她在當年博士授位儀式上發表演講,在職場上殺伐果決的蘇姿豐說了一句非常鼓舞人心的話,她說:「答應我,你們會努力工作,保證以後會有很多讀哈佛MBA的人為麻省的博士們打工!」

這句話贏得了臺下500名博士畢業生由衷的喝彩,很多畢業生紛紛邀請跟她合影,麻省理工的教授們則上前和她討論晶片設計和學術話題。

那一年的麻省理工畢業典禮,另一位備受關注的演講嘉賓是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

不同的是,庫克是在第二天的全校畢業典禮上發言,蘇姿豐則是在博士生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

美國是一個奉行「叢林法則」的國家,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尤其是在美國這種匯集了各種膚色族裔的移民國家,黃種人想要在白人精英的圈子出人頭地是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東方臉的蘇姿豐不僅做到了,作為一名女性,她還打破了很多人對女性職業的偏見,向世界證明了,女性也能在科技領域做出成績。

在被媒體問到鼓勵女性投入科技領域、追求更大成就時,有什麼是應該做的?

蘇姿豐是這樣回答的:「我相信第一件需要做的事,就是為科技界的女性提供一個具有機會的環境,從早期教育開始,直到工作職涯發展。永遠沒有人會給你一條直達成功的道路。但是,如果我們提供更多的機會與環境,讓女性在此能具有發展事業的雄心壯志、冒險精神並從錯誤中學習,才能真正脫穎而出,我相信因此將會有更多的女性能在科技領域擔任要職。科技可以解決社會上許多複雜難解的問題,多樣性的思考和歷練是非常重要的。」

蘇姿豐的這段話可謂發人深省,即便是在女性地位相較其他國家更高的美國,女性地位依然跟男性存在一些差距,甚至有的還會面臨性別偏見。

蘇姿豐出生在一個傳統華人家庭,想必對這個問題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幸運的是,她遇到了支持自己投身科技的丈夫,還有職業生涯中的好老闆和導師前輩。

科技推動人類進步,但縱觀歷史,依然不難發現,女性在科技領域的話語權要少於男性。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跟環境有關,家庭環境、教育環境、社會環境,很大程度上都會影響女性的職業發展。

「你不能做什麼」、「你只能做什麼」、「你必須做什麼」……很多在國內出生長大的朋友對這類祈使句應該不陌生,尤其是女性群體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免不了被叨叨。

大環境如果不改變,女性短時間內其實很難改變這一現狀。

蘇姿豐當年如果沒有跟隨父母前往美國定居生活,在那邊接受教育和工作,是否還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這恐怕得打上一個問號。

相關焦點

  • 華裔新移民渴望學英語 美國麻省教育現狀難滿足
    華裔新移民渴望學英語 美國麻省教育現狀難滿足 2014-06-13 13:29:49,麻薩諸塞州教育部門數據顯示,由於新移民學習英語的需求強烈,2013年,包括昆西市在內的麻省16個城市急需擴大成人英語教育項目。
  • 最牛學生拒掉美國所有常青藤大學 選擇麻省理工
    照片上這個笑眯眯的陽光男孩就是來自於美國哈丁中學的學生亞歷山大羅曼,據商業內幕雜誌報導,羅曼將選擇麻省理工學院開始他的大學生活。「麻省理工的整體氛圍是我選擇它最主要的原因,校園裡的每一個人似乎都彼此認識,」羅曼告訴商業內幕的記者。
  • 麻省理工畢業後 賭王女兒何超欣將清華讀研
    網易娛樂12月14日報導  12月13日,據粉絲透露,賭王小女兒何超欣Alice即將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並將於2021年進入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深造。
  • 內鬥:美國政府反攻美國哈佛麻省理工等高校
    針對美國政府的限制留學生的政策,哈佛和麻省理工對美國國土安全部和移民及海關執法局提起訴訟,並斥責其一刀切。但是欠缺考慮的是,並所有留學生都是回到他們的國家上網課的,還有很大一部分都還是在美國生活上網課。既然他們繳納了全額費用,即有包括留校住宿的費用,而如果沒有籤證,請問又如何行使這項權利呢?這甩鍋還暴露了一個醜陋的信息,就是高校迫於無奈開線上課程難道不是因為美國政府控制疫情不力導致的嗎?
  • 美國不香了?華裔計算機頂級科學家回國的信號
    朱松純曾經任職於UCLA(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1991年,朱松純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後,第二年便申請到美國哈佛大學深造。在哈佛期間,他師從國際數學大師菲爾茲獎獲得者大衛·曼福德,並於1996年順利獲得哈佛大學計算機博士學位。
  • 美華裔數學教授著英文抗戰小說 麻省理工破例發行
    美華裔數學教授著英文抗戰小說 麻省理工破例發行 2015-11-04 13:51:24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南若然   中新網11月4日電
  • 美華裔數學教授著英文小說 麻省理工破例發行—新聞—科學網
    (美國中文網) 中新網11月4日電 據美國中文網援引美國中文電視報導,一向只出版理工科技類專著的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上月決定將首次破例,出版講述中國抗戰故事的英文小說《南京不哭》「Nanjing而這部小說的作者是著名華裔物理學家、同時擔任MIT數學系教授的鄭洪。 小說《南京不哭》以抗日戰爭、南京大屠殺為背景,故事橫跨近一個世紀,融合愛情、友情、親情,講述了一名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美國學生在南京所經歷的悲歡離合。 小說作者、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鄭洪1937年出生於廣州,曾親身經歷戰火紛飛的年代。
  • 25歲大馬華裔女當選美國最年輕市長
    這是來自大馬吉打州的尤煜琳,於9年前在畢業紀念冊的留言,而今天,她終於做到,今年才25歲,就當上了美國加州東谷市(Eastvale)的市長,成為了最年輕,而且也是華裔的女市長。中五畢業才移居美國的尤煜琳,她的這項成就,讓她的母校,吉華國民型中學因此揚名國際。
  • 27歲華裔小夥研發出美國預測新冠精準模型
    27歲時被彭博社評為「SARS-CoV-2數據巨星」。為什麼?
  • 美國10大本科畢業工資最高的大學,哈佛僅第九,麻省理工第三
    2、普林斯頓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畢業0到5年的學生平均薪資大概是69800美元,畢業10年以上的學生平均薪資大概是147800美元,普林斯頓大學有44%的畢業生認為自己的工作對世界有所貢獻。3、麻省理工:麻省理工畢業0到5年的學生平均薪資大概是81500美元,畢業10年以上的學生平均薪資大概是147000美元,麻省理工有53%的畢業生認為自己的工作對世界有所貢獻。
  • 哈佛和麻省理工就ICE留學生新規起訴美國政府
    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星期三(7月8日)就日前出臺的面向國際學生的新規,向波士頓地方法院起訴美國國土安全部和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學生和交流訪問者項目(SEVP)7月6日出臺的新規指出,如果持非移民F-1及M-1籤證的國際學生就讀於完全網課形式的學校
  • ...指控中國花費13億美元收買美國大學 點名麻省理工和華盛頓大學...
    蓬佩奧指控中國花費13億美元收買美國大學 點名麻省理工和華盛頓大學實行自我審查 文/editor2020-12-10 07:52:04來源:FX168美國總統川普政府正試圖鞏固其反華政策,蓬佩奧瞄準麻省理工大學和華盛頓大學,聲稱他們拒絕解決川普對中國試圖影響學生和學者的擔憂。他表示,美國大學為避免使得北京方面不高興,還實行自我審查。蓬佩奧指出,美國教育部近幾年發現,自2013年以來美國大學估計向中國收受約13億美元,而這僅是已知的部分,還有許多學校未報告正確金額,像是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 初中都沒畢業的郭德綱,憑什麼受邀到美國麻省理工,給博士演講?
    熟知郭德綱的人應該也知道,郭德綱其實連初中都沒畢業,初二的時候逃課去家邊上的大劇院,久而久之就不願上學,於是郭德綱的爸爸就給他找了一個師父教他相聲。但就是這樣一個初中都沒畢業的人,受到了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邀請,去給那裡的博士生們演講,而且,老郭真的去了!
  • 麻省理工Vs加州理工 美國兩大名校鬥法惡作劇
    美國各大名校一直以來明爭暗鬥,除了比拼學術成就、爭搶資源和優秀學生外,搞起惡作劇來也是花樣百出。最近,世界著名學府麻省理工學院(MIT)一批學生,就炮製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宗校園惡作劇。他們從「死對頭」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加州理工)的校園內,偷走了一門重1.7噸、有130年歷史的大炮,然後運到4800公裡外的東海岸,堂而皇之地擺在了自家校園裡。
  • 原央視女主持移民美國一年,自曝遭華裔丈夫虐待挨餓
    8月31日,「在美遭華裔丈夫虐待挨餓」的前央視女主持曹晴發布了一條視頻,視頻中曹晴稱展示了丈夫只給她吃白米飯的情形,還有自己1米68的個子,被餓得體重只有96斤的樣子。這個訴訟案裡的女主持,就是曹晴。隨後,她的華裔丈夫也被起底。男方名叫屠中恆,現年54歲,1989年畢業於天津醫科大學,現在美國Palmdale當醫生。據曹晴稱,兩人於2015年1月28日結婚。
  • 移民美國的三大要素你們知道嗎?
    移民美國的三個要素:有什麼好處?何時移?怎樣移?移民美國的這些話題一直被熱議。也許這些都是你移民前應該考慮的問題。A:美國有完善的教育體系,全國有4000多所大學,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學中有7所屬於美國,如哈佛、麻省理工、加州理工、耶魯大學等,其中許多專業排名世界第一。擁有移民身份對兒童的教育和未來發展有很多好處:中小學:90%的美國公民選擇讓他們的孩子上公立學校。
  • 美國匹茲堡興起移民浪潮 華裔高學歷人才扎堆(圖)
    在浙大畢業後,兩人一起前往德國居住了幾年,隨後移居美國。  他們花費了時間與空間,輾轉移居匹茲堡市,成為該市第二大移民群體華裔居民的代表。目前該地區的華裔移民群體僅次於印度裔。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該區域在中國出生的居民數量將近6700人,隨後不斷上升。  這3名華裔移民也代表著中國人另一種來匹茲堡定居的方式,這個群體的每個人都受過高等教育。
  • 移民美國哪些專業好找工作?美國權威機構公布十大熱門專業
    對於我們很多想移民美國的朋友來說,可能比較關注的是這些熱門專業的薪資水平,PayScale薪酬統計網站上都能找到相關數據,一起來看看美國的10大熱門專業平均薪資(年薪)是多少?計算機科學:$85,871普林斯頓評論推薦學校:麻省理工、史丹福大學
  • 考不上印度理工,才選擇麻省理工?「印度理工」是什麼樣的學校?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麻省理工學院,影響力巨大,很多知名的人物都來自於這裡。對於有著出國留學機會的高材生,都會夢想著能進入麻省理工,這裡擁有超高質量的師資力量,還有很好的學習氛圍。在印度,同樣有印度理工學院,很多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選擇麻省理工?印度理工學院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學校?
  • 哈佛、麻省理工、南加大群起狀告美國政府,這些名校為何怒了?
    哈佛、麻省理工、南加大等名校紛紛表示抗議,並就該新政向美國政府提起訴訟,欲要在「公堂」上理論一番。而這一切,關係著百萬國際留學生的學業乃至人生命運,的確非同兒戲。在美國新冠疫情如此嚴峻的形勢下,頂著生命安全和無法順利畢業的巨大風險,仍堅守在海外的留學生們,又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