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間的坐標上,「三年」是個比較獨特的存在。作為實指的時間單位,三年約等於156周或1095天。很多事以「三年」劃段,如孩子上學,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專也三年;家中老人去世,需有三周年紀念。但在日常語境中,「三年」大多並非實指,而是泛指,有多年、長期之意。思深者「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膽怯者「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投資者「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節儉者「一頓省一把,三年買匹馬」、「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人們為何常以「三年」為限?蓋因「世事無常態,三年一輪迴」。「三年」有規律,「三年」成法則。老人常說「從小看大,三歲知老」,戲曲人說「兩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難磨一張嘴」。「學好三年,學壞三天」、「積善三年人不知,作惡一日遠近聞」,說的是好習性的養成沒有一定時間不行。很多學問,時間短學不全,時間長熬不住,「三年」正好打基礎,所謂「一年生,兩年熟,三年正好能上路」、「學戲先練三年聲,打鐵先打三年釘」。很多事需要三年去形成、去驗證,很多理需要三年才能看得清、想得通,所謂「趕車三年知馬性」「吃藥三年會行醫」。老司機為何說「一年虎二年狼,三年變成小綿羊」,就因為見得多了,才越開越怕,才能真正體會小心駕駛之重要。
「三年」可以讓很多東西發生變化。《論語》中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孔子還說,「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對於個人而言,「三年」的時間,夢想有可能變為現實,希望有可能化為泡影,痛苦的可能變成了樂趣,厭惡的可能變成了不舍。變化之大,有時常令人吃驚。諺語說「一去三年故人疏,相逢一笑感慨深」,可見「三年」之變,微妙而又複雜。俗話說「分家三年成鄰居」「當家三年狗也嫌」「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其世態之變,冷暖炎涼,總讓人心生幾多感慨。「三年」能顯露很多事情,「做賊三年,不打自招」。古詩云:「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其實何須七年?三年足矣。
攝影|談莉敏
「三年」,是歲月的一個符號,之於歷史,「三年」實乃一瞬;而之於人生,「三年」卻是重要階段。「三年」可幹很多事,能知很多理,即便不慎失誤,尚有迴旋餘地;即便偶有落伍,奮起直追也來得及。「三年不窺園,十年成一賦」、「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體現的是為文者專志篤學、推敲錘鍊之苦;「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說的是為政者韜光養晦、勵精圖治之功。只要功夫深,「石頭上坐三年,石頭也會發熱」。但此話對「三年不目月」者無用,因為「好馬閒三年,連塊粗糠也馱不動」。
三年前讀清人王弘的《九經字數篇》,文中列《周易》《尚書》《論語》《孟子》等九經字數,說共計不滿50萬字。每日讀千字,用不了兩年,即便有人事之擾,「即以三年為期,亦不為勞。而從事者鮮,何也?偶一思及,不勝警愧」。當時讀之,筆者也是驚怵得腦門出汗。
說到事功學問,想起佛家一句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學習的時間越長,越要克服懈怠心理,不忘初心。
攝影|談莉敏
學器樂的說「一年箏兩年笛,三年二胡不咋地」,做木工的說「一年斧子二年錛,三年刨子學不真」。正如老話所言,「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種地尚如此,何況其他?李苦禪談學國畫「工筆三年可成,寫意三十年不一定成」。故欲成就大學問,須咬定目標,苦幹實幹,鍥而不捨,久久為功,而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新蒲新柳三年大,便與兒孫作屋梁」。習武者尚需「入門先站三年樁」,更何況成就一番大事業?學拳者有言:「學拳三年,天下無敵;再學三年,寸步難行;又學三年,遊刃有餘。」另有比喻稱,一個人要放到鹽水裡泡三年、熱水裡燙三年、糖水裡浸三年、冰水裡凍三年,才算真成熟。話雖偏頗,卻也不無道理。
海德格爾說:「任何一種對存在的理解,都必須以時間為其視野。」人生短暫,不過百年,以「三年」劃段,不過三十多個「三年」。一生太遠,命運或難自控,但三年之期,自己或可說了算。駕馭好「三年」,「三年」就是收穫的標誌牌、前進的裡程碑;輕薄了「三年」,「三年」也是成敗的分水嶺、勝負的分界線。言及此,忽然想到,目下正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俗話說「五年看三年,三年看頭年」。凡事既要計長遠,更要抓當前!那就看五年,想三年,紮實盯緊每一年。士別三日,還當刮目相待,何況「一年」與「三年」?
來源 /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15日16版、閱讀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