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北小城圍樓眾多,紅圍距今已200多年歷史,客家文化底蘊濃厚

2021-01-08 黃楊軍攝影

旅行途中用相機刻錄時光、行攝鄉土、看古村鎮,平凡的生活風景無需華麗只需熟悉。黃楊軍與你共享生活中平凡又熟悉的景色。

客家圍屋,又稱圍屋、客家圍等,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之一 ,是一種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漢晉塢堡的活化石」,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

圍屋的類型主要有圍龍屋、圍樓、四角樓等,在形式上主要有方形圍屋、半圓形圍屋、圓形圍屋 。

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圍屋結合了中原古樸遺風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處,都能見到圍屋的蹤跡,主要分布在廣東的深圳、惠州 、河源、梅州、韶關,江西的贛州,福建的龍巖、三明,廣西的賀州、玉林 等地及國內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

廣東梅州、深圳、惠州、河源以及江西贛州、福建龍巖、香港新界等地區,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區域之一。客家人的傳統居所——客家圍屋,主要分布於粵東、粵北、贛南,東江流域和環處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內涵豐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粵港地區的客家圍屋,大體可以分為15種類型,其中尤以圍龍屋、城堡式客家圍、深圳碉樓、四角樓最具地方特色。

始興縣地處廣東省韶關市境內的一座粵北小城,總面積2174.12 km,總人口僅為26.37萬人。始興縣是典型的客家地區,客家文化底蘊濃厚,現存240多座圍樓就是始興客家文化的活化石。

走在始興的鄉鎮上,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圍屋,或氣勢恢宏,或古樸典雅,與現代建築相輝映。始興的圍屋,數量之多,樣式之多,結構之多樣,保存之完整。始興的每一座圍樓都有許多悠久的歷史故事,紅圍便是眾多圍樓其中的一座。

紅圍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位於始興縣沈所鎮北村郭屋,佔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之所以叫紅圍,一是因為它的牆壁用河卵石、青磚和紅砂的砂漿砌成,整體呈紅色,二是因為紅圍曾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廣東省委機關,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它為指揮廣東的抗日鬥爭作出過貢獻。

紅圍在抗戰時期曾是省委秘密電臺聯絡點,被民眾成為「紅色指揮所」。在那白色恐怖、腥風血雨的日子裡,原廣東省委在紅圍克服了許多艱難困苦,開展了一系列重大活動,作出過許多重要決策,在廣東黨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粵北小城始興圍樓眾多,紅圍距今已200多年歷史,客家文化底蘊濃厚。拍植物、拍農村、拍老屋、拍古建築古村鎮這些我們身邊親切的存在,生活中的風景無需華麗只需熟悉。 歡迎關注、收藏、轉發、留下你的隻言片語。

相關焦點

  • 走近客家建築,感受濃濃客家文化
    客家建築即是客家民居。客家民居有三種樣式:客家排屋、客家圍屋、福建土樓,在建築美學視野中,客家民居有千姿百態的建築造型。客家民居與其他地區的傳統民居建築一樣有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簷口見長。
  • 贛州龍南 客家文化最「風情」 了不起的贛州
    古代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亦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此為客家人稱謂的由來。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士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存世最多和最為著名,是客家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
  • 廣東最美省道尋秋:邂逅千年銀杏之鄉,探尋客家文化精髓
    客家圍樓,@cysamxx圍屋、土樓、方樓都是客家特色的建築,外表樸實無華內部卻充滿濃濃的生活氣息感。在粵北路書裡曾說過,廣東的大部份自然景觀分布在北江流域地區(點此連結可跳轉粵北路書),而處於東江流域的粵東地區,則在人文景觀上更勝一籌了。
  • 福建客家第一村-培田村,不同圍樓的建築,了解「九廳十八井」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大魚海棠》這部電影,在電影中女主角所生活的地方在現實中還是有原型的,這裡是客家的圍樓,其實在少數民族的建築中,像「客家圍樓」這樣的還是有很多的,很多人沒想到福建的山區中還隱藏著一個「民間故宮」,30棟豪宅在此矗立,古樸的民房鱗次櫛比,鵝卵石鋪在千米的古街上,被人們稱為
  • 客家文化——極具特色和活力的族群文化客家文化
    客家人的精神與品格   客家人的歷史,是一部充滿顛沛流離、辛酸苦難的歷史,也是一部披荊斬棘、自強不息、可歌可泣的歷史。客家文化的特徵主要體現在:    充滿開拓進取精神。客家地區大多屬「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稀少的土地資源難以承受人口增長的壓力,只有向外遷徙,客家人別無選擇。而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對客家人來說司空見慣,他們有不怕吃苦、樂於向外拓展的天性。客家的長輩常常這樣告誡外出謀生的子女:「再苦再難也要忍耐,不可半路轉水(指回頭)而被人看衰(指看不起)。」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的一百多年,客家人大規模地離開大陸鄉土遷往南洋各地。
  • 臺灣寫真:臺灣客家文化在傳承中謀新生
    中新社臺中10月28日電 題:臺灣客家文化在傳承中謀新生  中新社記者 楊傑 陳立宇  被稱為全臺灣第一座「活的客家文化館」的臺中東勢土牛客家文化館,由土牛劉傢伙房歷「921」大地震大劫重建而立,館內一口經粘補修復的百年大水缸,不僅見證這段歷史,如今更是魚戲蓮動,生機綿長。
  • 客家文化長存,歷史名城永記!
    客家文化長存,歷史名城永記!文化是一個地方的基礎,文化也是遊客的旅遊意義,總在一個地方是無法親切感受到當年的歷史變化,只有從當地切實感受,才能明確文化的發展緣由。旅遊是體驗,是生活,是感悟,我們今天的旅遊目的地是福建長汀縣,這裡更多的是客家文化,不像廈門的閩南文化,長汀屬於閩西,說起長汀的歷史,還得從汀州城說起,鄞江一丈水,清可照人心。依山傍水而建,城內的建築依舊保存完整,古老而又富有特色,長汀隸屬於福建龍巖市的管轄範圍,而長汀又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充滿了古老的韻味。
  • 了解「客家文化」本土文化及歷史發展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客家藝術、客家人物、客家山水、客家詩文、客家歷史、客家飲食、海內外客家分布等多方面。範圍主要包括贛江、 汀江、梅江、東江和北江流域的贛南、閩西、粵東、粵北和珠江口東岸的客家大本營,還有遍布於湘滇陝黔浙瓊等省的散點客家居住地。
  • 首屆洛帶客家文化節開幕 千年洛帶「綻放」客家風情
    張紀中、魏明倫、邱笑秋等文化名人現場出席,200餘人參與到活動中。  首屆洛帶客家文化節上,四川客家文化研究中心落戶洛帶,「對話客家名人講堂」等四大主題活動,讓客家風情之花在千年古洛帶「盛放」。  擂茶是客家人的傳統食俗,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在客家人聚居區十分流行。將茶葉磨成茶粉,加入芝麻、花生、綠豆等配料,衝泡出來就是一碗別具風味的擂茶。  張漢秋現場製作的擂茶,翠綠清香,如清波微瀾。「黃金周」期間前往洛帶的遊客,也可以在客家圍樓內,感受這中國最古老的茶道魅力。
  • 廣東梅州低調縣城,卻是客家文化寶庫,風景人文建築美食各自精彩
    這裡雖然沒有北上廣深等大都市的摩登時尚和車水馬龍,卻有著都市人遍尋不著而無限嚮往的絕佳生態環境、深厚人文底蘊,以及美麗的鄉村田園風光和多彩的客家民俗風情。在梅州,有一個名為「大埔」的縣,雖然地方不大,卻有著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還擁有一大堆頭銜和美稱,包括「客家的香格裡拉」、「中國最美小城」、「中國最具文化品位的小城」、 「華僑之鄉」、「文化之鄉」、「陶瓷之鄉」等等。
  • 南園古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南園古村又名南園第一村(南國古村又名南國第一村),位於中國河源仙塘鎮紅光村,由紅光村委獨立出資,是南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客家風水古村落,據古書記載:自唐開元二十六年! (公元738)建村以來,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
  • 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堅韌頑強的客家精神
    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而客家文化又是獨樹一幟的精華部分之一。起源於我國北方中原地區的漢人,為了更好地報效祖國,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舉家舉族南遷,千百年一路走來,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和堅韌頑強的客家精神,也讓客家文化傳遍天下,客家精神譽滿華夏。
  • 千年古鎮廣東,被稱為具客家文化氣息的小鎮,知之甚少
    廣東省以「海濱鄒魯」著稱,有著舉世無雙的海濱風光,地處珠江三角洲地區,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魚米之鄉,同時也是全國最大的城市,經濟十分發達,再加上歷史悠久,這裡的人文景觀十分引人注目,客家文化最為盛行,而廣東梅州市的客家文化十分活躍,客家古鎮眾多,遊客眾多,其中有一座鬆口古鎮,被譽為最具客家文化氣息的小鎮
  • 梅州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居住的圍樓展現了獨特的美麗!
    廣州梅州是客家人遷徙的聚居地,這裡被稱為「世界客家」,客家是漢族的一個分支。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五次南下大遷移,先後定居南方的廣東、福建、江西、香港新界等地!泰安樓已經有250年的歷史了,但是在客家圍樓中,它還算是年輕的,用磚石建成,客家族舉全族的力量,建造一個相對封閉的居住環境。出入異鄉的客家人需要抱團取暖,才有家的感覺。在泰安樓,還可以聽到廣東漢樂,這個音樂是廣州的客家人從中原帶來的古樂和廣州的音樂結合的一個產物。這個音樂是柔和了兩地不同的音樂元素而成的獨立的音樂種類!
  • 田間腐殖質下面一層最好泥土建地客家圍屋,究竟有什麼特色?
    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建築風格處處展示了客家的民風民俗和人文歷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圍龍屋主要原料為土、石和木料,故為生土建築,主要結構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立牆,二是木架構系統,房屋本質上就由這兩部分組成,尤其在中堂,牆主要起隔擋作用,並不承重,所以整個結構實際上是木架構系統。
  • 觀鶴湖新居品客家美食,「新龍崗攝影採風」很過癮
    為進一步推介龍崗都市生態休閒旅遊,弘揚客家文化,打造華南客都,深圳僑報與龍崗區文體旅遊局聯合舉辦「僑報讀者遊龍崗攝影採風活動」,組織讀者與攝影愛好者們參觀遊覽龍崗標誌性景點。今日的採風活動是首站,在本月15日、22日還將有兩場「新龍崗攝影採風」活動,感興趣的朋友快快來報名吧。精彩的舞龍表演。
  • 探訪客家非遺文化「擂茶」的秘密
    圍屋石門之上的「鳥革翬飛」四字對於任何初防雅溪的遊客來說都堪比天書一樣難以認出,足以看出客家人同樣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工作人員介紹說能夠認出這四個字的人本身就很少,如果還能悟出其中道義的那就更是罕見,如果你也想要探訪它的秘密,歡迎有時間到雅溪古村的石圍看看,聽聽當地人講一講過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