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給企業授課的時候,課前我一般會收集一下學員的問題。
中層經理關注最多的兩個問題:
員工的積極性不高;
員工的執行力差。
我來分析一下:
1、原因分析
有一個有意思現象:新員工入職的時候,一般積極性都特別高。而工作了半年左右,積極性會慢慢下降,如果在企業內工作了3年左右,發展不好的員工一般積極性會降到低點。
排除企業客觀原因之外,意味著新員工跟著部門經理工作了3年左右,積極性明顯下降了。是不是意味著,還是經理們能力經理們能力不足,把員工帶到坑裡去了呢?或者經理能力「太好」,把員工們打壓的沒有積極性了呢?
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既然員工入職的時候積極性很高,那麼經理們是不需要做員工激勵的,只要維持員工的積極性就好了。
2、實踐對策
員工的積極性差,說明員工一定有某種欲求沒有得到滿足。經理們一般情況下每個工作日會有10個小時左右跟自己的團隊在一起,應該很了解自己的員工才對,所以要根據員工的需求,有計劃有步驟的滿足員工的成長和發展的願望。
做團隊領導最大的成就是把兄弟們培養好,帶出來;最大的悲哀則是堵塞了下屬的成長通道,或者故意壓制下屬的成長。
1、員工不知道做什麼。
企業的發展目標不清楚,年度計劃不明確,公司工作分析和定崗定編工作不到位。
員工不知道公司對自己的崗位工作要求有哪些,當年的工作目標和考核標準有些也不清楚,工作規範不到位。
2、員工不知道怎麼幹。
企業的工作流程不清楚,工作要求不清楚,工作技能不夠;
企業既沒有崗位職責,也沒有崗位技能培訓。
員工確實不知道該怎麼開展工作。
3、幹起來不順暢。
工作啟動之後,跨部門溝通不順暢;
部門內部的溝通不和諧;
沒有人做協調配合工作,大家相互之間猜忌,相互拆臺,沒有配合和補位意識。
做啥毀啥,做什麼錯什麼。
4、幹好了不能怎麼樣。
幹好幹壞一個樣,沒有必要的激勵制,導致員工之間能推則推,能躲則躲。
5、知道幹壞了不能怎麼樣。
企業沒有績效考核機制,即使有了考核機制,也是輪流坐莊,流於形式。
甚至優秀髮2000元,不及格發1800元。導致優秀員工外流,績差員工出不去,一般員工抱怨不斷的情況。
實踐對策:
明確責任,做好工作分析工作,責任到人;
按照工作價值鏈梳理公司的業務流程,做事有章可循;
強化內部溝通,跨部門的協調意識;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不讓雷鋒吃虧;
建立有效的績效管理機制,是績效管理真正成為其企業戰略目標落地的工具。
同時做到:激勵第一、考核第二。
只有公司替員工著想,員工才會為事業玩命、為目標拼命。
因此,老闆要用好兩隻手,一隻手懂得分錢,一隻手學會建規則。分錢都為給予員工充分的激勵,建規則是為了激勵的公平、持續與價值。
KSF全績效模式,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
一種員工和企業共贏的薪酬分配模式
KSF模式的激勵性體現在:
1. 員工有6-8個加薪渠道,薪資彈性大
2. 只要員工自己幹的好,就能自己為自己加薪
3. 員工與企業利益趨同,員工獲得高薪的同時,企業獲得高利潤
4. 員工成為企業的經營者,不會輕易離開公司,和老闆一起共同經營公司
這種情況下,我們採用KSF模式,將他的薪酬分為8個部分。並且這些都是與公司利益密切相關的,作為生產經理也有能力去改進的。
1、產量每增加x元,獎勵y元,每減少x元,少發y元;
2、輔料成本率每降u,獎勵v元,每升u,少發v元;
3、產品性能合格率,每上升m%,獎勵n,每下降m%,少發n元;
4、及時交貨率,每上升a%,獎勵b元,每少a%,少發b元;
5、員工流失率,沒流失,獎勵200元,每流失1人,少發100;
KSF增值加薪法,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對企業來說,員工拿的越多,賺得越多,且不增加成本。
KSF增值加薪法,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對企業來說,員工拿的越多,賺得越多,且不增加成本。
1)入職3個月以上,培訓成長期:業績平衡點為低值(如10萬/月),主要關注過程性指標(如:跟蹤量、詢盤量、電話量、考核分值等),獎勵力度為小值。把一些過程性工作給他做,一方面熟悉業務流程,另一方面增加自己產值收入,達到激勵和留住新員工。
2)入職6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中值(如20萬/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如:毛利額、回款率、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為中值。
3)入職1年以上:業績平衡點為常規值(如30萬/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如:毛利額、回款率、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為常規值。
4)高級業務員:1年平均業績達500萬以上,次年自動升級為高級業務員,KSF薪酬增長20%-30%,獎勵力度為高值。
KSF增值加薪法,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對企業來說,員工拿的越多,賺得越多,且不增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