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1守國而恃其地險者削

2020-12-17 潯陽野老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

【原文】

守國而侍(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侍(恃)其強者弱。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央(殃)。逆節不成,是胃(謂)得天;逆節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贏極必靜,動舉必正。贏極而不靜,是胃(謂)失[天];動舉而不正,是胃(謂)後命。大殺服民,僇(戮)降人,刑無罪,過(禍)皆反自及也。所伐當罪,其禍五之;所伐不當,其禍什(十)之。

【譯文】

防守一方如果僅憑地勢險要固守,其國防力量將遭受嚴重削弱。進攻一方倘若僅憑國力強盛而強攻猛打,國力也必然遭到損失。興兵出師無名,徵伐不合天道,雙方都將遭天道懲罰。遭遇對抗如果成功抵擋住了,那算上天保佑;如果遭遇對抗沒有能抵擋住,上天不會延續其天命,而必然給予重重的懲罰。徵伐如果大勝,就必須使社會儘快安定,行動舉措都要公允端正。如果大勝還不知安定秩序,這就是失道。行動舉措都有失公允端正,那就是步亡國的後塵。大肆殺害已然臣服的百姓;已經歸降的也要殺戮;無罪之人慘遭刑牢之災,這都是引火燒身的行偽。討伐當罪之國,禍福尚且各半,但是討伐不當,就只有禍患了。

【詳解】

《黃帝四經》雖然是一部治國之書,但並非是停留於簡單的權謀術數,而是理論化,系統化的哲學思想指導。所以從哲學這個層面上解讀,《黃帝四經》對於普通人也是大有裨益的,對於理解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社會和人性,都有所幫助。所以說《黃帝四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讀物,更何況其思想在歷史上被成功地踐行過,取得了「文景之治」的輝煌成就,所以,對於我們當前人類面臨的「地球村」中的治理,也是有所幫助和借鑑意義的。

自從1973年《黃帝四經》從馬王堆漢墓出土以來,先後有多人翻譯過,並付諸出版。不過,過往的翻譯並不十分準確,鮮有「智慧」被深入發掘,故而,「潯陽野老」(百家號)不自量力地重新翻譯,以深入挖掘古人的「智慧」為重點,希望今人可以鏡鑑。

這一段探討了國家安全的問題,提出來順應「天道」攻防,不可「失天」。「守國而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恃其強者弱」。從攻守兩個方面闡述了用兵的原則。「守國」就是防守的一方,這個似乎並不難理解,而「用國」就有點費勁了,雖然理解上不難,但要解釋「用」字的用法,還是著實費了些周章的。在同為出於戰國時期的《禮記·大道既隱》中有這樣一段: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具體內容就不詳細翻譯了,「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的意思就是:為自己建功立業,所以陰謀詭計因此發生,戰爭也由此興起了。這裡的「用是作」和「由此起」是互文,所以,「用」的意思就是「由」。

回到本文中,「用」就是「由」。《爾雅》:「由,自也。」也就是指發起的一方。我翻譯的原則就是「錙銖必較」,一個字都不要放過。所以叫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

「守國」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防守的一方,那「用國」就是發起挑戰的一方。我覺得「守國」也可以理解為守成之國,「用國」也就是發起挑戰的國家。西方哲學是二元對立的,東方哲學是混元一體的。所以,今天的西方人用「修昔底德陷阱」來看待中美博弈。中國擁有五千年光輝的歷史積澱,我們作為「東方智慧」的繼承者則不應該簡單地附和西方。我們應該使用我們的語言和理論來解讀當今的時局。這就是「文化自信」。

「守國」仰仗地利險要而守,其能力必然被削弱。也就是本來有十分的國力,但僅憑地利而固守,不做他圖,那麼十分的國力,也就等於只有七八分了。同樣的道理,「用國」如果僅僅憑藉自己的國力強大,恃強猛攻,本來十分的國力,也就被大大地削弱了。

並且這一段其實也是互文。「守國而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恃其強者弱」,與「守國而恃其強者弱,用國而恃其地險者削」是差不多的意思。表面上是說攻守雙方的作戰原則,但實際上暗指的更多。好比女孩對男孩說:「聽說最近有一部電影很好看。」其實,這句話的後面暗含著好幾個意思,聽不到畫外音的就是憑實力單身的直男癌。而西方人就是直男癌類型。

今天的那個守成大國,難道不就是「恃其強者弱」的典型代表嗎?軍事上圍堵,經濟上打貿易戰,科技上打斷供牌,政治上栽贓污衊抹黑,妥妥地雙重標準症候群。本來擁有十分的國力,被他這樣一陣折騰,等於只有七、八分國力了。再加上天災人禍的疫情沒有控制好,其國力就只剩下四、五分了。

未來,中國也會成為守成大國,也一定會有來自其他新興國家乃至老牌帝國的挑戰,我們是不是也要用這樣的方法應對呢?動輒制裁、圍堵、打壓,顯然不行,這難道不需要「智慧」嗎?

作為應對守成大國的花式打壓,我們是不是可以憑藉我們的實力以超強硬對待強硬呢?顯然,那是一個十分愚蠢的辦法。你圍堵我,不跟我玩,我就找其他小夥伴一起玩,於是RCEP就籤訂了,是不是加了一分?然後,國內國際雙循環,妥善處理好自己家裡的事,是不是又加一分?科技上不斷出成果,惹的其他國家側目,希望能分一杯羹,紛紛爭取合作,是不是又加一分?傾舉國之力研製出多款疫苗,並且和國際上分享成果,是不是就阻止了守成大國用疫苗收割和綁架的機會?同時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減敵一分的同時自己再加一分。

狠狠地打擊那個上躥下跳的袋鼠,道義上掀開他的遮羞布,經濟上狠狠地打擊。即瓦解了對手的聯合,同時,讓他們為了那點蠅頭小利相互拆臺。殺雞儆猴的操作下來,是不是減敵一分的同時,自己再加一分?

經過這樣分析,大家應該能明白了吧。不能以險固守,不能用強硬奪。有可以固守的險要當然是好事,有強大的實力更是好事。但不知道順應天道,因勢利導,全盤考慮,只知道以強用強,那就是自縛手腳。

對於我們個人也是一樣的道理,假設某人情商極高,左右逢源,結果他處處用他的強項,混得風生水起。他因此而放棄了踏實的做事和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那麼,他這一生充其量也就是個混社會的角色,很難有大出息,是不是這個道理?

潯陽野老翻譯撰寫,版權所有,禁止非研究用拷貝,如需引用轉載必須標註來源。更多《黃帝四經》及《老子》解讀請在往期中查找。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論》78逆之所在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0犯禁絕理

老子是流氓嗎?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逐字逐句解讀《老子》——天長地久

相關焦點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2興兵失理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守國而侍(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侍(恃)其強者弱。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央(殃)。逆節不成,是胃(謂)得天;逆節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贏極必靜,動舉必正。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0犯禁絕理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凡犯禁絕理,天誅必至。一國而服(備)六危者,烕(滅)。一國而服(備)三不辜者,死。廢令者,亡。一國之君而服(備)三壅者,亡地更君。一國而服(備)三兇者,禍反[自及]也。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國次》37五逆皆成
    《黃帝四經》中論述國家治理的五種悖逆現象《經法》篇《國次》章【原文】毋陽竊,毋陰竊,毋土敝,毋故(人)執,毋黨別。陽竊者天奪[其光,陰竊]者土地芒(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執者流之四方,黨別[者外]內相功(攻)。陽竊者疾,陰竊者幾(飢),土敝者亡地,人執者失民,黨別者亂,此胃(謂)五逆。五逆皆成,[亂天之紀,逆]地之剛(綱)。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道法》15無私者知
    《黃帝四經》是黃老道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經法》篇【原文】<至>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聖。無私者知,至知者為天下稽。【詳解】前面說到至公至靜的聖人治理天下,能至正而有功。有一個成語叫「至公無私」。我特地查了一下,說這個成語出自儒家的《忠經》天地神明一章,原文說「忠者,中也,至公無私。」如果比較一下《黃帝四經》和《忠經》,那明顯是《黃帝四經》要早於《忠經》。昨天我們講了「至公」,今天我們講「無私」。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道法》14公者明
    《黃帝內經》是黃老道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成果。我們有著足夠說「文化自信」理由的。《經法》篇【原文】<至>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聖。無私者知,至知者為天下稽。《黃帝四經·經法·道法》中有「正奇有位」。《黃帝四經·經法·四度》中還有「君臣當位謂之靜,賢不肖當位謂之正」。此外,「正」還指君王,《黃帝四經·經法·道法》中說「可以為天下正」,就是可以為天下的君王的意思。如果你覺得一個正字就包含這麼多的意思,是不是有點過度解讀了。我要報告大家,這還沒完呢。「正」起碼還包含政治的「政」,矯正和徵伐的意思。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道法》08事必有言
    讀《黃帝四經》,然後修正自己的得與失,妥善地安放自己的靈魂。《經法》篇【道法】法之為道虛無刑(形),其裻dú冥冥,萬物之所從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動,動有害,曰不時,曰時而[倍]。動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稱,不知所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誣,曰虛誇,以不足為有餘。
  • 揭秘《黃帝四經》​全譯本(無價之寶)!
    (黃帝四經·經法·論)譯文:君主取法天地之道,制定各項政策律令,使人民得以安身立命。如果不取法天道就會失去神佑,不尊重地道就會失去根本,違逆四時節候就會有怨恨。不能區分事物處於適度之內還是處於適度之外,不能順應消息盈虛進退出入的變化,便與天地之道乖舛了。
  • 徐瑩||春夏與三時:帛書《黃帝四經》「先德後刑」考辨
    馬王堆漢墓帛書 《黃帝四經》 刑德 先德後刑  刑德,是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四經》[1]的核心概念之一。帛書《黃帝四經》由天道的陰陽消長與四時輪轉推及人事,主張治國應當刑德並用,不可有所偏廢。其先德後刑、刑德相養、刑陰德陽的刑德觀,也是黃老學說的重要內容。帛書出土以來,《黃帝四經》中特色鮮明的刑德理論一直為學界所關注。
  • 《黃帝四經》中「名」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黃帝四經》中的「名」屬於法,這是就法的一般內涵而言的。那麼,它在法律體系中有什麼樣的地位和作用?它與《黃帝四經》中直指的「法」又有怎樣的關係?在筆者的視野內,學術界對這兩個問題(尤其是第一個問題)幾無涉及,然而,這些問題對於正確理解和認識《黃帝四經》的道法思想是很有意義的。
  • 《黃帝陰符經講義》
    然心非自生於物也,其機在目耳;心非自死於物也,其機亦在目耳。使當時黑白不分,妍醜不別,則心同太虛,何由能生死也?惟機關在目,觸之而動。一睹美色,則倏然生愛;一見惡,則悠然增惡。故愛之而欲心生,是此心生於物也;惡之而欲心死,是此心死於物也。原其所自,豈是心之本然哉?皆其機之在目也。故上聖有內觀之經,仙家有簾目之法,儒之非禮勿視,釋之清淨眼根,其旨深,其則不遠矣。雖然,瞽者亦有嗜欲,豈機專在目耶?
  • 錢超塵:《傷寒論》源於《湯液經法》考
    孫奇、林億 《傷寒論序》亦云:夫《傷寒論》蓋祖述大聖人之意,諸家莫其倫擬。故晉皇甫謐序《甲乙經》云: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世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得不謂祖述大聖人之意乎?3 張仲景《傷寒論自序》亦云:「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其勤求博採者為《湯液經法》。
  • 《黃帝陰符經》全篇
    前言在解《黃帝陰符經》這本書之前,我們需要先回答關於這本書的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黃帝陰符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第二個問題是,《黃帝陰符經》這本書的作者到底是誰?第三個問題,《黃帝陰符經》裡的陰符是什麼意思?
  • 讀經:《黃帝內經》靈樞 ● 官能篇第七十三
    黃帝日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知解結[2],知補虛瀉實,上下氣門[3],明通於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4]州,以[5]輸異處,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左右肢絡[6],盡知其會。
  • 《道德經》的第一作者是黃帝,講得很深!
    從稷下學宮在先秦的地位來看,黃帝道術是居主流地位的顯學,是很神聖 的。範蠡精通黃帝五正,《太史公素王妙論》說:「黃帝設五法,布之天下,用之無窮。蓋世有能知之者,莫不尊親,如範子可謂曉之矣。子貢、呂不韋之徒,頗預 焉。自是以後無其人,曠絕一百有餘年。」範蠡非常尊崇黃帝五正,《國語越語下》中很多範蠡之言和《黃帝四經》是一致的,大概有二十幾句是相同的,說明 《黃帝四經》早於範蠡。
  • 讀經:《黃帝內經》靈樞 ● 陰陽清濁篇第四十
    篇中以清濁之氣與其內注於臟腑陰陽諸經的關係為主要討論對象,故以"陰陽清濁"名篇。【原文】黃帝日餘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人之血氣若一,應之奈何?岐伯日人之血氣,苟能若一,則天下為一矣,惡有亂者乎?黃帝日餘問一人,非問天下之眾。岐伯日夫一人者,亦有亂氣,天下之眾,亦有亂人,其合為一耳。黃帝日願聞人氣之清濁。岐伯日受谷者濁,受氣者清[1]。
  • 《黃帝內經》導讀61
    讀原文方能悟原理,《黃帝內經》原文導讀共分為81個小單元,也即素問81篇與靈樞81篇對應組合,每日堅持閱讀1個小單元,三個月內即可通讀《黃帝內經》一遍以上。《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
  • 《黃帝陰符經》奇門遁甲釋秘
    謹用山西省博物館碑林所陳列的大宋乾德四年,郭忠恕三體(篆隸楷)書《黃帝陰符經》碑拓片為藍本(《六一題跋》有記載)。至於《黃帝陰符經》的歷史考據、學術價值等等有不少專題評述的文章。如齊魯書社一九八四年版《中國古代佚名哲學名著評述》第二卷,李養正撰《陰符經》一文,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王明著《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試論《陰符經》及其唯物主義思想」一文。
  • 【合一醫學】第137期:《黃帝內經》多重演變史及其他
    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
  • 《黃帝內經》簡介
    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黃帝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它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等方面,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作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
  • 十二經標本論
    概述十二經標本為經絡學出《黃帝內經靈樞·衛氣》。標本即標部和本部,是經絡的分部關係之一,經絡在四肢者為本,在頭面、軀幹者為標。十二經各有標部和本部,大體上本在四肢,標在頭面軀幹。十二經標本部位手太陽標本手太陽小腸經的本部,在手外髁(腕後尺骨小頭部)之後的養老穴;其標部在命門之上1寸,約當攢竹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