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源於《湯液經法》考
北京中醫藥大學 錢超塵
1 「 述」 字的標誌性意義。
趙開美《仲景全書·傷寒論》題著者曰「漢張仲景述」。南宋趙希弁《郡齋讀書後志》卷二云:「仲景傷寒論十卷,漢張仲景述」,明著名藏書家及刻書家毛氏《汲古閣毛氏藏書目錄》亦云:「仲景傷寒論十卷,漢張仲景述」。古籍皆稱《傷寒論》為張仲景所「述」。「述」者,謂遵循舊說而不別立新義。《論語·學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於老彭。」《墨子·非儒篇》「述而不作」作「循而不作」。《說文》:「述,循也。」謂沿循 往軌也。《增韻》:「循,依也。」《左傳 ·昭公·二十三年》「循山而南」,註:「依山南行也。」「述」者,乃 「依照」之義,則「張仲景述」者,謂張仲景依照舊說而為書也。張仲景為時之大醫,必有治驗與醫案融於《傷寒雜病論》中,然著作主體仍為依先賢之舊軌、錄大醫之成方而為書。
2 魏晉時期皇甫謐及北宋林億等皆稱《傷寒論》據《湯液經法》成書 。
《甲乙經序》指出:
伊尹以元聖之才,撰(按,通「選」)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餘論甚精,皆可施用。
孫奇、林億 《傷寒論序》亦云:
夫《傷寒論》蓋祖述大聖人之意,諸家莫其倫擬。故晉皇甫謐序《甲乙經》云: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世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得不謂祖述大聖人之意乎?
3 張仲景《傷寒論自序》亦云:「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其勤求博採者為《湯液經法》。
古籍題以「漢張仲景述」,為反映作者之真源;《仲景全書》依據北宋校正醫書局之原式,保存《傷寒論》作者之實況。
4《伊尹湯液經》又名《湯液經法》, 三十二 卷,著錄於《漢書藝文 志》經方類。
此書至梁猶存,梁陶弘景曾閱其書。尋張仲景依《湯液經法》而為書,見陶弘景《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下簡稱《輔行訣》)所述:
商有聖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 □ ,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藥,為殺蟲闢邪癰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實萬代醫家之規範,蒼生護命之大寶也。
此段文字說明《湯液經法》之結構與重要價值。下一段說明漢末魏晉六朝醫家皆以《湯液經法》為至寶,依為軌範,並有發展:
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範將軍等,皆當代名賢,鹹師式此《湯液經法》,愍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於規矩也。
下面一段文字說明張仲景以《湯液經法》為依憑,撰寫《傷寒論》一部。這就為我們確信皇甫謐《甲乙經序》、孫奇、林億《傷寒論》序稱張仲景依《湯液經法》而撰書提供了第一手數據:
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後學鹹遵奉之。山林僻居,倉卒難防,外感之疾,日數傳變,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間,豈可疏 忽?若能深明此數方者,則庶無蹈險之虞也。今亦錄而識之。
5 下面這些方劑原載於《湯液經法》,後被張仲景收錄於《傷寒論》。
下面諸方原載《湯液經法》,後被張仲景收錄於《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散佚甚多,下述 22 方,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或有名無方,或名方皆亡,有的可補《傷寒論》之闕佚。謹錄如下:
(1).小陽旦湯。
治天行發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乾嘔者。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二兩切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二枚
右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服已,即啜熱粥飯一器,以助藥力。 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之則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隨服之,取差止。日三服。
按,此為《傷寒論》桂枝湯第 方,見第 12 條。《傷寒論》「陽旦湯」方名見第 30 條,有名無方。
(2).正陽旦湯。
(上方)若加飴一升,為正陽旦湯。
(3).小陰旦湯。
治天行病身熱,汗出,頭目痛,腹中痛,乾嘔下利者。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右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服湯已,如人行三四裡許,令病者啜白酨漿一器,以助藥力。身熱去,自愈也。
按,此為《傷寒論》見 黃芩湯加生薑也。見 172 條。芍藥作二兩。
(4).大陽旦湯。
治凡病汗出不止,氣息惙惙 ,身勞力怯,惡風涼,腹中拘急,不欲飲食,皆宜此方。若脈虛大者,為更切證也。
黃芪五兩 人參 桂枝 生薑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芍藥六兩 大棗十二枚 飴一升
右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去滓,內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大陽旦湯即《金匱要略》卷上第六黃芪建中湯)
(5).大陰旦湯。
治凡病頭目眩暈,咽中幹,每喜乾嘔,食不下,心中煩滿, 胸脅支痛,往來寒熱方。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生薑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芍藥四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一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緩緩煎之,取得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為《傷寒論》小柴胡湯方。見 37 條,無芍藥。)
(6)·小青龍湯。
治天行病,發熱惡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脈緊者方。
麻黃三兩 杏仁半升熬打 桂枝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右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八合,必令汗出徹身,不然恐邪不盡散也。(按,此為《傷寒論》見 麻黃湯方。見 35 條)
(7).大青龍湯
治天行病,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喘咳不已者。
麻黃去節 細辛 芍藥 甘草炙
桂枝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乾薑三兩
右方八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一方無乾薑,作七味。當從。
按,此為《傷寒論》小青龍湯方。見第 第 40 條。宋本《傷寒論》「溫服一升」下有如下一段文字:「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蕘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凡九十字,此大段文字為北宋校正醫書局所加之注,成無己《註解傷寒論》以校正醫書局校定本為底本將此九十字作為小注,是為得之。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 )趙開美《仲景全書》將此注雕成與經文字體相同之字而竄入正文。趙開美《仲景全書·傷寒論》以北宋元祐三年(1088 )小字本為底本,翻刻畢元祐小字本旋即亡佚,今已難考《仲景全書》將小字注文刻成與經文字 體相同之字是出於趙開美失檢還是出自元祐底本矣。
(8).小白虎湯。
治天行熱病,大汗出不止,口舌乾燥,飲水數升不已,脈洪大者方。石膏如雞子大棉裹 知母六兩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右四味,先以水一鬥,熬粳米,熟訖去米,內諸藥,煮取六升,溫服二升,日三服。
按,此為《傷寒論》白虎湯方。見 176 條。白虎湯《傷寒論》不分大小
(9).大白虎湯。
治天行熱病,心中煩熱,時自汗出,舌乾,渴欲飲水,時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雞子大一枚打 麥門冬半升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半夏半升 生薑二兩切 竹葉三大握
上方七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訖去米,內諸藥,煮至六升,去滓,溫服二升,日三服。
按,此為《傷寒論》竹葉石膏湯方,將生薑換為人參,見 397 條。
(10).小朱鳥湯。
治天行熱病,心氣不足,內生煩熱,坐臥不安,時下利純血如雞鴨肝者方。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錠 黃連四兩
黃芩芍藥各二兩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連、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內膠,更上火,令烊盡,取下,待小冷,下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按,此為《傷寒論》黃連阿膠湯方。見 303 條。朱鳥又稱朱雀。
(11).大朱鳥湯。
治天行熱病,重下,惡毒痢,痢下純血,日數十行,羸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絞急,痛如刀刺方。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錠 黃連四兩 黃芩 芍藥各二兩
人參二兩 乾薑二兩
右藥七味,以水一鬥,先煮連、芩、姜等五物,得四升訖,內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訖,去滓。次內膠於內,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此即《傷寒論 》黃連阿膠湯加人參乾姜。
(12).小玄武湯。
治天行病,腎氣不足,內生虛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白朮二兩
乾姜三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按,此為《傷寒論》真武湯方。見 82 條。
(13).大玄武湯。
治腎氣虛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清,小便不利,大便鴨溏,日十餘行 ,氣輟力弱者方。
茯苓三兩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炮
芍藥二兩 乾薑二兩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
右七味 ,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按,此即《傷寒論》真武湯加人參甘草
(14).小補脾湯。
治飲食不化,時自吐利,心中苦飢,或心下痞滿、脈微、無力、足痿、善轉筋者方。
人參 甘草 乾薑各三兩 術一兩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若臍上築動者,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薑三兩;下多者,仍用術;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兩;渴欲飲者,加術至四兩半;腹中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參一兩。按,此即《傷寒論》理中丸方,見《傷寒論》386 條。
(15).建中補脾湯 。
治脾虛,肉極,羸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無力方。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三兩切
黃飴一升 芍藥六兩 桂枝二兩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火,令消已,溫取一升,日盡之。
按,此即《傷寒論》小建中湯方,見《傷寒論》第 100 條。
(16).小補心湯。
治胸痺不得臥,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方。
栝樓一枚搗 薤白八兩 半夏半升洗去滑。
右三味,以白酨漿一鬥,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再服。
按,此即《金匱要略》栝樓薤白半夏湯方。見《金匱要略》卷上第九
(17).大補心湯。
治胸痺,心中痞滿,氣結在胸,時從脅下逆搶心,心痛無奈者方。栝樓一枚搗 薤白八兩 半夏半升洗去滑
枳實熬二兩 厚樸二兩 桂枝一兩 生薑二兩切
右七味,以白酨漿一升,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
按,此即《金匱要略》枳實薤白桂枝湯加半夏。見《金匱要略》卷上第九。
(18).小瀉脾湯。
治脾氣實,下利清谷,裡寒外熱,腹冷,脈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 乾姜 甘草炙各三兩
右三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按,此即《傷寒論》四逆湯方。見《傷寒論》第 29 條。)
(19).小瀉心湯
( 按,見《輔行訣》「辨心臟病證文並方」的「心胞氣實」條) 。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心中跳動不安者方。
黃連 黃芩 大黃各三兩
右三味,以麻沸湯三升,漬一時頃,絞去滓,頓服。
(按,此即《金匱要略》瀉心湯方。見《金匱要略》卷中第十六)
(20).大瀉心湯
(按,見《輔行訣》「辨心臟病證文並方」的「心胞氣實」條) 。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滿,口中苦,舌上生瘡,面赤如新妝,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黃連 黃芩 大黃各三兩
芍藥 乾姜炮 甘草炙各一兩
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
(按,此即《傷寒論》「乾薑黃第 芩黃連人參湯」加芍藥甘草去人參。見《傷寒論》第 359 條)
(21).瀉腎湯。
救誤用汗法。其人陽氣素虛,致令陰氣逆升,心中悸動不安,冒汗出不止方。
茯苓 甘草 桂枝
生薑 五味子各三兩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按,此即《金匱要略》桂苓五味甘草湯方加生薑。見《金匱要略》卷中第十二
(22).啟喉方。
救誤食諸毒及生冷硬物,宿積不消,心中疼痛方。赤小豆 瓜蒂各等分為散訖,加鹽豉少許,共搗為丸,以竹箸啟病者齒,溫水送入口中,得大吐即愈。
按,此即《傷寒論》瓜蒂散方。見《傷第 寒論》第 166 ) 條。
上 22 方,見《湯液經法》而為《傷寒論》收錄,證明《傷寒論》是在《湯液經法》基礎上而撰成。
《湯液經法》32 捲成書時代,為西漢前期,觀其諸方,已具有成熟方劑狀態,而《五十二病方》則不然。因可知,中國方劑學在西漢前期已經進入成熟階段。
本文結論是:張仲景《傷寒論》以《湯液經法》為基礎而成書,其力證為陶宏景《輔行訣五藏用藥法要》。此書原藏敦煌藏經洞,20世紀初法國傳教士伯希和進入敦煌藏經洞之前,已為守洞道士王圓籙取出收藏,1918 年售予河北省威縣張渥南先生,渥南傳予嫡孫張大昌。
1966 年 年 6 月「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焚毀。「文化大革命革」後期,張大昌將抄卷寄贈中國中醫研究院,經數字文史專家和中醫專家多次鑑定,確證該卷子出於敦煌藏經洞,鈔本較好保存原卷內容,值得重視。今存張大昌弟子手鈔本。
2007 年 年 6 月10 號至 12號錢超塵及其弟子趙懷舟深入到河北省威縣張大昌先生故鄉訪問張大昌的十一位弟子,獲得 20 個鈔本,另一個傳本是用舊式印表機列印出來到的張大昌獻給中醫研究院並經初步經整理的列印本,共收集到 21個傳本,這些傳本具有十分重的文獻價值,錢超塵、趙懷舟將 21個傳本進行仔細整理校勘,命名為《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傳承集》,由於學苑出版社出版於 2009年出版。本文引用的《輔行訣》資料即來自《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傳承集》。
本文引申出兩個結論:
1、中國的方劑學在西漢時期已經基本成熟,標誌是《湯液經法》的成書,該書著錄於《漢書藝文志·經方類》;
2、「群方之祖」徽號,當歸屬於《湯液經法》作者,作者不詳。該書作者可能不是一人,而是群體作者。由於《湯液經法》在陶弘景之後已經亡佚,唯靠張仲景《傷寒論》才把《湯液經法》部分方證流。 傳到今天,因此,把張仲景稱為「群方之祖」是合理的,也是正確的。
文源:弘醫書苑
========== END ==========
隨 喜 打 賞
長按上方讚賞碼支持我們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廣告是系統隨機配發,我們無法詳細控制、選擇。請您切勿購買任何動物製品、肉食。不要買漁獵、捕鳥的器具,拒絕殺生。不要玩殺人遊戲,殺人遊戲與實際殺人果報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萬惡淫為首,邪淫是輪迴和災禍的根本。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切記!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