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
【原文】
凡犯禁絕理,天誅必至。一國而服(備)六危者,烕(滅)。一國而服(備)三不辜者,死。廢令者,亡。一國之君而服(備)三壅者,亡地更君。一國而服(備)三兇者,禍反[自及]也。上洫(溢)者死,下洫(溢)者刑;德溥(薄)而功厚者隋(隳);名禁而不王(匡)者死。抹(昧)利,襦(繻rú)傳zhuàn,達tà刑,為亂首,為怨媒。此五者,禍皆反自及也。
【譯文】
但凡做人做事傷天害理,必然會遭受天道的懲罰。如果一個國家出現了「六危」,即六種危害國家的情況,必遭滅亡。如果一個出兵討伐的國家,出現了「三不辜」,即三個不可原諒的情形,也將敗亡無疑。法令廢弛,必然危亡。如果一個國家出現了「三壅」,即三種壅弊的情況,就有可能喪失國土或者更換君主;如果一個出兵討伐的國家,即便是戰勝,但國君同時觸及了「三兇」,即三種惡行的話,就會給自己招來禍殃。「三兇」就是:上將溢滿無度,必殺,兵丁溢滿無度,必罰;少德而功賞多,會使國家形象遭受崩壞;明令禁止卻不能遵守的,必殺。過分的貪圖利益;背棄盟約;公然見利忘義,反覆無常;故意人為製造禍端;是非不分,滋養禍患。這五種情況,都是在引火燒身。
【詳解】
今天開始和大家聊《黃帝四經》中《經法》篇中的《亡論》章。這是一篇分析各種足以造成亡國的弊病篇章。提示帝王要謹慎地避免其中的任何一項。這些弊病有「六危」、「三不辜」、「三壅」、「三兇」和「五禍」。
「凡犯禁絕理,天誅必至」。凡是觸犯了禁忌,斷絕事理的,必然會遭到天譴。這是一個象思維的表述方法,並非是有神論的認知。今天,我們都知道並沒有所謂的「天條」,但是冥冥之中,我們還是知道有些事是不能做的,一旦觸犯了,是要承受後果的。「絕」字的造字本意是指用刀割斷絲線,從糸( mì),從刀。引申為斷絕,也有摒棄的意思。一旦斷絕、摒棄了天理做事,必然就要承受天降禍殃。
這裡開宗明義,先總體上把「六危」、「三不辜」、「三壅」、「三兇」和「五禍」整體羅列了出來。「一國而備六危者,滅」。「六危」是什麼後面有詳細講解,這裡不展開詳細講,也就是六種危害國家政權穩定的情況,必遭滅亡。
「一國而備三不辜者,死。廢令者,亡」。一個國家具備了「三不辜」,即三種罪行,也是死路一條。這是因為法令廢弛,必然危亡。「辜」字從辛,古聲。「辛」,是受刑的意思。本義是罪行。荒廢政令、軍令者,那是一定要滅亡的。
說道這裡,咱們借著「辛」代表受刑,展開講一個相關的字,就是「罪」字,這個字原本寫作「辠」。《説文》對這個字的解釋是——犯法也。從辛,從自。言辠人戚鼻,苦辛之憂。秦以辠似皇字,改為罪,從罒(wǎng)從非,也就看不出造字本意了。帛書《老子》甲本中的「罪莫厚乎甚欲」寫作「罪」,而郭店楚簡寫作「辠」。可以斷定,帛書必然是漢代抄寫,楚簡必然早於秦朝。
回到本章,「一國之君而備三壅者,亡地更君」。如果一個國家出現了「三壅」,即三種壅弊的情況發生,就極有可能要喪失國土,或者更迭君王了。
「一國而備三兇者,禍反自及也」。一國之君如果具備了「三兇」,即三種兇險的惡行
。並簡單的做了介紹「上溢者死,下溢者刑;德薄而功厚者隳;名禁而不匡者死」。第一,上將溢滿無度,必殺以儆效尤,兵丁溢滿無度,必罰。第二,德行不好,建樹不多反而功勞犒賞別別人更多,會使國家信譽崩塌,也是極其危險的。第三,已經明令禁止,卻不加遵守,明目張胆違抗的,必殺。
「昧利,繻傳,達刑,為亂首,為怨媒。此五者,禍皆反自及也。」這是「五禍」,文中並未明寫,是根據其行文特點我總結出來的。第一個是「昧利」,「昧」字原本寫作「抹」,二者通假。第二個是「繻傳」,「繻」字原本寫作「襦」,讀作儒(rú),「傳」字不讀「船」而是讀作「賺」(zhuàn)。具體意思我們後面再詳細解讀。
達tà刑,為亂首,為怨媒。此五者,禍皆反自及也。
「達刑」的「達」不讀「答」,而是讀「踏」,這個字典裡都沒有的讀音,來自《詩經·鄭風·子衿》,一首很優美的詩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是的,就是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的那首,唱出來也很好聽。「達」字《毛傳》解釋為「往來貌」。由於「達刑」僅見於《黃帝四經》,要是沒有《詩經》和《毛傳》的佐證,恐怕是解不開了。所以前輩們解讀錯誤也很正常,尤其是餘光明先生都已經聯繫到《子衿》上了,仍然遺憾地擦肩而過。「達刑」的大致意思就是見利忘義,後面再詳解。
「為亂首」是指故意人為製造禍端。「為怨媒」是指是非不分,滋養禍患。如果出現了這五種情況,都是在引火燒身。
詳細的解讀在本章後面,咱們下次再聊。關注我,一個孤獨地走在歧路上的奇葩解經人。
潯陽野老翻譯撰寫,版權所有,禁止非研究用拷貝,如需引用轉載必須標註來源。更多《黃帝四經》及《老子》解讀請在往期中查找。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論》77動靜不時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論》78逆之所在
逐字逐句解讀《老子》——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