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0犯禁絕理

2020-12-11 潯陽野老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

【原文】

凡犯禁絕理,天誅必至。一國而服(備)六危者,烕(滅)。一國而服(備)三不辜者,死。廢令者,亡。一國之君而服(備)三壅者,亡地更君。一國而服(備)三兇者,禍反[自及]也。上洫(溢)者死,下洫(溢)者刑;德溥(薄)而功厚者隋(隳);名禁而不王(匡)者死。抹(昧)利,襦(繻rú)傳zhuàn,達tà刑,為亂首,為怨媒。此五者,禍皆反自及也。

【譯文】

但凡做人做事傷天害理,必然會遭受天道的懲罰。如果一個國家出現了「六危」,即六種危害國家的情況,必遭滅亡。如果一個出兵討伐的國家,出現了「三不辜」,即三個不可原諒的情形,也將敗亡無疑。法令廢弛,必然危亡。如果一個國家出現了「三壅」,即三種壅弊的情況,就有可能喪失國土或者更換君主;如果一個出兵討伐的國家,即便是戰勝,但國君同時觸及了「三兇」,即三種惡行的話,就會給自己招來禍殃。「三兇」就是:上將溢滿無度,必殺,兵丁溢滿無度,必罰;少德而功賞多,會使國家形象遭受崩壞;明令禁止卻不能遵守的,必殺。過分的貪圖利益;背棄盟約;公然見利忘義,反覆無常;故意人為製造禍端;是非不分,滋養禍患。這五種情況,都是在引火燒身。

【詳解】

今天開始和大家聊《黃帝四經》中《經法》篇中的《亡論》章。這是一篇分析各種足以造成亡國的弊病篇章。提示帝王要謹慎地避免其中的任何一項。這些弊病有「六危」、「三不辜」、「三壅」、「三兇」和「五禍」。

凡犯禁絕理,天誅必至」。凡是觸犯了禁忌,斷絕事理的,必然會遭到天譴。這是一個象思維的表述方法,並非是有神論的認知。今天,我們都知道並沒有所謂的「天條」,但是冥冥之中,我們還是知道有些事是不能做的,一旦觸犯了,是要承受後果的。「絕」字的造字本意是指用刀割斷絲線,從糸( mì),從刀。引申為斷絕,也有摒棄的意思。一旦斷絕、摒棄了天理做事,必然就要承受天降禍殃。

這裡開宗明義,先總體上把「六危」、「三不辜」、「三壅」、「三兇」和「五禍」整體羅列了出來。「一國而備六危者,滅」。「六危」是什麼後面有詳細講解,這裡不展開詳細講,也就是六種危害國家政權穩定的情況,必遭滅亡。

一國而備三不辜者,死。廢令者,亡」。一個國家具備了「三不辜」,即三種罪行,也是死路一條。這是因為法令廢弛,必然危亡。「辜」字從辛,古聲。「辛」,是受刑的意思。本義是罪行。荒廢政令、軍令者,那是一定要滅亡的。

說道這裡,咱們借著「辛」代表受刑,展開講一個相關的字,就是「罪」字,這個字原本寫作「辠」。《説文》對這個字的解釋是——犯法也。從辛,從自。言辠人戚鼻,苦辛之憂。秦以辠似皇字,改為罪,從罒(wǎng)從非,也就看不出造字本意了。帛書《老子》甲本中的「罪莫厚乎甚欲」寫作「罪」,而郭店楚簡寫作「辠」。可以斷定,帛書必然是漢代抄寫,楚簡必然早於秦朝。

回到本章,「一國之君而備三壅者,亡地更君」。如果一個國家出現了「三壅」,即三種壅弊的情況發生,就極有可能要喪失國土,或者更迭君王了。

一國而備三兇者,禍反自及也」。一國之君如果具備了「三兇」,即三種兇險的惡行

並簡單的做了介紹「上溢者死,下溢者刑德薄而功厚者隳名禁而不匡者死。第一,上將溢滿無度,必殺以儆效尤,兵丁溢滿無度,必罰。第二,德行不好,建樹不多反而功勞犒賞別別人更多,會使國家信譽崩塌,也是極其危險的。第三,已經明令禁止,卻不加遵守,明目張胆違抗的,必殺。

昧利,繻傳,達刑,為亂首,為怨媒。此五者,禍皆反自及也。」這是「五禍」,文中並未明寫,是根據其行文特點我總結出來的。第一個是「昧利」,「昧」字原本寫作「抹」,二者通假。第二個是「繻傳」,「繻」字原本寫作「襦」,讀作儒(rú),「傳」字不讀「船」而是讀作「賺」(zhuàn)。具體意思我們後面再詳細解讀。

達tà刑,為亂首,為怨媒。此五者,禍皆反自及也。

「達刑」的「達」不讀「答」,而是讀「踏」,這個字典裡都沒有的讀音,來自《詩經·鄭風·子衿》,一首很優美的詩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是的,就是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的那首,唱出來也很好聽。「達」字《毛傳》解釋為「往來貌」。由於「達刑」僅見於《黃帝四經》,要是沒有《詩經》和《毛傳》的佐證,恐怕是解不開了。所以前輩們解讀錯誤也很正常,尤其是餘光明先生都已經聯繫到《子衿》上了,仍然遺憾地擦肩而過。「達刑」的大致意思就是見利忘義,後面再詳解。

「為亂首」是指故意人為製造禍端。「為怨媒」是指是非不分,滋養禍患。如果出現了這五種情況,都是在引火燒身。

詳細的解讀在本章後面,咱們下次再聊。關注我,一個孤獨地走在歧路上的奇葩解經人。

潯陽野老翻譯撰寫,版權所有,禁止非研究用拷貝,如需引用轉載必須標註來源。更多《黃帝四經》及《老子》解讀請在往期中查找。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論》77動靜不時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論》78逆之所在

逐字逐句解讀《老子》——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

相關焦點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2興兵失理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守國而侍(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侍(恃)其強者弱。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央(殃)。逆節不成,是胃(謂)得天;逆節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贏極必靜,動舉必正。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亡論》81守國而恃其地險者削
    《經法》篇《亡論》章,亡國之論【原文】守國而侍(恃)其地險者削,用國而侍(恃)其強者弱。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央(殃)。逆節不成,是胃(謂)得天;逆節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贏極必靜,動舉必正。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國次》37五逆皆成
    《黃帝四經》中論述國家治理的五種悖逆現象《經法》篇《國次》章【原文】毋陽竊,毋陰竊,毋土敝,毋故(人)執,毋黨別。陽竊者天奪[其光,陰竊]者土地芒(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執者流之四方,黨別[者外]內相功(攻)。陽竊者疾,陰竊者幾(飢),土敝者亡地,人執者失民,黨別者亂,此胃(謂)五逆。五逆皆成,[亂天之紀,逆]地之剛(綱)。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道法》15無私者知
    《黃帝四經》是黃老道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經法》篇【原文】<至>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聖。無私者知,至知者為天下稽。【詳解】前面說到至公至靜的聖人治理天下,能至正而有功。有一個成語叫「至公無私」。我特地查了一下,說這個成語出自儒家的《忠經》天地神明一章,原文說「忠者,中也,至公無私。」如果比較一下《黃帝四經》和《忠經》,那明顯是《黃帝四經》要早於《忠經》。昨天我們講了「至公」,今天我們講「無私」。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道法》14公者明
    《黃帝內經》是黃老道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成果。我們有著足夠說「文化自信」理由的。《經法》篇【原文】<至>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聖。無私者知,至知者為天下稽。《黃帝四經·經法·道法》中有「正奇有位」。《黃帝四經·經法·四度》中還有「君臣當位謂之靜,賢不肖當位謂之正」。此外,「正」還指君王,《黃帝四經·經法·道法》中說「可以為天下正」,就是可以為天下的君王的意思。如果你覺得一個正字就包含這麼多的意思,是不是有點過度解讀了。我要報告大家,這還沒完呢。「正」起碼還包含政治的「政」,矯正和徵伐的意思。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道法》08事必有言
    讀《黃帝四經》,然後修正自己的得與失,妥善地安放自己的靈魂。《經法》篇【道法】法之為道虛無刑(形),其裻dú冥冥,萬物之所從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動,動有害,曰不時,曰時而[倍]。動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稱,不知所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誣,曰虛誇,以不足為有餘。
  • 揭秘《黃帝四經》​全譯本(無價之寶)!
    (黃帝四經·經法·論)譯文:君主取法天地之道,制定各項政策律令,使人民得以安身立命。如果不取法天道就會失去神佑,不尊重地道就會失去根本,違逆四時節候就會有怨恨。不能區分事物處於適度之內還是處於適度之外,不能順應消息盈虛進退出入的變化,便與天地之道乖舛了。
  • 徐瑩||春夏與三時:帛書《黃帝四經》「先德後刑」考辨
    馬王堆漢墓帛書 《黃帝四經》 刑德 先德後刑  刑德,是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四經》[1]的核心概念之一。帛書《黃帝四經》由天道的陰陽消長與四時輪轉推及人事,主張治國應當刑德並用,不可有所偏廢。其先德後刑、刑德相養、刑陰德陽的刑德觀,也是黃老學說的重要內容。帛書出土以來,《黃帝四經》中特色鮮明的刑德理論一直為學界所關注。
  • 《黃帝四經》中「名」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黃帝四經》中的「名」屬於法,這是就法的一般內涵而言的。那麼,它在法律體系中有什麼樣的地位和作用?它與《黃帝四經》中直指的「法」又有怎樣的關係?在筆者的視野內,學術界對這兩個問題(尤其是第一個問題)幾無涉及,然而,這些問題對於正確理解和認識《黃帝四經》的道法思想是很有意義的。
  • 讀經:《黃帝內經》靈樞 ● 官能篇第七十三
    若能了解九針的不同性能並能靈活運用,就是全面掌握了針刺治法。【原文】明於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言陰與陽,合於五行,五臟六腑,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於明堂,各處色部,五臟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 錢超塵:《傷寒論》源於《湯液經法》考
    《傷寒論》源於《湯液經法》考 北京中醫藥大學 錢超塵 1 「 述」 字的標誌性意義。     趙開美《仲景全書·傷寒論》題著者曰「漢張仲景述」。南宋趙希弁《郡齋讀書後志》卷二云:「仲景傷寒論十卷,漢張仲景述」,明著名藏書家及刻書家毛氏《汲古閣毛氏藏書目錄》亦云:「仲景傷寒論十卷,漢張仲景述」。
  • 《黃帝陰符經》全篇
    前言在解《黃帝陰符經》這本書之前,我們需要先回答關於這本書的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黃帝陰符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第二個問題是,《黃帝陰符經》這本書的作者到底是誰?第三個問題,《黃帝陰符經》裡的陰符是什麼意思?
  • 《道德經》的第一作者是黃帝,講得很深!
    從稷下學宮在先秦的地位來看,黃帝道術是居主流地位的顯學,是很神聖 的。範蠡精通黃帝五正,《太史公素王妙論》說:「黃帝設五法,布之天下,用之無窮。蓋世有能知之者,莫不尊親,如範子可謂曉之矣。子貢、呂不韋之徒,頗預 焉。自是以後無其人,曠絕一百有餘年。」範蠡非常尊崇黃帝五正,《國語越語下》中很多範蠡之言和《黃帝四經》是一致的,大概有二十幾句是相同的,說明 《黃帝四經》早於範蠡。
  • 《黃帝陰符經講義》
    故上聖有內觀之經,仙家有簾目之法,儒之非禮勿視,釋之清淨眼根,其旨深,其則不遠矣。雖然,瞽者亦有嗜欲,豈機專在目耶?故曰心目相關。  黃帝陰符經講義卷之二  黃帝陰符經講義卷之三  雲峰散人夏元鼎宗禹撰  經曰: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天何心哉?
  • 《黃帝陰符經》奇門遁甲釋秘
    謹用山西省博物館碑林所陳列的大宋乾德四年,郭忠恕三體(篆隸楷)書《黃帝陰符經》碑拓片為藍本(《六一題跋》有記載)。至於《黃帝陰符經》的歷史考據、學術價值等等有不少專題評述的文章。如齊魯書社一九八四年版《中國古代佚名哲學名著評述》第二卷,李養正撰《陰符經》一文,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王明著《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試論《陰符經》及其唯物主義思想」一文。
  • 讀經:《黃帝內經》靈樞 ● 陰陽清濁篇第四十
    篇中以清濁之氣與其內注於臟腑陰陽諸經的關係為主要討論對象,故以"陰陽清濁"名篇。【原文】黃帝日餘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人之血氣若一,應之奈何?岐伯日人之血氣,苟能若一,則天下為一矣,惡有亂者乎?黃帝日餘問一人,非問天下之眾。岐伯日夫一人者,亦有亂氣,天下之眾,亦有亂人,其合為一耳。黃帝日願聞人氣之清濁。岐伯日受谷者濁,受氣者清[1]。
  • 《黃帝內經》導讀61
    《素問.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與《靈樞.五禁篇第六十一》。《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壬癸日自乘,無刺足脛,是謂五禁。  岐伯曰: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洩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  岐伯曰: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洩,脈洪大,是二逆也。著痺不移,䐃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乃後下血衃,血衃篤重,是謂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
  • 《黃帝陰符經》註解
    黃帝陰符經《黃帝陰符經》全文共三百九十九字。一氣貫注,未分章節。
  • 經國雄略奇門考
    69香花壇《安龍,開方,召亡,沐浴,投殿,詔赦》複印件100元。70桓侯連珠經(木刻,頁碼有錯,內容沒有錯)複印100元。79、《收緣皇經、懺》木刻本複印件100元。80、三品皇懺(救世消災錫福),木刻複印100元。81、《玉皇經三品經、懺》木刻複印件100元。
  • 《黃帝內經》在線閱讀
    譯文】五藏別論 【譯文】異法方宜論 【譯文】移精變氣論 【譯文】湯液醪醴論 【譯文】玉版論要 【譯文】診要經終論 【譯文】脈要精微論 【譯文】平人氣象論 【譯文】玉機真藏論 【譯文】三部九候論 【譯文】經脈別論 【譯文】藏氣法時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