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奇想寫一篇著墨,本來在此篇之前應該有時代,打工人,讀書的整理,但是最近真的成打工人了,一直都沒有空寫。打工人還不斷在變換著想法,那就遲一點吧。
當人以為某事物的樣子是A的時候,事物就一定是A這樣嗎?可能是這樣,也可能這並不是事物的全部,也可能這只是事物未知認識的開始。人並非時間的掌控者。人只是無邊界的時間中的一位過客罷了。即便是文明尚能被時間壓碎,何況比文明更微小的人呢。文明尚且不能保證對事物的認知是正確的,何況是人呢?可能只有事物本身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更有可能只有時間能見到真實的事物,而人看到的可能只是事物的有限範圍內的面目。
可是人總是對自身有一種自信,認為我以為既是事實,我覺得它是這樣的,它就長這樣。並不是否定人無法正確認識事物,也不是不可知論,只是在以為的同時需要意識到以為很可能藏著更大的未知,對任何一個事物都不能自以為是。
文明能壓碎,什麼樣的以為能永恆與正確?文明的起源與發展,人類對其既熟悉又陌生。當以為印度文明是雅利安人創造的時候,原來曾存在過比雅利安文明還早的印度原生文明。可這樣的文明古國早已在時間長河中灰飛煙滅,誰又能知道呢?只有時間知道。埃及文明留下的只有金字塔而真正的文明已中斷。這只是文明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地中海,美洲,西亞有很多這樣的文明在時間中消失。文明是人類長時間積澱的成果,它所負載的文化與精神遠遠超於人本身,足以證明人的以為在時間面前是渺小的。時間太久,文明太大,那麼把文明具體一些。秦朝意氣風發掃六合,當時誰能想到這是個短命王朝?亞歷山大帝國縱橫千裡,最後只是曇花一現。陶淵明只是隱居避世,誰能以為能名留青史;梵谷在世時,誰會以為他是個大畫家。預備立憲本是想垂死掙扎,清廷能想到這是加速自己的滅亡還會去做嗎?美國在越南發動戰爭,它能以為這是個戰爭泥潭開始嗎?之後再重蹈覆轍,伊拉克,阿富汗,它以為到了這又是另一個越南嗎?最後還招來了911,ISIS。不管是宏大的國家,文明還是個人,在時間面前都能被壓碎,你的以為是永恆,正確了嗎?輝煌的文明,宏大的國家,著名的人物尚且不能,一個普通人又何以為某一事物一定是這樣的呢?即便是馬克思對人類歷史社會做出很好地總結分析仍然會承認時間的變化,事物會發生改變,其馬克思主義哲學也真的是對歷史的唯物辯證。他曾預計的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歷史中並沒有出現。
伊拉克是見證文明興衰的地方,時到今日依然見證著文明的動蕩與破壞
既然人的以為不能正確認識,那是不是意味著人不可正確認識事物,事物不可知?提出人的以為不能正確認識是想說人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條件,並不否認人能能動的正確認識事物。如果是人的認識是不可知的,那麼很多的科學理論豈不是失去了客觀存在的理由?未知是承認事物發展和變化的社會歷史條件,任何事物都是隨著條件的變化而發展的,並且有限時間內,人很難對複雜的事物有完全全面地認識。
以為需要保持未知的心態。想法沒有層級之分,只有視角,內容,程度的差異。如果伽利略理所當然地把亞里斯多德的想法看成至高無上的正確,那麼就不會有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雖然有些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在現實中就是另一回事了。人似乎都習慣傾向於自己本身的認識,特別是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認知體系的人。這種傾向很容易將人困在一個局限的空間裡面,認識這個空間以外的其他東西就會受到阻礙。世界紛繁複雜,即便你以為看見的只是很簡單的事物,都很有可能無法一下子全面認識到它。對事物保持未知的心態,面對不一樣的視角首先是包容而不是拒絕和輕視。當以為有了層級之分,那麼這樣的認識已不止於是未知,更是無知。這樣的以為極有可能永遠停留在某一個狹窄的平行線上,看不到多彩的世界。
永遠都不要覺得以為停留在完美的階段,那可能是更大的未知。自勉亦共勉。
為什麼要寫一篇哲學不像哲學的文章?因為最近碰到奇奇怪怪的現象,站立在某一視角以為xx,但其實這只是事實的一面。即便是指出另一面之後也沒有想要看看另一面。現實總是很魔幻,看起來多視角看問題並不是特別難,但是一到現實中就變成了單一視角。
人以為的東西,可能是世界的未知。當還在慶幸以為自己都知道的時候,世界的未知正對著你默默地發笑。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以為與未知。
提出一個討論問題:壞學生做老師更合適還是好學生做老師更合適?歡迎留言討論(問題與文章主題無關)
著墨
世事無常,遇事則思
著墨留字,留住背影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