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育娃的璇璣
一位母親說:
「我孩子要上幼兒園了,可記憶力特別差,該怎麼辦?看到別人家那些優秀的同齡孩子,會背古詩,看動畫片會認字……心裡就特別的著急。」那些人生開掛的孩子,都做對了什麼?
01
陪孩子做有趣合理的運動遊戲,鍛鍊他的大腦
如果你想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那就陪孩子做有趣的運動,玩合理的遊戲,正確鍛鍊孩子的大腦,植入正確的觀念。
在一個小視頻上,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她很有耐心的陪孩子,玩家庭親子遊戲。
只見一位3歲的小男孩,跟媽媽高興地玩著扔飛鏢的遊戲。
他蹦著跳著,好像一隻活潑可愛的小白兔,在草地上歡快的蹦來跳去,一次次成功地躲過媽媽扔過來的飛鏢,動作非常嫻熟。
遊戲結束。他似乎還沒玩盡興,2歲的妹妹就跑出來,跟哥哥一起玩。
可以看出,這位媽媽非常不吝嗇自己的時間來陪伴孩子。
有人上前問媽媽:
「你為什麼不讓孩子,背唐詩、看動畫片?」
這位媽媽看了看她,最終說道:
「自己平時工作忙,沒有時間陪孩子。我想讓孩子多鍛鍊身體,也鍛鍊孩子的大腦,我不想讓孩子過早就變成書呆子。」
於是,她一有時間,就陪孩子玩遊戲,目的是鍛鍊孩子的協調能力和專注力,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培養孩子的運動興趣,增進親子間的感情。
有耐心的媽媽,從不吝嗇時間陪伴孩子,孩子通過玩遊戲的方式學習新技能,並精進其中,這能激發孩子內心的動力;鼓勵孩子設定自己的目標,並實現它。
所謂鍛鍊孩子的大腦,就是不一定要讓孩子背唐詩,去理解那些枯燥乏味的東西,這不是唯一的途徑;而是陪同孩子玩遊戲,做運動,這樣可以鍛鍊孩子的大腦。
而媽媽的陪伴,就像一道光,照亮了孩子內心深處的靈魂。
02
高考落榜,人生還有C計劃
不管上坡路還是下坡路,人生不設限,未來會有無數種可能。
雖然,高考算是走人生的捷徑,但是除了高考以外,人生還有很多C計劃。
在生活中,大多數父母,對上大學都有一種執念,這令我非常驚訝!
他們認為,如果考不上好大學沒有本科文聘,就不可能找到好工作,以後出社會還是一個底層的農民工,這是中國許多父母的傳統觀念。
我曾經看過一部電影《錄取通知》,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一群高中生高考落榜,沒有大學錄取他們,於是,孩子們創辦了一所大學,自己給自己發錄取通知書。
電影的主角是一位叫老巴的男孩。
在學校裡,他是個油腔活調、鬼點子特別多的人,腦子也靈光,但就是學習成績不好。
高考結束後,同學們陸續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可老巴卻屢屢被拒,甚至連野雞大學都不願意要他。
老巴的父母,始終對上大學抱有一種執念:
在他們眼中,如果一個孩子考不上大學,沒有本科文聘是不可能找到好工作的,以後出了社會就是底層的工作者。
老巴猶豫再三,選擇把自己落榜的噩耗告訴父母,父母當然大失所望,但事已至此,他們只能安排老巴去做皮鞋匠學徒。老巴肯定不願意,別人都風光上大學,自己只能做個皮鞋匠。
從這裡他開始盤算:怎麼沒有大學錄取通知,還能有大學可上?他不停思考,終於想到了好主意。
他和其他孩子一起創辦了一所個性化的大學。
在這裡很多學渣找到了自己的特長,畢業後在各行各業做出了優秀的成績。
而做為創始人的老巴,最後告訴父母,什麼是真正的教育,看待一個孩子不應該以成績的優勝劣汰決定,真正的教育應當是因材施教。
父母應當從孩子的自身條件出發,讓他獲得成長,指導他們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
蘇軾有句古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件事,從不同角度看就會不一樣。每個父母都應該,從不同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長,學會欣賞孩子的長處。
任何孩子成才都沒有快速的捷徑。一件事情不是只有一個選擇,所有事情都有無數種可能。上坡路辛苦,唯有備選計劃路線,才能持久。
高考讀大學,不是唯一的出路,人生還有備選方案C計劃。孩子的熱愛有所選擇,日後才有可能成為謀生的一技之長。
03
困境藏於心,但一定跟自己對話
不向困境屈服,才更大膽、更積極地向其挑。
困難可以放在心裡,但一定要學會自我梳理內心的垃圾,自我對話,自我安慰就是很好的梳理方法。
看過一部兒童勵志的電影《走路去上學》,豆瓣評分8.7。
故事發生在雲南怒江貧困山區,一條河隔開了家和學校。
奶奶臥床不起,姐姐娜香放學回來,熟練的溜索過江請醫生。
瓦娃在山裡沒有玩伴,最高興的是等姐姐放學,和他說學校的事情,把在學校做的風車給他玩。
瓦娃很想上學。媽媽卻堅持讓爸爸回來帶著他,才可以溜索過江去上學。他趁媽媽幹活,獨自偷偷溜索過江走進心儀已久的學校。
看到善良的老師,老師發現孩子穿著拖鞋,給孩子們量腳長捐了一批鞋子。
鞋子到了,老師和娜香一起度江去家訪。她在娜香家裡發現了那個偷聽她講課的小男孩,無意戳破了瓦娃過江的秘密。
媽媽很生氣,但瓦娃想要姐姐的鞋子,可姐姐要上學,瓦娃不得不把鞋子還給姐姐。
老師知道了,根據瓦娃的尺寸買了雙鞋子,讓娜香帶給瓦娃。可在過江時,鞋子掉進江裡,姐姐失手也掉了下去。
瓦娃抑鬱了,心裡特別想姐姐。電影的最後,路修好了,瓦娃也終於能走路去上學。
可瓦娃心裡還是特別難過,如果不是這條江,阻隔了他的上學夢。
他也不會失去姐姐,也不會上不了學。但是他很堅強,常常鼓勵自己度江,走進心儀已久的那所學校。
面對困境,沮喪的心情,瓦娃內心經常本能的會跟自己進行對話,就像姐姐在時安慰弟弟一樣,鼓勵他,支持他振作起來。
因為他必須習慣,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卻永遠失去姐姐的事實。
對於困難,父母要麼引導孩子像對待朋友那樣對待自己,自我鼓勵;要麼就在積極的自我對話和自我共情方面做好榜樣。
04
做自己想做的,玩自己想玩的
孩子成年,父母就得放手,讓他做自己想做的,玩自己想玩的事情。
李玫謹教授曾說:
「孩子做自己快樂的事情,他又有特長,別人不及他。他能做到最大那就是他的價值。」
所以,幫孩子尋找自身價值,是每位父母的責任。
曾經看過一個案例,這個故事發生在前幾年。一個男孩爸爸,看到男孩在玩手機,不寫作業。
父親呵斥孩子:
「你馬上要考試了,還在玩手機……」
可男孩仍沒理父親,然後他爸怒氣衝衝,走過來把孩子的手機一把給搶了過來,直接從陽臺上扔到樓下。
當時男孩也衝到陽臺上,直接就跟隨手機跳了下去……發生這樣的悲劇,不管在農村還是城市,換任何一個父母都會瘋掉。
這位爸爸對孩子付出的心血,做出的努力,因衝動發脾氣,就這瞬間完全沒有反應過來,就已經無法彌補。
近幾年,這樣的新聞沒少報導,這個得從心理學角度尋找原因。
當孩子進入成年時親自撫養,帶他進入社會各種圈層,去串門,讓他結識不同的人,有活動讓他去參加。
然後教育他怎麼為人處世。比如說,他參加同學的生日,不指導怎麼送禮物,這時父母把為人事處的方法告訴他,但不可以親自替他去做。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和接近成年時,父母在孩子跟前,要扮演的角度是做他探索人生人價值的導師,而不是去呵責孩子。
所以,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和等於幫他找到自我價值。父母只需扮演孩子尋找人生價值的導師。
END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那些人生開掛的孩子,只因父母更懂得因材施教,讓他有機會發揮特長。
你認為對孩子因材施教好嗎?歡迎大家討論。
為什麼孕期媽媽情緒會遺傳給寶寶?兒童心理學的奧秘,很多人不懂
#小朋友的可愛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