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的孩子能認識3000字,唐詩、宋詞、《弟子規》、《三字經》信手拈來,不光能熟練地背下來,還能應對自如外加解釋說明,這可真的不一般。這個四歲的小男孩是山東青島人,名字叫王恆屹。第一次看見他是在中央電視臺的《歡樂中國人》,後來還在孟非主持的一檔節目裡也看見過他,那時才三歲的他表現得就讓好多大人佩服不已。
在節目裡嘉賓說出上半句:「烽火連三夜」,小恆屹馬上應對:「家書抵萬金」;嘉賓李晨:李白的《月下獨酌》當中的,」對影成三人「中的」三人「指的是什麼?」月亮、李白、李白的影子「小恆屹不假思索;「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是什麼」?「屠蘇酒」!無論嘉賓問什麼,小屹總是成竹在胸,脫口而出。

「唉,這又是別人家的孩子」,評論區有不少網友的留言都是這樣的感慨。小恆屹有他的特殊性,但其他的孩子多認些字還是可以做到的,並不是遙不可及的神話。
01孩子什時候開始學認字
在孩子一歲多的時候就已經可以開始學習認字了。在和一些家長的接觸中,他們認為孩子在家的時候就要好好玩兒,學習、認字那是幼兒園和學校老師的事,再說年紀還小,用不著那麼著急。
還有些家長的看法是,一歲左右的孩子只能是簡單圖片式的記憶,對字的筆畫和結構不會區分,也不會和事物聯繫起來,更不會理解字的意思;他們只會「背字」哪裡會認字呦。即使會認也是暫時的,過一段時間又會忘記了。那真的是這樣嗎?
的確,孩子在兩三歲之前對圖像更為敏感,但也不能說就只能在三歲學習認字才最合適。每個孩子的發展情況是不一樣的,提前接觸也沒什麼不好,反而會讓孩子有種成就感,對以後的學習也充滿自信。一兩歲的孩子正是語言敏感期,也正好可以鍛鍊和培養孩子認字的習慣。
02幼兒認字方式方法要多樣
不要小看小朋友努力學習的能力,他們都很聰明,他們適應能力和記憶力遠遠超乎你的想像。多數家長都是以圖像卡片或者繪圖本來教孩子認字,比起只有簡單線條的字色彩鮮豔有趣的圖片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時候這也會影響幼兒認字。
1.換種方式「認卡片」
在孩子會認圖片帶有圖像的字的時候,父母試著用只有文字的卡片教孩子認字,這樣他們就能把儲存在大腦中的圖形和眼前的字聯繫起來。沒有了圖畫的幹擾,孩子也就更能專注地認字了。
市面上有的識字卡片並不適合小孩子來用,這些卡片上的圖像和字很難讓孩子把兩者聯繫起來。比如有一個「上」字,圖片上畫的是一個杯子放在桌子上,孩子卻指著卡片說「水」,因為他知道杯子是用來來喝水的;看見「目」字,孩子們是一臉懵,明明畫的是眼睛為什麼是「目」,不懂,「目」是什麼奇怪的樣子呢?小朋友不明白它們都有什麼關係,這樣的認字也就不能有很好的效果了。
2.孩子學說話的時候是認字的最好時機,認字要隨時隨地。
家裡除了準備一套只有字的卡片最好還要準備一個畫寫板。孩子有時候會有意無意地往外冒話,今天他說了「水」,就教會孩子認識「水」這個字;在外面和鄰居家的哥哥玩了,還看見了蝴蝶和小狗,回家後就「哥哥」,「蝴蝶」,「小狗」來回不停地說。
也可以啟發式地問孩子:今天咱們在超市裡你都看到什麼了?遇見哪個小朋友了?你們都說什麼了?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拿出卡片或者在畫寫板上把說到的字和詞寫給孩子看,並且教會孩子認識這些字詞。
哪天說得多就多教,沒說新詞就不教,不用強迫孩子去學習認字,一邊玩一邊學,還子也有興趣,在玩耍中就學會了好多字,這樣還增加孩子的認知水平、鍛鍊了孩子的記憶、想像和邏輯思維能力。
3.故事、兒歌和認字相結合
父母可以利用故事引導孩子學會認字,這樣更有趣味性。小朋友都喜歡聽故事,在故事中出現的詞,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讓孩子有更信息的認識。比如:在給孩子講了《螞蟻和大象》的故事後,孩子知道了「螞蟻」和「大象」,先可以在畫寫板上寫出來教孩子認識這兩個詞,然後還可以帶著孩子去動物園和草地裡找到它們看一看,仔細地觀察,讓孩子對「螞蟻」和「大象」有更清晰直觀地認識。對孩子來說,這樣認字好記又有意思。
父母還可以從孩子喜歡聽的兒歌裡找到他沒聽到過的詞或者喜歡的詞寫下來並且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人和物對應起來。
一兩歲的孩子記憶力很好,但對一件事情的專注力還不夠,這個時候家長不要太著急,孩子有興趣就繼續,不要強人所難。「記憶力有先天的因素,但後天也是可以培養和強化的」。教育孩子是一天一天一個一個積累的過程,家長急不得。孩子在學習努力成長,父母要學習教育方法,耐心用心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掌握更多的生存能力,陪著他們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