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書信體 2019年演講稿 2020年發言稿
山西高考作文連續三年考實用文體
本報記者 田鳳鳳
每年高考,語文作文都是大家最關注的話題,今年高考作文又是一段材料作文,從2000年開始,20年的高考作文都是材料作文的天下。本報邀請了太原的三位語文名師對高考作文進行了解析。
2018年是書信體,2019年是演講稿,今年是發言稿。發言稿是一種實用性比較強的文體,也體現了未來高考語文的生活化和實用化,這說明未來語文回歸生活,平凡中見新意,實用中顯情懷。
語文回歸生活 實用中顯情懷
今年的全國一卷從歷史故事切入,既具有歷史的關照,又具有歷史的反思,在歷史和人文中體現了多樣性和開放性,更利於考生自主選擇、自行反思。
這則作文材料如果濃縮一下,其實就是三個層面:齊桓公稱霸、管鮑之交、後人評述。但它們之間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有因有果,有收有放。
作文材料的要求是對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哪個感觸最深?這樣就造成了從多維角度選取最佳的情況。每個人物選取的角度不同,自然就體現了作文主題觀點的差異,真是「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各有其美,各有取捨。
今年的考題沒有緊扣時政熱點側重評論,而是重點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寫作能力,審題難度很小。這樣的題目更容易區分層次,對於學習上下功夫的同學非常友善。
這則作文材料看似與歷史相關,實則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很貼近生活。直白點說就是獲得成功的因素(齊桓公稱霸的原因):聽取建議、相互信任、寬容、任人唯才、甘為綠葉、知人善用、心懷大道。
所以,今年的全國一卷開放自由、靈活自主,更具有現實性和反思性。
根據今年的作文特點,我們看到了「回歸」二字。題目特點回歸考查能力這一要旨,材料內容回歸傳統文化。
建議在平日的學習和訓練中,要重視兩點:一是切實提高寫作能力,包括提煉主題、合理構思、素材積累、語言運用。二是提升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吸收能力,擴大閱讀面,有意識地多閱讀傳統經典。比如《論語》《史記》《古文觀止》等。今年考前,宋傑曾帶學生一起閱讀《史記·管晏列傳》全文,雖然是以積累文言文為目的去精講,但作文中出現原文內容,同學們一定能會心一笑,下筆如有神。
感受歷史內涵 汲取精神力量
今年高考作文的命題旨在讓學生感受歷史、品評人物、觀照現實,從中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汲取精神力量。雖然迴避了疫情熱點,但仍然是情境式任務驅動型作文的考查方式。因此,考生在審讀時需要關注任務的五個方面:1.寫作情境:班級讀書會中進行討論發言。2.內容指令:就所給材料中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的事跡談感受和思考,選取自己感觸最深、最有話可說的人物進行評價,發表自己的看法。3.主體身份:學生身份。4.寫作對象:同班同學。5.文體要求:發言稿。
細看本題,材料由齊桓公、管仲、鮑叔君臣合作、共成霸業的歷史性概述和後人對相關人物的評價構成。命題人通過後人的評價已經給出了寫作提醒:一人肯定管仲之力,一人褒揚鮑叔之功,故而考生寫作發言稿時,除了完成上述任務,還應當圍繞歷史人物評說進行。至於品評的角度,可以在三人的關係討論基礎上選出自己認為最令人敬佩的一位並深入剖析其令人敬佩的原因,也可以兼談三者但又有所側重。
仔細研究齊國稱霸的過程,不難發現齊桓公的視野與胸懷、鮑叔的知人善任、管仲的智謀與才幹,甚至還有君臣遇合、管鮑之交的佳話。對於這樣的作文題目,考生在審讀題目上難度並不大,然而若想寫就高分佳作卻非易事。一是需要考生具備深厚的歷史積澱,能夠熟知這三位歷史人物的事跡;二是需要考生具備以古說今的眼光,能夠發現材料雖是春秋之事,實則是要我們通過齊國崛起之事思考當下我國發展崛起中的關鍵因素。
根植傳統文化 對接現實生活
語文不僅是交際的工具,也是思想與文化的載體。全國一卷的作文題首先是語文的,有濃濃的語文味、語文情。無論是引出基本材料,還是導引考生寫作,都使用了簡潔、明快、親切且具有示範性的語言,導引考生進入作文角色,實現語文追求。
在作文指向上,不是一個冷冰冰的任務指令,而是巧妙創設寫作環境,營造文化氛圍,激發寫作情趣,從不同層面勉勵考生進入寫作佳境。
要實現「強國夢」,青年人理應胸有大志,懂得擔當,不辱使命,也應該積極成才,智慧交際,圖謀發展,為國所用。考題具有明確的育人價值導向,引導青年人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品評歷史、關照現實。
「小我」與「大我」的相互映襯、作文與時代不隔,是近幾年作文命題的基本走勢。但作文畢竟不是政治的傳聲筒,它理應有獨立的空間。
今年全國一卷的作文題設置了班級一員的「小我」,還隱含了一個社稷「大我」,且把二者用一個歷史故事對接起來,「小我」就成為「大我」的一個部分。張揚小我,建設大我,體現了對辯證思維的考查。
作文材料講述了一個古代大國崛起的故事,涉及內容不是簡單的黑白判斷,折射出來的是對當今現實的冷靜思考。命題人通過故事講述、情景設置與命題要求,有效地避免了平面化簡單化思維,自然合理地考查了考生的道德認知、價值判斷、智慧選擇和國任擔當,旨在選拔出對國家發展、社會變革、時代變遷有足夠關注度與深度思考、精準表達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