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化的基本特徵

2020-12-25 光明網

網絡已經成為普通大眾的另一個活動空間,成為重要的信息來源之一,其作用和滲透力還將不斷擴大。目前,對網絡文化褒貶不一。從網絡文化的基本特徵入手進行研究,有助於我們全面、深刻地認識網絡文化,促進網絡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概括地說,網絡文化具有補償性、極端性和大眾性等三大特徵。

網絡文化是補償性文化

網際網路是有著巨大吸引力的虛擬空間。在這裡,人們可以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展現自己的閃光點,並相互交流、相互幫助,獲得尊重、友情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對於很多人來說,現實生活中難有這樣的機會。因此,網絡文化具有「補償性」特徵。

既然是補償性文化,就必然夾帶著很多牢騷和不滿。網絡上出現的很多問題,其根源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通過在網上發洩,以補償難以實現的願望。正是由於這種原因,網絡成為一種社會安全閥,為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訴求和情緒宣洩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渠道,客觀上起到化解情緒、緩和矛盾的作用。社會上的不公平、工作中的重壓、懷才不遇的感慨,都可以通過網絡進行發洩,並得到呼應,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滿足感。

由於人們樂於在網上反映自己的喜怒哀樂,傾瀉積累的不平和怨氣,對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的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網絡成了反映民情的最好渠道,成了社會的晴雨表。政府部門不但可以從網上看到民眾的基本心態和社會的主要問題之所在,還可以有意識地利用網絡,對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大事件,廣泛徵求民眾的意見,使決策更具科學性,有著更廣泛的群眾基礎。

網絡文化是極端性文化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通過群體討論,無論最初的意見是哪一種傾向,其觀點都會被強化,稱之為群體極化效應。人們普遍有著從眾傾向,並希望自己表現得更加突出,於不知不覺中把原有的觀點推向極端化。網絡具有實時性、互動性和開放性,使得在極短時間內,數量巨大的人群捲入到討論之中。人們相互攀比、逐步強化,產生了極其強大的群體極化效應。

網際網路放大了個體行為影響,聚合了個體行為能量。原本一些分散在各處、被社會忽略的少數人聚集起來,形成了小的群體,並有著不斷增大的趨勢。善的力量是如此,惡的力量也是如此。在現實生活中分散的、不受人注意的醜惡現象,往往能通過網絡集中地反映出來。這是有的人對網絡文化大加抨擊的主要原因之一。實際上,在網絡文化中,這些醜惡現象及其散布者只佔有很小的比重。

網絡文化的極端性特徵,可以迅速把「善」放到最大,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德、推動制度完善。現實生活中的一切醜惡和不公平現象,都會在網上被曝光,迅速被正義的洪流所淹沒。2005年,湖北佘祥林「殺妻」冤案曝光,網絡輿論大譁,促使死刑核准權收歸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山西黑磚窯事件在網上披露後,迅速引起媒體關注,帶來整治非法用工專項行動。網絡形成的「群體極化」現象,有助於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科學精神。網上關於華南虎照片真偽的熱議,反映了人們對真理的追求,對社會浮躁現象的反思,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質疑。

網絡文化是大眾性文化

網絡文化是「草根文化」,有著很強的大眾性。從網際網路上可以及時搜集到大量信息,使得少數人對信息和知識的壟斷難以為繼。人們不再仰視專家和學者,而是將他們的觀點與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比較、進行分析,從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傳統媒介上,普通民眾缺少話語權。只有在網絡上,他們才能暢敘胸懷、指點江山,表現出對傳統的顛覆和對權威的挑戰。

去年,一批受到廣大群眾喜愛的網絡歌手及其成名歌曲,成為很多著名音樂家的批評對象,甚至有人稱,「網絡歌曲的泛濫成災讓內地流行音樂倒退15年」。專家的評價和普通大眾的評價有著很大分歧。網絡歌曲《老鼠愛大米》、《兩隻蝴蝶》等沒有經過任何宣傳,迅速唱遍大江南北,達到家喻戶曉的地步。它們曲調歡快、語言詼諧,比喻奇妙,符合當前普通大眾的審美標準。不可否認,大眾文化中確實存在著一些低級趣味的東西。但是,它們只佔很小比例,而且經受不住時間的考驗。

對於網絡文化的另一個指責是「娛樂化」。有人說,「現在的網絡被嚴重地娛樂化、遊戲化、低俗化,網絡從高科技的工具退化為使人們玩物喪志並進而危害社會的玩具。」這句話很讓人費解。人的本性之一就是追求快樂。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壓力巨大的社會中,人們通過網絡去尋找快樂、緩解緊張的情緒,又何錯之有?數學大師陳省身認為數學是快樂的,對數學有著濃厚而執著的興趣,把數學看成生活的一部分。被人們視為從事「嚴肅事業」的科學家,如果在研究中沒有感受到快樂,是無法支撐下去的,更何況普通的民眾呢?在緊張的工作之餘,來一點忙中偷閒、忙中取樂,又有何不可?

網絡文化的大眾性,使之成為提升人類智慧的重要途徑。通過網絡構築整個社會的神經系統,將低智商轉化為高智商,將相互分離的個別人的智慧,轉化為更高層次的組織智慧、國家智慧和人類智慧。維基百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讓每個人都成為百科全書的編撰者,貢獻出自己在某一領域的專門知識。維基百科收錄的詞條數,是大英百科全書的15倍。與後者相比較,維基百科容量更大,更具時效性,而且在許多主題上更加深刻。

當今世界,文化已成為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十七大報告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由於民眾的廣泛參與,由於脫離了地域的限制,網絡文化在樹立國家形象、發揚光大中華文明、培育網絡文化產業等方面,都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扮演著傳統媒體無法替代的重要角色。 (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學院經濟學院)

相關焦點

  • 高考政治知識點: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
    1、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書典籍  (1)、漢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誌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及它的基本特徵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中國飲食文化之所以能卓立於世界飲食文化之林,是基於它所具有的鮮明而突出的特點。主要表現方面:中國飲食文化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穩定的結構體系如果從北京人發明火併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飲食文化創造開始算起,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歷程到今天已有四五十萬年的歷史了,這是一部源遠流長、起伏有致、環節完整、從未間斷的歷史,可以自豪地說,僅此一點,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可以與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並論。
  • 網絡社會的十大特徵
    經過多年對網際網路的研究和實踐,我認為「網絡社會」有十大特徵,這些特徵既是創新性的話語體系,也是一種重構世界的嘗試:描述未來網絡社會的種種形態,描述網絡社會給每一位普通人、每一個社會組織帶來的生活狀態、工作狀態、生存狀態的深刻且影響甚至顛覆。這十大特徵,也充分交織在一起,相互作用。
  • 個性的基本特徵
    個性具有整體性、獨特性和共同性、穩定性和可變性、社會性和生物性等方面的特徵。(一)整體性個體的整體性是指構成個性的各種心理成分和特質,如能力、氣質、性格、情感、動機、態度、價值觀、行為習慣等,在一個現實的個人身上它們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聯繫構成一個完整的功能系統。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觀察也日益發展,向著廣度和深度展開。這種情況與古希臘那種使服裝緊緊地貼在皮膚和肢體上,使人看到人體,以表現人體美、特別是以曲線美為特徵的服飾穿著效果形成鮮明對照,表現了東西方服飾迥然不同的審美心態和民族觀念。儘管古希臘在服飾發展過程中也出現過以自然物質為美的情況,但是,從總體來看,表現人體之美,在其服飾美學觀念中一直佔據主導地位。
  • 陳祥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四大特徵
    原標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四大特徵   資料圖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絡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時代性
  • 法理思維的基本特徵
    那麼,法理思維有哪些基本特徵呢?在我看來,法理思維具有反思性、規範性、實踐性、整合性等鮮明特徵。反思性。法理思維是典型的反思性思維。反思,顧名思義,就是復而思之,反過來而思之。用哲學家的專業語言來說,就是「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精神文化,意象是書法形象的基本特徵
    本文乃作者百年一遇可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下面,我們將對書法的外觀形態、內部結構、藝術原理、審美特徵等方面所體現的書法精神進行考察。我們首先從書法的形象問題說起。
  • 網絡文化:到底怎樣認識你
    什麼是網絡文化   記者: 對「網絡經濟」現在大家基本已達成共識―――我們已經邁進網絡經濟時代的大門,說白了,我們都在上網呢!你們認為網絡文化已經出現了嗎?(因為網絡只是工具,並不是文化。)什麼是網絡文化?是網上的文化?
  • 現代傳播語境下的網絡話語特徵
    摘 要:本文從話語的角度探討了傳媒文化,在現代傳播語境下的傳媒話語的共同特徵基礎上,論述了網絡話語特徵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網絡話語的碎片化、可寫性及表述的自由化。 媒介的視覺轉向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這種特徵在內容上主要表現為對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大力張揚,在形式上就表現為傳播符號的視覺化。形式上的表現主要集中於文本形式的變革。報紙的彩版、大量的圖片、耀人眼目的標題,電視技術的更新以及時尚、另類等元素的介入,網絡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和圖片專題,都有利於形成視覺衝擊力,刺激人們的消費欲。
  • 網際網路時代的基本特徵
    網際網路是信息技術的集大成者,它本身就是一場革命從新型產業形態上講,網際網路的出現催生了網絡媒體、電子商務、網絡娛樂、網絡教育、遠程醫療、社交網絡、網際網路農業、物聯網以及網際網路金融等大量新興行業,幾乎每一個傳統行業都能在網際網路上找到其對應行業。
  • 2021教師招聘筆試_校園文化的分類、學生文化的特徵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華圖教師發布:2021教師招聘筆試_校園文化的分類、學生文化的特徵,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組織和制度文化 保證學校正常運行的組織形態;規章制度;角色規範 精神或觀念文化 校園文化的核心;基本成分:認知、情感、價值、理想;
  • 我國網絡文化發展的三種態勢
    與此同時,專屬於網際網路領域內的網絡文化也在這20年中呈現出一些規律性的發展特徵,而剖析網絡文化的發展特徵則要從網絡傳播的基本過程中去探尋,即由誰創造了網絡文化,創造了什麼樣的網絡文化以及如何傳播網絡文化。具體來講,我國網絡文化主要呈現出以下三種發展態勢。
  • 山東: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
    新華社濟南12月13日電(記者閆祥嶺)記者近日從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獲悉,「十三五」期間,山東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當前,山東省全國文化先進縣(先進單位)達到40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城市4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8個,居全國前列。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全省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分別達到154個、157個,建成數量和上等級率均居全國前列。
  • 網絡表情包的傳播特徵與社會影響
    從帶有網絡熱點的表情包到冷兔、科米蛙、羅羅布等原創角色表情包,從高清表情到動態真人可發聲表情,表情包的種類越來越豐富,傳播特徵也更加明顯。 娛樂性。尼爾·波茲曼在其《娛樂至死》中指出,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在Web3.0時代,網絡文化現象呈現娛樂一切、消費一切的態勢。
  • 歷史文化的特徵和維度
    歷史文化與歷史回憶密切相關,通過歷史回憶的方式,歷史文化表現出三個不同的特徵第一個特徵在於歷史文化通過歷史回憶的方式實現對歷史時間的詮釋。歷史文化將時間的感知、詮釋、導向和目的綜合為一種時間方案,通過這種時間方案使歷史回憶的功效得以發揮。歷史文化的第二個特徵在於歷史回憶是人類主觀意識與客觀經驗的統一。
  • 網絡文化的兩項重要社會功能:「網民」都平等
    網絡文化的兩項重要社會功能  作者:一兵         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的網際網路有了世人矚目的迅猛發展,成為了我國文化傳播的新途徑、文化服務的新平臺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與之相伴隨的是網絡文化正日益對我國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產生巨大而又深刻的影響。
  • 哲學教育的六大基本特徵
    教育是個母盤,其中對民族文化的傳承是本質內容。 人類的文字,代表人類智慧的根本的概括、升級和傳承,而這個過程才有了教育。否則你教什麼。 人需要大格局的引領,這種大格局就是教育的一個核心特徵。 中國的讀書人,生下來就是要平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就是個格局,是個基本格局。 中國從來都不缺聰明人,但是缺那種真正為社會發展,為民族利益做奉獻的人。所有大福報者,都是能夠有利他精神,真正為世界人類做貢獻的人。
  • 生態篇——關於群落的基本特徵及基本性質
    群落作為生態學研究的基礎之一,今天著重介紹下群落的基本特徵及其基本性質。NO1群落的基本特徵一是具有一定的外貌:生活型、(種類組成)生長類型反映植物群落的外貌。二是具有一定的種類組成:《內蒙古植物志》p371~391。
  • 「 中國夢 」的八個基本特徵
    深刻領會「中國夢」的基本特徵,對於引導人們準確理解「中國夢」的科學內涵並為之努力奮鬥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科學內涵。其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夢」的目標指向和核心內容,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本質內涵和主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