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發現一個規律沒有,一般成績好的家庭的家長被問到如何培養孩子的時候,家長一般都回復「根本沒有培養過」比如,最近的重慶高考狀元,她叫謝欣穎,理科726分。比如,她不刷題,不上輔導班,上課時保證100%專注力。這樣的孩子是怎麼培養的?謝爸爸給出的答案和其他成績好的家長沒區別:根本沒有培養過。
但是真的沒有培養嗎?謝爸爸說,從她一歲多開始,家裡就訂了很多幼兒畫報、繪本等。
「小時候她看不懂,我們就給她講,她主要是看圖。慢慢的,她自己看了給我們把故事講出來。」
女兒因此愛上了閱讀,也逐漸養成了高效閱讀的能力。
為了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父母5歲起就帶她學習鋼琴,最終通過了鋼琴十級考試。
當然,學霸的養成是方方面面的,邏輯能力、鑽研能力、認真細緻的習慣......
這些好習慣,以及背後的經濟支出,都是不可獲取的支持~~
近些年媒體採訪過很多高考狀元,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大多數孩子都多才多藝。
今年武漢理科狀元唐楚玥,除了拿下725分高分外,打球、遊泳、吹拉彈唱,樣樣都會,還謙虛地說自己的硬筆書法是入門級。
2019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不僅是羽毛球社的副社長,參加過學校的足球聯賽,書法和畫畫也相當出彩。
去年深圳狀元溫卓越,從小習得一手好字,因為滿分作文卷面走紅。
全能的孩子背後是家長的各種「興趣愛好班」以及數不盡的金錢投入,「碎鈔機」之說果然是名不虛傳的。
我們看看最近大火的《三十而已》裡顧佳的孩子,為了孩子能上好的幼兒園,一家人搬到豪宅裡,僅僅是幼兒園,就開始學習騎馬,爸媽英語都異常流利,媽媽全職帶孩子,爸爸是一家企業的CEO。
孩子就是家庭的縮影,教育就是拼爹拼媽。
這個拼爹,拼的是格局,拼的是思維。
但是格局的背後,也是爸媽的格局,爸媽溫飽都滿足不了,如何能有更好的格局
即便在金錢上無法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但父母睿智透徹,積極又相愛,那麼跟隨他們一起生活的孩子,一定不會差。
教育的本質,就是拼爹拼媽。
但不只是金錢,而是父母的思想、格局、用心栽培,付出。
「偶爾我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
2004年安徽理科狀元說:
「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而清華才女武亦姝的爸爸,每天下午後4:30關機。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不停刷手機短視頻的父母,怎麼有底氣要求孩子遠離遊戲?
父母沒有養成積極上進的品質,孩子又怎麼會天生努力?
不是鼓勵人人當狀元,也不是鼓勵所有父母卯足勁把孩子培養成狀元,畢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際遇和天賦。
但做父母的,該給孩子保駕護航。
我們傳遞給下一代的,不該是散漫、懶惰、遇到挫折就放棄。
而應該是自律、堅持、專注。
生活裡不存在從天而降的幸運,也沒有突如其來的驚喜。
有的只是千般投入、萬般辛苦後的得償所願,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