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的高考出分季,也是每位父母們的討論季:「他們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別人家的孩子啊!「
本以為高考狀元是書呆子,讀死書,把玩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
本以為他們的父母都是控制型的父母,說一不二的對孩子。
但是從媒體報導得知:他們並不死讀書,他們也興趣廣泛。
他們的父母都很開明,都說也沒有怎麼教育孩子。
他們的回答令一些家長大倒苦水:」為什麼我們為孩子付出了那麼多的精力和時間,培養不出你們這樣的孩子呢?「
尋找過去學霸們的成功基因,原來,他們的背後都是有優秀的父母,給了他們榜樣的力量。
探究教育的本質,真正的家庭教育其實就是拼爹,拼爹,拼的不是有錢,拼的不是付出的精力和時間,拼的是自己,拼的是父母的影響力,拼的是榜樣的力量。
也就是說,真正的教育其實是拼爹。父母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安徽省理科狀元董吉洋,她的父母說並沒有在她身上花太多的心思,無非就是父母喜歡學習,孩子跟著春風化雨潤無聲。她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在言行舉止上對她影響很大。
董吉洋說:「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了。」
有人說: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奇蹟的降臨,而是有跡可尋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北京理科狀元施沁汝的媽媽說,女兒小時候總喜歡問為什麼,他們都是耐心的回答,就是不知道,也不會簡單粗暴地打斷或者不理會,而是和孩子一起查資料。
女兒在父母耐心的領引中,感受到了知識的力量。
父母平和,穩定的情緒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的起點。
廣東狀元張恆說:」爸爸是個比他還愛學習的人。爸爸學習考級時,即使是班上年級最大的學員,有嚴重的頸椎病,他也沒有放棄。」
爸爸的行動就是他最好的榜樣,深刻展示了什麼叫活到老,學到老。
它沒有聲響,它只是讓走在前面的人,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然後,任由改變自然發生。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真正的家庭教育,其實就是拼爹媽。但教育語境下的拼爹,不是官二代、富二代式的寄生和遺傳,而是比拼父母所能創造的資源環境、觀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處世方式。
我們總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何不讓自己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其他父母周末帶著孩子去圖書館、大自然的時候,有的父母在帶孩子玩遊戲;
其他父母抽時間帶孩子學習、讀書、培養興趣愛好時,有的父母邊打著麻將玩手機,邊趕孩子快去學習;
能給到孩子什麼樣的生活習慣、教育方式,孩子未來的起點就有多高。
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個充滿親情溫暖、互相尊重、書香濃厚的家庭,父母不說有多高的地位能賺多少錢,但一定是情緒穩定、熱愛生活的人;
一個問題學生,所處的原生家庭一定也有問題,父母觀念陳舊、視野狹小,或缺乏愛和尊重,或太溺愛、缺管教;
父母的眼界,就是兒女的方向。
無知的父母會奴役孩子學習,並且毫不自知,開明的父母則擅於引導孩子,給予充分的尊重與自由。
想讓孩子變優秀,首先讓自己成為優秀的父母,成為孩子的榜樣,營造幸福有愛的家庭環境,這才是給孩子優質教育的第一步。
歡迎留言、評論和轉發!我是星星春水,關愛孩子成長,請隨時交流,多多關注!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