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詩文中的山水情懷

2020-12-23 天眼新聞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他童年、少年時期隨父輾轉於政和、建安、建陽、武夷山、崇安五夫裡等地,日與秀麗山水為伴,後雖身隸仕籍50年,實則只擔任地方官7年,煥章閣待制兼侍講46天。他一生主要以著述講學為主,除先後在江西、浙江、湖南、安徽逗留三年多外,大多時間在福建度過。而精舍、書院則多選址於山清水秀之地,暇時多徜徉於山水間。他熱愛大自然,一生與山水結下不解之緣。登山臨水、探幽訪勝、吟詠自然風物是其生命活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朱熹對其遊歷賦詠之趣津津樂道:

「予方將東遊雁蕩,窺龍湫,登玉霄,以望蓬萊;西曆麻源,經玉笥;據祝融之絕頂,以臨洞庭風濤之壯;北出九江,上廬阜,入虎溪,訪陶翁之遺蹟,然後歸而思自休焉。」(《送郭拱辰序》)

「予以閏月二十七日罷郡。是夕出城,宿羅漢。二十八日宿白鹿,二十九日登黃雲觀,度三峽,窺玉源,憩西澗,飲西原,宿臥龍。四月一日過開先,宿歸宗。二日浴湯泉,入康王谷,觀水簾,宿景德觀,三日與清江劉清之子澄……俱行。」(《北山紀行十二章章八句》,《文集》卷七)

「獲聞於役之暇,不廢山水之娛,賦詠從容曲盡佳致,尤以為喜。」(《答鞏仲至》,《文集》卷六十四)

在詩中,朱熹毫不掩飾其濃烈深摯的山水雅興和情懷。他自稱:「登山思無窮,臨水心未厭。」(《宴坐》)又說:「滿意分攜一杯酒,登山臨水不能休。」(《送謝周輔入廣》)他自我表白:「自作山中人,即與之為友。」他享受大自然物我相契的愜意:「登巖出囂塵,入谷媚泉石。悠然愜幽趣,不覺幾朝夕。」(《同丘子服遊蘆峰以嶺上多白雲分韻賦詩得白字》)

朱熹對山水的熱愛由少及長,至老彌堅,終老不衰:

「弱齡慕丘壑,茲山屢遊盤。」(《遊密庵》,《文集》卷六)

「予少好佳山水異甚。「(《西原庵記》,《文集》卷七十九)

「上下青山今白頭,穿雲入塢未能休。」(《次清瑞亭韻二首》,《文集》卷六)

他熱愛山水成痴成癖,執著不已:

「平生山水心,真作貨食饕。「(《自上封登祝融峰絕頂次敬夫韻》,《文集》卷五)

「風月平生意,江湖自在身。」(《觀西山懷嶽麓》,同上)

也因此,但聞有勝景,朱熹便興致勃勃,躍躍欲試:「始聞水簾之勝,將往一觀,以雨不果。」(《南嶽遊山後記》,《文集》卷七十七)甚至興之所至,夜難安寢,索性夜半登程上路:「懷山不能寐,中宵命行軒。」(《早發潭溪夜登雲谷》,《文集》卷六)而一旦出遊,他往往沉醉山水,不能自拔。其門人吳壽昌述云:「先生每觀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稍清陰處,竟日目不瞬。」(《朱子語類》卷一百七)

沉醉於山水的朱熹總是樂而忘返,毫無倦意:

「晦翁與程正思、丁復之、黃直卿俱來,覽觀江山之勝,樂忘歸。」(《題疊石庵》,《別集》卷七;一作《記遊南康廬山》,《文集》卷八十四)

「紹熙甲寅閏十月癸未,朱仲晦父南歸,重遊鄭君次山園亭,周覽巖壑之勝,裴回久之。」(《曇山題名》,《朱子佚文輯錄》之《朱子遺集》卷五)

「行行造禪扉,小憩腰腳頑,窮探意未已,理策重躋攀。」(《遊密庵分韻得還字》,《文集》卷六)

「明朝更清澈,再往豈憚勞。」(《自上封登祝融峰絕頂次敬夫韻》,《文集》卷五)

「我行獨忘疲,泉石有招引。新齋小休憩,餘力更勉黽。」(《遊蘆峰分韻得盡字》,同上《文集》卷六)

「不辭腰腳勞,共上西南峰。」(《奉和公濟兄留周賓》,《文集》卷六)

「不為登山倦,躊躇秋澗陰。」(《雲谷二十六詠·瀑布》,《文集》卷六)

「不辭青鞋穿,陟此巖路永。巖路永且躋,中情何耿耿!」(《雲谷雜詩十二首·登山》,《文集》卷六)

更常興之所至,意象馳騁,欲窮幽探勝,作九垓之遊:

「歡娛去未己,更欲窮幽尋。」(《登羅漢峰》,《文集》卷一)

「躋攀力雖倦,想像意逾騁。」(《子晦純叟伯休季通德功登雲谷分韻得冷字》,同上《文集》卷六)

「尚嫌心境窄,更約九垓遊。」(《和季通晝寒韻》,同上《文集》卷六)

哪怕病骨沉痾纏身,也難捨遊興:

「我來發孤興,徑欲躋嵽嵲。病骨竟支離,何當攀去轍?」(《遊密庵分韻得絕字》,同上《文集》卷六)

「登山思無窮,臨水心未厭。沉痾何當平?膏肓今自貶。」(《雲谷雜詩十二首·宴坐》,同上《文集》卷六)

一旦因故出遊成空,朱熹便扼腕長嘆:

「中年塵霧牽,引脰空長嘆。」(《遊密庵》,《文集》卷六)

「因君去覓仙洲路,卻嘆周南獨滯留。」(《次清瑞亭韻二首》,同上)

「未成長往計,抱恨中耿耿。」(《子晦純叟伯休季通德功登雲谷分韻得冷字》,同上)

當得償所願、順利成行,便又喜不自禁:「惟應泉石願,三生有餘薰。茲遊獲重尋,十載心氤氳。」(《遊百丈山分韻得雲字》,《文集》卷六)歸返之時則又惆悵不舍:「林昏景益佳,悵然撫歸鞍。」(《遊密庵》,《文集》卷六)

當然,賞玩中有士友良朋相伴偕行更助遊興。這樣的興味相投者在朱熹的心目中非凡夫俗子:「諸公肯同來,定非俗子群。」(《遊百丈山分韻得雲字》,《文集》卷六)他們是「勝流」:「同來俱勝流,晤語仍王孫。」(《行視陂塘二詩》,《文集》卷七)是「佳友」:「我行得佳友,勝日尋名山。」(《遊密庵分韻得還字》,《文集》卷六)是「好客」:「好客能同趣,群峰肯縱觀。」(《蘆峰次韻》,《文集》卷八)

他對陶謝、張邴等古之高蹈者欽佩折服不已:

「予生千載後,尚友千載前。每尋《高士傳》,獨嘆淵明賢。」(《陶公醉石歸去來館》,《文集》卷七)

「淹留復未遂,外物愧張邴。」(《子晦純叟伯休季通德功登雲谷分韻得冷字》,《文集》卷六)

他嚮往著「無爭辯文書之繁,而有登眺嬉遊之樂」(《範石假山記》),更憧憬能遠離「世紛」、寄身於「雲水鄉」:

「誓將塵土蹤,暫寄雲水鄉。封章儻從欲,歸哉澡滄浪!」(《遊廬阜董役臥龍作》,《文集》卷七)

「我願辭世紛,茲焉老漁蓑。」(《奉同尤延之提舉廬山雜詠十四篇·落星寺》,同上)

朱熹如此摯愛山水,因而總是詩興盎然。

「舉凡江山景物之奇,陰晴朝暮之變,幽深傑異,千狀萬態,則雖所謂三百篇猶有所不能形容其仿佛,此固不得而記雲。」(《朱文公文集自序》)山水勝景促豪情詩興,他更是筆耕不輟:「不堪景物撩人甚,倒盡詩囊未許慳。」(《次秀野極目亭韻》,《文集》卷三)「如何今夜峰頭雪,撩得新詩續舊篇。」(《蓮花峰次敬夫韻》,《文集》卷五)而詩情雅興又促其倍增賞景遊山之趣:「行到蘆峰最上頭,幾回振策又還休。因君好句撩孤興,卻恨雲煙未肯收。」(《登蘆峰》,《文集》卷六)他總是陶醉於水色山光,得意忘我。於是,作詩為文的激情便超越了學道的理智,「未覺詩情與道妨」(《次秀野韻五首》),二者衝突消解,實現了協調融合。

朱熹不僅是宋明理學的集大成者,在文學方面亦頗有建樹。達觀理智的哲人氣質及宏博深厚的儒學襟懷,使其對文學的認知獨樹一幟。其創作實踐,是理學家的文學思考及對文學本體深刻感悟的融合與折射。明代胡應麟即贊:「古體當推朱元晦,近體無過陳去非。」

朱熹詩歌創作數量眾多,內容豐富。而尤以山水詩成就較高,是其山水情懷的真實寫照。他一生寫下山水詩近400首,約佔其全部詩歌的三分之一,其中詠閩山水詩總計超過230首。近人陳衍云:「晦翁登山臨水,處處有詩,蓋道學中之最活潑者。」朱熹的山水詩,在承繼前代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嬗變超越,別具特色。其詠閩山水詩,既展現了閩地山水獨有的秀美畫卷,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也體現了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與高超的文學才能,值得重視。

金文凱 來源 三明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始於先秦,興於魏晉,盛於唐宋,山水詩文興起的三個階段
    山水是一種自然和諧的美,詩文是一種藝術塑造的美。欣賞山水,讓人心情愉悅;閱讀詩文,讓人心曠神怡。將山水和詩文結合起來,就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的結合,既是關於自然美的審美活動,也是關於藝術美的審美活動。中國地大物博,山川秀麗,水文多姿,再加上歷代文人輩出,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留下的山水詩文遺產十分豐富。通過欣賞山水詩文,能夠獲得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雙重享受。
  • 東陽市郭宅小學開展經典詩文誦讀活動
    近年來,郭宅小學為進一步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提升欣賞品味、誦讀經典詩文的能力,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將經典誦讀課程化,以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藝術。據悉,石洞書院是我市民間辦學新風的首創,已有870多年的歷史,朱熹、陳亮、陳傅良、陸遊等相繼來過此處講學論道。
  • 朱子「鑄」字 金石有聲—《朱熹書法全集》序
    他是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被世人尊稱為「朱子」,「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在中國文化史、傳統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在歷代儒者中的地位和實際影響上,僅次於孔子。因孔子居泰山之下,而朱子居武夷山之下,二者又被稱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兩座高峰,孔子如泰山之巍峨,朱子如武夷之博大,二者雙峰並峙。
  • 詩意中國:經典詩文名篇中的家國情懷
    ——現當代愛國詩文名篇賞析     【前言】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這兩句,是中華民族愛國精神的動人寫照。面臨國破家亡,詩人視死如歸從容就義,兩句看似平淡的話,實則動人心魄,成為千古絕唱。在浩繁的文學史中,愛國情懷一直湧動在無數文人志士的心頭,古往今來,留下無數愛國名篇。再過兩天,就是偉大的祖國65周年華誕,值此國慶來臨之際,我們特地從建國前後的愛國名篇中挑選了十篇詩文,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作者的一腔愛國情懷。
  • 長泰與朱熹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長泰很多祖厝宗祠在廳堂左右牆上留有「忠、孝、廉、節」四個墨書大字,一米見方,相傳模仿朱熹筆跡。長泰林墩江都村的《連氏族譜》中,全文抄錄《朱子諭俗文》,作為世代相傳的家訓。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珪後村的普濟巖,正廳高懸「一鑑方塘」匾額,出自朱熹的《觀書有感》。朱熹所倡「文公籬」,俗稱「門籬」,透氣透風,可卷可收,使用方便,舊俗在鄉下仍可尋見。近年,長泰順應民意,重修文廟,興文崇儒。
  • 青少年國學讀物《立德樹人 貽爾詩文》新書籤售會14日將在上海書展...
    新民晚報訊 (記者 袁瑋)《立德樹人 貽爾詩文》一書新書籤售會將於8月14日下午5點半在上海書展舉行。本次籤售會的主題是傳承國學精髓,弘揚詩文情懷。圖說:《立德樹人 貽爾詩文》。據該書主編閆玏介紹,該書的編纂不只關注介紹傳統文化知識,更側重於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和價值準則,繼承傳統文化中向上、向善、向美、向真的精華。而「四向八部」的內容排列則為該書最大的特色:向上則立德樹人、為學日益;向善則感恩勵志、情暖人間;向美則山水風雅、壯哉中華;向真則尋根之旅、生命哲思。
  • 詩人毛澤東的山水情懷
    青年毛澤東 毛澤東是一位樂山的「仁者」。在《答友人》一詩中,他表達了對瀟湘的綿綿思念,「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裡盡朝暉。」 毛澤東豪邁地宣稱:「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水給予他無限的靈感,更給予他無窮的力量,給予他一個徵服者的自信與豪邁,給予他澎湃的熱情與靈動的詩意。
  • 蔡元定與朱熹
    從此朱蔡二人,政見一致,學術同趣,互為師友,終身相交相知,在學術研究上長達四十年,在四十年的交往中對閩學學派的形成,蔡元定,羽翼紫陽竭盡股肱之力,有超越朱熹的地方總是坦誠相告,把自己的學術思想傾注於朱熹的書集中,所以蔡元定就成為朱熹學向中的重要講論者,啟發者、著述者和修訂者。故有紫陽羽翼、閩學幹城的美譽。在四十年中,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朱熹與福安
    靈武匹馬還京師,伊人駒谷猶遐思,甘同西山採薇蕨,團團朝旭升暘谷,照見盤中堆苜蓿。底用黃金二十斤,燕享鄉閭與親族。商山高躅不可攀,歲暮何嫌松柏寒,廉溪月明誰為看?朱熹這一次隨父來福安總共一年半時間,而且尚在襁褓之中。這是朱子與福安第一次結緣。紹興三年(1133年)春,朱松蒙宋廷徵召赴臨安就官,朱熹也就隨家離去。
  • 山水間的書籤
    |音量小一點,靜靜去聽| 文 | 江徐 「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那些寫在山水亭臺間的文字,便好似文章裡的佳句,散落於山山水水的字裡行間。
  • 在當年被用成世界最大磨刀石的巨石,竟是朱熹真跡碑刻
    武夷山,以山水出名,卻少有人知,這裡藏著一塊很特別的巨石。在武夷山的武夷宮,是在武夷宮的原址上復建的。有那麼一塊巨石刻字的石碑,就位於此。刀鈍刃乏的痕跡在這塊石碑上,有著各種刀斧的痕跡。直到後來史學家研究起武夷山的歷史,才無意間大仙這塊被人戲稱為世界最大磨刀石的竟然是朱熹真跡。在武夷山武夷宮內,聳立著一塊高3.7米、寬1.5米的巨碑,這就是1985年10月被列為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重點保護文物之一的「劉公神道碑」。神道碑是舊時立在死者墓道前記載死者生平事跡的石碑,用於封建統治階級上層人物。「劉公神道碑」就是記載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劉子羽的生平事跡的石碑。
  • 去十裡畫廊茶修,感受山水與禪意融合的情懷
    陽朔的美不是簡單的通過眼睛看看就能獲取的了,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沉澱方可感悟到陽朔美在骨子裡的情懷了。酒店所在的位置就是陽朔非常有代表性的景區之一的十裡畫廊景區最為核心的區域了,可謂是酒店私藏了十裡畫廊最精華的片區了。住在酒店即可享受到美麗而舒暢的十裡畫廊景區帶來的優雅環境。
  • 朱熹·周起元·葉成章·洪朝選廉政記錄片丨婺源江灣開拍
    青山秀水、粉牆黛瓦、飛簷戧角構成一幅幅恬靜自如、天人合一的美麗畫卷,使得越來越多的影視傳媒對婺源這方山水情有獨鍾。9月7日,由製片人黃琨暉,導演劉忠華等人現場指導的朱熹·周起元·葉成章·洪朝選廉政紀錄片在婺源江灣、嚴田景區正式開機拍攝。本次拍攝將持續一周時間,幾乎將江灣千年古鎮、嚴田千年古樟的美景都盡收鏡頭之中。
  • 朱熹與嶽麓書院
    而嶽麓書院是四大書院之首,它在中國所有書院中,可稱領袖群倫。唐人劉禹錫,曾於此結廬讀書;南宋朱熹和張拭在此交流學術。明清以來講學或就讀於此的有王夫之、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譚嗣同、梁啓超、黃興、蔡和森等。嶽麓書院佔地兩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築分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氣勢宏偉。中國古代書院,大多都在山林而遠離繁華鬧市;一般多為背山面水,背負丘山而胸懷江河或湖泊。
  • 朱熹《觀書有感》詩詞中的源頭是一語雙關
    是宋代大聖人大賢士朱熹寫的《觀書有感》。朱熹的這首詩,最初叫《題方塘詩》,後來改為《觀書有感》。他是借方塘水有源頭所以不絕流動來比喻讀書使人可以汲取接受新的知識(現代解釋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底蘊深厚,所以可以生生不息,不斷發展。
  • 朱熹讀懂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王陽明怎麼樣看待朱熹?
    在這裡朱子(朱熹)已經明言指出一味聽從父親的命令不算孝道。孔子的說法是「依禮侍奉父母」,並沒有說要絕對服從父母。《弟子規》中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如果父母親有錯誤,並不一定要盲從瞎從,而是規勸父母使其更改,但是如何規勸呢,不是對父母一副有理就高高在上、咄咄逼人的架勢,而是勸導時態度要誠懇,和顏悅色,聲音柔和。
  • 快樂「書」期 閱讀相隨 | 「閱讀國學經典,厚植愛國情懷」詩文吟誦會成功舉辦
    中華經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國學經典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道理,更凝聚著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精神。 為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大家的暑期生活,8月25日下午,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閱讀國學經典,厚植愛國情懷」詩文吟誦會在雨花臺區板橋新城新林小學舉行。
  • 南哲思享|李承貴:禪宗與朱熹理學的離合——以朱熹對禪宗的理解為...
    摘要:朱熹理學中有無禪宗元素?朱熹對禪宗的理解或許是一個能讓我們有所收穫的視角。朱熹對禪宗語言、義理、倫理和工夫都進行過理解,但其基調是批評的、否定的,而且存在誤讀現象。對於被批評、被否定、被誤讀的禪宗而言,想進入朱熹理學體系是十分困難的。
  • 淺析:朱熹的佛學因緣
    朱熹是孔子以來儒學之集大成者,他在繼承孔孟思想,以其作為本源的基礎之上,廣泛吸收了佛道,尤其是佛教的理論模式。在利用佛教理路的架構上。承載了儒家道德價值體系。本文在前人基礎之上對朱熹思想的佛教理論源流作了一些簡單的探討,主要就朱熹的生平經歷。
  • 宋畫中的中國山水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宋畫之美,美在簡單、含蓄、謙卑、輕柔的文藝態度,在困頓中浪漫,在缺憾中讚美,於山川小景、人物花鳥中輕叩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