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是宋代大聖人大賢士朱熹寫的《觀書有感》。
朱熹的這首詩,最初叫《題方塘詩》,後來改為《觀書有感》。他是借方塘水有源頭所以不絕流動來比喻讀書使人可以汲取接受新的知識(現代解釋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底蘊深厚,所以可以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如範曾先生曾作《為有源頭活水來》一文作為自己畫冊的序文,說明中國書畫的源頭是傳統文化。)。
本來,這是朱氏借物育人所作之詩,也是宋詩「理趣」的特徵。方塘,就是指書籍。但是中國人就喜歡將古人詩詞中的名詞「物化」,於是在福建龍溪、江西婺源就有了詩中所述的「半畝方塘」。地方志的記載極盡詳細,有根有據。
其實真正的「半畝方塘」,就在浙江杭州千島湖,在郭村!那裡有朱氏曾經講學的「瀛山書院」舊址,還留有朱氏舊跡「大觀亭」和「得源亭」。地方志所載,已被詳細整理出來,證明朱熹確實曾在此一帶活動過。
這首詩表面寫的是風景,其實暗語讀書也要追本溯源,探知究竟,看到活水來,要知道源頭在哪裡。
有活水,必然有源頭。
關於源頭,更是奇妙,就是郭村後面的一個源頭村流出來的,這裡朱熹就已經採用了一語雙關的表達。
所以此詩,此景,此意,極其深遠啊。
這是當地的一下風景,大家欣賞一下。
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保持得這樣的水質,也是很難得的。
這是千島湖。
這田不錯,原汁原味。
前人在做學問的功夫上,後世的人是望塵莫及啊!
歡迎關注謙濟堂創作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