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觀書有感》詩詞中的源頭是一語雙關

2020-12-11 謙濟堂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是宋代大聖人大賢士朱熹寫的《觀書有感》。

朱熹的這首詩,最初叫《題方塘詩》,後來改為《觀書有感》。他是借方塘水有源頭所以不絕流動來比喻讀書使人可以汲取接受新的知識(現代解釋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底蘊深厚,所以可以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如範曾先生曾作《為有源頭活水來》一文作為自己畫冊的序文,說明中國書畫的源頭是傳統文化。)。

本來,這是朱氏借物育人所作之詩,也是宋詩「理趣」的特徵。方塘,就是指書籍。但是中國人就喜歡將古人詩詞中的名詞「物化」,於是在福建龍溪、江西婺源就有了詩中所述的「半畝方塘」。地方志的記載極盡詳細,有根有據。

其實真正的「半畝方塘」,就在浙江杭州千島湖,在郭村!那裡有朱氏曾經講學的「瀛山書院」舊址,還留有朱氏舊跡「大觀亭」和「得源亭」。地方志所載,已被詳細整理出來,證明朱熹確實曾在此一帶活動過。

這首詩表面寫的是風景,其實暗語讀書也要追本溯源,探知究竟,看到活水來,要知道源頭在哪裡。

有活水,必然有源頭。

關於源頭,更是奇妙,就是郭村後面的一個源頭村流出來的,這裡朱熹就已經採用了一語雙關的表達。

所以此詩,此景,此意,極其深遠啊。

這是當地的一下風景,大家欣賞一下。

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保持得這樣的水質,也是很難得的。

這是千島湖。

這田不錯,原汁原味。

前人在做學問的功夫上,後世的人是望塵莫及啊!

歡迎關注謙濟堂創作的更多文章!

相關焦點

  • 朱熹《觀書有感其一》:哲理蘊含於寫景之中,其中7個字千古傳頌
    這首七絕名叫《觀書有感其一》,作者是南宋學者朱熹。從它的題目來看,是講讀(觀)書時的體會和感悟的,但粗看之下,詩裡並沒有出現「讀書」的字眼兒,像「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顏真卿),「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這些詩句,一看就知道是鼓勵人們讀書的內容。朱熹寫讀書類的詩,總是喜歡用曲筆,讓讀者自行去體會感悟。
  • 《觀書有感》可解 不解的是哲學家思來辯去真我到底是哪一個
    一、《觀書有感》歷史背景朱熹,時年三十六七在鄉下侍奉老母。鄉野僻靜,每天曬著太陽就琢磨著怎麼能做到中庸的境界,左思右想就差那麼一點,就是捋不明白。朱熹在給徐順之的書信中曾提到這段時期,說他悟出了一件事情,找到地方下功夫了(宋朝儒學的復興是一個非常大的文化思潮,他們是要從哲學的高度把宇宙生命都要說清楚,那麼從道理上說清楚還不夠,還要把人性、人心、生活態度捋順了。這個功夫就是修正、涵養自己),並且錄入《觀書有感》,信的內容裡寫下完整的詩篇。
  • 朱熹: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點擊右上角「關注」,學習更多詩詞知識】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農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於尤溪縣城水南鄭義齋館舍(今南溪書院)。朱熹十九歲就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
  • 74期詩詞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
    分享詩詞與經典人物故事,仰望那一場最美的相逢!朱熹紀念館坐落在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文公山景區的文公山朱子文化園內,佔地面積300平方米。下面一起來欣賞經典詩詞!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其實詩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訪」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
  • 《觀書有感》朱熹原來是鏡像遊戲大玩家,這首詩藏了多少對稱字?
    本篇就帶您和孩子一起和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理學大師朱熹玩一玩鏡面遊戲。朱熹《觀書有感》首先,一起讀書找樂趣。帶孩子一起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古詩,看看裡邊哪一句話描寫了自然界的鏡面美景效果呢?試一試「中」、「口」、「田」等等軸對稱字。第七,尋找對稱字。朱熹可是鏡面遊戲的高手,不僅在詩裡邊給大家做了提示「天光雲影共徘徊」,而且還在古詩裡埋藏了好多「對稱字」,例如他自己的名字朱熹不就包含了「未」、「木」、「十」、「喜」、「熹」這五個對稱字嗎。
  • 朱熹最負盛名五首哲理詩:「詩」之意境與「理」之妙趣同在
    這種哲理詩是哲學家在觀察大自然過程中的「突然感悟」,以詩歌的美學形式呈現出了。於是,朱熹的哲理詩既有「詩」的意境,又有「理」的妙趣,可謂詩歌史上別具一格的存在。朱熹《春日》(2)觀書有感二首·其一朱熹《觀書有感其一》(3)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二
  • 朱熹的這首詩,短短4句,卻是最好的回答
    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觀書有感》,卻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它出自於南宋理學家朱熹之手,是朱熹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說到這首詩,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詳。畢竟詩中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極富有哲理意蘊的千古名句。顧名思義,這首詩就是朱熹對自己讀書感受的概括總結。
  • 朱熹67歲寫下一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卻值得你一讀再讀!
    所以宋詩中要麼是整首詩都蘊藏著哲理,要麼在寫景狀物、抒情言志的同時暗含哲理。而我們品讀宋詩的時候,就不僅可以得到美的享受,還能得到人生哲理的啟迪。像蘇軾《春江晚景》中的春江水暖鴨先知,陸遊《遊山西村》中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安石《登飛來峰》中的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都是宋詩中膾炙人口的哲理名句。
  • 理學大家朱熹寫的一首詩,就是最好的答案
    下面我們要提到的這一首小詩,就是他在慶元二年的一次講學過程中寫下的名作——《觀書有感其一》。一、朱熹原作賞析《觀書有感·其一》——南宋·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有些書讀得太久,就會形成一些比較頑固、陳舊的觀點。天長日久,它們就像漂浮在水塘中的雜質一樣,把整個水面都攪渾,會影響你的思路,妨礙你的學習。這個時候,光憑集中注意力,已經不能保證「心如明鏡止水」了。我們就應該打開「源頭」,廣泛地閱讀,吸納新鮮的知識。
  • 《觀書》:人生除了苟且,還要有詩和遠方——讀書的趣味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書似乎越來越不太受人重視,床頭上的那一本書翻過幾頁便置之不理,書架上的書也因為許久不曾翻閱而沾滿灰塵,書就成了單純的裝飾品。許多人認為書是奢侈品,一個連生存都極為困難的人又怎麼有多餘的心思去讀書呢?這種想法沒有錯,可是,人生除了苟且,還要有詩和遠方。
  • 這些驚豔的成語,原來從詩詞中來
    《向上吧詩詞》冠軍楊強老師,教你學填詞。點擊下方圖片,看免費課程吧!在《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上,有一個環節,是兩個選手說出的詩詞中必須包含成語!精彩的對決讓觀眾大開眼界。有許多成語都來自於詩詞,詩詞君總結了一些詩詞,一起來看下吧!老驥伏櫪出處: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裡。
  • 朱熹:理學是基本理論,也談天地自然和氣象|氣象先賢
    從這段來自百度百科的介紹就知道朱熹確實是很了不起的人,程朱理學曾經是那樣的輝煌,很多人奉為神,以膜拜的方式來對待。加之統治者的支持,成為了當時佔統治地位的思想體系。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 「雲谷老人」朱熹十句勵志名言: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語出宋·朱熹《觀書有感》。要問那池塘中的水,為何那樣清澈?那是因為在那池塘的上遊,有源源不斷的流水淌進來。這句話常用來比喻只有不斷地吐故納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2. 為學需先立志。語出南宋·朱熹《朱熹語錄》。
  • 誦經典詩詞 尋法治源頭,明星老師助陣中南大學問渠長廊名家誦讀活動
    羅翔老師選擇了朱熹這首經典《觀書有感》作為開場分享給大家,並帶領在場學子一起誦讀。在他看來,這首經典詩歌不僅回答了人為什麼要讀書這個問題,還反映了一些法治觀點。羅翔老師從這首詩中的「源頭活水」引申出一個尖銳的問題,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公平和正義,以及公平和正義的源頭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有許多不同的答案,但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去思考這個問題。
  • 朱熹四首詩,經久不衰 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稱考亭先生,南宋徽州婺源人。宋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曾在白鹿洞書院和嶽麓書院講學。著有《四書章句集注》、《朱子語類》等書,門人輯有《朱子大全》。朱熹四首詩,經久不衰 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 詩詞在考試中會怎麼考:「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此詩蘊含的哲理是?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是誰?朱熹2.「程朱理學」包括哪幾個著名人物?程顥、程頤、朱熹3.朱熹《觀書有感》:「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此詩蘊含的哲理是(    )。
  • 「朱子文化」學習強國|李侗與朱熹的師生情結
    他寫給陳默堂的信中披露:「後生李願中者,問道甚銳,曾以書求教,趨向大抵近正。」此後,李侗不僅在學術上完全接受了羅從彥的觀點,而且在生活中也極力效仿羅從彥。李侗從羅從彥那裡盡得其學,成為程顥和程頤的三傳弟子。「兩宋」 時期他與楊時、羅從彥歷史上一起並稱「南劍三先生」。
  • 朱熹的詩「問渠那得清如許」中「渠」字什麼意思呢?你知道嗎
    大家對朱熹的詩歌《觀書有感》很熟悉了,很多小學生都已經會背誦了。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而且以說理如詩,很符合宋詩的氣質!全詩如下: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為有源頭的活水流過來」乍一看,翻譯的還挺對的,其實不然。先從原詩的句意理解,前文說的是「半畝方塘」,這分明是個池塘啊,怎麼後面就變成了水渠呢?
  • 觀宋填詞127|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 朱熹為何陷害歌女嚴蕊
    觀宋填詞126介紹的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淳熙八年(1181年)八月,浙東大飢, 宰相王淮薦朱熹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賑災。在短短的九個月中,除了救災以外,這位朱老夫子還惹出一段公案來。這段公案關係到一個可憐的女子,南宋的一位女詞人:嚴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