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朱熹的詩歌《觀書有感》很熟悉了,很多小學生都已經會背誦了。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而且以說理如詩,很符合宋詩的氣質!全詩如下: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一同學給我的解釋「渠」就是「水渠」的意思,全句的意思就是「試問這水渠為什麼會這麼清澈呢?因為有源頭的活水流過來」
乍一看,翻譯的還挺對的,其實不然。先從原詩的句意理解,前文說的是「半畝方塘」,這分明是個池塘啊,怎麼後面就變成了水渠呢?
半畝方塘
其實這個「渠」字是第三人稱代詞,也就是「它」的意思,當然也有「她他」的含義。這句詩歌的解釋就很明確了,前文講到了「半畝方塘」,後面的「渠」就是「它」,代指「半畝方塘」。
今年的新課本有一首楊萬裡的詩歌《插秧歌》,講述農家勞動的場景。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溼到胛。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其中的一句「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這個「渠」字也是第三人稱代詞「他」。《孔雀東南飛》裡也有一句「渠會永無緣」,這也是代詞,意思是「再也無緣和他相會了」。
這個「渠」是古漢語語言裡的含義,現在的很多方言裡還保存著這個意思!比如「渠儂」「渠輩」。
現在渠的含義,就是水渠。
「渠」字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含義,也是我們閱讀文言文裡很常見的,那就是「大」,比如「渠帥」「渠魁」「渠兇」。如果你沒有記住這個含義,就是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來的。
《史記·司馬相如傳》:「會唐蒙使略通夜郎西棗中,發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為發轉漕萬餘人,用興法誅其渠帥,巴蜀民大驚恐」。
遊戲頁面的表述,渠帥
渠的還有一個不常見的含義,它是車輞,也就是車輪外圈的意思。
製作木車輪
這些都是我們高考必須要積累的詞語,通過課本出現的詞語舉一反三,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