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不斷地讀書呢?理學大家朱熹寫的一首詩,就是最好的答案

2020-12-14 暮城煙雨遙

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兼詩人,儒家最後一位大宗師,世稱「朱子」。朱子學說曾經壟斷中國明、清兩代官方應試教育,前後時間超過600年。

儘管後世因批判儒教而對他頗有微詞,但是作為一位古代賢者,他向世人提供的一些學習方法和理論,至今仍然值得借鑑。

下面我們要提到的這一首小詩,就是他在慶元二年的一次講學過程中寫下的名作——《觀書有感其一》。

一、朱熹原作賞析

《觀書有感·其一》——南宋·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詩歌意譯:小方塘只有半畝大,水面像鏡子一樣光可鑑人。雲影天光清晰地倒映在塘中,緩慢地流動。如果你要問:為什麼方塘能這樣清澈?那是因為,塘外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來。

詩的第一句用「半畝方塘」來比喻書籍。清澈的水塘,在日光下看著像一面鏡子。因此才可以照出無邊無垠的天光和雲影。

我們讀書的時候如果能像聖人一樣,保持心如明鏡止水,物來不亂,物去不留,就可以照出深不可測的世道人心。半畝那麼大的一個小水墉,比起廣闊無限的天空是十分渺小的。

但是因為它清澈得像鏡子,就可以把天邊的流雲和光線,全部收納到自己的四方天地當中。我們坐在小小的四方形書齋裡面,手上捧著書卷閱讀,足不出戶卻知天下大事,也是這個道理。

詩的第三句表面是在問怎麼保持水塘的清澈,實際是在問,怎樣做才能保持內心的清澈,讓自己的心如明鏡止水。最後一句給出的答案是——給它一個永不枯竭的水源。即是說:不斷地閱讀,汲取新的知識。

這首詩講的道理非常簡單,卻十分透徹。讀書的時候假如想要領會其中的奧妙,必須全神貫注,心無雜念。這時候你的心就像是那半畝方塘一樣,是澄澈明淨的。

但是,一個人的視野會受到他的閱讀範圍限制。有些書讀得太久,就會形成一些比較頑固、陳舊的觀點。天長日久,它們就像漂浮在水塘中的雜質一樣,把整個水面都攪渾,會影響你的思路,妨礙你的學習。

這個時候,光憑集中注意力,已經不能保證「心如明鏡止水」了。我們就應該打開「源頭」,廣泛地閱讀,吸納新鮮的知識。

一個人的見識,決定了他一生的成就。而個人的眼界視野的形成,是受到他的人生經驗、親友圈子制約的。想要打破這種制約,只有廣泛地閱讀有益的書籍。

如果你長期和某一類人在一起,你身上一定會沾染上他們的習慣。你對世界的認識,也很難突出你所處的圈子的見識。

閱讀書籍也是一樣。當你按自己的偏好選擇書籍時,就像我們在手機軟體上看新聞一樣,它會拼命推薦你喜歡看到的東西一樣。

時間一久,你就會因為「偏聽偏信」導致心中的「明鏡」渾濁。你以為你看了世界全部,其實你只是在管中窺豹。所以古人一直強調「兼聽則明」,一定要廣泛地閱讀,聽取不同的聲音。

二、《觀書有感》創作背景及其它

朱熹生於宋高宗建炎四年,是徽州人婺源(江西人)。他的父親是程門三傳弟子,家學淵源。十九歲進士及第,二十二歲授迪功郎。一生中曾有短暫幾年當過官,任滿後不再求仕,長時間從事講學活動和著書,在儒學界非常有影響力。

五十二歲以後修成「四書」,並作成《四書集注》,六十四高齡之時遇到湖南瑤民起義,朱熹臨危受命,毅然前往說服瑤民首領接受招安。事後,他又為了保證投降者人身安全,進京面見宋寧宗,奏請「毋失大信」,體現了一個道學宗師的風範。

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六十四歲的朱熹在宮中擔任待講,因為希望能夠效法古代缺席,制約君權,得罪宋寧宗與宰相韓侂胄被罷免,還居建陽。

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慶元黨禁」爆發,由於朱熹的說學與主張威脅皇權專制,有人叫囂要「斬朱熹以絕偽學」。先將他落官罷祠,再把他的門人抓去坐牢或者流放。

朱熹躲到福山雙林寺,在武夷堂中講學。偶然有一次到農村去遊歷,就寫到了上文提到的《觀書有感》。

在人生的逆境當中,六十六歲的朱熹仍然努力讓自己的心境保持澄明。為了追求學問至高無上的境界,打開胸腔去照見宇宙萬物,他鼓勵他的學生們努力讀書,廣泛地汲取四方的知識精華。

他在詩中提到的「源頭」,不僅僅是指大家敞開心胸去多方接納知識,更是在講一種求學的信念。一個真正的學者,應該終生打開「源頭」,保持旺盛的求知慾。

無論身在何時,也無論身處何地,也不管面臨什麼樣的困境與絕望,都不要放棄追求真理。以我心照見世間光明,海納百川,浩瀚磅礴、萬象包羅於其中。

朱熹是中國儒學最後一位頂級大家,他的學說影響非常廣泛。明、清時期,統治者因為「偷懶」而利用他的著述做為科考取仕唯一標準,結果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這是朱熹本人絕對料想不到的,後世也不應該把責任全推到朱熹的身上。因為從這首小詩來看,這種以一家之言代百家的行為,顯然是違背朱熹的教育理念的。

結語

一個人要想打開自己的眼界,就不要受固有知識的約束。只有讓自己的心靈如明鏡止水,不帶任何偏見去接受全新的觀念與事物

一個人假如在同一個圈子裡呆得太久,就難免會形成一些頑固的思想,這些思想就像是清水中的雜質。它們會讓你心中的明鏡蒙塵。讓你無法看清這個世界。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沒有別的辦法,只有終身保持源源不斷地,最廣泛地閱讀。讓各種鮮活的思想進入到你的大腦,讓你的頭腦像半畝方塘一樣,始終保持清晰靈活。

相關焦點

  • 讀書有什麼用?朱熹的這首詩,短短4句,卻是最好的回答
    黃庭堅的話或許有點誇張,但讀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再如北宋文學家蘇軾,亦有「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樣的詩句。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觀書有感》,卻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它出自於南宋理學家朱熹之手,是朱熹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說到這首詩,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詳。畢竟詩中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極富有哲理意蘊的千古名句。
  • 朱熹這首詩寫得很巧妙,整首詩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每一句另有深意
    朱熹創立的理學對於明清兩朝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兩個朝代的讀書人,那都是要熟讀他的著作,而且考試中也是以他的答案為標準,所以朱熹也是繼孔子和孟子之後,儒家學說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而且朱熹的思想很深刻,即使是在他的作品中,也是融入了進了他以於事物看法。
  • 鵝湖之會朱熹與陸九淵究竟在爭什麼?朱熹贏了當下,卻輸了未來
    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人物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韓愈曾經寫過一首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 朱熹67歲寫下一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卻值得你一讀再讀!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觀書有感》,亦是宋詩中最有哲理的詩作之一。《觀書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它是朱熹於慶元二年(1196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在江西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武夷堂講學期間所作,時年67歲。雖然這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但是集詩趣與哲理於一體,能給人很好的人生啟迪,值得一讀再讀。
  • 理學大師程顥春日郊遊即景生情,寫下一首唯美的詩,無一字不抒情
    宋朝理學大師程顥的這首《春日偶成》,則又是以另一種方式來表達,通篇美得猶如一幅畫,沒有了以往的悲傷,寫得很唯美,並且無一定不抒情,同時還融入了理學思想,讓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讀來也是朗朗上口,讓人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如此唯美的詩作,其實是比較少見,只有像程顥這種理學大師,會有那種閒情逸緻。
  • 朱熹飽含哲理的一首詩,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泛舟宋代:朱熹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一位文學修養深厚、學識淵博的學者。他不僅善於考證,長於研究,在文學批評方面也有獨到見解,而且能詩會詞,通曉音律,具有文藝創作才能,這首《泛舟》就是流傳很廣的作品。這首詩通俗易懂,寫的是作者適逢漲水時節乘船而行的一點感想。他坐著一條大船,像古代打仗所用的艨艟巨艦一般大而沉重,可是因為江水充沛,一瀉千裡,大船行得飛快,毫無吃力之感。
  • 南哲思享|李承貴:禪宗與朱熹理學的離合——以朱熹對禪宗的理解為...
    答案是「見性是佛」;而「性在何處」?答案是「性在作用」。既然「見性是佛」,而「性在作用」,意味著「在作用處可成佛」;而「作用」的具體表現是「在胎為身,處世名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等八種相狀。那麼,朱熹是怎樣理解的呢?其一,「作用見性」即「形下為性」。朱熹說:「他合下便錯了。他只是說生處,精神魂魄,凡動用處是也。正如禪家說:『如何是佛?』曰:『見性成佛。』
  • 朱熹: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兩首詩很有意思,當然第一首更有名一些。這兩首詩從字面上看,寫的都是春天的景致。你看「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多麼美麗的春天啊!半畝大的那種方形的池塘,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來。水面清澈明淨,而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為什麼說它是春天的歡喜之情,歡喜之景呢?是因為,第二首明確說到「昨夜江邊春水生。
  • 《觀書有感》朱熹原來是鏡像遊戲大玩家,這首詩藏了多少對稱字?
    世界讀書日就在4月23日,也恰恰在中國的穀雨節氣,人們處於百花盛開、百鳥爭鳴的暮春美景之中,盡情的睽視、讀取大自然的美好。而文字更是打開了人們的心靈視野,讓愛讀書的人得以在更加廣闊的世界裡探尋樂趣。本篇就帶您和孩子一起和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理學大師朱熹玩一玩鏡面遊戲。
  • 朱熹最負盛名五首哲理詩:「詩」之意境與「理」之妙趣同在
    朱熹最負盛名五首哲理詩:既有「詩」之意境,又有「理」之妙趣朱熹是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詩人。因為有深厚的理學功底,所以朱熹的詩往往富含哲理。於是,朱熹的哲理詩既有「詩」的意境,又有「理」的妙趣,可謂詩歌史上別具一格的存在。欣賞以下五首朱熹哲理詩,既能感受詩歌之美,又能體悟理趣之妙,不失為一種享受。
  • 朱熹的讀書方法:循序漸進和精於思考
    朱熹像朱熹讀書除了強調「用心」和「熟讀成誦」外,還倡導「循序而精緻」和「學原於思」。「循序而精緻」即是循序漸進;「學原於思」即是精於思考。先談循序漸進。朱熹說:「讀書法,莫貴於循序而精緻。」循序漸進,由粗至精是讀書人應遵循的方法和規律。
  • 劉伯溫最具有哲理的一首詩,寫得很深刻:人生無百歲,百歲復如何
    朱熹的理學思想對於明朝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時的人們都信奉他的思想,不過明朝的文人也有著自己獨立的思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王陽明和劉伯溫,兩個人都是江南才子,一個是出身於浙東,一個是浙西,不過很顯然王陽明的心學,更具有說服力,獨立於塵世間。
  • 朱熹:理學是基本理論,也談天地自然和氣象|氣象先賢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之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 朱熹四首詩,經久不衰 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稱考亭先生,南宋徽州婺源人。宋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曾在白鹿洞書院和嶽麓書院講學。著有《四書章句集注》、《朱子語類》等書,門人輯有《朱子大全》。朱熹四首詩,經久不衰 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 為什麼你讀了一堆書思維卻依然沒有提升?如何科學的讀書?
    千萬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什麼情況才需要為了讀書而讀書呢?那就是你退休,或實現財富自由後,不然,你就不能「隨心所欲」的讀書。同時,邊看邊用筆批註精彩的內容,畫出精彩的句子,這樣,老王在寫文章的時候,就有素材了。前一段和一位大牛朋友一起交流讀書心得,他也認為,讀書一定要達到用心和作者進行對話,這樣才算讀懂了。不然,就是泛泛地讀。
  • 朱熹的《春日》,看似春回大地,心情愉悅,實則作者心痛不已
    朱熹和程顥一樣,也是一位理學家。但說到名頭,朱熹卻遠比程顥要出名的多,他的詩歌雖然流傳不是很多,但有幾首膾炙人口,幾乎每首詩都有名句傳頌。今天我們閱讀一篇他的名作《春日》,這是一首春遊詩,被選入小學三年級教材,這首詩可以從賞春、詠春、品春、惜春、悟春等方面理解,是一首描寫春天的上乘之作。然而,我們細查朱熹的人生經歷,發現這首詩其實並不是那麼單純,甚至這首詩是一篇心痛之作。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細細體會其中的深意。
  • 韓愈寫了一首勸學的詩,讓不愛學習的兒子,從此變得用功讀書
    我們換個角度看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只要我們身處於社會之中,必然會和獨立於自己的外部產生信息交流,而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會不自覺地進行學習。這是自然而然地學習,是每個人都在進行的,但是很多人非常厭煩主動學習,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學習。
  • 《詩經》中的一首母愛詩,被朱熹評為「惡母詩」,哪一種理解對?
    比如在《詩經》中就有一首寫母親的詩歌: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凱風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聖善,我無令人。這段詩歌出自《國風·邶風·凱風》。比如朱熹的《詩集傳》就承繼了孔穎達的解釋,認為《凱風》的詩旨是:「母以淫風流行,不能自守,而諸子自責……婉詞幾諫,不顯其親之惡。」朱熹認為,《凱風》是一首勸誡母親的詩歌,詩人不想展現「其親之惡」,故而只寫母親慈愛,希望能達到勸誡的目的。
  • 古人讀書的「三個境界」
    多讀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唐代詩人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所寫的名句,這句話意思是:要想思如泉湧,下筆萬言,必須要讀很多的書形容博覽群書,把書讀透,這樣落實到筆下,運用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 「媽媽,為什麼要讀書?」董卿和白巖松的回答,給我們最好的答案
    孩子們喜愛玩耍是他們的天性,在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孩子比較活潑愛動,很少能安靜地做一件事。就拿學習這件事來說吧,學習很枯燥,很考驗耐性,所以一般小孩都不喜歡學習,他們覺得學習很枯燥。許多小孩子會問:「媽媽,為什麼要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