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觀書有感其一》:哲理蘊含於寫景之中,其中7個字千古傳頌

2020-12-13 山楓說文化與歷史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七絕名叫《觀書有感其一》,作者是南宋學者朱熹。從它的題目來看,是講讀(觀)書時的體會和感悟的,但粗看之下,詩裡並沒有出現「讀書」的字眼兒,像「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顏真卿),「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這些詩句,一看就知道是鼓勵人們讀書的內容。朱熹寫讀書類的詩,總是喜歡用曲筆,讓讀者自行去體會感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方塘只有半畝大小,像鏡子一樣展開,天上的光線和雲彩的影子在水面上一起徘徊。方塘,並非是指那些隨處可見方形的池塘,是特指,位於福建尤溪城南的南溪書院之內,因為只有半畝大,所以又叫半畝塘。朱熹幼年就在方塘邊上的書屋裡讀書。鑑,本意是指盛滿水的大盆子,遠古時代的人當鏡子照,後來青銅鏡發明,自然而然就引申為銅鏡的意思了。

詩的前兩句當寫景詩來看,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四四方方的一個小池塘,碧波粼粼,太陽的光線和雲彩的影子映照在水面之上。「共徘徊」三個字用得極為精妙,用擬人化的手法生動地寫出了光伴隨著影來來回回移動,纏綿悱惻,不肯離去的情態。小小的方塘,安詳寧靜,顯得歲月靜好。這種環境,確實很適合讀書,靜坐,冥想。

「天光雲影共徘徊」,這七個字明豔動人,情致無限,意境幽遠,真不愧為中國詩詞史上的千古名句。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問方塘裡的水為什麼會這麼清澈呢?因為有源頭源源不絕地輸送活水。渠,這個字需要好好說道說道,我開始理解為「水渠」,「要問那水渠為什麼這樣清澈」,似乎也能解釋得通,但稍感不太通順,後來一查才知道,「渠」應該是江西一帶的方言,讀作「客(kei)」音,意思就是「他」。(我的內心是崩潰的。)

這第三、四句詩說出了一個很淺顯、很樸素的真理:要想保持水塘的清澈,得有活水不斷地注入。到了此處,我們似乎模模糊糊地抓住了一些東西,但不甚清晰,所以要重新對全詩進行深層次的解讀。

從方塘像鏡子一樣,可以映出「天光雲影」來看,稍一思索,就會明白,方塘裡的水很深,很清澈。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如果是汙水、淺水,斷不可能照出清晰的影子來。假如讓王維、孟浩然這些山水詩人來寫方塘,肯定接下來要抒情,表達對這一潭清水的喜愛,稱讚自然之美,田園生活的恬淡等等,但朱熹是理學家,所以他進行了另一個層面的發掘。

他提出了問題,為什麼塘水這麼清?是因為有源頭活水。這就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站到了哲學高度。引申開來,小小方塘好比是人之求學,只有把學問研究深了,研究透了,才能映出「天光」。天光是一個多義詞,道家稱為「自然的智慧之光」。那麼,如何不讓知識陳舊乃至過時呢?持續的輸入「活水」,不斷地去學習新的知識。

當然,我只是提出了一種解讀方法,還有多種解讀,讀者可自行感悟。我就不再囉嗦。

在這首詩裡,朱熹先寫景,然後進行潛移默化的說理,富有理趣。這也正是《觀書有感》成為宋詩名篇的重要原因。

各位讀者,如果你的家裡有學生,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他(她)聽,同時也敬請持續關注「山楓說文化與歷史」,後續還會有關於讀書的詩繼續與各位共同解讀。

相關焦點

  • 朱熹最負盛名五首哲理詩:「詩」之意境與「理」之妙趣同在
    朱熹最負盛名五首哲理詩:既有「詩」之意境,又有「理」之妙趣朱熹是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詩人。因為有深厚的理學功底,所以朱熹的詩往往富含哲理。於是,朱熹的哲理詩既有「詩」的意境,又有「理」的妙趣,可謂詩歌史上別具一格的存在。欣賞以下五首朱熹哲理詩,既能感受詩歌之美,又能體悟理趣之妙,不失為一種享受。
  • 朱熹《觀書有感》詩詞中的源頭是一語雙關
    是宋代大聖人大賢士朱熹寫的《觀書有感》。朱熹的這首詩,最初叫《題方塘詩》,後來改為《觀書有感》。他是借方塘水有源頭所以不絕流動來比喻讀書使人可以汲取接受新的知識(現代解釋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底蘊深厚,所以可以生生不息,不斷發展。
  • 《觀書有感》朱熹原來是鏡像遊戲大玩家,這首詩藏了多少對稱字?
    世界讀書日就在4月23日,也恰恰在中國的穀雨節氣,人們處於百花盛開、百鳥爭鳴的暮春美景之中,盡情的睽視、讀取大自然的美好。而文字更是打開了人們的心靈視野,讓愛讀書的人得以在更加廣闊的世界裡探尋樂趣。本篇就帶您和孩子一起和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理學大師朱熹玩一玩鏡面遊戲。
  • 朱熹67歲寫下一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卻值得你一讀再讀!
    所以宋詩中要麼是整首詩都蘊藏著哲理,要麼在寫景狀物、抒情言志的同時暗含哲理。而我們品讀宋詩的時候,就不僅可以得到美的享受,還能得到人生哲理的啟迪。像蘇軾《春江晚景》中的春江水暖鴨先知,陸遊《遊山西村》中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安石《登飛來峰》中的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都是宋詩中膾炙人口的哲理名句。
  • 《觀書有感》可解 不解的是哲學家思來辯去真我到底是哪一個
    一、《觀書有感》歷史背景朱熹,時年三十六七在鄉下侍奉老母。鄉野僻靜,每天曬著太陽就琢磨著怎麼能做到中庸的境界,左思右想就差那麼一點,就是捋不明白。朱熹在給徐順之的書信中曾提到這段時期,說他悟出了一件事情,找到地方下功夫了(宋朝儒學的復興是一個非常大的文化思潮,他們是要從哲學的高度把宇宙生命都要說清楚,那麼從道理上說清楚還不夠,還要把人性、人心、生活態度捋順了。這個功夫就是修正、涵養自己),並且錄入《觀書有感》,信的內容裡寫下完整的詩篇。
  • 朱熹的這首詩,短短4句,卻是最好的回答
    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觀書有感》,卻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它出自於南宋理學家朱熹之手,是朱熹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說到這首詩,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詳。畢竟詩中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極富有哲理意蘊的千古名句。顧名思義,這首詩就是朱熹對自己讀書感受的概括總結。
  • 朱熹四首詩,經久不衰 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稱考亭先生,南宋徽州婺源人。宋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曾在白鹿洞書院和嶽麓書院講學。著有《四書章句集注》、《朱子語類》等書,門人輯有《朱子大全》。朱熹四首詩,經久不衰 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 詩詞在考試中會怎麼考:「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此詩蘊含的哲理是?
    朱熹2.「程朱理學」包括哪幾個著名人物?程顥、程頤、朱熹3.朱熹《觀書有感》:「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此詩蘊含的哲理是(    )。A.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客觀因素的制約B.事物是變化的C.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D.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答案】AD【解析】朱熹《觀書有感》的大意為,昨天夜晚江邊的春水大漲,那艘龐大的戰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樣輕,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今天在水中間卻能自在地移動。
  • 《觀書》:人生除了苟且,還要有詩和遠方——讀書的趣味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書似乎越來越不太受人重視,床頭上的那一本書翻過幾頁便置之不理,書架上的書也因為許久不曾翻閱而沾滿灰塵,書就成了單純的裝飾品。許多人認為書是奢侈品,一個連生存都極為困難的人又怎麼有多餘的心思去讀書呢?這種想法沒有錯,可是,人生除了苟且,還要有詩和遠方。
  • 小小的一首古詩只有28字,卻有多達3種解讀,意義不可謂不豐富
    雖然只有28個字,卻有多達3種解讀,意義不可謂不豐富。且看: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古詩就是南宋朱熹的絕句《觀書有感》,整首古詩讀起來非常的形象,而且很有哲理的韻味。更難能可貴的是,在追求理趣之美的整個宋代,這首詩把意境、哲理韻味都融入其中,非常精妙。後人對這首古詩的理解,也有多種角度,主要包括以下四種。
  • 二十句蘊含哲理的詩句,每一句都值得深思
    詩詞,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有些詩詞富含哲理,能夠啟迪人生。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二十句富含哲理的詩詞名句,每一句都值得深思。1、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朱熹《觀書有感》池塘因為有活水的灌入,才能時刻保持純淨。讀書也是這樣,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吸取新的知識,才能保持持續的進步。6、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 最蘊含哲理的100句詩句,需慢慢品味!
    ____惠能《菩提偈》7、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____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 陪侍御叔華登樓歌》8、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____蘇麟《斷句》____李白《行路難·其一》
  • 74期詩詞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
    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其實詩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訪」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
  • 理學大家朱熹寫的一首詩,就是最好的答案
    下面我們要提到的這一首小詩,就是他在慶元二年的一次講學過程中寫下的名作——《觀書有感其一》。一、朱熹原作賞析《觀書有感·其一》——南宋·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讀書的時候假如想要領會其中的奧妙,必須全神貫注,心無雜念。這時候你的心就像是那半畝方塘一樣,是澄澈明淨的。但是,一個人的視野會受到他的閱讀範圍限制。有些書讀得太久,就會形成一些比較頑固、陳舊的觀點。天長日久,它們就像漂浮在水塘中的雜質一樣,把整個水面都攪渾,會影響你的思路,妨礙你的學習。
  • 朱熹: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們今天一起品讀的是朱熹的《觀書有感》,其實這應該是一組詩。不光是這一首《半畝方塘》: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它應該是《觀書有感》的第一首,還有第二首也非常棒。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 詩人泛舟淮河,這首絕句筆力雄健,最後7個字蘊含人生大智慧
    保持一顆平常心,比擁有巨大財富更重要,下面介紹的是詩人泛舟淮河,這首絕句筆力雄健,最後7個字蘊含人生大智慧。蘇舜飲,字子美,自號滄浪翁,梓州銅山(今四川省中江縣)人,後遷居河南開封。他少慷慨、有大志,入仕後因參加範仲淹的革新集團,遭到打擊排斥,隱居在蘇州滄浪亭。他是北宋著名的詩文革新家和作家,這首詩借景抒情,情景相生,體現了作者百折不撓的精神。前兩句寫淮河岸邊的景色。
  • 詩詞中的九大人生哲理,讀一遍,思索一遍,體悟大有不同
    簡單來說,詩詞中有唯美的意境,還有豐厚的人生哲理。古人常用詩詞來寄寓理想,表達哲理。許多哲理詩詞,別開生面,既充滿哲理,又飽含趣味。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特別是後二句,在表達哲理的同時,還蘊含了積極的探索精神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02登飛來峰(宋)王安石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