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七絕名叫《觀書有感其一》,作者是南宋學者朱熹。從它的題目來看,是講讀(觀)書時的體會和感悟的,但粗看之下,詩裡並沒有出現「讀書」的字眼兒,像「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顏真卿),「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這些詩句,一看就知道是鼓勵人們讀書的內容。朱熹寫讀書類的詩,總是喜歡用曲筆,讓讀者自行去體會感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方塘只有半畝大小,像鏡子一樣展開,天上的光線和雲彩的影子在水面上一起徘徊。方塘,並非是指那些隨處可見方形的池塘,是特指,位於福建尤溪城南的南溪書院之內,因為只有半畝大,所以又叫半畝塘。朱熹幼年就在方塘邊上的書屋裡讀書。鑑,本意是指盛滿水的大盆子,遠古時代的人當鏡子照,後來青銅鏡發明,自然而然就引申為銅鏡的意思了。
詩的前兩句當寫景詩來看,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四四方方的一個小池塘,碧波粼粼,太陽的光線和雲彩的影子映照在水面之上。「共徘徊」三個字用得極為精妙,用擬人化的手法生動地寫出了光伴隨著影來來回回移動,纏綿悱惻,不肯離去的情態。小小的方塘,安詳寧靜,顯得歲月靜好。這種環境,確實很適合讀書,靜坐,冥想。
「天光雲影共徘徊」,這七個字明豔動人,情致無限,意境幽遠,真不愧為中國詩詞史上的千古名句。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問方塘裡的水為什麼會這麼清澈呢?因為有源頭源源不絕地輸送活水。渠,這個字需要好好說道說道,我開始理解為「水渠」,「要問那水渠為什麼這樣清澈」,似乎也能解釋得通,但稍感不太通順,後來一查才知道,「渠」應該是江西一帶的方言,讀作「客(kei)」音,意思就是「他」。(我的內心是崩潰的。)
這第三、四句詩說出了一個很淺顯、很樸素的真理:要想保持水塘的清澈,得有活水不斷地注入。到了此處,我們似乎模模糊糊地抓住了一些東西,但不甚清晰,所以要重新對全詩進行深層次的解讀。
從方塘像鏡子一樣,可以映出「天光雲影」來看,稍一思索,就會明白,方塘裡的水很深,很清澈。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如果是汙水、淺水,斷不可能照出清晰的影子來。假如讓王維、孟浩然這些山水詩人來寫方塘,肯定接下來要抒情,表達對這一潭清水的喜愛,稱讚自然之美,田園生活的恬淡等等,但朱熹是理學家,所以他進行了另一個層面的發掘。
他提出了問題,為什麼塘水這麼清?是因為有源頭活水。這就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站到了哲學高度。引申開來,小小方塘好比是人之求學,只有把學問研究深了,研究透了,才能映出「天光」。天光是一個多義詞,道家稱為「自然的智慧之光」。那麼,如何不讓知識陳舊乃至過時呢?持續的輸入「活水」,不斷地去學習新的知識。
當然,我只是提出了一種解讀方法,還有多種解讀,讀者可自行感悟。我就不再囉嗦。
在這首詩裡,朱熹先寫景,然後進行潛移默化的說理,富有理趣。這也正是《觀書有感》成為宋詩名篇的重要原因。
各位讀者,如果你的家裡有學生,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他(她)聽,同時也敬請持續關注「山楓說文化與歷史」,後續還會有關於讀書的詩繼續與各位共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