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6日,王崧舟工作室「無」字輩弟子在杭州育海外國語學校,開展了一次「文言啟蒙」課例展示活動。
上午帶來精彩課堂的是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新區紅嶺學校的王悅老師,她執教的內容是: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第八單元的課文《司馬光》。這是孩子小學階段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廣為流傳的司馬光破甕救友的小故事,故事表現了司馬光的聰明機智與沉著冷靜。王悅老師以關注姓名開課,抓住了司馬光的複姓「司馬」展開話題,隨之對比《司馬光》這篇課文與別的課文的不同,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基本特點。
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在讀中學、讀中悟,王老師在課堂中,以「誰」在「幹什麼」為基點,通過找一找、畫一畫課文裡這樣的句子,指導學生們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好停頓,通過反覆的誦讀,讀出了文言文的韻律感,也了解了文言的意思。不僅如此,王老師還教會孩子們用藉助注釋、組詞、關注插圖等方法學習文言文,整堂課中,或讀或誦,或練或演,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讀懂了文言文。
隨後的評課環節,王崧舟老師充分肯定了王悅老師的教學設計和思路。對於小學生第一篇文言的啟蒙課,這堂課中主要解決了幾個問題,一是喚醒學生的文言語感;二是鋪墊文言文學習的一般的方法;第三是,要努力破除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害怕和恐懼性。
本堂課有三個亮點:第一,朗讀教學。學文言文孩子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朗讀問題。今天這個課讓我們眼前一亮的是,王悅沒有急著先教給學生如何畫停頓線,而是給學生一個支架。支架是「誰幹什麼?」在學生基於理解的基礎上,再區分停頓。通過區分停頓再深化理解。這不是純知識純技巧的指導,而是結合了學生理解之後的指導。
第二,緊緊抓住司馬光的動作串聯起全文。通過「光持石擊甕破之」把前後的內容全部串起來,並且能夠深化對人物形象的感知,打破了一般文言文比較容易逐字逐句的串講的問題通病,雖然這事文言啟蒙孩子們是第一次接觸,但是如何抓住最核心的內容?綱舉目張、提綱挈領,王悅老師做到了。
第三個亮點,做了適度的拓展。讓學生知道這篇文言的出處,並且拓展「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原文中的句子,加深了學生對文本本身內涵的理解。
下午,來自廣西柳州市箭盤山小學的陳秋月老師、廣西柳州市德潤小學的張惠婷老師,以及杭州餘杭良渚二小的陳瑛老師,分別執教了一二三年級的文言啟蒙課《女媧造人》、《皇帝》、《孔雀愛尾》,切切實實給育海一二三年級的孩子們帶來了一頓「文言大餐」。
三位老師針對每個年級的學段特點,設計了有趣開放的課堂。陳秋月老師帶著一年級的孩子,在朗讀表演中,充分誦讀文言文,讓孩子們在做一做,演一演中理解女媧造人的過程,並用橡皮泥「摶黃土做人」妙趣橫生;
張惠婷老師的課堂中,運用「扶放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關注「注釋」「譯文」,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讀懂了文言文的意思,加深了對文言文的理解;
陳瑛老師更是在讀通讀順讀懂文言文的情況下,鼓勵學生用文言的句式大膽表達,給予「文言秀才」「文言狀元」的獎勵稱號,喚醒了孩子對文言的興趣。
三個年段的文言啟蒙課,讓我們看到了三種不同的教學方式,讓我們更感受到三位教師鑽研文本的態度和熱情。王崧舟老師對三堂課的教學給予了高度的肯定,三位老師動了很多心思設計眾多精巧的、有創意的教學環節,這也是文言啟蒙教學大膽的嘗試。
王崧舟老師建議,文言文在朗讀方面,要設計多種朗讀方式,如教師帶讀,生生互讀,文白對讀,小組合作讀、交流互動讀、表演讀等多種有層次的朗讀,讓學生充分的讀通讀透。再者,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讓學生在一堂課中習得一種學習的方法,不要求一節課全盤託出,慢慢積累方法,如藉助注釋、聯繫生活等。在文言文的教學設計上,可以設計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中心問題,而這個問題又很巧妙地能夠通過某種任務驅動的方式提出來。再通過這一問題,能夠把文本的核心思想,核心內容全部都提取出來。尤其是低學段的文言啟蒙,主要是要讓學生學會準確地提取信息。
最後,王老師針對文言啟蒙課的教學,提出了四個標準:
一、淺。文言啟蒙課絕對不能上的過深,絕對要避免逐字逐詞的串講,絕對不要在義理上翻出太多的花樣。
二、簡。我們文言啟蒙的教學跟語文教學應該有區別,在設計上儘可能地簡約,操作簡便、策略運用簡單。
三、趣。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文言語感。激趣和語感是文言啟蒙課的一對翅膀。
四、熟。最重要的一個字是熟。不讀熟 不開講。一節課要大量地朗讀,讓孩子整體感知文言,打消對文言文的懼怕情緒。一堂課上完,孩子能正確流利自如地朗讀文言文,儘可能讀出文言文的味道,甚至能夠熟讀成誦。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王崧舟老師的啟迪和引領下,「無」字輩學員將開啟全新的文言啟蒙教學之路,齊鑽研,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