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寫妙文之二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020-09-06 如水教育網

面對中高考以文言文來命題的趨勢,如何突破文言文、名言積累不足、思想深度不夠的現狀呢?《論語》正是思想和素材的源頭活水,歷經數千年依舊不倦地為我們提供心靈的滋養。那麼我們一起在如水老師的指引下,一起走進《論語》,汲取名言,拓展素材,積澱智慧吧!


中高考作文題中的孔子的「德政」觀

孔子以「德政」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德政」這一主題出現在2018年武漢中考作文題和今年的高考題裡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管仲最終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體現了孔子「德政觀」中修養自身道德和選用賢才的思想。


【2018年武漢中考作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論語·裡仁》)

有德的人自有夥伴,有德的家庭會有芳鄰,有德的國家必有友邦……

凡有德者,都不會孤單,一定有親近的朋友。

請你根據對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寫一篇文章。


【2020年全國Ⅰ卷高考作文】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名言積累】——用於開頭、結尾


1、《論語·為政》篇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譯文】「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國家,自己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安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


2、 「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雖令,不從。」(《子路》)


【譯文】「如果端正了自己的言行,治理國家還有什麼難的呢?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麼能去端正別人呢?」 「(作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為端正,不用發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發布了命令,百姓也不會聽從。」

可見孔子強調修己正身之重要性。


3、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憲問》)


【譯文】「修養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 「修養自己,使周圍的人們安樂。」 「修養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


對於心懷天下的儒者來說,修身還不是最終目的。行政不僅是正己,還要正人。


4、「政者, 正也。子帥以正, 孰敢不正」(《顏淵》)。


【譯文】「『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先做到端正,誰還敢不端正?」


5、「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 必偃。」(《顏淵》)


【譯文】「您要是好好治國,百姓也就會好起來。君子的品德如風,小人的品德如草。草上颳起風,草一定會倒。」


6、 「上好禮, 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子路》)


【譯文】居於上位的人愛好禮儀,老百姓就沒有敢不恭敬的;居於上位的人愛好道義,老百姓就沒有敢不服從的;居於上位的人愛好誠信,老百姓就沒有敢不誠實的。


故人君必須以身垂範。


7、 「道之以政, 齊之以刑, 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有恥且格。」(《為政》)


【譯文】「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罰來制約百姓,百姓可暫時免於罪過,但不會感到不服從統治是可恥的;如果用道德來統治百姓,用禮教來約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會糾正自己的錯誤。」


孔子以德作為內在思想,以禮作為外在的手段,共同運用於教化人民之中。


8、在具體的施政原則上,孔子總結道:「道千乘之國, 敬事而信, 節用而愛人, 使民以時。」 (《學而》)

【譯文】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應該恭敬謹慎地對待政事,並且講究信用;節省費用,並且愛護人民;徵用民力要尊重農時,不要耽誤耕種、收穫的時間。」


9、注重倫理: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 則民不偷。」(《泰伯》)

【譯文】「君子能用深厚的感情對待自己的親族,民眾中則會興起仁德的風氣;君子不遺忘背棄他的故交舊朋,那民眾便不會對人冷淡漠然了。」


君主謹行孝友,則可由齊家而至於治國。人們恪守其分、各盡其責,故而孔子所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的綱常能得以建立,社會秩序能得以有條不紊地運轉。


10、取信於民:

「子貢問為政。子曰: 足食、足兵, 民信之矣。子貢曰: 必不得已而去, 於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子貢日: 必不得已而去, 於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無信不立。」 (《顏淵》)

【譯文】子貢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孔子說:「備足糧食,充足軍備,獲得人民的信任。」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在這兩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充足的食物。自古以來誰都會死,但如果沒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夠立足了。」


孔子認為信乃君主立國之本,而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則君主必須要有德行、能施善政。

這一思想在今年中考的文言文閱讀《寇恂傳》裡也有所體現。


11、節用:

孔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述而》)。


【譯文】奢侈豪華就會顯得不謙遜,省儉樸素則會顯得寒傖。與其不謙遜,寧可寒傖。


「禮,與其奢也,寧儉」(《八佾》)

統治階級的鋪張浪費是國家衰亡的重要原因。故孔子即使推崇禮,亦反對過度奢侈。


12、愛民:

「子貢曰: 如有博施於民, 而能濟眾, 何如? 可謂仁乎? 子曰: 何事於仁, 必也聖乎! 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譯文】子貢說:「如果一個人能廣泛地給民眾以好處,而且能夠幫助眾人生活得很好,這人怎麼樣?可以說他有仁德了嗎?」孔子說:「哪裡僅僅是仁德呢,那一定是聖德了!堯和舜大概都難以做到!一個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樹立的,同時也幫助別人樹立;自己要事事通達順暢,同時也使別人事事通達順暢。凡事能夠推己及人,可以說是實行仁道的方法了。」

可見富民的思想孔子雖然倡導,但身處亂世,他十分清楚這並不容易實現。


13、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 和無寡, 安無傾。夫如是, 故遠人不服, 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 則安之。」 (《季氏》)


【譯文】無論是諸侯或者大夫,不擔心財富不多,只是擔心財富分配不均勻;不擔憂人民太少,只擔憂境內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境內和平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境內平安,國家便不會傾危。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再修仁義禮樂的政教來招待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


故孔子只是提出統治階級不要過分聚斂財富導致貧富不均、人心不安。


14、他還痛斥剝削民眾的官吏:「季氏富於周公, 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也。子曰: 非吾徒也, 小子鳴鼓而攻之, 可也。」(《先進》)


【譯文】季氏比周朝的公侯還要富有,而冉求還幫他搜刮來增加他的錢財。孔子說:「冉求不是我們這類人了,你們可以大張旗鼓地去攻擊他吧!」


15、孔子提倡「養民也惠」「使民也義」(《公冶長》),在給予百姓恩惠的同時,役使百姓亦需合乎情理。


「使民以時」的思想也是愛民的體現,繁重的徭役只會使得民怨沸騰人心動蕩,若依據時節來行使徭役,則民生問題得到保障,民心可定,國家才會長治久安。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堯曰》)。

【譯文】孔子說:「讓百姓們去做對他們有利的事,這不就是對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選擇可以讓百姓勞作的時間和事情讓百姓去做.這又有誰會怨恨呢?」


16、選用賢才:

「哀公問曰: 何為則民服? 孔子對曰: 舉直錯諸枉, 則民服, 舉枉錯諸直, 則民不服。」(《為政》)


【譯文】魯哀公問道:「我怎麼做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上來,使他們位居不正直的人之上,則百姓就服從了;如果把不正直的人提拔上來,使他們位居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會不服從。」


仲弓為季氏宰, 問政。子曰: 先有司, 赦小過, 舉賢才。曰: 焉知賢才而舉之? 子曰: 舉爾所知;爾所不知, 人其舍諸?」 (《子路》)


【譯文】仲弓做了季氏的總管,問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自己先給下屬各部門主管人員作出表率,原諒他人的小錯誤,提拔賢能的人。」仲弓說:「怎麼知道哪些人是賢能的人而去提拔他們呢?」孔子說:「提拔你所知道的,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別人難道會埋沒他嗎?」


知人善任是成為明君的關鍵,唯有舉用賢人才能使得上下政治清明,奸邪之輩無從作惡,四海鹹服。


17、教化人民: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譯文】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為他駕車。孔子說:「人口真多呀!」冉有說:「人口已經夠多了,還要再做什麼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起來。」冉有說:「富了以後又還要做些什麼?」孔子說:「對他們進行教化。」


孔子在發展人口和經濟之外,還看重民眾的教育。孔子認為「不教而殺謂之虐」(《堯曰》),教化民眾則人民「有恥且格」,刑罰則可避免。


18、 「聽訟, 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顏淵》)


【譯文】孔子說:「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別人一樣(沒有什麼高明之處)。重要的是必須使訴訟的案件根本不發生!」


孔子嚮往的是一個「盜竊亂賊而不作」的大同社會,希冀經由教化而使社會無訴訟等紛爭。


【人物事例聯想】——用於正文部分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士階層湧現出了許許多多令人為之慨嘆感佩的偉大人物。

蘇軾為百姓發聲,力陳新法不便之處,不為改革派所容,屢遭貶謫,卻能在杭州為飢疫並作時期的百姓減免上供,帶領醫生為百姓治療,治理屢屢決堤的西湖,修建蘇堤方便百姓出行和賞景;在徐州身先士卒冒雨築城牆抵禦洪水,乃至三過家門而不入。

柳宗元經歷家人離世、不受重用之悲苦,而能繼續於柳州造福百姓,釋放奴隸、興建學堂、開鑿水井、開荒建設,使荒僻的不毛之地得以萌出文明之芽。

歐陽修行政之時亦能以百姓之角度去考慮便提倡「為政寬簡」: 「以縱為寬,以略為簡,則政事弛廢,而民受其弊。吾所謂寬者,不為苛急;簡者,不為繁碎耳。」史書評價他行政「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而不擾」,故而他能於山水之間與民同樂。

他們正是深受儒家之「德政」思想的薰染,不僅於聲勢顯赫和前路渺茫之時皆能貫徹慎獨的修身之道,亦「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時刻不忘。

孔子當年奔走各國十四年的身影深深鍥刻在歷史的長卷中,對「德政」不屑一顧而無視民生疾苦的君王卻隨著國家被吞併而空留遺恨,為後世所不齒。

儘管多少人覺得孔子的思想乃紙上談兵,過於理想主義,但是無數歷史的變遷都昭示著,唯有「為政以德」,方能長治久安。


【時事聯想】——用於道理分析


當今為疫情之陰雲籠罩的時機,也見證了孔子的德政理念之於中國的深遠影響。

我國政府心繫萬民,不放棄任何一個普通百姓,及時陟罰臧否,杜絕了官員不作為和隱瞞的行為,故而已經控制住了疫情發展。在民生經濟上也不斷推行各種舉措,使曾經死寂的武漢恢復了生機。

而許多國家還只是在乎自己的政黨權益和統治者能否當選,高高在上,無視人民的呼籲,多少年邁的人民得不到救治,多少少數族裔被排擠,遭到不公正的待遇。

統治者不僅自身不具備德行,也沒有為民造福的想法,不在意民心民意,徹底撕開了西方平等自由公正的面具,而為此付出慘痛代價的卻是無數百姓。

道德教化即是人君之德澤被於人民,而使其可以無為而治的方法,因為民風是易受統治階級的風氣影響的。

正如我們當今社會裡人們都在提倡傳統美德、八榮八恥,皆是想教化民眾,逐漸提高國民素質,最終降低犯罪率。

反觀西方國家,一旦平等的觀念被對準手無寸鐵的少數族裔的槍聲打破,動亂便開始爆發,搶劫等各種犯罪便藉由動亂而肆無忌憚起來。

可見維護人們心中的道德律是維持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終極方法,而非外在的強權、嚴刑峻法可以做到。

可見孔子「為政以德」這金聲玉振響徹古今,於今世依然有振聾發聵之效,不僅於和平年代有著深遠的意義,於危機四伏的年代更是至關重要。


【各家觀點積累】——用於道理分析


1、程樹德先生的《論語集釋》認為:「不過謂人君有德, 一人高拱於上, 庶政悉理於下,猶北辰之安居而眾星順序。」 其說著眼於人君自身之德,有德則其位的合法性可長久,有無為而治的意味,即「內聖」。

2、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則認為:「孔子的政治主張便在於以道德力量來感化人民,這樣便可以不用繁刑重罰而人民自然歸服。」 他強調以德感化人民,突出道德教化的作用,即「外王」,這兩方面便是孔子的德政觀的內涵。

道德與政治相結合,即是孔子的「王道」思想。

3、梁啓超對儒家的「德政」思想總結得頗為精到:「要而言之,儒家之言政治,其唯一目的與唯一手段,不外將國民人格提高。以目的言,則政治即道德,道德即政治。以手段言,則政治即教育,教育即政治。道德之歸宿,在以同情心組成社會;教育之次第,則就各人同情心之最切近最易發動者而浚啟之。」

4、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德政」思想,其學說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礎之上。

5、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故而他強調法治的重要性。


6、荀子的弟子韓非子更進一步開創了法家學派,嚴刑峻法的思想為君王所採用,「德政」思想只成為少數虔誠於儒家的仁人志士冒死以諫的依據。

7、與法家思想遙相呼應的是義大利政治家馬基亞維利的《君主論》,馬克思曾評價道:「馬基亞維利在書中的闡述使政治的理論觀點擺脫了道德,而把權力作為法的基礎,從而將政治學的基礎由道德轉向了權力。」

馬基亞維利將君王的政治行為和倫理行為截然分開,直言不諱地否定一般公認的道德。他主張一個君主為了達到自己的事業或統治目的,不要怕留下惡名,應該大刀闊斧,使用暴力手段解決那些非用暴力解決不了的事,不必要守信義,倫理道德可以拋棄不管,因為目的高於手段。他的思想深深影響了俾斯麥、希特勒、墨索裡尼等獨裁者。

他認為在守信義有好處時,君王應當守信義。當遵守信義反而對自己不利時,或者原來自己守信義的理由不復存在的時候,任何一位英明的統治者絕對不能,也不應當遵守信義

它還告訴君王:「必須學會將這種品格掩飾好。」必須習慣於混充善者,做口是心非的偽君子。馬基亞維利之言雖毫不掩飾,但這種偽善和自私自利不僅見諸政壇,更在古今中外各個領域比比皆是。

但是,屢見不鮮的便是正確的嗎?歷史和人民終會予以褒貶。



【議論文高分技巧】

1、 結合時事,對比中西,貫穿古今:

同學們在寫議論文的道理分析段落時,容易流於空洞或者苦於無話可說,那麼引入古代的史實和當今的時事相對比,印證古代人提出的觀點於當今依然適用。並且將中西觀點和時局相對比,也更能說明不同的觀點對於國情的影響。

這不僅可以豐富道理分析,也可以拓展思考的維度,增加論證說服力,還能夠展現自己對當下社會的觀照,更能樹立時代的主人翁意識。

2、 引經據典,加入各家觀點:

如何提高辯證思維的能力?必然要廣泛聽取古今中西諸子百家的觀點,予以鑑別,博採眾長或是有所偏倚,再抒發己見,方能得出符合當今價值觀的觀點,或者給予當代社會一些啟示。

所以同學們在議論文中也可以多多查閱資料,找出各位大師們是如何看待這一議題,必將提高自己的議論文的層次。


3、 豐富的人物事例聯想:

每個學過的人物都可以標註一些品質詞,一個學期結束時總結成一個思維導圖,這樣遇到了相關的主題就可以靈活運用各個人物了。

在寫人物聯想時,不能貼標籤,需要將核心詞具體化,可以精煉概述,羅列做過的事。

相關焦點

  • 朱熹: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它應該是《觀書有感》的第一首,還有第二首也非常棒。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可是這首詩有個問題,表面上看,是朱熹朱夫子在春天郊遊時寫的遊春觀感,但是一句「泗水之濱」卻來了問題,泗水之濱在山東哎,當時,這些地方已經被金國佔領,南宋的時候,朱熹肯定沒有去過那個地方,他去都沒有去過那個地方,他怎麼可能到泗水邊去遊春呢?所以朱夫子寫的不是他遊春時眼中的春天,而是他學習過程中心中追求理想過程中他心中的春天。所以朱熹寫的春日不是他眼中的春日而是他心中的春日。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陽信縣河流鎮劉廟回民學校董國禎幾天中的學習緊張而又充實,有理論培訓也有實地參觀還有組內研討,拓寬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實踐經驗,更讓我的思想得到了升華,收穫良多。浙江省教育廳副總督學繆水娟為我們開啟了《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改革》報告,她從核心素養的界定、基本特徵、學生必備素養及養成等方面進行了闡述。下午,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局副局長為我們做了《深度對話,教育教學的新追求》專題報告。王局長燦爛的微笑,柔和、抑揚頓挫的標準普通話開場,親切、慈祥,師生互動,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中說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請談談對你的啟示。
    2018上半年教師資格證面試時間:2018年5月19日-20日,為幫助大家備考,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面試結構化試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上半年教師資格面試準考證列印入口中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備考資料一覽表2018上半年教師資格證筆試成績查詢入口更多備考資料、考試資訊請關注>>>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網朱熹的《觀書有感》中說到「問渠哪得清如許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熱烈祝賀弘毅教育在此次大連期中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
  • 詩意課棧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對於小學生第一篇文言的啟蒙課,這堂課中主要解決了幾個問題,一是喚醒學生的文言語感;二是鋪墊文言文學習的一般的方法;第三是,要努力破除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害怕和恐懼性。本堂課有三個亮點:第一,朗讀教學。學文言文孩子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朗讀問題。今天這個課讓我們眼前一亮的是,王悅沒有急著先教給學生如何畫停頓線,而是給學生一個支架。支架是「誰幹什麼?」
  • 「杏壇講道·青年教師演講稿選登」《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
    我是朱密仁,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而歲月卻如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一眨眼,我已經站上這個三尺講臺12年。十二年來,我在講臺上不斷上演著自己的教育教學故事,那些故事大多已隨時日的流逝而漸漸淡忘,留下的唯有自己不斷的成長。
  • 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何媚老師「有溫度的課堂」介紹
    二、她是一名奮發向上的青年教師 作為一線教師的她,一直是高標準嚴要求的對待自己,在教學上她認真備課、認真上課,開動腦筋、鑽研業務,虛心向同行請教;及時批改作業、耐心輔導學生,對學生嚴而有度。因為有了愛和喜歡,同學們總是喜歡上她的課。她一直都本著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的信念耕耘在教育的沃土上。於2015年評為區教壇新秀,所寫課題「在小學高年級英語任務型閱讀中運用思維導圖的策略」獲區課題成果一等獎,拱墅區繪本創編比賽一等獎,杭州市教師詩歌朗誦比賽一等獎。
  •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雨城區實小北二路校區舉行新教師入職儀式暨師徒結對活動
    四川新聞網消息 為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示範引領作用,促進新教師們快速成長,9月14日下午5時,雨城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北二路校區全體教師齊聚會議室,舉行新教師入職儀式暨師徒結對活動。活動開始,姜海燕副校長致辭,她向新老師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並希望他們做到:心中有愛;眼裡有光;肩上有擔子。聽完姜副校長熱情洋溢的講話,新老師們紛紛發言,表達自己虛心求學的意願和追求卓越的決心。
  • 問渠哪得清如許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黑龍江省女子監獄全力開展「行中華《弟子規》、學《改造三字經》」專題教育活動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對待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要有敬仰之心。因此,我們的活動要做到有情感溫度、有思想深度,潛移默化間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教育理念根植於服刑人員的內心。」
  •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珠海活水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珠海活水來金羊網  作者:張愛麗、丁玲  2019-12-13 如今,對澳供水形成了更加穩定的合作機制,澳門擺脫了優質水資源匱乏的桎梏
  •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西峽縣城區一中召開新學年工作會
    二是要潔身自愛。不強迫或誘導學生購買規定用書以外的書籍資料和其他物品。不經手書、物、款,不讓經銷商進校、進班、進辦公室。三是要廉潔從教。不讓學生為自己做事,不利用職權之便謀取私利,不向學生和家長索要、變相索要財物或接受在校學生家長的宴請。四是要尊重家長。虛心聽取學生家長意見,密切保持學校與家庭的聯繫,熱情做好來電來訪。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之間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即將結束,在過去的一個學期裡,我們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以重實際,抓實事,求實效為工作原則,以「構建高效課堂,提升教學質量」為主題開展活動;以「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為契機,動員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學習,提高教師業務水平。
  • 問渠那得清如許——追記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原總工程師...
    新華社長沙8月7日電 題:問渠那得清如許——追記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原總工程師餘元君新華社記者 周楠他生於洞庭、逝於洞庭,用一生守護洞庭。「1990年,適逢大旱,莊稼無收,深感中國農業之『靠天』原始落後。我以優異成績第一志願考入天津大學水利系水工專業,希望能為家鄉有所貢獻。」餘元君在一份自述材料中,寫下初心。1994年,畢業前夕,他和室友聊起未來:「我志在專業技術,要當專家,解決工程技術難題。你去幹三峽,我去搞洞庭,都是廣闊天地。」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摩湯老師主題為《玩實驗  學物理》的示範課湯老師圍繞著:物理是什麼?湯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主題為《立足核心素養 優化物理實驗教學——基於學生自主創新實驗課型分析》的專題講座。然後湯老師以自己平時教學中幾名學生錄的實驗視頻為例,給大家講了學生自主創新實驗的課堂符合智慧課堂的特徵,目中有人、腦中有標、取捨有度、手中有法、腳下有行。通過此次活動,老師真正感受到特級教師之特,特在理論研究深、課堂利益遠、教學設計巧,是風格獨特的教學名師;特在思想新,學養好、水平高,是特別優秀的教育專家。
  • 淨土法門:念佛所以得清淨,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也是有道理的,說明這句名號在他身上發生了功效。為什麼有的人念了相當長的時間,卻還在為這件事煩惱呢?因為他沒有得到「源」。他雖然在念佛,但心還是疑雜的。有疑惑心,就遮蔽了;有雜行,也遮蔽了,所以他感受不到清淨。
  • 朱熹的詩「問渠那得清如許」中「渠」字什麼意思呢?你知道嗎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而且以說理如詩,很符合宋詩的氣質!全詩如下: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同學給我的解釋「渠」就是「水渠」的意思,全句的意思就是「試問這水渠為什麼會這麼清澈呢?因為有源頭的活水流過來」乍一看,翻譯的還挺對的,其實不然。先從原詩的句意理解,前文說的是「半畝方塘」,這分明是個池塘啊,怎麼後面就變成了水渠呢?
  • 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閱讀語感培養談
    閱讀興趣的培養也很重要,古人說過: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能夠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自然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閱讀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朗讀、背誦、搜集整理材料、做讀書筆記,不一而足。教學要注重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多讀的機會。在課外,引導學生利用好圖書館、閱覽室,讓他們儘快地體會徜徉其中的樂趣。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第一堂課是初二備課組長張翠老師為我們呈現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第一個探究活動,讓學生動手作圖,合作交流,讓學生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邊角邊。第二個探究活動,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再比一比,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讓學生知道,邊邊角這一方法不能證三角形全等。
  •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普通高中部德育處陳金衛主任以打油詩「一行七個人,六個有本事,剩下我一個,心中很鬱悶」開場引來陣陣掌聲,掌聲響過問題出現,「怎樣才是最好的學習?「,這是教育工作者一生的思考。    陳金衛主任引用《禮記》中的「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 古訓:與人「善言」方有「源頭活水」
    聽見別人的讚美雖然心裡樂得飄飄欲仙,但要當心別人轉過頭去說不定就是嗤之以鼻。反過來說,當你因為他人的指責而氣得冒煙時,用力靜下心來想想,說不定別人說得對。畢竟「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就像治病的良藥通常很苦,卻有益病情;不順耳的話雖然難聽,卻有益於德行的修養。語言雖然是虛幻的,卻能夠讓人產生喜怒哀樂的情緒,認清了這一點,將接收到的訊息好好過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