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豆腐坊「磨」出 90 後小夥的脫貧路

2020-12-23 四川農村日報

劉小龍夫妻倆在售賣豆腐製品。

□周松林 文/圖

面對父親因病去世並欠下近10萬元債務、妹妹考上大學需要學費等嚴峻的現實,華鎣市明月鎮長田坎村90後小夥子劉小龍在社會各界的幫助支持下,依靠一座小小的豆腐坊,不僅還清了所有債務,還積極擴大豆腐坊規模,走上了一條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子。近日,筆者採訪了這位逆境中奮進的小夥子。

一輛三輪車見證創業之路

2009年,初中畢業的劉小龍面對父親病重的實際情況,沒有選擇繼續上學就外出打工了。不過他勤勤懇懇的務工所得還遠遠不夠父親治病的花費。遺憾的是,父親還是在2014年撒手人寰。

辦完父親的喪事,家裡欠下了近10萬元債務。劉小龍幾經思索,利用前期務工中學習到的製作豆製品的方法,開始走上製作鮮食豆腐的創業之路。

「製作鮮食豆腐不需要多少設備,只要自己勤快,相對利潤還比較可觀。」劉小龍說。

從劉小龍家到城裡有大約10公裡的路程。一輛二手三輪車就成了劉小龍創業時期主要的交通工具。開始賣豆腐的時候,劉小龍總是推著自己的三輪車獨自選擇一處攤位來賣,而不和其他賣豆腐的攤位挨在一起。劉小龍說:「為了吸引顧客,每斤豆腐我還比其他人的價格低5毛錢。」

每天早上三四點鐘,當別人還在夢鄉時,劉小龍已早早地起床磨豆、煮漿、點滷、壓榨……當他到達市場的時候,有時候天都還沒亮。就這樣,劉小龍做的豆腐慢慢打開了市場,生意也越做越紅火。

夢想建自動化生產企業

「在家裡製作豆腐到城裡賣,路途比較遠,特別是到了下雨天、冬天,更是惱火。所以我想在城裡租下一家鋪面,但卻苦於沒有啟動資金。」劉小龍說,他先後在網上和周邊大城市了解了豆腐製作設備,就有了辦自動化生產企業這個想法。

而這個時候,劉小龍的妹妹又考上了大學。雖然按照相關規定減免了很多費用,但妹妹生活費這些基本支出,也需要家裡來承擔。

2018 年初,明月鎮機關幹部楊松,也是劉小龍的結對幫扶責任人,了解到他的想法後,為他在中國扶貧網發布求助幫扶信息,募集了約2萬元經費,後又聯繫了就業局為他辦理了5萬元免息貸款。就這樣,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劉小龍的店鋪正式開張了。

一年多來,劉小龍店鋪製作的豆腐、豆花、豆乾等豆製品受到顧客的認可,每天需要的幹豆量已達三四百斤,一些節日的幹豆用量更是達到了七八百斤。

現在,劉小龍家已經順利脫貧,他的店鋪從生產到銷售都靠他們夫妻倆一手包辦,每天10多個小時的工作時間雖然累但也快樂著。隨著生意的逐漸紅火,爺爺見他們倆忙不過來也幫著招呼生意,一家人就這樣經營著脫貧致富的夢想。

後來,華鎣城區一些大餐廳、食堂、學校等單位了解到他製作豆腐的口碑以後,也紛紛向他下訂單,卻被他委婉拒絕了,因為他的店鋪雖然也購買了一些半自動化機械,但是要成倍提高產量還無法達到。

「所以我正在尋找合適的位置擴大生產規模,從現在的作坊式製作到實現工廠化、自動化生產。」劉小龍說。

據劉小龍介紹,工廠化生產豆製品,在提高豆製品產量的同時,整個生產過程大都靠設定好程序以後自動化生產,減少人為因素影響豆腐質量,從源頭上確保豆製品的質量安全,還減少了人工,這樣就可以抽出時間去開拓市場、聯繫業務,最終建立自己的豆製品生產企業,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

相關焦點

  • 龍山水豆腐助力脫貧攻堅丨小小豆腐坊,「磨」出新希望
    村民張先生家裡一臺不鏽鋼機器磨豆子的聲音嗡嗡作響,一口大鐵鍋裡滿滿的豆漿就要開了,香氣四溢。今年60多歲的張先生,2008年在工地務工時腿部受傷,無法繼續在外謀生,只好回村生活,妻子也常年患病,家裡一貧如洗。2015年張先生暗下決心,想撿起老手藝做豆腐的想法,要靠自己的雙手創造脫貧致富之路。
  • 豆腐坊圓了脫貧夢
    豆腐坊圓了脫貧夢 2020-12-21 19: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陝西黃龍縣安善村:「豆腐坊」磨出好日子
    近年來,石堡鎮黨委、鎮政府和村兩委一直在思考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如何通過產業轉型來解決失地農民就業、貧困群眾脫貧的問題。今年,安善村緊盯市場需求,利用緊挨縣城的優勢,依託村上製作豆腐的傳統手藝,在村裡建立「安善老磨山泉豆腐坊」。「製作豆腐的機器這麼大,和我們以前見過的不太一樣。」「這機器做出來的也不知道好吃不?」
  • 鄉村的豆腐坊……
    劉安這個小小的發明,對我們的生活究竟有多大的貢獻,簡直無法估量。也許正是他的不安分,才豐富了我們的飲食。他那驚天動地的謀反一事,是否與這種不安分有關,人們無法斷言。民間有句歌謠:世上行業三大苦,撐船、打鐵、磨豆腐。看來豆腐好吃,做豆腐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 【全面小康 殷實家園】陝西黃龍縣安善村:「豆腐坊」磨出好日子
    近年來,石堡鎮黨委、鎮政府和村兩委一直在思考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如何通過產業轉型來解決失地農民就業、貧困群眾脫貧的問題。今年,安善村緊盯市場需求,利用緊挨縣城的優勢,依託村上製作豆腐的傳統手藝,在村裡建立「安善老磨山泉豆腐坊」。「製作豆腐的機器這麼大,和我們以前見過的不太一樣。」「這機器做出來的也不知道好吃不?」在豆腐坊門口,附近來參觀的群眾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著。
  • 小豆腐坊「磨」出好日子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大紅城村貧困戶馮何秀,一邊磨著黃豆,一邊感激地對前來採訪的筆者說。 57歲的馮何秀每天凌晨4點起床,她把浸泡好的黃豆放進磨機裡把豆子磨成漿,再過濾出豆腐渣,經過煮豆漿、點豆腐、壓豆腐等工序,一直忙到早晨9點,才把豆腐做好。從選料到生產再到出鍋和銷售,全由馮何秀一人完成。 「別看馮大姐平時裡不愛言語,人家可是靠做豆腐發了財。」
  • 日照扶貧女書記費紅豔:小小煎餅鋪出脫貧路
    編者按: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在扶貧道路上,有許多女性,以百折不撓的精神擊退一個個「攔路虎」,成了日照扶貧戰線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三八婦女節到來之際,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芳華」——日照扶貧女書記》系列報導,聚焦駐紮在基層一線,致力於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女將」,挖掘她們的感人事跡、鮮活故事。駐村第一書記費紅豔村裡的煎餅坊又開工了小小煎餅鋪出脫貧路
  • 鄭漂夫妻創業小故事——重操舊業開現磨豆腐坊,每天豆腐都賣光!
    現磨豆腐坊店選址    現磨豆腐坊店裝修完成  2019年11月8日,熊老闆的現磨豆腐坊專用設備準備就緒安排專車發貨,當日即可到達,如下圖:    豆腐坊專用設備發貨裝車現場  豆腐坊專用設備安裝好後,彭大順技術人員現場進行設備的調試和豆製品生產技術培訓,熊老闆夫妻二人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很快做出滿意的豆製品。
  • 俺有一個能致富的豆腐坊
    但我知道,再窮也不能窮志氣,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兒,於是我創業開辦豆腐坊,2017年光榮脫貧。    我家雖是單門獨院,但5間主房仍是磚木結構,年年房頂崩縫漏雨。生活雖不算十分富裕,但也不至於列入貧困戶行列。可是由於兩個女兒都在上大學,每年學費得五六萬元,我家也因此被拖垮了,以至於房屋現在還沒有翻建。
  • 豆腐坊寶喜老爹的「網紅」生活
    劉大娘說,自家一直用傳統石磨做豆腐,可鮮豆腐也不容易保存,村裡人口也有限,誰家也不能天天吃,那會子村裡路也不行,路寶喜雖然天天趕著毛驢車出去叫賣豆腐,但一天一板豆腐都賣不完。&nbsp&nbsp&nbsp&nbsp就在最艱難的時候,脫貧攻堅戰役的打響給路寶喜一家帶來了希望。
  • 祖名CEO蔡祖明:磨豆腐,一年磨出5個億
    每天清早,他們磨出來的豆腐,一筐筐一擔擔,順著水路或是陸路,進了城,上了百姓人家的餐桌……  「現在,交通運輸發達,我的產品已經可以通過空運到達更遠的地方,而那個年代,只能依靠杭州的古運河,依靠那些河道支流,將我們的豆腐送出去。」蔡祖明感慨地說道。  也正是因為這般淵源,這門手藝已經延續了兩百年,傳到如今蔡祖明的手裡,居然演變成了一家年銷售額近5億元的企業。
  • 李順午 豆腐坊
    小時候,母親常常帶我去豆腐坊換豆腐,一斤半斤的黃豆或者包穀、桃黍,就能換回一塊白白嫩嫩、芳香誘人的豆腐。老家巷東頭的這家豆腐坊,在我幼小的心靈裡留下深深的印記。豆腐坊的「老闆」,是一位早年從河南逃荒過來的程姓男子。因為他和父親年紀差不多,我便喊他程叔。程叔做豆腐的手藝遠近聞名,大半個村子的人家都吃他做的豆腐。
  • 〖有一手〗「磨倒驢」的豆腐坊
    每天凌晨起來做豆腐,然後把豆腐裝在土筐裡,領著當時只有五六歲的侄子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吆喝著賣豆腐,晚上賣完豆腐,就把走了一天的侄子裝進筐裡挑回家。 學手藝三十裡堡豆腐坊真正普及起來還是土改後期,當時有十餘家。後來每個生產大隊都建立起豆腐坊,一度達到二十多家。
  • 武都:佛崖「豆腐村」傳統手藝穩脫貧
    通訊員 楊榛榛  選料、浸豆、磨漿、榨漿、沸煮、點漿、凝固……武都區佛崖鎮大楞村老梁豆腐坊內,冒著豆香的豆腐新鮮出爐,磨豆腐這一老手藝成了讓大楞村絕大多數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力量
  • 【網絡媒體走轉改】南梁小鎮上的百年"良心豆腐坊"
    這家豆腐坊的主人是革命烈士梅生貴的孫子梅建順,歷經三代傳承,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梅家豆腐坊現在由梅建順和妻子顧青梅經營。走進豆腐坊,不時有淡淡的豆香飄出來,院落裡,大鍋、案板、缸、桶、大石、木套……這些傳統的豆腐製作工具雖然陳舊,卻有著古色古香的味道。
  • 小小推拿店「推」出脫貧路
    現在推拿店每年能收入2萬元,雖然不多,但穩定的收入讓他們的家庭擺脫了經濟上的困擾,成功脫貧。  王玉敬說,當初培訓班裡有四五十個學員,現在只有他們夫妻倆開起了自己的推拿店,這都多虧了黨和政府的扶貧好政策、扶貧幹部的支持和眾多好心人的幫助。她以前做夢都想不到,兩個殘疾人的家庭能有現在的生活。夫婦兩人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 為了百名鄉親能脫貧,90後小夥每天帶萬元現金進山收香菇
    張彥召今年29歲,這個90後小夥是土生土長的蒿坪人,為人精明能幹、不怕吃苦。2005年他外出做電焊工,5年後返鄉創業。2011年他用打工的積蓄養豬,結果賠了十幾萬,2012他開始轉型收香菇,當時他把家裡種的香菇和親戚鄰居家的香菇一起運到洛陽和鄭州去賣,因不懂行情全賠了。這之後的幾年裡,他不僅堅持進行香菇種植和銷售還拼命打工,終於把欠鄉親的錢還完了。
  • 黑龍江樺川縣:小小豆腐坊「磨」出新發展
    做豆腐是辛苦活,每天起早貪黑、費時費神,原本已經打算「退休」的老韓,接過村集體交付的擔子後,打起精神,在每一道工序上都更加精益求精。目前,加工坊日產4板大豆腐、200斤幹豆腐,品質好、口感佳,供不應求。現在加工坊裡的五名貧困戶足不出戶就有了工作,每戶每年利用空閒時間打工就能增收1000元。小小的豆腐不但解決了貧困戶的增收問題,也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 這個90後小夥,用肩膀「扛」出一座座通信塔
    在此之前不懈奮戰的48天裡,熊金昌帶領的建設團隊遭遇20多天暴雨,兩次在滾滾流淌的獨龍江前進退兩難;搬運土建材料及電力配套設施累計超過4噸,以原始人力方式搬運建設物資徒步行走累計超過270公裡;他們被蚊蟲、螞蟥等叮咬的包遍布渾身,還屢次遇到毒蛇……熊金昌,一個90後的藏族小夥。
  • 江西萬安:小小扶貧車間 點「亮」脫貧路
    脫貧攻堅戰,就業是關鍵。2020年春節,因突發疫情,很多貧困戶外出務工受阻,存在返貧風險。萬安縣為奪取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雙勝利,採取有效措施,全力推動外地輸出就業和就近就地就業,而小小扶貧車間,讓部分在家照顧老人小孩的貧困戶,在家門口變身「上班族」,點「亮」脫貧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