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感嘆大陸醫療:價格高服務差

2020-12-17 參考消息

中新網12月20日電 臺灣《旺報》20日刊載現居廣州的臺灣人賴佳玟的投稿文章,作者認為大陸醫院醫療服務差、價格高;大陸的醫療服務、價格,很多在大陸的臺灣人都有深刻體驗。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最優秀的學生幾乎都是學醫,醫生的水平很高,再加上近年健保體制補助民眾就醫,臺灣醫療服務的性價比高到「破表」。

大陸的醫療服務、價格,很多在大陸的臺灣人都有深刻體驗。第一次在大陸看醫生,我剛來3個月,過馬路被闖紅燈的摩託車撞,同事帶我去鎮上的醫院檢查。急診室的醫生叼著根煙檢查我的傷口,煙霧燻得我看不見他的臉,同時還得擔心他菸灰掉在我傷口上。

醫生批示「無大礙」,急診費加藥錢花了相當於新臺幣2000多塊。

第二次再看醫生,情境如下:

我:醫生我感冒了在發燒,我過幾天要搭飛機,有沒有辦法趕快退燒。

醫:吊針咧。

我:可是我不想打吊針,有口服藥嗎?

醫:好。(開藥單)

我:醫生,你開了6種藥,又有中成藥、又有西成藥,我想中西藥只要其中一種就可以了吧。

醫:好。(改藥單)

我:那可以退燒嗎?會不會搭不上飛機?

醫生:幹我屁事。

醫生的起手式為「打吊針」,保證零失誤,但打多抗生素會產生抗體,日後對病原的抵抗力就變低,對病人不好,日後生病就更難復原。開多藥是因醫生可得到額外的收入,比如藥商回扣等。

第三次慎選廣州市最大的醫院,那次是拉肚子。我在看醫生同時,後面、旁邊都擠滿等著看病的患者,聽我解釋我拉肚子怎麼個拉法。

結果我回家吃了醫生開的藥之後反而肚腸絞痛、肝腸寸斷,感覺不對勁。一檢查藥物說明書,禁忌症狀白紙黑字寫著「腸胃不適禁用」。原來醫生開錯藥!最後還是自己吃臺灣帶的喇叭牌,沒隔兩天就好了。

相關焦點

  • 臺灣醫療機構冀以優勢服務開拓大陸市場
    新華社廣州6月28日電(記者 陳寂)「2018兩岸健康醫療交流會」28日在廣州舉行,17家臺灣健康醫療機構組團參會,分享最新醫療技術,並尋覓推動醫療服務開拓大陸市場的合作夥伴。據介紹,臺灣近年來不斷加強創新智慧醫療系統,以提升醫護的軟硬實力。臺灣的部分醫療技術及服務,由於效率高、價格實惠,獲得較好聲譽。大陸也有不少民眾赴臺接受健康檢查和醫療美容等服務。在交流會上,參會的臺灣醫療機構分享了包括淋巴水腫手術、專利植髮技術、產後美型改造等臺灣醫療健康產業的亮點服務與產品。
  • 臺灣人在大陸:醫院看病的經歷有深刻體驗
    臺灣人在大陸:醫院看病的經歷有深刻體驗 2012年12月20日 11: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吸引大陸民眾赴臺就醫 臺灣業者天津推介醫療服務
    長庚國際醫療中心執行長賴旗俊接受記者採訪。(中國臺灣網 王偉 攝)  中國臺灣網7月5日天津消息 記者4日從臺灣長庚紀念醫院在天津舉辦的大陸病友聯誼會上獲悉,近幾年大陸病患已成為該院在臺灣地區以外最大的病患來源,越來越多的大陸病友赴臺享受到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據了解,伴隨著兩岸互動日益頻繁,如今大陸民眾赴臺就醫成為新的熱點。目前陸客赴臺就醫主要就診於整形外科、骨科等。
  • 在臺灣看病——從低藥費看臺灣醫療服務價值體系
    原標題:在臺灣看病——從低藥費看臺灣醫療服務價值體系  新華網北京3月6日電(記者田穎)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6日表示,大陸現在護理人員價格和一些基本手術費及服務價格偏低,嚴重背離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造成不合理的醫療行為,很多醫院便靠藥品、耗材、檢查獲得主要收入。
  • 大陸人臺灣旅遊買了個甜筒,臺灣大媽感嘆:大陸人真有錢!
    本文由華子愛旅遊啊獨家發布,歡迎大家翻閱往期文章~大陸人臺灣旅遊買了個甜筒,臺灣大媽感嘆:大陸人真有錢!臺灣還是有著非常豐富的旅遊景點的,也是被我國稱為「寶島」的臺灣,但是前幾年的茶葉蛋事件,相信大家還是銘記於心的,所以導致了臺灣的朋友對大陸人有的很多的誤解,一些臺灣人他們覺得中國大陸人窮到連茶葉蛋都吃不起。
  • 臺灣醫療旅行向大陸拋出「橄欖枝」
    本報訊 記者潘曉娟報導如今,隨著中國人出境遊漸趨常態,很多人也開始考慮去境外做一次醫療之旅。在觀賞美景的同時如果能做上一個全方位的身體健康檢查,應該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繼韓國和日本的醫療觀光推介團在國內輪番上陣後,臺灣也不甘寂寞加緊在大陸市場上爭搶客源。  「健康檢查是照顧家人與自己最好的方法。
  • 臺灣醫美業者登陸天津 推介分享優質醫療服務
    (中國臺灣網 發)  中國臺灣網7月6日天津訊 (記者 李寧)「臺灣醫療打造健康美麗人生交流會」 6日上午在天津舉行,臺灣貿易中心攜島內數家頂級醫療及醫美品牌與天津市民見面,讓市民零距離無時差感受臺灣優質醫療、健檢及醫美服務。  臺灣貿易中心北京代表處首代林國陽在交流會上介紹,臺灣醫療服務擁有世界級技術水平,全球前200大醫院中臺灣14家,排名世界第三。
  • 臺灣醫療美容品牌進軍大陸市場
    臺灣醫療美容品牌進軍大陸市場發布時間: 2019-05-28 16:13:41   |  來源: 中國網健康   |  責任編輯: 張豐>中國臺灣省的醫療美容業發展較早,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大陸的醫美還在剛剛起步的時候,臺灣省的醫療美容已經與日本、歐美等美容業發達地區合作,無論在醫療技術、經營管理還是服務水準都逐漸形成完善的體系。
  • 臺大學生遊大陸感嘆兩岸差距:大陸進步嚇死人 臺灣仍是玻璃心
    因為曾經那個印象中碧海藍天的世外桃源,如今也已經變成了空汙泛濫的可怕夢魘……更何況,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也選擇到大陸遊玩,這不,最近有位臺灣大學生用親身體驗舉例,列出了他眼中的「兩岸大不同」……隨著兩岸交流日益密切,有不少臺灣人選擇前往大陸求學或是工作,更能直接體驗當地的社會文化。
  • 臺大學生遊大陸感嘆兩岸差距:大陸進步嚇死人 臺灣仍是「玻璃心」
    因為曾經那個印象中碧海藍天的世外桃源,如今也已經變成了空汙泛濫的可怕夢魘……更何況,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也選擇到大陸遊玩,這不,最近有位臺灣大學生用親身體驗舉例,列出了他眼中的「兩岸大不同」……隨著兩岸交流日益密切,有不少臺灣人選擇前往大陸求學或是工作,更能直接體驗當地的社會文化。
  • 明德亞示深度布局臺灣醫療 大陸赴臺求醫零距離
    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臺灣的先進醫療服務也越發收到大陸求醫者的關注。為給大陸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推動兩岸醫院的高水平醫學交流。北京明德亞示國際糖尿病暨減重中心近日宣布與臺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進行更深入的赴臺醫療合作。
  • 在上海的臺灣醫院:不僅給臺灣人看病,更將臺灣醫療服務理念帶到...
    15年前,作為首家進入大陸市場的臺資獨資醫院,臺灣聯新國際醫療集團旗下的辰新醫院在長寧區開業。2011年,由於院址擴建而搬離。時隔五年多,這家臺資醫院重新開業,並迎來了十五年的慶典。 值得一提的是,五年前,辰新醫院的姐妹醫院,同為臺灣聯新國際醫療集團旗下的禾新醫院開業,這也是大陸與臺灣籤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後,大陸首家臺資獨資的綜合性醫院。
  • 臺灣高科技醫療搶灘大陸「十三五」健康產業商機
    11日在北京舉行的「臺灣醫療打造健康美麗人生記者會」上,臺灣貿易中心帶來了包括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基隆長庚醫院及依美琦整形外科診所在內的數家島內醫療院所和醫美集團,分享臺灣高科技醫療服務成功案例,藉此邀請大陸居民赴臺進行健康檢查,感受臺灣優質高端醫療服務。
  • 臺灣醫療狀況介紹
    榮總醫院、長庚醫院、慈濟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署立醫院、臺大醫院、馬偕醫院、秀傳醫院、國泰醫院、奇美醫院、軍隊醫院等11大醫院集團的總病床數佔到全臺灣病床數的50%以上。 以下是臺灣的醫學中心,相當於我們國內的三甲醫院。
  • 張煥禎:大陸該向臺灣醫療學什麼?
    他1995年創立臺灣壢新醫院,2000年便在上海成立了大陸總部;2002年在上海成立了大陸首家臺資醫院--辰新醫院;2012年,上海禾新醫院成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籤訂後的大陸首家臺商獨資醫院。在他看來,大陸有13億的人口,如果醫療需求全部都往大醫院跑,不僅醫療成本高,醫療服務也會做不好。
  • 臺灣高科技醫療服務赴京爭取兩岸合作商機
    原標題:臺灣高科技醫療服務赴京爭取兩岸合作商機  新華網北京11月11日電(記者齊湘輝)「臺灣醫療打造健康美麗人生記者會」11日在北京舉行。臺灣貿易中心帶來數家島內醫療院所和醫美集團,分享臺灣高科技醫療服務成功案例。
  • 臺灣網購體驗差 大陸電商改變臺灣民眾消費習慣
    大陸電商京東在臺灣招商。  現如今,大到裝修材料,小至油鹽醬醋,從最普通的日常必需品,到有創意的特別小物,大陸人早已習慣了網購。而海峽另一端的臺灣,電子商務的規模和滲透力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究其原因,除了支付方式的技術支持不足之外,臺灣獨有的文化、民眾的消費習慣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 臺灣「健保改革」觀察:工資高,看病比大陸便宜(1)
    有意思的是,醫療體系最底端的診所,卻在這次改革後遍地開花,異常紅火。據介紹,臺灣醫學系每年1300名學生,在畢業後多數會接受3—7年的專科醫生訓練。如果未獲醫院的聘任,他們中很多人就會像擺地攤賣菜一樣,在馬路邊選擇一個地方開診所。對於以在公立醫院工作為榮的大陸醫學院學生來說,這是不可想像的,也是不能接受的。不過在當地,這些看似「無奈」的選擇,卻還是條不錯的生計。
  • 臺灣高校今年大陸招生1693人,有學生感嘆老師像藤野先生
    在臺灣時間長了,他慢慢習慣了這些不同的稱呼,回大陸後和朋友聚會,他甚至會下意識地脫口而出「我去一下化妝間哦」,大家目瞪口呆。除了用詞上的差別,張超也在默默觀察著這些同胞和大陸人的不同。「臺灣人好像沒什麼壓力,常說自己『生平無大志,只要60分』。」 張超說自己也想像臺灣人一樣放慢節奏,又怕回大陸後無法適應大陸社會。
  • 臺專家:解決看病難 大陸不妨借鑑臺灣經驗
    張珩說:「高尖端的儀器設備肯定價格不菲,病人為看病選擇了先進技術、設備,付出了昂貴的醫療費用,自然希望享受到與付出價格相對等的醫療服務,這就引出個問題——『看病難』。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在參觀大陸醫院時發現,在大陸知名醫院看病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掛號大廳就像是自由市場,掛號的、交費的、取藥的,哪裡都是人。再看就診區,排隊等候的人佔滿了整個走廊,供病人等候休息的椅子都不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