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看病難」在大陸民眾間的熱議,一個「新名詞」逐漸進入了大陸民眾視線——「醫患矛盾」。大陸有醫院為防止「醫患矛盾」升級演變成流血事件,為醫生準備了鋼盔、防彈衣等防護設備,以便保證醫生在工作期間的人身安全。大陸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嚴重的醫患糾紛呢?該如何解決呢?
臺灣專家表示,臺灣在上世紀80年代也曾出現過「醫患矛盾」、「看病難」等問題,後因臺灣當局進行了醫療改革,才使得這些問題逐步解決。目前,臺灣民眾對臺灣醫療服務的滿意度高達88.2%。所以,臺灣專家建議——
2013年6月,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籤署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協議的籤署有利於推動兩岸服務貿易正常化和自由化進程,相互開放服務業市場,促進共同發展。為做好協議的相關宣傳工作,日前,由海峽兩岸經貿交流會與臺灣貿易中心主辦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說明會」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舉行。會議針對醫管服務、遊戲產業、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等四項服務產業,邀請了兩岸專家及業內人士共150餘人與會。
「自從兩岸兩會領導人籤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和《海峽兩岸醫療衛生合作協議》後,兩岸逐步擴大了醫療領域的交流,同時在共同尋找切合兩岸的合作機遇。近幾年,兩岸醫療界不斷組織參訪、論壇、聯盟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加強了兩岸醫療界的彼此學習。目前,兩岸正在一起進行供需盤點,希望在醫療品質、服務等供需方面找到合作突破口。」臺灣醫管服務專案辦公室主任兼臺灣新光醫院醫師張珩告訴記者。
■品牌效應迫使病人就診扎堆兒
「前一陣在新聞中看到大陸的病人與醫生發生糾紛,有的還上升為流血事件,致使醫生受傷。這種『醫患矛盾』臺灣在上世紀80年代也曾有過,不僅是這些,就連『看病難』等問題在臺灣也出現過,但現在都已得到解決。」張珩說。
當被記者問及解決此類問題的辦法時,張珩說:「要想解決問題,首先要找到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然後再一步步解決。我認為,之前大家生活水平沒有現在好,生病後找醫生看病,不管醫生是否將病人的病治好,病人都是以感恩的心感謝醫生,因為那時醫療水平確實有限,醫生見過的病症也相對較少,治癒率自然比現在低。但是,現在是信息化時代,醫生的水平在不斷提高,醫療技術、設備在不斷更新,醫生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查閱很多病症的資料,也可通過很多高尖端的儀器設備確定病人病症,所以目前醫生治癒病人的成功率提升了,同時,病人對醫生的要求也增加了。」
張珩說:「高尖端的儀器設備肯定價格不菲,病人為看病選擇了先進技術、設備,付出了昂貴的醫療費用,自然希望享受到與付出價格相對等的醫療服務,這就引出個問題——『看病難』。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在參觀大陸醫院時發現,在大陸知名醫院看病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掛號大廳就像是自由市場,掛號的、交費的、取藥的,哪裡都是人。再看就診區,排隊等候的人佔滿了整個走廊,供病人等候休息的椅子都不夠用。往往是看病的人坐在椅子上,陪著看病的人站在過道上。病人數量過多,醫生只能縮短對每一個患者的就診時間,因為工作時間是有限的。這讓很多病人心裡不平衡,排隊等候的時間與醫生就診的時間不成正比,支付了昂貴的檢查費,卻沒有享受到應有的醫療服務,因此引發了『醫患矛盾』。」
張珩告訴記者:「『看病難』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品牌效應,病人肯定願意去專科醫院、對症下藥,為什麼?因為醫院的宣傳、病人的口口相傳等一系列的宣傳原因,很多其他醫院就不如專科醫院嗎?不見得。病人的異地求醫、專科求醫造成了病患密集扎堆兒。小病與大病在同一醫院就診,等候相同時間,結果兩種病人都不滿意醫療服務。」
「臺灣在上世紀80年代醫患關係同大陸目前是一樣的,後來臺灣當局逐步改革,解決了『看病難』、『醫患矛盾』等問題。但首先做的是提升臺灣整體醫療服務水平,減少品牌效應。隨著臺灣醫療改革的開始,沒有臺灣民眾再說『(臺灣)新光醫院看眼睛好』、『(臺灣)輔仁醫院看心臟好』等諸如此類的話。其次是增設一些小型診所、私人診所,但他們中間從事醫療服務的人員要具備與大醫院相同科室同樣的技術水平,才可開業。這就使看病的人分散開,大病、小病不需要再去同一間醫院,讓醫生擁有充裕的時間為病人就診,病人得到了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就不會再與醫生產生糾紛。所以,『看病難』是『醫患矛盾』較為主要的原因,分診看病可以緩解『看病難』,避免『醫患矛盾』的發生。」張珩說。
■花最少的錢,辦更多的事
張珩表示,臺灣的醫療改革提出「用最少的錢,建設最好的服務」,打造「體系永續」。他說:「一提到改革,政府會認為需要替民眾支付更多的醫療費用,其實不然。臺灣從1995年開始實施健康保險,目標是用最少的錢辦更多的事,不僅政府不需要支付過多費用,同時還能減輕民眾看病的費用,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大陸逐步走向老齡化社會,也同樣面臨相同的問題。」
「臺灣健康保險由兩個部門共同承擔,一個是臺灣健保局,另一個是醫策會。這兩個部門決定了在醫療領域政府的支出和民眾的承擔份額。醫策會是由民眾組成的一個民間機構,它的主要責任就是監督、評估各個醫院、診所的看病就診費用、醫療服務品質等。醫策會每年會定期對島內所有醫療機構進行評估,針對他們的醫療品質、技術設備、團隊人員能力、綜合性服務水平、價格等方面進行考核,如有不合格者,健保局會降低他們相關的檢查費用或取消相關檢查項目;每所醫院、診所欲開設新的檢查項目或提高就診費用都需要醫策會進行評估,評估不通過,臺灣健保局就會拒絕他開設新的檢查項目或提高檢查費用。」張珩介紹說。
「臺灣健保局和醫策會是一把雙刃劍,相互制約並共同約束臺灣醫療機構,再加上醫策會是由民眾組成的民間機構,並會不定期調查民眾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根據滿意度數據制訂相關評估標準,程序十分嚴格。」張珩表示,臺灣目前很多公立醫院已承包給個人,運用商業模式經營。他說:「這樣不僅政府可以減少在醫療領域的投入,還可在醫院的經營中受益,將錢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同時,有臺灣健保局和醫策會,民眾也不會擔心個人經營的醫院會隨意提高就診費用,這就是『體系永續』。」
張珩說:「臺灣每1萬人中,有69張可以用於治療的病床;而大陸每1萬人中只有42張。雖然大陸面積大、人口多,但醫院少。所以,大陸在醫療領域需要考慮的問題還很多,在醫療改革中可以借鑑臺灣相關的成功經驗。並希望兩岸共同提升醫療服務品質,為兩岸民眾健康福祉而努力。」
來源: 人民政協報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