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專家:解決看病難 大陸不妨借鑑臺灣經驗

2020-12-19 華夏經緯網

  隨著「看病難」在大陸民眾間的熱議,一個「新名詞」逐漸進入了大陸民眾視線——「醫患矛盾」。大陸有醫院為防止「醫患矛盾」升級演變成流血事件,為醫生準備了鋼盔、防彈衣等防護設備,以便保證醫生在工作期間的人身安全。大陸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嚴重的醫患糾紛呢?該如何解決呢?

  臺灣專家表示,臺灣在上世紀80年代也曾出現過「醫患矛盾」、「看病難」等問題,後因臺灣當局進行了醫療改革,才使得這些問題逐步解決。目前,臺灣民眾對臺灣醫療服務的滿意度高達88.2%。所以,臺灣專家建議——

  2013年6月,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籤署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協議的籤署有利於推動兩岸服務貿易正常化和自由化進程,相互開放服務業市場,促進共同發展。為做好協議的相關宣傳工作,日前,由海峽兩岸經貿交流會與臺灣貿易中心主辦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說明會」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舉行。會議針對醫管服務、遊戲產業、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等四項服務產業,邀請了兩岸專家及業內人士共150餘人與會。

  「自從兩岸兩會領導人籤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和《海峽兩岸醫療衛生合作協議》後,兩岸逐步擴大了醫療領域的交流,同時在共同尋找切合兩岸的合作機遇。近幾年,兩岸醫療界不斷組織參訪、論壇、聯盟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加強了兩岸醫療界的彼此學習。目前,兩岸正在一起進行供需盤點,希望在醫療品質、服務等供需方面找到合作突破口。」臺灣醫管服務專案辦公室主任兼臺灣新光醫院醫師張珩告訴記者。

  ■品牌效應迫使病人就診扎堆兒

  「前一陣在新聞中看到大陸的病人與醫生發生糾紛,有的還上升為流血事件,致使醫生受傷。這種『醫患矛盾』臺灣在上世紀80年代也曾有過,不僅是這些,就連『看病難』等問題在臺灣也出現過,但現在都已得到解決。」張珩說。

  當被記者問及解決此類問題的辦法時,張珩說:「要想解決問題,首先要找到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然後再一步步解決。我認為,之前大家生活水平沒有現在好,生病後找醫生看病,不管醫生是否將病人的病治好,病人都是以感恩的心感謝醫生,因為那時醫療水平確實有限,醫生見過的病症也相對較少,治癒率自然比現在低。但是,現在是信息化時代,醫生的水平在不斷提高,醫療技術、設備在不斷更新,醫生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查閱很多病症的資料,也可通過很多高尖端的儀器設備確定病人病症,所以目前醫生治癒病人的成功率提升了,同時,病人對醫生的要求也增加了。」

  張珩說:「高尖端的儀器設備肯定價格不菲,病人為看病選擇了先進技術、設備,付出了昂貴的醫療費用,自然希望享受到與付出價格相對等的醫療服務,這就引出個問題——『看病難』。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在參觀大陸醫院時發現,在大陸知名醫院看病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掛號大廳就像是自由市場,掛號的、交費的、取藥的,哪裡都是人。再看就診區,排隊等候的人佔滿了整個走廊,供病人等候休息的椅子都不夠用。往往是看病的人坐在椅子上,陪著看病的人站在過道上。病人數量過多,醫生只能縮短對每一個患者的就診時間,因為工作時間是有限的。這讓很多病人心裡不平衡,排隊等候的時間與醫生就診的時間不成正比,支付了昂貴的檢查費,卻沒有享受到應有的醫療服務,因此引發了『醫患矛盾』。」

  張珩告訴記者:「『看病難』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品牌效應,病人肯定願意去專科醫院、對症下藥,為什麼?因為醫院的宣傳、病人的口口相傳等一系列的宣傳原因,很多其他醫院就不如專科醫院嗎?不見得。病人的異地求醫、專科求醫造成了病患密集扎堆兒。小病與大病在同一醫院就診,等候相同時間,結果兩種病人都不滿意醫療服務。」

  「臺灣在上世紀80年代醫患關係同大陸目前是一樣的,後來臺灣當局逐步改革,解決了『看病難』、『醫患矛盾』等問題。但首先做的是提升臺灣整體醫療服務水平,減少品牌效應。隨著臺灣醫療改革的開始,沒有臺灣民眾再說『(臺灣)新光醫院看眼睛好』、『(臺灣)輔仁醫院看心臟好』等諸如此類的話。其次是增設一些小型診所、私人診所,但他們中間從事醫療服務的人員要具備與大醫院相同科室同樣的技術水平,才可開業。這就使看病的人分散開,大病、小病不需要再去同一間醫院,讓醫生擁有充裕的時間為病人就診,病人得到了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就不會再與醫生產生糾紛。所以,『看病難』是『醫患矛盾』較為主要的原因,分診看病可以緩解『看病難』,避免『醫患矛盾』的發生。」張珩說。

  ■花最少的錢,辦更多的事

  張珩表示,臺灣的醫療改革提出「用最少的錢,建設最好的服務」,打造「體系永續」。他說:「一提到改革,政府會認為需要替民眾支付更多的醫療費用,其實不然。臺灣從1995年開始實施健康保險,目標是用最少的錢辦更多的事,不僅政府不需要支付過多費用,同時還能減輕民眾看病的費用,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大陸逐步走向老齡化社會,也同樣面臨相同的問題。」

  「臺灣健康保險由兩個部門共同承擔,一個是臺灣健保局,另一個是醫策會。這兩個部門決定了在醫療領域政府的支出和民眾的承擔份額。醫策會是由民眾組成的一個民間機構,它的主要責任就是監督、評估各個醫院、診所的看病就診費用、醫療服務品質等。醫策會每年會定期對島內所有醫療機構進行評估,針對他們的醫療品質、技術設備、團隊人員能力、綜合性服務水平、價格等方面進行考核,如有不合格者,健保局會降低他們相關的檢查費用或取消相關檢查項目;每所醫院、診所欲開設新的檢查項目或提高就診費用都需要醫策會進行評估,評估不通過,臺灣健保局就會拒絕他開設新的檢查項目或提高檢查費用。」張珩介紹說。

  「臺灣健保局和醫策會是一把雙刃劍,相互制約並共同約束臺灣醫療機構,再加上醫策會是由民眾組成的民間機構,並會不定期調查民眾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根據滿意度數據制訂相關評估標準,程序十分嚴格。」張珩表示,臺灣目前很多公立醫院已承包給個人,運用商業模式經營。他說:「這樣不僅政府可以減少在醫療領域的投入,還可在醫院的經營中受益,將錢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同時,有臺灣健保局和醫策會,民眾也不會擔心個人經營的醫院會隨意提高就診費用,這就是『體系永續』。」

  張珩說:「臺灣每1萬人中,有69張可以用於治療的病床;而大陸每1萬人中只有42張。雖然大陸面積大、人口多,但醫院少。所以,大陸在醫療領域需要考慮的問題還很多,在醫療改革中可以借鑑臺灣相關的成功經驗。並希望兩岸共同提升醫療服務品質,為兩岸民眾健康福祉而努力。」

  來源: 人民政協報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焦點

  • 臺報:大陸金融改革可借鑑臺灣經驗
    臺報:大陸金融改革可借鑑臺灣經驗 >   中新網3月21日電 臺灣《旺報》21日社評文章表示,大陸兩會一向是觀察大陸改革動態的風向標,今年兩會大陸決策官員明確釋放金融自由化的信號。
  • 臺灣垃圾焚化代替掩埋 環保經驗值得大陸借鑑
    中新社臺中5月9日電 題:垃圾焚化代替掩埋 環保經驗值得大陸借鑑  中新社記者 鄭巧  「希望能加速推動兩岸環保交流與合作,共創環境永續新世代。」臺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陳龍吉在臺中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 張煥禎:大陸該向臺灣醫療學什麼?
    臺灣壢新醫院院長、聯新國際醫療集團總執行長張煥禎在接受中國健康界專訪時表示,臺灣健保改革17年來的經驗中,80%都可以為大陸借鑑,因為大陸正在發生的,臺灣都曾經發生過,而大陸完全可以將臺灣視作一個小小的試點,從中學習成功經驗,也避免重蹈覆轍。而可資借鑑的經驗,包括醫療控費、醫院評審、醫保審查以及全科醫生培養等方方面面。張煥禎對大陸醫療體系十分了解。
  • 六大臺商大陸開醫院 臺胞看病不用再往臺灣跑
    業界人士解讀說,繼今年兩岸經貿論壇釋放四項有關對臺醫療善舉後,兩岸醫療合作將迎來新一輪有利局面,最令人矚目的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臺資醫療產業在大陸的發展。  解決臺胞「看病難」  隨著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在大陸投資並居住的臺商及其家屬人數不斷增加,估計在大陸常住的達150萬人左右,僅上海就有50萬人左右。
  • 在上海可找臺灣醫生看病 上海東方臺胞醫院開業
    臺胞醫院開業後還舉行了「海峽兩岸心血管論壇」,邀請臺灣長庚、萬芳、榮總、成大、高醫大、振興院、北醫附院、雙和等醫院專家參與。上海東方臺胞醫院由臺灣知名醫生陳保羅教授擔任院長。臺胞可在滬解決看病問題35歲的臺眷葉小姐定居上海近十年,如今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
  • 臺灣職業教育哪些值得大陸借鑑
    如今,鄧鴻吉發明了300多項專利,蘋果、三星等手機均應用了他的專利,「這離不開臺灣職業教育的改革」。  當前,大陸職業教育也面臨著改革創新。福建省副省長李紅在此次論壇開幕致辭中表示,臺灣在高等教育方面有著優質的教學資源、成熟的辦學經驗和管理模式,特別在應用技術大學建設方面起步早、發展快。
  • 臺灣知名醫院「看病難」引爭議
    據臺海網報導,近日,有臺灣網友爆料上知名醫院看病難的問題,沒想到引起廣大網友的共鳴,大家紛紛曬出自己上醫院的辛酸經歷。據爆料,有些大醫院的名醫,沒有提前八小時去掛號根本就掛不到。  大多數臺灣人平常不大會去大醫院看病,若身體不適需要看醫生可能也會選擇跑診所。
  • 臺灣知名醫院"看病難"引爭議
    據臺海網報導,近日,有臺灣網友爆料上知名醫院看病難的問題,沒想到引起廣大網友的共鳴,大家紛紛曬出自己上醫院的辛酸經歷。據爆料,有些大醫院的名醫,沒有提前八小時去掛號根本就掛不到。   大多數臺灣人平常不大會去大醫院看病,若身體不適需要看醫生可能也會選擇跑診所。
  • 在臺灣看病——從低藥費看臺灣醫療服務價值體系
    原標題:在臺灣看病——從低藥費看臺灣醫療服務價值體系  新華網北京3月6日電(記者田穎)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6日表示,大陸現在護理人員價格和一些基本手術費及服務價格偏低,嚴重背離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造成不合理的醫療行為,很多醫院便靠藥品、耗材、檢查獲得主要收入。
  • 臺媒:當臺灣被曾經看不起的大陸超越
    社論中又指出,當然,臺灣在人均GDP上仍保有優勢,整體仍然是大陸的3.1倍,不過,大陸部分先進城市已經開始超越臺灣,深圳市在2016年以人均2.5萬美元的國民所得領先臺灣,北京、上海等城市薪資水準逐漸趕超臺北,考量大陸的成長速度,將來會有更多城市超越臺灣,甚至臺北。單看經濟數據或許還無法說服部分臺灣人,那麼不妨看看大陸的創新能力,這將決定一個經濟體的發展潛力。
  • 中國聽力論壇 臺專家:希望能在大陸複製臺灣成功經驗
    (中國臺灣網 王怡然 攝)  中國臺灣網11月13日北京消息  11月12-14日,2014年中國聽力論壇(CAF)在京舉行,來自兩岸三地,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聽力學教育專家和企業代表逾300人出席論壇,就聽力學教育的模式、課程、技術及最新發展趨勢等進行了交流,還舉辦了聽力學教育、培訓技術的展示。
  • 2020是統一臺灣關鍵點?臺嘉賓與大陸專家激烈討論
    原標題:今天上午,環球時報年會臺灣嘉賓與大陸專家展開激烈討論今天(12月21日),《環球時報》2020年年會在北京舉行。百餘位來自國內外政界、學界和輿論界的權威人士、專家學者出席本次年會。但王在希表示,他個人的看法是,我們沒必要太關注臺灣選舉誰輸誰贏,因為最終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是大陸。連臺灣民進黨人士的研究分析報告也認為,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在大陸。所以什麼時候解決臺灣問題、用什麼方式來統一,關鍵取決於我們的實力、我們的決心以及各項準備工作是否到位。
  • 臺灣同胞在杭看病不用再回臺報銷了
    臺灣同胞在杭看病不用再回臺報銷了   近年來,在浙投資、求學或來浙旅遊、探親、參加交流活動的臺灣同胞不斷增加。
  • 俄媒評美對臺軍售:難改兩岸軍力對比,專家稱大陸應強硬對臺施壓
    在12月7日美國川普政府宣布新一輪對臺軍售後,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發表了專欄作家弗拉基米爾 費奧多羅夫的署名文章,文章引述多位專家的話評論此次美國對臺軍售。他們強調,沒有任何美國軍事裝備能夠改變臺灣海峽有利於中國大陸的力量平衡,稱大陸有能力應對臺灣的「軍事化」問題。
  • 臺灣的美麗鄉村的經驗可解決大陸鄉村的問題
    養老、看病成了老人必須面對的話題。子女照顧不周,政策保障不足,社會幫助缺位。為什麼臺灣的美麗鄉村搞得這麼好?為什麼臺灣成為全世界最多遊客想去的旅遊目的地?為什麼臺灣民宿越開越多?臺灣民宿的盈利點在哪裡?宜蘭號稱「新臺灣的發動機」!一個臺北的大農村、後花園,憑什麼成為創新之源?生活源鄉?
  • 大陸大學教職邀請函令臺學者心動:在臺灣有志難伸
    在臺灣「有志難伸」文章稱,一些留學歸來、學歷不錯的大學教師承認,這會是未來考慮的方向之一,這些年紀40歲以下的年輕世代不是不知道大陸大學的待遇如何,也不是沒有和大陸學者聯絡的管道。有位年輕學者表示,他當年留學海外取得學位之後,沒有留在海外的主要原因是家人的關係,如果是在幾個小時就能回臺的範圍,他是會予以考慮的。也有一些年輕學者在今年離開了臺灣的大學教職、跨海到大陸任教。他對臺灣大學教育界的感觸可以說是臺灣年輕學者的共同感覺,那就是「無法施展抱負」。
  • 邱正雄:大陸存款保險和銀行風控可借鑑臺灣經驗
    永豐銀行董事長邱正雄在接受網易財經的專訪時指出,臺灣現在是300萬臺幣,但是臺幣跟人民幣的匯率大概是5塊多一點,所以差不多折合臺幣是250萬,差不多,兩邊差不多。大概在臺灣300萬也能夠涵蓋差不多99.5%—99.7%的一個存款人,中國大陸也是一樣。
  • 在上海的臺灣醫院:不僅給臺灣人看病,更將臺灣醫療服務理念帶到...
    15年前,作為首家進入大陸市場的臺資獨資醫院,臺灣聯新國際醫療集團旗下的辰新醫院在長寧區開業。2011年,由於院址擴建而搬離。時隔五年多,這家臺資醫院重新開業,並迎來了十五年的慶典。 值得一提的是,五年前,辰新醫院的姐妹醫院,同為臺灣聯新國際醫療集團旗下的禾新醫院開業,這也是大陸與臺灣籤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後,大陸首家臺資獨資的綜合性醫院。
  • 臺籍全國代表:涉港國安立法對解決臺灣問題有啟示和借鑑意義
    (兩會訪談)臺籍全國代表:涉港國安立法對解決臺灣問題有啟示和借鑑意義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記者 林春茵)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正在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
  • 臺商期待「複製」民宿經驗開拓大陸旅遊市場
    新華社重慶6月28日電(記者趙宇飛)去年以來,臺商黃秀惠頻繁往返於大陸和臺灣之間,每次的行程都安排得滿滿當當,除了參觀考察大陸各地的鄉村旅遊項目外,她還負責為當地的農家樂老闆開展培訓。  黃秀惠在臺灣經營著兩家民宿,同時身兼臺灣澎湖民宿發展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