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當今教育存在的問題,看看魯迅先生怎樣破解

2020-12-14 騰訊網

不久前,在上海圖書館和魯迅文化基金會攜手舉辦的「大師對話」講壇上,魯迅文化基金會特邀顧問、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劉國勝開講《人立而後凡事舉———魯迅教育觀今讀》,系統地介紹了魯迅先生對教育本質、教育目標以及教育方法等基本問題的看法。以下為講座主要內容。

我為什麼寫《魯迅教育觀今讀》

先說明一下,我原來在寶鋼工作,為什麼會在工作之餘研究並傳播魯迅的「立人」思想。主要原因是我在學習研讀《魯迅全集》以及一些學者關於魯迅研究的專著後,了解了一個我原先不了解的魯迅。原先在我的心目中,魯迅只是一個具有硬骨頭精神的魯迅,但事實上,魯迅作品的核心內容是「立人」思想。所謂「立人」,就是通過「改革國民性」,去除中國人身上歷史遺留下來的弊端,提高人的素質,從而實現人的現代化。

2016年,我開始按專題撰寫魯迅「立人」思想,逐漸形成了一個系列。我覺得,魯迅雖然離開我們已經84年了,但他的「立人」思想卻離我們越來越近。

在我撰寫的介紹魯迅「立人」思想的系列叢書中,《魯迅教育觀今讀》是其中的一本。它是魯迅文化基金會會長、魯迅先生的長孫周令飛交給我的任務。當時,周先生對我說了這樣一段話:「當下中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未來前景如何,關鍵在教育,在培養什麼樣的人。中國教育的發展,既不能簡單地恢復傳統,也不能盲目地走向西方,歷史早已證明這兩條路都走不通。我們要走出一條繼承傳統文化精華與吸取人類文明一切成果相結合的新路來。以『立人』為核心思想的魯迅教育觀,開闢的正是這樣一條路。」我接下了這個任務,寫這本書,正是想為破解當下社會和每個人共同面對的教育難題提供思想資源。

教育是為避免「中國人從『世界人』中被擠出」

魯迅先生的教育觀是一個什麼樣的教育觀?我認為,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教育觀,它具有現代性、準確性、深刻性、前瞻性。雖然大部分內容發表於90多年前,但是今天讀來,不僅沒有陳舊感,而且就像是針對當下中國教育而發的感慨。當下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或許都可以從魯迅教育觀中找到破解的鑰匙。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魯迅教育觀的9個基本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教育的本質及其重要性。什麼是教育?教育為什麼重要?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講,教育是為避免「中國人從『世界人』中被擠出」。魯迅認為,一個國家在殘酷的國際競爭中能否立於不敗之地,歸根到底在於人的因素,在於「立人」。那麼「立人」靠什麼?「立人」靠教育。

1907年,正在日本留學的青年魯迅洞察世界大勢,分析中國近代史,得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的結論。魯迅認為像祥林嫂、孔乙己那樣的人,本質上都是舊文化舊教育的犧牲品。所以他提出,最要緊的是改革國民性。魯迅說,「想在現今的世界上,協同生長,掙一地位,即須有相當的進步的智識,道德,品格,思想,才能夠站得住腳:這事極須勞力費心」。「這事」就是指現代教育。

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GDP早已躍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國的發展質量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差距。中國要由大變強,道路艱難而漫長。魯迅100多年前提出的「首在立人」的思想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立人」靠教育,中國由大變強的希望也在教育。當然,教育不僅為了強國,更是為了人的幸福,這也是強國的目的。

教育要培養什麼人?「尊個性而張精神」

第二個問題是教育的目標,也就是培養什麼人的問題。

魯迅認為,教育要培養的人有3個特點:第一要有理想,第二要具有獨立的人格,第三要具有昂揚的精神。魯迅說,「人心必有所馮依,非信無以立」「人到無聊,便比什麼都可怕」。

那麼,教育的理想目標是什麼?魯迅提出,「致人性於全,不使之偏倚」。他提出不偏倚,是針對當時存在的兩大落後的文化。一是「主奴文化」,就是人和人之間不平等。二是「物奴文化」,就是人成為物質的奴隸。魯迅提出,只有「尊個性而張精神」,才能糾偏。因為主奴文化抹殺了人的個性,要求絕對順從;物奴文化則違背了人的特性,使人被物所役。兩者的共同特點,是不鼓勵每個人形成自己的獨立人格。魯迅強調「尊個性而張精神」,當然不是否定群體和物質。

今天,魯迅提出的關於教育目標的論述,啟發我們思考兩個問題。

第一,教育如何為強國服務。要破解「錢學森之問」,培養更多傑出的人才,魯迅當年提出的「尊個性而張精神」,已經從原則上很好地給出了答案。如何痛下決心破除束縛中國人發展的主奴文化和物奴文化遺毒,通過理念創新、思想解放,進一步促進體制機制改革的深化,應該是當前教育界思考的大問題。

第二,教育如何為人的自身發展服務。在魯迅看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致人性於全」,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應試教育之所以根深蒂固,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封建主義「學而優則仕」和資本主義「學而優則錢」的影響。今天,我們做教師、做家長的,都應該引導和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人格完整、人格健康的人,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同時納入群體,去為社會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第三個問題是教育發展的基本條件。

針對當時的社會狀況,魯迅提出,教育發展的基本條件,是要經歷一場思想革命,除此沒有別的辦法。我們現在講解放思想,其實就是思想革命。魯迅提出,「外之既不後於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故有之血脈」。要吸收和借鑑外國的先進文化,魯迅為此提出了「拿來主義」;同時,為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必須剔除其糟粕。兩者相輔相成,前者促進後者。

今天,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實現改革開放的新突破。這裡,我們首先要把什麼是「世界之思潮」、什麼是「固有之血脈」搞清楚,不要把糟粕當精華,結果沒有學到精華,反而學到了糟粕。

教育要做好兩個字,一個是誠,一個是愛

第四個問題是教育的基本理念。

1902年,魯迅在與摯友許壽裳一起討論時,一致認為我們的民族最缺乏的東西是誠和愛。魯迅認為,教育要灌輸兩個字,一個是誠,一個是愛。他主張以誠為本,以愛為綱。

魯迅極為看重「誠」,在他那裡,「誠」常用「真」來表述。他提出以誠為本,針對的是當時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瞞」和「騙」。他把「愛」看得和「誠」同樣重要,他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獨有『愛』是真的」。

誠和愛都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教育的基本理念,具有永恆的價值。中國傳統文化原本並不缺乏誠和愛的基因。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只是在封建專制的長期統治下,逐漸滋長了瞞和騙,滋長了冷漠和無情。反觀當下,中國社會最缺的仍然是誠和愛,在國民中「灌輸誠愛二字」,仍然是教育最重要的理念。

教育以誠為本、以愛為綱,就是要通過教師和所有教育者的誠與愛,來培養誠與愛的學生和所有人。教育者如果說一套、做一套,自己不講誠信、沒有愛心,那麼教育的效果一定是不理想的。

第五個問題是教育的基本方法,也就是基本思路。

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談到,生物學上的愛是一種天性,人的愛應該超越生物學上的愛,「更加擴張,更加醇化」。怎樣做到「更加擴張、更加醇化」?需要通過教育。什麼樣的教育才能做到?魯迅提出了「理解、指導、解放」三要素的基本方法。 關於理解,他指出,「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關於指導,他指出,「決不能用同一模型,無理嵌定。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關於解放,他指出,「應該盡教育的義務,交給他們自立的能力;也應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在魯迅看來,理解是前提,指導是關鍵,解放是目的。

以魯迅的觀點看今天的教育,應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理解、指導、解放」三要素的基本方法,突出了命令式的教育,跟學生不協商,人人照著標準答案做作業,用「同一模型無理嵌定」,因而很難培養出創造性的人才。

有什麼樣的教師,就有什麼樣的教育

第六個問題是方法論教育。

魯迅在實踐中感到,方法論教育非常重要。方法論既關乎品德,又體現了與科學知識密切相關的待人處事智慧。能否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論,直接關係到教育能否實現「致人性於全」的目標。

魯迅的方法論涉及面很廣,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要有科學思維,主要是指理性思維。要有「明白的理性」,就是不走極端。二、一個人要有所專。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一個人只有專業化,在某一方面具有難以替代的價值,才能立足於社會。三、要有餘裕心。他說,「人們到了失去餘裕心,或不自覺地滿抱了不留餘地心時,這民族的將來恐怕就可慮」。這似乎「是比牛毛還細小的事」,但在魯迅看來,卻是「時代精神表現之一端」。這話很值得深思。

現代社會,人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浮躁,給自己留一點寧靜,把握好生命的節奏,這不就是魯迅所倡導的要有餘裕心嗎?

第七個問題是教師的關鍵地位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

魯迅對優秀教師的評價非常高。他在《藤野先生》中寫道:「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的性格,在我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

魯迅的第一、第二份職業都是教師,他一生中很長一部分時間都在教師崗位上。其中,直接在學校教書的時間有10年,教過的學校共13所,教過的課程有化學、生理衛生、中國小說史、中國文學史、文藝論等。可以說魯迅是教師的楷模。 儘管魯迅強調教師在教育中處於關鍵地位,但是他仍然堅定地認為青年成長歸根到底靠自己。學生作為教育的對象,是教育的主體。他特別反對裝腔作勢的、掛著金字招牌而名不副實的、烏煙瘴氣的所謂「導師」,他說,「與其找糊塗導師,不如自己走」。

今讀魯迅關於「導師」的論述,有一點啟發是,教師肩負著「崇高任務」,為此,凡是不能自我發展、自我培養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樣也不能發展、培養、教育別人。教師素質決定教育水平,有什麼樣的教師,就有什麼樣的教育,因此,努力提高教師素質———不僅是專業素質,而且包括人文素質,應該是一件非常緊迫的事情。

做到覺醒,須自我解剖並改造世界

第八個問題是關於讀書。讀書是教育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教育離不開讀書,魯迅說,「僕以為一無根柢學問,愛國之類,俱是空談;現在要圖,實只在熬苦求學」,也就是「收心讀書」。另外,他強調讀書要和實際相結合,使所讀的書「活」起來。關於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的問題,魯迅提出,「最好先看一點基本書」。

第九個問題是在社會大環境中思考教育。魯迅認為,教育和政治狀態及社會情形相關,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樣的教育。他反覆強調要以認真、務實的作風和韌性精神改良社會,需要覺醒的人帶頭和帶動。一個人怎樣才能覺醒呢?魯迅提出,必須有自我解剖精神。每個人都要從自己做起,必須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會(包括教育),改造世界。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越來越走向現代化,現在的教育和我們年輕時候的教育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不要說魯迅那個年代的教育了。預測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甚至出現了「學校消亡論」和「教師取消論」。但是我認為,不管教育發展到什麼程度,它的本質是不變的。新科技革命不是要取消學校和教師,而是對學校和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從這個角度說,魯迅教育觀闡述的一些針對現代化過程中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它融匯了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同時借鑑了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對當下的我們仍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相關焦點

  • 六年級下冊第17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讓你了解魯迅先生
    (1)課文採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內容是什麼?(2)自學生字、理解詞語:弔唁、囫圇吞棗張冠李戴、飽經風霜2、反饋: 「深切的懷念」第一段:魯迅先生逝世後,人們沉痛地悼念他。「談論《水滸傳》」第二段:魯迅先生教育「我」認真讀書。「笑談「碰壁」」第三段:魯迅先生以「碰壁」為比喻抨擊舊社會。「救助車夫」第四段:魯迅先生熱情救護和幫助車夫。「關心女傭」第五段:魯迅先生關心女傭阿三。
  • 紹興是文明古城,也是魯迅先生的故居,魯迅故裡會發生怎樣的故事
    這是自己第二次去魯迅故裡,去了不知道又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故事?魯迅故裡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佔地50公頃,是原汁原味體驗魯迅先生筆下人物,感悟魯迅先生從小生活的真實場景。由魯迅先生當年生活的故居、祖屋、三味書屋、百草園、周家新臺門、壽家臺門、土谷祠、風情園等等一系列古宅古蹟組成。是紹興保存最完好,最具水鄉古城風格、江南風情韻味的歷史街區。
  • 走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幫你了解魯迅
    這是魯迅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是身邊人對魯迅先生的評價。這樣一個受人尊敬的偉大作家,在侄女周曄的眼中,又是怎樣的人呢?讓我們走進課文來感受一下吧!第二部分:(2-3自然段):寫伯父跟「我」談《水滸傳》,啟發和教育「我」認真讀書。第三部分:(第4-13自然段):寫魯迅先生在笑談「鑿壁」中抨擊黑暗的舊社會。第23自然段:點明伯父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心。
  • 魯迅先生的外語水平究竟怎樣
    昨天說了魯迅先生的懂得日語,德語,也會一點俄語,英語。這幾門外語他能達到什麼水平呢?           首先說先生的日語水平。先生自1902年3月到日本留學,到1909年8月底回國,在日本一共待了7年5個月。順便說一句,曾看到一篇文章說魯迅先生是在1902年秋赴日,1909年6月返國。
  • 不朽的魯迅先生
    時至今日,卻有人否定作為革命家的魯迅,把他包裝成所謂的「自由主義者」。對於這種論調,我們不妨引用瞿秋白是怎樣評價魯迅的,就十分清楚了。瞿秋白在給他選編的《魯迅雜感選集》寫的序中,詳盡而深刻嚴謹地評價了魯迅雜文和魯迅其人,他把魯迅雜感所體現的革命文藝最寶貴的精神內涵概括為:最清醒的現實主義;「韌」的戰鬥;反自由主義;反虛偽的精神。
  • 魯迅先生的這碗藥有點苦
    那麼,關於「是否應該從中學語文教材中拿掉魯迅先生的文章」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在於判斷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制度、人性的描述是否是真實的?是否存在惡意醜化的情況?這個問題通過查閱當時的歷史資料和文獻都可以得到答案。另一方面,魯迅先生因其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民族憂患意識,被冠以「民族鬥士」「國民作家」的稱號,這不是一個暢銷書作家能夠比擬的。
  • 魯迅先生作品中對兒童觀的解讀
    如今,我們讀魯迅先生的作品,仍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從20世紀20年代初起,魯迅先生作品就開始進入我們熟悉的小學課本之中,自此以後,幾乎每套小學語文課本都會選入一定數量的魯迅作品,其中涉及的作品包括我們熟知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朝花夕拾》《孔乙己》等,這些作品全部採用兒童作為纏訴者,展現童視野裡所見所聞,社會現實,人情世故,魯迅先生的兒童觀也是直接影響了當代兒童成長和教育變化的重要存在。
  • 現在人還能寫出魯迅先生那樣的文章嗎
    怎樣才能寫出魯迅先生那樣的文章?頭條曾發出這樣的疑問。魯迅先生的文章的主題就是站在中國社會絕大多數人的需要層面上發出的時代最強音。從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點燃新文化運動,摒棄八股文章開始,魯迅就已經成為無產階級文化的先驅者,先生的文章或是嬉笑怒罵,或是諷刺嘲笑和疑問,都是面對當時的社會問題的深刻反思和覺醒,號召人們改變和自我批判,實現社會的革命性變革。
  • 從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探討家長應該怎樣為孩子選書
    我認為可以借鑑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一文中的3種招數,來解決孩子「讀什麼」的問題。一、「魚翅」類,經典書籍,統統吃掉魯迅說:「『拿來主義』者是全不這樣的。他佔有,挑選。如果孩子從小就浸在這些經典名家的作品中薰陶,就可以親近這些文學大家,和他們進行精神交流與對話,也就能讓孩子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魯迅先生的那些名言金句
    那魯迅都說過啥呢?今天我們挑選了5句魯迅的名言金句,第1句就狠狠打了槓精的臉。「譬如廚子做菜,有人品評他壞,他固不應該將廚刀鐵釜交給批評者,說道你試來做一碗好的看。」魯迅先生的這句話看似有些魔幻,其實是在反駁那些「強盜邏輯」,這樣的邏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並不罕見。
  • 魯迅先生在北京的真實印跡,訪北京最完整的故居:魯迅博物館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北京魯迅博物館的小資訊,你有來過嗎?魯迅博物館是中國人民為了紀念和學習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魯迅先生而建立的社會科學類人物博物館,現為司局級公益性事業單位,隸屬於國家文物局,是中央國家機關思想教育基地、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魯迅先生不為人知的一面,不僅是寵子狂魔,還是一個好丈夫
    大家好,我是小編左顏,是一位文學愛好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魯迅先生,對於魯迅先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他的課文,他是中國偉大的革命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如果以我們平時學習魯迅先生的文章來看,認為他肯定是一個非常嚴厲的人,其實不然,在生活中,魯迅先生其實是一個非常暖的好爸爸和好丈夫
  •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的「恩師」藤野先生,後來有著怎樣的人生結局?
    因為教師的存在讓他們找到了人生方向,找到人生價值。對於魯迅來說,他人生當中最重要的老師有兩名,一名是他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一名是他去日本留學時遇到的老師藤野嚴九郎先生。前者讓他認識了世界,而後者激勵他成長。
  • 魯迅的老師藤野先生:他是怎樣的人?他的人生結局如何?
    我們中學時學過的魯迅散文《藤野先生》,講述了一段異國師生情。魯迅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在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然而,仙臺一別,魯迅再也沒有見過藤野先生。他們相處不到兩年,藤野先生在魯迅心目中卻有如此之高的地位,這位藤野先生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後來又怎麼樣了呢?
  • 魯迅先生最短的文章
    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最短的文章《狗的駁詰》。魯迅先生這篇文章通過狗的「愧不如人」的反駁,指出狗雖勢利,但那些只知道根據銅銀、布綢、官民、主奴的貴賤而分別採取不同態度的「人」,是比狗還更加勢利的,狗所揭露的人的劣行:趨炎附勢,
  • 魯迅先生後人如今怎樣了?兒子任職高官,另一個是家喻戶曉的明星
    魯迅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他對於中國有著巨大的影響,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文學大家的影響力有魯迅強,魯迅的文化程度相當高,但是他曾經是一名醫學生。當年在日本留學到魯迅意識到中國人民的麻木無知之後明白了學醫救不了中國人的道理,他決定棄醫從文,成為一名文學家,用筆桿子敲打中華人民的思想,魯迅一生寫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其中有部分作品還出現在我國中學的教育課本上,很多人都好奇魯迅先生的後人如今怎樣了?他的一個兒子任職高官,另一個侄孫子則是家喻戶曉的明星。
  • 魯迅先生的愛情:兩個人志同道合,才能走得長久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我們的戀愛,越來越自由化,可以自主擇偶,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可是,回頭看看,以前的婚姻,大多數是,父母之命,那個時候,封建思想,還存在,女性要裹腳,所謂的三寸金蓮,才稱之為女性美,那個時候女子無才便是德,那個時候的父母之命,安排的婚姻,多數人不敢違背,首先是遵循孝道
  • 你心目中的魯迅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
    先前突然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特地在度娘上搜索了當年朱自清先生寫《匆匆》這篇散文時到底是何年?卻不料無意中發現了有篇帖子在討論魯迅先生是否是三流作家。今天暫且不討論魯迅先生到底是幾流作家,只想問問小夥伴們魯迅先生在你們心中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 魯迅的老師藤野先生,在文章之後的命運如何?
    暫時找不到其間的文字記錄諸如書信之類來揣測藤野先生當時的心情,但是可想而知,藤野先生作為教授,在解剖學的學術領域上潛心任教二十多年多年,突然要他另尋生計甚至不得不接受臨床治療的實習和再教育,確實在心境上需要很大的轉變。
  • 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後來結局如何?
    從他的文字可以看出來,魯迅對他這一位日本老師心裡是相當尊敬和懷念的,當時的日本人對中國人民抱有狹隘的民族偏見,但藤野先生對來自弱國的魯迅毫不歧視,倍加愛護,並以自己的高尚品質給魯迅以極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位藤野先生以及他後來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