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豫章,名從彥,字仲素,北宋教育家,福建南劍人。生於北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死於南宋高宗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活了六十四歲。在他年幼的時候,曾經向同那的吳儀學過經學。後來他了解到楊時對程順、程頤的學說很有研究,繼承了二程的學術成就,於是步行到將樂拜楊時為老師。
他專心聽楊時講學三天,極為感動,對楊時的學識十分推崇。他驚嘆說:如果不能得到楊時的教導,真是枉活一生。楊時對他也特別愛護。羅豫章有了這樣好的學習條件,於是專心求學,前後跟隨楊時二十多年。有一次楊時在講學中,談到《易經》中的一個問題,羅豫章始終搞不清楚,於是他賣了部份田產,專程去洛陽向程頤請教。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情況下,由福建到河南幾千裡路,為了弄清楚一個學習上的問題,他不惜變賣財產,長途跋涉數千裡去請教,由此可見羅豫章求學的認真、踏實精神。
自從羅豫章拜楊時為老師以後,就立志以做聖賢為目標,不想再從事於政治生活了。他一生中,除在臨死前幾年,曾以特科被派任惠州(今廣東惠陽)博羅縣主簿這一官職之外,沒有擔任過其他官職。他主要的精力都用在私人講學活動中。他最著名的學生是李延年和朱韋齋。李延年是集宋代理學的大成者朱熹的老師。朱韋齋是朱熹的父親。羅豫章教學生,不主張口頭說教,而是讓學生從自我的體會中得到教有。李延年曾經回憶他老師羅像幸的教育說,「先生不言而飲人以和,與人並立面使自化,如春風發物,蓋亦莫知其所以然也」。另外從《羅豫章集,誨子侄文》中,更可以明顯看出羅豫章的教學思想。
他在這篇文章中,描寫了兩個不懂教育的父親和一個很懂教育的父親的對話。他描寫的那個很懂教育的父親是怎樣教育自己的子孫呢?他寫道,那位父親對孩子不打不罵,只是寫上唐朝杜牧教小侄阿宜的兩句話,又寫上當代著名朝臣仿效杜牧教侄兒的幾句話,再寫上范文正公家訓題東壁的幾句話。他把這些寫在壁上,用它來教育子孫,子孫就自然成為很有德行修養的人了。由此可見,羅豫章是主張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有的教育史家把羅豫章這種教育方法稱為自化主義。羅豫章的著作有《遵堯錄》等,後世學者把他的論著編輯為《羅豫章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