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北宋理學先驅和教育家

2020-12-13 南通網

胡瑗:北宋理學先驅和教育家

2020-07-27 11:09:15 來源:

□邱貴平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四月初八,胡瑗生於淮南東路泰州如皋縣寧海鄉胡家莊(今如皋市如城鎮)。 胡瑗自幼聰穎好學,7歲善屬文,13歲通五經,被左右鄉鄰視為奇才。在外求學多年後,30歲開外的胡瑗從山東回到家鄉如皋,然而卻七次應考不中。40歲時放棄科舉意念,前往泰州城,在華佗廟旁經武祠(後江蘇省泰州中學所在地)辦起了一所書院(私塾),並以祖籍安定立名,稱安定書院。

宋景祐三年(1036),經範仲淹引薦,胡瑗以布衣身份,與杭州知府(亦為音樂家) 阮逸同赴開封,接受正急於雅樂改進的宋仁宗召見,並奉命參訂聲律,製作鐘磬。其間,他合乎古禮的文雅舉止深得朝中要人的讚賞,事成後即被破例提拔為校書郎官。

康定元年(1040)八月,胡瑗隨鎮守延州(今陝西延安)的範仲淹到陝西, 被舉薦為丹州(今陝西宜川縣)軍事推官。此間撰《武學規矩》一書,提倡國家大興武學,以抵禦外部侵略。

慶曆元年(1041),胡瑗調密州(今山東諸城)任觀察推官時,因父親去世而辭官回家奔喪。翌年復出,改任保寧(今浙江金華)節度推官。不久應湖州(今浙江湖州)太守滕宗諒之邀,到當地的州學任主講教授,以至「四方之士雲集受業」。其間提出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的至理名言,並創立了卓有成效的「湖學」。

慶曆四年(1044),範仲淹推行新政,並效法湖州的辦學經驗興辦了一所中央太學。皇祐二年(1050)十一月,朝廷再次更定雅樂,仍詔胡瑗與阮逸進京主持,在司馬光和範景仁的支持下用三年時間完成。此間兩人還合作撰就了《皇祐新樂圖記》三卷。1052年,他被任命為國子監直講(主講教授),晉光祿寺丞。被徵為太子中舍,後以殿中丞致仕。

嘉祐元年(1056),64 歲的胡瑗晉升太子中舍暨天章閣侍講,成為當朝太子的導師。

晚年,胡瑗依舊苦讀勤教,並參議朝政。嘉祐四年(1059)終因積勞成疾而臥床不起。後經仁宗皇帝欽準,領太常博士銜赴杭州長子胡康任所療養。臨行前京城轟動,相送者「百裡不絕」。不久即病故,被朝廷追諡「文昭」,葬於湖州原菰城附近。

胡瑗被王安石譽為「天下豪傑魁」;被範仲淹尊為 「孔孟衣缽,蘇湖領袖」;文學大家蘇東坡曾寫下過讚頌他的詩句:「所以蘇湖士,至今懷令古」……

胡瑗是宋代理學醞釀時期的重要人物,與孫復、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他精通儒家經術,以「聖賢自期許」,講「明體達用之學」。他認為,儒家的綱常名教是萬世不變的「體」,而儒家的詩書典籍是垂法後世的 「文」。把體、文付諸實際,可以「潤澤斯民,歸於皇極」,達到民安國治、維護統治的目的,這就是「用」。他的「明體達用之學」,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胡瑗講學分經義、治事二齋,治事包括講武、水利、算術、曆法等, 表現了重視經世致用的特點。

胡瑗在生前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中,集教學理論、實踐和改革於一身, 開創了宋代理學先河。其主要貢獻為:確立培養「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糾正朝廷取士時的弊病,要求德、智、體、樂全面觀察;實施分科教學;推廣普及教育;嚴格校規,講求言傳身教;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及創立高校寄宿制度。著有《松滋縣學記》《周易口義》《洪範口義》《論語說》和《春秋口義》等。

胡瑗畢生從事教育,他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成就,經受了千年歷史檢驗,依然熠熠生輝。在如皋,現有安定街、安定小學,建有安定廣場,廣場中心有安定先生的雕像,皆為紀念胡瑗的場所、標誌。


一鍵分享至

相關焦點

  • 碩儒胡瑗:理學先驅,位同孔孟
    胡璦塑像。(資料圖片)   宋朝理學先驅胡瑗從一介布衣到太子老師,畢生從事教育,先後在泰州、蘇州、湖州和京師太學執教30年左右,受教育者數千人,對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他確立了培養「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糾正了朝廷取仕時的弊病,要求德、智、體、樂全面觀察,「明體達用」;實施分科教學;推廣普及教育;嚴格校規,言傳身教;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並創立了高校寄宿制度等。
  • 布衣天下師——胡瑗
    胡瑗,字翼之,北宋時期學者,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實踐中摸索出「明體達用」的教育理念和「分齋教學」的教育方法,澤被後世,影響千年,為中國教育史樹起了一座豐碑。融媒體記者 臧奕冬 張晶晶 沈群山
  • 胡姓(59)|胡瑗家族:胡瑗曾祖父胡韜曾任後蜀政權的陵州刺史
    江浙的胡姓,大多從外地遷入,如北宋時的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安定學派創始人胡瑗,其先祖就是從陵州(今四川仁壽縣)遷往江浙的。胡瑗的子孫散逸在江淮一帶,湧現出了諸多名人。除胡瑗是如皋人的說法外,一種說法是,胡瑗是泰州軍海陵縣(今江蘇泰州市海陵區)人;另一種說法是泰州軍泰縣(今泰州市姜堰區)人。這3種說法的相同之處是,胡瑗是泰州軍這個大範圍地域的人。不同的地方是,胡瑗到底是泰州軍哪個地方的人?清朝著名文學家、官員紀曉嵐考證後認為,胡瑗是如皋縣人。
  • 胡姓(61)|胡瑗家族:胡瑗成為理學先驅,王安石把他與孔孟置於同等地位
    胡瑗成為一代宗師,宋神宗稱他是「真先生」任教期間,胡瑗因學識淵博且教學得法,備受學生歡迎和敬重。雖然官職高,但他始終保持師生平等的關係,經常與學生切磋交流,在學校裡形成良好的學風。同年六月六日,胡瑗在杭州病故,享年67歲,諡號「文昭」。如今,胡瑗有兩個墓:一是浙江湖州市的胡瑗墓,二是江蘇如皋市的胡瑗衣冠冢。胡瑗去世後,第二年十月初五,他的大兒子胡志庚扶靈「葬烏程何山之原」(今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青山塢胡峰基山)。
  • 帝師胡瑗:一介布衣,蘇湖領袖
    江浙的胡姓,大多從外地遷入,如北宋時的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安定學派創始人胡瑗,其先祖就是從陵州(今四川仁壽縣)遷往江浙的。胡瑗的子孫散逸在江淮一帶,湧現了諸多名人。壹日夜攻讀十年 沒回過家胡瑗,字翼之,從一介布衣到太子老師,終身矢志教育,一生充滿傳奇色彩。
  • 宋代偉大的教育家、音樂家、軍事家胡瑗:斯文模範 後世欽崇
    □陳根生胡瑗(993-1059)字翼之,北宋淳化四年(993)農曆四月初八出生於如皋縣寧海鄉胡家莊。因其祖籍陝西安定堡(今陝西子長縣),後世尊稱他「安定先生」。宋代偉大的教育家、音樂家、軍事家。浙江湖州是胡瑗工作過10年的地方,這十年裡,胡瑗教育思想和理論完善成熟,形成名噪一時的「湖學」。「四方之士,雲集受業」,當年的「安定書院」建於湖州府左近,現已成居民社區了,可貴的是不少單位名稱仍冠以「安定」二字作為紀念。第四處遺址便是如今河南的最高學府河南大學。當年的北宋太學故址,還留有一座「貢院碑亭」,那是當年考試取士的場所。
  • 北宋初著名學者,教育家 泰州
    北宋初著名學者,教育家。泰州(今江蘇泰縣)人,年輕時曾在泰山(今山東泰安市)與孫復、石介一起讀書十一餘載當時胡玻家境貧寒,只能布衣裹膚,淡飯充飢,但並濟《不以此為苦,勤奮讀書,日以繼夜,學識長進甚快。三人在一起,窮完學問,探求義理,時人稱「宋初三先生」。
  • 錢穆「點讚」如皋胡瑗_文化視線_新聞頻道_中共如皋市委新聞網
    他一生雖未涉足江北如皋,卻與如皋教育名人惺惺相惜,除去與近代教育家吳俊升(如皋人)共辦新亞書院之外,還屢屢在著述中盛讚北宋教育家胡瑗(如皋人,即安定先生)。縱觀錢穆的贊文,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沒有長篇大論,如徐風拂面,點到為止,用當下流行的話說就是「點讚」;二是採用比較法,在論述其他大家的同時,引出胡安定的教育貢獻,突出胡安定先生在中國國學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 胡瑗到湖州後,即在府學充任主講 他不僅有精湛的知識功底
    胡瑗到湖州後,即在府學充任主講。他不僅有精湛的知識功底,對義理、訓詁等有著細微詳盡的了解,而且有著認真負責、循循善誘和身教重於言教的教學方法。他努力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講明體達用,即掌握為人為道的規範與準則,以及如何身體力行的學。問。這即是宋代理學的初創。
  • 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程頤
    程頤字正叔,又稱伊川先生,曾任國子監教授和崇政殿說書等職。二人都曾就學於周敦頤,並同為宋明理學的奠基者,世稱二程。二程,即程顥和程頤,河南洛陽人,他們的學說也稱為「洛學」,與同時代的張載所創的「關學」頗有淵源,二者理學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南宋朱熹正是繼承和發展了他們的學說。他們的理學思想主要見於《遺書》、《文集》和《經說》等,均收入《二程集》。
  • 王安石嫁兒媳,理學形成的宋朝,其實並沒有那麼封建
    理學,或稱道學,亦稱義理之學,以宋儒論學多言天地萬物之名。正是理學,加固了王權統治,可也是理學,對人進行多方面的禁錮,特別是對婦女,更是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宋朝以前,婦女的社會地位,並沒有那麼低。
  • 宋明理學
    因此這種社會出身的知識人,在倫理觀念、文化態度和思想傾向方面,跟中唐以前、魏晉時代,尤其士族出身的知識分子的想法大異其趣。範仲淹兩歲時父親死了,困窮苦學。這樣的經歷在北宋理學很多重要人物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冬天學習困了的時候,用冷水洗面來刺激精神,沒什麼吃的就喝很稀的稀粥。
  • 因材施教自春秋以來變成為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和遵循的教學規律
    因材施教自春秋以來變成為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和遵循的教學規律,因此也為宋代教育家所重視。理學家程顥、程頤強調「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語入者,有以德行入者」。其在教學中就十分倡導因材施教。北宋著名教育家安定書院的創辦者胡瑗也十分推崇此種教法,在《宋學學案·安定學案》中就記載:「先生(胡瑗)初為直講,有旨專掌一學之政。遂推誠教育多士,亦甄別人物。
  • 一代理學大師胡瑗,國子監直講官,範仲淹都仰慕其學識!
    人物簡介 胡瑗 公元993年(宋太宗淳化4年)生于于泰州海陵(今江蘇如皋市)的一戶官吏家庭。 是宋代理學醞釀時期的重要人物 ,與孫復、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
  • 北宋第一書院:七榜中舉56人、進士30人,名人輩出
    書院在北宋的開端,很重要的一點是「應試教育」。北宋立國,一派新氣象,太祖太宗兩朝吸取唐和五代的教訓,既要削弱武將的權力,又要避免門閥士族把持朝政,其中一個設計就是重視科舉取士。
  • 《清平樂》中的四個字,梁元吉差點被打死,胡瑗為何安然無恙
    這就是《清平樂》中「元亨利貞」四個字首次出現,它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將梁懷吉和公主的命運巧妙聯繫起來,為今後劇情的做出了暗示和鋪墊。必須要說的是,這只不過是小說家和編劇創造出來的故事而已,史書並無記載。然而,後面另外一個劇情,卻是有出處的。 那是在電視劇的第57集,宋仁宗要去國子監聽老師給太學生講課,徽柔纏著父親也要過去,實際上就是想和曹評約會。當時,講學的老師是胡瑗,他所講的是《周易》,卻面不改色地說出了「元亨利貞」這四個字。
  • 他是中國北宋教育家,學生桃李滿天下
    他是中國北宋教育家,學生桃李滿天下胡瑗江蘇泰州海陵(今江蘇如皋)人。因他世居安定(今陝西安定縣),故後世學者多稱他為「安定先生」。胡瑗的父親曾任寧海節度推官,是一個位置很低微的小官,胡瑗自小跟隨父親來到如皋。
  • 影響朱熹一生的北宋二程「洛學」
    影響朱熹一生的北宋二程「洛學」二程,即北宋的程顥和程頤,河南洛陽人,他們創立的理學也稱為「洛學」,與同時代的張載所創的「關學」頗有淵源,二者理學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南宋朱熹正是繼承和發展了他們的學說,才成為一代理學大家的。程顥,字伯淳,又稱明道先生。程頤,字正叔,又稱伊川先生,曾任國子監教授和崇政殿說書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