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7 11:09:15 來源:
□邱貴平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四月初八,胡瑗生於淮南東路泰州如皋縣寧海鄉胡家莊(今如皋市如城鎮)。 胡瑗自幼聰穎好學,7歲善屬文,13歲通五經,被左右鄉鄰視為奇才。在外求學多年後,30歲開外的胡瑗從山東回到家鄉如皋,然而卻七次應考不中。40歲時放棄科舉意念,前往泰州城,在華佗廟旁經武祠(後江蘇省泰州中學所在地)辦起了一所書院(私塾),並以祖籍安定立名,稱安定書院。
宋景祐三年(1036),經範仲淹引薦,胡瑗以布衣身份,與杭州知府(亦為音樂家) 阮逸同赴開封,接受正急於雅樂改進的宋仁宗召見,並奉命參訂聲律,製作鐘磬。其間,他合乎古禮的文雅舉止深得朝中要人的讚賞,事成後即被破例提拔為校書郎官。
康定元年(1040)八月,胡瑗隨鎮守延州(今陝西延安)的範仲淹到陝西, 被舉薦為丹州(今陝西宜川縣)軍事推官。此間撰《武學規矩》一書,提倡國家大興武學,以抵禦外部侵略。
慶曆元年(1041),胡瑗調密州(今山東諸城)任觀察推官時,因父親去世而辭官回家奔喪。翌年復出,改任保寧(今浙江金華)節度推官。不久應湖州(今浙江湖州)太守滕宗諒之邀,到當地的州學任主講教授,以至「四方之士雲集受業」。其間提出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的至理名言,並創立了卓有成效的「湖學」。
慶曆四年(1044),範仲淹推行新政,並效法湖州的辦學經驗興辦了一所中央太學。皇祐二年(1050)十一月,朝廷再次更定雅樂,仍詔胡瑗與阮逸進京主持,在司馬光和範景仁的支持下用三年時間完成。此間兩人還合作撰就了《皇祐新樂圖記》三卷。1052年,他被任命為國子監直講(主講教授),晉光祿寺丞。被徵為太子中舍,後以殿中丞致仕。
嘉祐元年(1056),64 歲的胡瑗晉升太子中舍暨天章閣侍講,成為當朝太子的導師。
晚年,胡瑗依舊苦讀勤教,並參議朝政。嘉祐四年(1059)終因積勞成疾而臥床不起。後經仁宗皇帝欽準,領太常博士銜赴杭州長子胡康任所療養。臨行前京城轟動,相送者「百裡不絕」。不久即病故,被朝廷追諡「文昭」,葬於湖州原菰城附近。
胡瑗被王安石譽為「天下豪傑魁」;被範仲淹尊為 「孔孟衣缽,蘇湖領袖」;文學大家蘇東坡曾寫下過讚頌他的詩句:「所以蘇湖士,至今懷令古」……
胡瑗是宋代理學醞釀時期的重要人物,與孫復、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他精通儒家經術,以「聖賢自期許」,講「明體達用之學」。他認為,儒家的綱常名教是萬世不變的「體」,而儒家的詩書典籍是垂法後世的 「文」。把體、文付諸實際,可以「潤澤斯民,歸於皇極」,達到民安國治、維護統治的目的,這就是「用」。他的「明體達用之學」,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胡瑗講學分經義、治事二齋,治事包括講武、水利、算術、曆法等, 表現了重視經世致用的特點。
胡瑗在生前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中,集教學理論、實踐和改革於一身, 開創了宋代理學先河。其主要貢獻為:確立培養「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糾正朝廷取士時的弊病,要求德、智、體、樂全面觀察;實施分科教學;推廣普及教育;嚴格校規,講求言傳身教;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及創立高校寄宿制度。著有《松滋縣學記》《周易口義》《洪範口義》《論語說》和《春秋口義》等。
胡瑗畢生從事教育,他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成就,經受了千年歷史檢驗,依然熠熠生輝。在如皋,現有安定街、安定小學,建有安定廣場,廣場中心有安定先生的雕像,皆為紀念胡瑗的場所、標誌。
一鍵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