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文
胡姓(60)|胡瑗家族:胡瑗應範仲淹邀請主持蘇州府學,文風大興,英才雲集
皇祐4年(1052),胡瑗被任命為國子監直講(主講教授),晉升為光祿寺丞。4年後,胡瑗晉升為太子中舍兼天章閣侍講,成為太子趙曙的導師,同時在太學協助博士的考教訓導與執掌學規。
胡瑗成為一代宗師,宋神宗稱他是「真先生」
任教期間,胡瑗因學識淵博且教學得法,備受學生歡迎和敬重。雖然官職高,但他始終保持師生平等的關係,經常與學生切磋交流,在學校裡形成良好的學風。
胡瑗的學生包括皇室成員、知名學者及禮部的近半官員,大家視他為一代宗師,後來成為宋神宗的趙頊,稱他是「真先生」。
嘉祐4年(1059),胡瑗積勞成疾而臥床不起。經宋仁宗欽準,他以殿中丞職位退休,領太常博士銜赴杭州療養。
胡瑗臨行前,整個京城都被轟動了,大家都來送他,相送者「百裡不絕」。
同年六月六日,胡瑗在杭州病故,享年67歲,諡號「文昭」。
如今,胡瑗有兩個墓:一是浙江湖州市的胡瑗墓,二是江蘇如皋市的胡瑗衣冠冢。
胡瑗去世後,第二年十月初五,他的大兒子胡志庚扶靈「葬烏程何山之原」(今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青山塢胡峰基山)。
元朝中期,胡瑗墓被毀,後來復建、重建。1989年12月,胡瑗墓成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胡璦墓佔地約8000平方米,由墓壙、平臺、神道、牌坊、拱橋、享堂等組成。
在胡志庚扶靈到湖州時,胡瑗的小兒子胡志正攜帶胡瑗的衣冠,歸葬在如皋縣安定鄉(今江蘇如皋市皋南鎮安定村)胡氏家族墓地,世稱「安定墳」。
胡瑗衣冠冢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1998年,胡瑗後裔經政府批准,就地恢復墓園,墓地左前方建有胡安定先生紀念館。
胡瑗塑像(資料圖片)
胡瑗開創了宋朝理學的先河
胡瑗畢生從事教育,先後在泰州、蘇州、湖州和京師太學執教30年左右,受教育者數千人,對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當時禮部歲貢所得士人,10個人中就有胡瑗的四五個弟子。
胡瑗在教學實踐中,集教學理論、實踐和改革於一身,開創了宋朝理學的先河。總結言之,胡瑗的主要貢獻是:確立了培養「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糾正了朝廷取仕時的弊病,要求德、智、體、樂全面觀察,「明體達用」;實施分科教學;推廣普及教育;嚴格校規,言傳身教;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並創立了高校寄宿制度等。
胡瑗不僅受到朝廷的充分肯定和學子、學者的傾心敬仰,還受到後世的欽佩。
宋神宗在《御題胡安定先生》中稱讚說:「先生之道,得孔孟之宗。先生之教,行蘇湖之中。師運而尊,如泰山特屹於諸峰。法嚴而信,如四時迭運於無窮……誠斯文之模範,為後世之欽崇!」
範仲淹、歐陽修、蘇軾、蔡襄、米芾、司馬光、王安石、朱熹、文天祥等,或為胡瑗作像讚,或寫墓誌、墓表,稱頌他為「蘇湖領袖」、「東南模範」、「三吳木鐸之鼻祖」、「百代帝師之功臣」、「自秦漢以來,師道之立未有過瑗者」等。
王安石在《書贈胡翼之》中,更是把胡瑗與孔孟置於同等地位,其評價不可謂不高。
明嘉靖9年(1530),嘉靖帝下詔,尊胡瑗為「先儒鬍子」,「從祀孔廟」。
直到現在,山東曲阜孔廟內,「先儒鬍子瑗之位」的牌子,仍與韓愈、朱熹等牌位排列在一起。
胡瑗一生著作豐富,可惜大都散佚了,傳世的很少,大多為學生記錄整理而成。現存的經學著作有《周易口義》12卷、《洪範口義》3卷,音樂著作有與阮逸合撰的《皇祐新樂圖記》3卷。
【下期關注】
請看胡姓(62)。
【特别致謝】
四川蓬溪縣文史專家胡傳淮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