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璦塑像。(資料圖片)
宋朝理學先驅胡瑗從一介布衣到太子老師,畢生從事教育,先後在泰州、蘇州、湖州和京師太學執教30年左右,受教育者數千人,對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他確立了培養「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糾正了朝廷取仕時的弊病,要求德、智、體、樂全面觀察,「明體達用」;實施分科教學;推廣普及教育;嚴格校規,言傳身教;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並創立了高校寄宿制度等。
當時禮部歲貢所得士人,10個人中就有四五個胡瑗的弟子。他的子孫散逸在江淮一帶,共有8個支系。
胡瑗在教學實踐中,集教學理論、實踐和改革於一身,開了宋朝理學的先河。總結言之,胡瑗的主要貢獻是:確立了培養「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糾正了朝廷取仕時的弊病,要求德、智、體、樂全面觀察,「明體達用」;實施分科教學;推廣普及教育;嚴格校規,言傳身教;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並創立了高校寄宿制度等。
胡瑗不僅受到朝廷的充分肯定和學子、學者的傾心敬仰,還受到後世的欽佩。
宋神宗在《御題胡安定先生》中稱讚說:「先生之道,得孔孟之宗。先生之教,行蘇湖之中。師運而尊,如泰山特屹於諸峰。法嚴而信,如四時迭運於無窮……誠斯文之模範,為後世之欽崇!」
範仲淹、歐陽修、蘇軾、蔡襄、米芾、司馬光、王安石、朱熹、文天祥等,或為胡瑗作像讚,或寫墓誌、墓表,稱頌他為「蘇湖領袖」「東南模範」「三吳木鐸之鼻祖」「百代帝師之功臣」「自秦漢以來,師道之立未有過瑗者」等。
王安石在《書贈胡翼之》中說:「孔孟去世遠矣,信其聖且賢者,質諸書焉耳。翼之先生與予並時,非若之遠也。」把胡瑗與孔孟置於同等地位,其評價不可謂不高。
明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帝下詔,尊胡瑗為「先儒鬍子」「從祀孔廟」。
直到現在,山東曲阜孔廟內,「先儒鬍子瑗之位」的牌子,仍與韓愈、朱熹等牌位排列在一起。
胡瑗一生著作豐富,可惜大都散佚,傳世很少,大多為學生記錄整理而成。現存的經學著作有《周易口義》12卷、《洪範口義》3卷,音樂著作有與阮逸合撰的《皇祐新樂圖記》3卷。
胡瑗的子孫散逸在江淮一帶,共有江蘇海陵、如皋、淮陰、浙江金華、烏程、吳興、蘭溪等8個支系。
在如皋的胡瑗後裔,是胡瑗的兒子胡志康。《宋詩紀事補遺》記載,胡志康,字永寧,慶曆六年(1046年)考中進士,官至永州知州。
胡瑗的孫子胡滌,曾經回憶胡瑗的嚴格家教。胡瑗曾經規定,胡家的女子,要嫁給比胡家強的人家;胡家的男子,娶妻要娶不如胡家的人家。
為什麼要這樣規定呢?胡瑗的理由是:胡家女子嫁過去後,在日常生活中會「必欽必戒」;娶的妻子,在與夫家人交往時「必執婦道」。
胡瑗在金華的後裔,北宋宣和年間,有胡友、胡聞兩兄弟,因抵抗方臘農民軍而戰死,合葬在一起,被稱為胡家大墓,陸遊曾為之作墓志銘。
南宋中期,這支胡氏出了胡大異,字同之,研習儒業,以承祖業,娶了範仲淹第7世孫女為妻。
但胡大異像先祖胡瑗一樣運氣不好,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考中。後來,胡大異被選調為寧國府旌德酒官,代理知縣,治績非常好,「訟政清平。」
胡大異官至從義郎,具有仁愛互助的優良品質,只要是有利於別人的事情,他都喜歡去做。
胡大異死後,南宋著名學者、四川蒲江縣人魏了翁為他撰寫墓志銘。
浙江湖州在秦朝時叫做烏程,後來改稱湖州,明清時置烏程縣,「民國」時廢入吳興縣(今湖州市吳興區)。在烏程,胡瑗有一支從如皋遷去的後裔。
明朝嘉靖十四年(1536年),湖州知州劉君吩咐手下修繕胡瑗墓,胡瑗在烏程的裔孫胡聯方,特別捐出16畝多田地為墓田,廬舍地0.8畝。
在胡瑗的後裔中,最為出名並影響後世的,是吳興、蘭溪(今浙江蘭谿市)的支派。安徽績溪尚書胡氏,其始遷祖胡清,就是從吳興遷去的。蘭溪的支派也是從吳興遷徙去的,時間大約在元末兵荒馬亂時。
這支胡氏,傳到第五代時有胡富,字寬庵,與兄弟一起做生意,他為人正直、守信用重承諾,竟然生意越做越難,「家日益貧。」
胡富的兒子胡僖,字伯安,一字子樣,號公泉。或許是胡富想讓兒子做醫生,於是胡僖自幼就開始讀《素問》《靈樞金匱》等醫書。
胡僖讀得昏天黑地,頭腦發脹,自知不是學醫的料。一天,他突然醒悟,為什麼一定要學醫呢?通過科舉考試找出路不是更好嗎?
於是,胡僖果斷放棄醫書,看起四書五經來。很快,他獲得童生資格,開始去考秀才。胡僖的文章,讓時任蘭溪縣知縣唐龍非常賞識,派人把胡僖叫來。
當時胡僖剛滿20歲,因為家裡窮,衣著寒酸,腳上是草鞋,但神採奕奕,風度翩翩,整個人充滿了精氣神。唐龍很喜歡胡僖,差點把女兒許配給胡僖。雖然沒當上胡僖的嶽父,但唐龍對胡僖一直很好,經常對他噓寒問暖,讓胡僖感受到了濃濃的暖意。
胡僖心地善良,據說,他在參加鄉試時,發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
胡僖到省城參加鄉試,暫住到一戶潘姓人家。他到了一看,房屋可能是很久沒住人了,裡面密密麻麻爬滿了螞蟻。
負責侍候胡僖的潘家小孩,想用火把那些螞蟻燒死。胡僖說,算了,不能為了讓我睡得好而燒死這麼多生命。他又搬回原來住的地方去。
第二天進入考場,考題是「三書義」,胡僖一下懵了,不知道怎麼理解。
那時的科舉考試,一進考場就是兩三天,吃喝拉撒都在考場裡。胡僖拉拉雜雜寫到晚上,對答題很不滿意。
這時,不知從哪裡爬來一群螞蟻,聚集在筆頭上,怎麼也趕不走。胡僖又拿起筆,腦子裡忽然閃過「四經義」3個字,頓時文思如泉湧,下筆如有神,很快就寫成了一篇好文章。
胡僖考中了舉人,事後拜見主考官。主考官說,胡僖的文章在論述經書的道理上,如有神人相助。
當然,這個故事只是一個傳說,無法考證。
嘉靖十四年(1535年),胡僖考中進士,歷任禮部儀制司主事、雲南按察副使。
胡僖沒當成知縣大人唐龍的女婿,而成了蘭溪縣書香世家宋震的東床快婿。
宋家是蘭溪縣的望族,宋震科舉考場失意,回家修築別墅雪溪堂,藏書萬卷。胡僖的夫人宋氏,受家庭影響,通曉諸子百家、稗官小說、傳奇詞曲等,一點也不輸於男兒。
胡僖與宋氏生有一兒一女,兒子即胡應麟,女兒胡鳳,早夭。胡僖又娶側室唐氏,生子胡鵬,也早夭。所以,胡應麟是胡僖的獨子。
胡應麟,字元瑞,晚年改為明瑞,號少室山人,別號石羊生人,又號芙蓉峰客、壁觀子,明朝著名學者、詩人和文藝批評家,在文獻學、史學、詩學、小說及戲劇學等學術領域,都有重要貢獻。
據記載,胡應麟小時候生得「肌體玉雪,眉目朗秀」,聰慧好學。5歲時,胡僖帶他去招呼客人,他對客人的問題應答如流。
胡應麟7歲時,經常旁聽父親與客人談論經史,下來後就去翻閱大人們談論的那些書籍。
十三四歲時,胡應麟的詩歌水平就很高了,十五六歲跟隨父親宦遊京城,結交了一大批名士。
當時的文壇領袖王世貞,對胡應麟相見恨晚,「挈衣缽授焉。」名臣朱衡更是稱他為「天下奇才」。
胡應麟雖然如此優秀有才,但在科舉考試上卻像遠祖胡瑗一樣坎坷。
萬曆四年(1576年),胡應麟考中舉人,但在參加會試時,卻落榜了。此後,胡應麟多次參試,都沒考中。
胡應麟愛書,在燕、吳、齊、魯、趙、衛各地搜討古書、文物,沒錢就典賣老婆的首飾或典當身上的衣服。為了藏書,胡應麟建有兩間藏書樓,所藏經、史、子、集、佛、道以及雜家之書4萬多卷。
藏書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寫書。用著作等身來形容胡應麟,一點也不為過。
據學者考證,萬曆十六年(1588年)前,也就是胡應麟38歲時,此時距他去世還有14年,胡應麟的著作情況就有以下一組數據:可考的有49種1036卷,成書存世的有16種211卷,還有未成書的數百卷。
胡應麟一輩子身體都比較瘦弱。萬曆三十年(1602年),一代學術大師胡應麟去世,年僅52歲。胡應麟有3個兒子,碌碌無為。胡應麟死後,藏書樓被賣掉,藏書都散逸無存。
胡應麟的著述大多散佚,目前只有詩論專著《詩藪》,詩文集《少室山房集》,論學專著《少室山房筆叢》等少量存世。
封面新聞記者黃勇
特别致謝:四川蓬溪縣文史專家胡傳淮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