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儒胡瑗:理學先驅,位同孔孟

2020-12-13 華西都市報

碩儒胡瑗:理學先驅,位同孔孟

胡璦塑像。(資料圖片)

  宋朝理學先驅胡瑗從一介布衣到太子老師,畢生從事教育,先後在泰州、蘇州、湖州和京師太學執教30年左右,受教育者數千人,對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他確立了培養「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糾正了朝廷取仕時的弊病,要求德、智、體、樂全面觀察,「明體達用」;實施分科教學;推廣普及教育;嚴格校規,言傳身教;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並創立了高校寄宿制度等。
  當時禮部歲貢所得士人,10個人中就有四五個胡瑗的弟子。他的子孫散逸在江淮一帶,共有8個支系。

壹 教學實踐開宋朝理學先河

  胡瑗在教學實踐中,集教學理論、實踐和改革於一身,開了宋朝理學的先河。總結言之,胡瑗的主要貢獻是:確立了培養「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糾正了朝廷取仕時的弊病,要求德、智、體、樂全面觀察,「明體達用」;實施分科教學;推廣普及教育;嚴格校規,言傳身教;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並創立了高校寄宿制度等。
  胡瑗不僅受到朝廷的充分肯定和學子、學者的傾心敬仰,還受到後世的欽佩。
  宋神宗在《御題胡安定先生》中稱讚說:「先生之道,得孔孟之宗。先生之教,行蘇湖之中。師運而尊,如泰山特屹於諸峰。法嚴而信,如四時迭運於無窮……誠斯文之模範,為後世之欽崇!」
  範仲淹、歐陽修、蘇軾、蔡襄、米芾、司馬光、王安石、朱熹、文天祥等,或為胡瑗作像讚,或寫墓誌、墓表,稱頌他為「蘇湖領袖」「東南模範」「三吳木鐸之鼻祖」「百代帝師之功臣」「自秦漢以來,師道之立未有過瑗者」等。
  王安石在《書贈胡翼之》中說:「孔孟去世遠矣,信其聖且賢者,質諸書焉耳。翼之先生與予並時,非若之遠也。」把胡瑗與孔孟置於同等地位,其評價不可謂不高。
  明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帝下詔,尊胡瑗為「先儒鬍子」「從祀孔廟」。
  直到現在,山東曲阜孔廟內,「先儒鬍子瑗之位」的牌子,仍與韓愈、朱熹等牌位排列在一起。
  胡瑗一生著作豐富,可惜大都散佚,傳世很少,大多為學生記錄整理而成。現存的經學著作有《周易口義》12卷、《洪範口義》3卷,音樂著作有與阮逸合撰的《皇祐新樂圖記》3卷。

貳 子孫散逸江淮有八個支系

  胡瑗的子孫散逸在江淮一帶,共有江蘇海陵、如皋、淮陰、浙江金華、烏程、吳興、蘭溪等8個支系。
  在如皋的胡瑗後裔,是胡瑗的兒子胡志康。《宋詩紀事補遺》記載,胡志康,字永寧,慶曆六年(1046年)考中進士,官至永州知州。
  胡瑗的孫子胡滌,曾經回憶胡瑗的嚴格家教。胡瑗曾經規定,胡家的女子,要嫁給比胡家強的人家;胡家的男子,娶妻要娶不如胡家的人家。
  為什麼要這樣規定呢?胡瑗的理由是:胡家女子嫁過去後,在日常生活中會「必欽必戒」;娶的妻子,在與夫家人交往時「必執婦道」。
  胡瑗在金華的後裔,北宋宣和年間,有胡友、胡聞兩兄弟,因抵抗方臘農民軍而戰死,合葬在一起,被稱為胡家大墓,陸遊曾為之作墓志銘。
  南宋中期,這支胡氏出了胡大異,字同之,研習儒業,以承祖業,娶了範仲淹第7世孫女為妻。
  但胡大異像先祖胡瑗一樣運氣不好,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考中。後來,胡大異被選調為寧國府旌德酒官,代理知縣,治績非常好,「訟政清平。」
  胡大異官至從義郎,具有仁愛互助的優良品質,只要是有利於別人的事情,他都喜歡去做。
  胡大異死後,南宋著名學者、四川蒲江縣人魏了翁為他撰寫墓志銘。
  浙江湖州在秦朝時叫做烏程,後來改稱湖州,明清時置烏程縣,「民國」時廢入吳興縣(今湖州市吳興區)。在烏程,胡瑗有一支從如皋遷去的後裔。
  明朝嘉靖十四年(1536年),湖州知州劉君吩咐手下修繕胡瑗墓,胡瑗在烏程的裔孫胡聯方,特別捐出16畝多田地為墓田,廬舍地0.8畝。
  在胡瑗的後裔中,最為出名並影響後世的,是吳興、蘭溪(今浙江蘭谿市)的支派。安徽績溪尚書胡氏,其始遷祖胡清,就是從吳興遷去的。蘭溪的支派也是從吳興遷徙去的,時間大約在元末兵荒馬亂時。
  這支胡氏,傳到第五代時有胡富,字寬庵,與兄弟一起做生意,他為人正直、守信用重承諾,竟然生意越做越難,「家日益貧。」
  胡富的兒子胡僖,字伯安,一字子樣,號公泉。或許是胡富想讓兒子做醫生,於是胡僖自幼就開始讀《素問》《靈樞金匱》等醫書。
  胡僖讀得昏天黑地,頭腦發脹,自知不是學醫的料。一天,他突然醒悟,為什麼一定要學醫呢?通過科舉考試找出路不是更好嗎?
  於是,胡僖果斷放棄醫書,看起四書五經來。很快,他獲得童生資格,開始去考秀才。胡僖的文章,讓時任蘭溪縣知縣唐龍非常賞識,派人把胡僖叫來。
  當時胡僖剛滿20歲,因為家裡窮,衣著寒酸,腳上是草鞋,但神採奕奕,風度翩翩,整個人充滿了精氣神。唐龍很喜歡胡僖,差點把女兒許配給胡僖。雖然沒當上胡僖的嶽父,但唐龍對胡僖一直很好,經常對他噓寒問暖,讓胡僖感受到了濃濃的暖意。
  胡僖心地善良,據說,他在參加鄉試時,發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
  胡僖到省城參加鄉試,暫住到一戶潘姓人家。他到了一看,房屋可能是很久沒住人了,裡面密密麻麻爬滿了螞蟻。
  負責侍候胡僖的潘家小孩,想用火把那些螞蟻燒死。胡僖說,算了,不能為了讓我睡得好而燒死這麼多生命。他又搬回原來住的地方去。
  第二天進入考場,考題是「三書義」,胡僖一下懵了,不知道怎麼理解。
  那時的科舉考試,一進考場就是兩三天,吃喝拉撒都在考場裡。胡僖拉拉雜雜寫到晚上,對答題很不滿意。
  這時,不知從哪裡爬來一群螞蟻,聚集在筆頭上,怎麼也趕不走。胡僖又拿起筆,腦子裡忽然閃過「四經義」3個字,頓時文思如泉湧,下筆如有神,很快就寫成了一篇好文章。
  胡僖考中了舉人,事後拜見主考官。主考官說,胡僖的文章在論述經書的道理上,如有神人相助。
  當然,這個故事只是一個傳說,無法考證。

胡應麟:學術大師著作等身

  嘉靖十四年(1535年),胡僖考中進士,歷任禮部儀制司主事、雲南按察副使。
  胡僖沒當成知縣大人唐龍的女婿,而成了蘭溪縣書香世家宋震的東床快婿。
  宋家是蘭溪縣的望族,宋震科舉考場失意,回家修築別墅雪溪堂,藏書萬卷。胡僖的夫人宋氏,受家庭影響,通曉諸子百家、稗官小說、傳奇詞曲等,一點也不輸於男兒。
  胡僖與宋氏生有一兒一女,兒子即胡應麟,女兒胡鳳,早夭。胡僖又娶側室唐氏,生子胡鵬,也早夭。所以,胡應麟是胡僖的獨子。
  胡應麟,字元瑞,晚年改為明瑞,號少室山人,別號石羊生人,又號芙蓉峰客、壁觀子,明朝著名學者、詩人和文藝批評家,在文獻學、史學、詩學、小說及戲劇學等學術領域,都有重要貢獻。
  據記載,胡應麟小時候生得「肌體玉雪,眉目朗秀」,聰慧好學。5歲時,胡僖帶他去招呼客人,他對客人的問題應答如流。
  胡應麟7歲時,經常旁聽父親與客人談論經史,下來後就去翻閱大人們談論的那些書籍。
  十三四歲時,胡應麟的詩歌水平就很高了,十五六歲跟隨父親宦遊京城,結交了一大批名士。
  當時的文壇領袖王世貞,對胡應麟相見恨晚,「挈衣缽授焉。」名臣朱衡更是稱他為「天下奇才」。
  胡應麟雖然如此優秀有才,但在科舉考試上卻像遠祖胡瑗一樣坎坷。
  萬曆四年(1576年),胡應麟考中舉人,但在參加會試時,卻落榜了。此後,胡應麟多次參試,都沒考中。
  胡應麟愛書,在燕、吳、齊、魯、趙、衛各地搜討古書、文物,沒錢就典賣老婆的首飾或典當身上的衣服。為了藏書,胡應麟建有兩間藏書樓,所藏經、史、子、集、佛、道以及雜家之書4萬多卷。
  藏書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寫書。用著作等身來形容胡應麟,一點也不為過。
  據學者考證,萬曆十六年(1588年)前,也就是胡應麟38歲時,此時距他去世還有14年,胡應麟的著作情況就有以下一組數據:可考的有49種1036卷,成書存世的有16種211卷,還有未成書的數百卷。
  胡應麟一輩子身體都比較瘦弱。萬曆三十年(1602年),一代學術大師胡應麟去世,年僅52歲。胡應麟有3個兒子,碌碌無為。胡應麟死後,藏書樓被賣掉,藏書都散逸無存。
  胡應麟的著述大多散佚,目前只有詩論專著《詩藪》,詩文集《少室山房集》,論學專著《少室山房筆叢》等少量存世。
  封面新聞記者黃勇
  特别致謝:四川蓬溪縣文史專家胡傳淮先生。

相關焦點

  • 胡姓(61)|胡瑗家族:胡瑗成為理學先驅,王安石把他與孔孟置於同等地位
    同年六月六日,胡瑗在杭州病故,享年67歲,諡號「文昭」。如今,胡瑗有兩個墓:一是浙江湖州市的胡瑗墓,二是江蘇如皋市的胡瑗衣冠冢。胡瑗去世後,第二年十月初五,他的大兒子胡志庚扶靈「葬烏程何山之原」(今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青山塢胡峰基山)。
  • 胡瑗:北宋理學先驅和教育家
    胡瑗:北宋理學先驅和教育家 2020-07-27 11:09:15 來源: □邱貴平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四月初八,胡瑗生於淮南東路泰州如皋縣寧海鄉胡家莊(今如皋市如城鎮)。
  • 胡姓(59)|胡瑗家族:胡瑗曾祖父胡韜曾任後蜀政權的陵州刺史
    江浙的胡姓,大多從外地遷入,如北宋時的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安定學派創始人胡瑗,其先祖就是從陵州(今四川仁壽縣)遷往江浙的。胡瑗的子孫散逸在江淮一帶,湧現出了諸多名人。對於胡瑗的籍貫,如今常見的說法是,他的祖籍在陝西安定堡(今陝西子長縣),他生於泰州軍如皋縣(今江蘇如皋市)。不過,因為歷史記載的不同,胡瑗的出生地仍存在不少爭議,主要有3種說法。
  • 布衣天下師——胡瑗
    胡瑗,字翼之,北宋時期學者,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
  • 帝師胡瑗:一介布衣,蘇湖領袖
    江浙的胡姓,大多從外地遷入,如北宋時的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安定學派創始人胡瑗,其先祖就是從陵州(今四川仁壽縣)遷往江浙的。胡瑗的子孫散逸在江淮一帶,湧現了諸多名人。壹日夜攻讀十年 沒回過家胡瑗,字翼之,從一介布衣到太子老師,終身矢志教育,一生充滿傳奇色彩。
  • 一代理學大師胡瑗,國子監直講官,範仲淹都仰慕其學識!
    人物簡介 胡瑗 公元993年(宋太宗淳化4年)生于于泰州海陵(今江蘇如皋市)的一戶官吏家庭。 是宋代理學醞釀時期的重要人物 ,與孫復、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
  • 宋代偉大的教育家、音樂家、軍事家胡瑗:斯文模範 後世欽崇
    當年胡瑗雖然家貧,但天資聰穎,勤奮好學,7歲時就能寫出一手好文章,13歲就通讀了「五經」,他的鄰居對胡瑗的父親預言說:「此子乃偉器,非常兒也。」胡家莊、嚴家灣就是這個「偉器」揚帆起航的地方。胡瑗一生活動主要在外地,如今的山東、江蘇蘇州、浙江、河南都有胡瑗遺蹟。
  • 宋明理學
    如果沒有範仲淹這樣的人物出現,沒有這種道德精神出現,那宋明理學的出現應該說是沒有前提的,也就是沒有可能的。討論理學,按照《宋元學案》的講法,得從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講起,而其中兩位重要人物,一個是胡瑗,一個是孫復,都是由於範仲淹的親自推薦才得以在朝中做官,才得以從事講學事業。 二、宋明理學的真正發端 我們先把這個發端追溯到周敦頤。
  • 宋代的理學學派與地域學統
    宋代理學受韓愈的道統說影響甚大,湧現出許多著名理學家與理學學派。他們均有一種重要的文化使命感,即要復興先秦孔孟的學說,並視自己為這一道統的承傳者。如朱熹編著《四書章句集注》,以《四書》為主要經典而建構理學體系。他在《中庸章句序》中既描述了從堯、舜、禹到孔、孟的道統脈絡,又特別強調了自己的《中庸章句》「於道統之傳」的密切聯繫。
  • 胡瑗在教學中重視發揮學生積極性,善於根據學生的興趣來組織教學
    胡瑗在教學中重視發揮學生積極性,善於根據學生的興趣來組織教學。陳澧在《東塾讀書記》中說:胡瑗「在太學,有好尚經術者、好談兵戰、好文藝者、好節義者,使各以類群居講習……《學記》云:『教人不盡其材』。如胡安定之教,可謂盡其材者也」。
  • 胡瑗到湖州後,即在府學充任主講 他不僅有精湛的知識功底
    胡瑗到湖州後,即在府學充任主講。他不僅有精湛的知識功底,對義理、訓詁等有著細微詳盡的了解,而且有著認真負責、循循善誘和身教重於言教的教學方法。他努力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講明體達用,即掌握為人為道的規範與準則,以及如何身體力行的學。問。這即是宋代理學的初創。
  • 張載哲學對宋明理學的主要貢獻
    從理學的角度看,「體用」範疇之形而上下的定位及其雙重世界的確立是張載哲學對宋明理學的最大貢獻,也是其對佛老之學反戈一擊的基本方法;而「誠明兩進」之為學進路,則又成為理學不同思想譜系的塑造者。至於其「以禮為教」之入手工夫,則上承漢唐儒學之積澱,同時也是對宋明理學之理論思辨化走向的一種有效防範;從面向未來的角度看,則又是對中國智慧及其文化之人倫實踐精神的一種可貴堅持。
  • 胡姓(60)|胡瑗家族:胡瑗應範仲淹邀請主持蘇州府學,文風大興,英才...
    黃勇/文胡姓(59)|胡瑗家族:胡瑗曾祖父胡韜曾任後蜀政權的陵州刺史景祐元年(1034),42歲的胡瑗到蘇州一帶設學,講授儒家經術。在這裡,胡瑗遇到了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貴人——範仲淹。範仲淹久聞胡瑗大名,聽說胡瑗在蘇州,遂聘請胡瑗為府學首任教席(相當於校長),並讓兒子範純佑拜胡瑗為師。胡瑗欣然應允。他到任後,制訂了一整套嚴格的校規。由於範純佑能帶頭遵守,那些不守紀律的豪門學生也不敢違反,大家都很規矩,勤奮好學。
  • 南京碩儒教育集團一行來訪我校
    2月21日下午,南京碩儒教育集團董事長林海燕,南京成均館院長李基湖,南京碩儒教育集團國際學校校長傅春泉一行,在綿陽市教育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建強
  • 王安石嫁兒媳,理學形成的宋朝,其實並沒有那麼封建
    理學,或稱道學,亦稱義理之學,以宋儒論學多言天地萬物之名。正是理學,加固了王權統治,可也是理學,對人進行多方面的禁錮,特別是對婦女,更是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宋朝以前,婦女的社會地位,並沒有那麼低。
  • 周敦頤與宋明理學思想的形成有什麼重要關係?
    黃百家在《宋元學案》的案語中指出:「孔孟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復橫渠諸大懦輩出,聖學大昌。故安定有儒者之矩範,然僅可謂有開之必先,若論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元公之破暗也。」
  • 《內省與超越----宋代理學》輔助資料
    第一部分  方法指導探究學習與問題教學相結合,以探究學習的方式將宋代理學分成三個部分,探究宋代理學如何實現對孔孟儒學的繼承與超越
  • 錢穆「點讚」如皋胡瑗_文化視線_新聞頻道_中共如皋市委新聞網
    他一生雖未涉足江北如皋,卻與如皋教育名人惺惺相惜,除去與近代教育家吳俊升(如皋人)共辦新亞書院之外,還屢屢在著述中盛讚北宋教育家胡瑗(如皋人,即安定先生)。縱觀錢穆的贊文,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沒有長篇大論,如徐風拂面,點到為止,用當下流行的話說就是「點讚」;二是採用比較法,在論述其他大家的同時,引出胡安定的教育貢獻,突出胡安定先生在中國國學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 宋朝開創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由此興起很多文豪,比如胡瑗
    胡瑗是一位大文豪,他開始只是一位有才的布衣,但是後來他普及了宋代儒學教育。他最初是受地方官的支持,比如範仲淹這些人,他在湖州蘇州辦學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果,然後到中央的太學來當主管的老師。當時宋文宗被視為繼體守文之君的典範,他在位期間,朝廷人才濟濟,文官群體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出現了後人津津樂道的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經科舉考試為官的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這些大文豪,他們捍衛儒家政治道德倫理規範,崇尚名節。
  • 《清平樂》中的四個字,梁元吉差點被打死,胡瑗為何安然無恙
    大家的疑惑自然是有道理的,然而胡瑗卻不慌不忙地向宋仁宗拱手:「臨文不諱!」電視劇中的宋仁宗默然頷首,表示同意。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居然讓胡瑗在眾目睽睽之下安然無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