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著名學者,教育家 泰州

2020-12-13 雜談天下呀

北宋初著名學者,教育家。泰州(今江蘇泰縣)人,年輕時曾在泰山(今山東泰安市)與孫復、石介一起讀書十一餘載當時胡玻家境貧寒,只能布衣裹膚,淡飯充飢,但並濟《不以此為苦,勤奮讀書,日以繼夜,學識長進甚快。三人在一起,窮完學問,探求義理,時人稱「宋初三先生」。無疑,齊魯遺風,泰山之雄,對其成長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胡璦(公元993年1059年),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蘇泰縣)人。北宋初著名學者、教育家。因世居陝西路的安定堡,時人稱安定先生。官至太常博士公元960年,後周的禁軍(皇家衛戍部隊)統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

在開封北的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自立為皇帝,建立了北宋王朝。後又經過十幾年的浴血徵戰,終於結束了自唐朝中葉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東西南北復歸一統。到真宗時,北宋經濟繁榮,周邊安定,可謂大宋治世。胡瑗就生長在這一時期布衣時,胡璦與孫復、石介同在泰山(今泰安市)讀書,當時胡家家境並不股實,胡瑗只能布衣裹膚、淡飯充飢。但是,他並不以此為苦,勤奮讀書,日以繼夜,學識長進甚快。三人在一起,窮究學問探求義理,時人稱「宋初三先生」。冷板凳一坐十年餘,其間竟不顧家。當收到家信後,見上書「平安」二字,

便即將書信擲到潤中,並不細讀。後來應友人之邀,到吳中教授經術,歷40年景祐(1034-1038)初年,朝廷更定雅樂,皇帝下詔全國徵求知其音者,當時的重臣範仲淹極力推薦胡瑗,朝廷便在崇政殿設臺使胡瑗與另一位被薦者、鎮樂軍節度推官阮逸同較鐘律,分造懸掛鍾、磬的木架各一,造好後,當時任端明殿學士的丁度等人認為不合古制,即不復採用。但通過這件事,朝廷見胡瑗知識淵博,談吐不凡,立論精闢入裡,頗有儒士風範,便授他為試秘書省校書郎,專事校勘書籍,訂正訛誤。寶元三年(1040年),範仲淹與韓琦同赴西北任陝西經略副使,

司掌軍事、行政及司法大權。在範仲淹的保薦下胡璦任保寧節度推官,但瑗並未赴任,而是轉徙湖州教授官學宋初,承五代紛亂之後,社會、經濟仍不穩定,百業待興,「凡事草創,學校教養,未甚加意」,辦學之事尚未提到朝廷的議事日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朝廷任命右諫議大夫崔頌為國子監事,開始招聚生員,創建學校,原後周在京師的普利禪院,改為國子監學舍。「修飾先師十哲像,畫七十二賢及先儒二十一人像於東西廊之板壁」。至此,官學已初具規模,走上正規辦學之路。爾後,隨經濟逐步恢復,社會趨漸安定,學校也漸漸繁榮起來。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朝廷把國子監命名為國子學,學生錄取範圍也開始放寬,取京師七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學。最初招生尚無定額,不免魚目混珠,入學者水平參差不齊,許多紈子弟入學後不僅不好好讀書,而且惹事生非,作弄師長,一時弄得學校烏煙瘴氣。爾後,為了保證生員質量,採取擇優錄用,以二百人為額。在管理上當初也存在許多弊端,有的生員注了冊而不到校聽課學習,而有的未被錄取沒有註冊,而憑藉關係或依仗父輩權勢,到校旁聽,甚至允許「文武升朝官嫡親附國學取解,而遠鄉久寓京師,其文藝可稱,有本鄉命官保任,監管駐之,亦聽附學充貢」

國學遂成為科舉時解試之所生員一再增加,但只有教育之名,卻無教育之實,學校秩序混亂不堪。國子監雖然分廣文、太學、律學三館授業,但許多時間,生員除考試外,多不按時到校上課,十分散慢。講官亦無師長之態,常常懶散地靠在座位上,極不負責,使學校成了遊寓之所。仁宗慶曆二年(042年),天章閣侍講、史館檢討王洙上奏,請求成立四門學,以八品至庶人子弟均可充任生員。此法試行不久便因種種原因為朝廷所廢。慶曆四年(1044年),朝廷又採納御史知雜鄧綰的建議,正式在東京的錫慶院建立太學,取八品以下子弟或庶人之俊異者為太學生。

至此,宋代的學校已基本向普通百姓開放,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歷史的巨大進步。學校門類也逐漸拓展,除國子學、四門學、太學外,還有廣文館、武學、律學、醫學、算學、書學、畫學、宗學和小學等,適應了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需要太學的學習內容為五經,即《詩》、《書》、《易》《周禮》、《禮記》。慶曆六年(1046年),在太學開始刊刻《周易》、《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春秋》、《論語》《孟子》、《孝經》九經於石,使學生經常觀看和吟誦宋代不僅中央官學日益興盛,

地方官學的普及程度、學校規模、辦學水平也都大大超過了前代。宋代的地方行政分為三級:路、州(府、軍、監)、縣。地方學校一般為兩級,各路不直接設學,僅置學官管轄所屬各學。地方官學僅為州(府、軍、監)、縣兩級。宋初,先有鄉黨之學,未有州縣之學。到仁宗時開始大興州、縣地方官學,「州若縣皆立學」。並規定凡立學者可賜學田,於是「學校之設遍天下」。在興學熱潮中,也有人貪功好名,盲目增建校舍,濫招學生,甚至借興學以科斂民財。所以,有些學校辦得確實很不像樣子。朝廷便發布命令,採取措施整治州、縣官學,逐步使學校走上正軌。但有些官學辦得相當成功,如胡瑗主持的蘇、湖二州學,創立的「蘇湖教法」,都頗負盛名。

相關焦點

  • 遊姓(13)|北宋著名學者、哲學家遊酢:成語「程門立雪」主角之一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遊姓(12)|北宋最著名遊姓家族:廣平遊氏中遷徙到福建建陽的遊匹後裔封面新聞記者 黃勇遊酢是遊匹後裔中最為有名的人物,著名的成語「程門立雪」主角之一。遊酢,字定夫,學者尊稱為廌山先生、廣平先生,北宋著名學者、哲學家。
  • 胡瑗:北宋理學先驅和教育家
    胡瑗:北宋理學先驅和教育家 2020-07-27 11:09:15 來源: □邱貴平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四月初八,胡瑗生於淮南東路泰州如皋縣寧海鄉胡家莊(今如皋市如城鎮)。
  • 中國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公元前 551 —前 479 ) 孔子名丘,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墨子是我國戰國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墨子以「兼愛」和「非攻」為基本主張,同時注重文史知識的掌握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還注重實用技術的傳習,重視實踐。
  • 中國郵票上的著名教育家
    國家發行的郵票題材非常豐富極具多樣性,僅以著名人物為題材的郵票中,又有很多分類;比如,歷史人物、革命先輩、科學家、教育家等等。哎,對了,下面就說說中國郵票上的著名教育家,你知道都有誰?第一位是古代大教育家孔子,1989年,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生2540周年。為紀念這個古代大教育家,中國郵電部特發行了一套二枚的《孔子誕生2540周年》郵票,同時還發行一枚紀念小型張。孔子開創儒學,編纂《春秋》,修訂《六經》,創辦私學,是儒家學派的祖師爺,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雖然他一生政治上不得志,但他廣收門徒,治學有方,弟子三千。
  • 黃家近代9位著名教育家,其中一位是袁隆平的老師
    在近現代,我們黃氏家族出現了許多優秀卓越的教育家,這些黃家人引領了許多領域的時代潮流,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他們是黃家人的驕傲,更是每個黃家人的榜樣!黃子方黃子方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出生於1900年的雲南玉溪,與著名學者巴金是一生的摯友,受到了黨和無數人民群眾的尊敬!
  • 公需科目培訓泰州文化概論,繼續教育考80分,哪些題答案有誤?
    泰州學院前黨委書記、院長徐金城教授講授並錄製了《泰州文化概論》課程。 本課程從三水、教育、學派、文學、藝術與戲曲、宗教與建築、英雄豪傑、文化特色等8個方面介紹了泰州市的歷史文化。A.南宋B.北宋C.元D.明7.胡瑗是(北宋)時代的著名教育家。
  • 北宋教育家羅豫章 為學術問題遠行千裡
    羅豫章,名從彥,字仲素,北宋教育家,福建南劍人。生於北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死於南宋高宗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活了六十四歲。在他年幼的時候,曾經向同那的吳儀學過經學。後來他了解到楊時對程順、程頤的學說很有研究,繼承了二程的學術成就,於是步行到將樂拜楊時為老師。
  • 黃陂鄉親以不同形式追懷著名愛國教育家餘傳韜先生
    ▷餘傳韜(右三)生前返鄉為黃陂學子頒發獎學金 餘傳韜(1928-2020)先生是著名教育家、生物化學家與社會活動家。湖北黃陂人。1947年考入北京大學,1949年隨父餘家菊去臺,臺灣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獲柏克萊加州大學生化博士。先後在加州大學、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等美國名牌大學任研究員,任波士頓大學副教授、臺灣大學客座教授。
  • 著名教育家朱小蔓逝世,享年73歲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嶽懷讓著名教育家朱小蔓 江蘇教育報微信公眾號 圖澎湃新聞記者從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等方面獲悉,著名教育家、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國家督學、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原所長兼黨委書記朱小蔓
  • 義烏第一丨陳望道:第一位著名教育家
    義烏第一丨陳望道第一位著名教育家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春的一天,一個小夥子在家裡奮筆疾書,媽媽給他送來粽子和紅糖。這個小夥子埋頭寫書,吃得嘴上全是黑墨水。但是他渾然不覺,還說,「可甜了可甜了」。是建國後義烏第一位著名教育家、革命家、思想家。陳望道,1891年1月18日誕生於義烏夏演分水塘村。
  • 張凌高——著名教育家
    圖為張凌高   張家為銀飾手藝世家。他聘請一批著名學者來校任教,一些大後方學者也來到華大。抗日戰爭期間,接納淪陷區五所學校遷往華西協合大學。經其積極奔走,紐約聯合託事部撥款,協助五校建起各自校舍。1938年,倡議組織五校大學校長定期會議,並聯合辦學,後華大與五校聯合醫院成立,醫院名醫雲集,治病救人,在成都名揚一時。1941年,抗戰最艱苦時期,其為華大與五校教職工和學生爭得生活補貼。
  • 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程頤
    學者稱明道先生。中國北宋思想家,理學奠基者。官至監察御史裡行。嘉祐年間舉進士後,任鄠縣及上元縣主簿、晉城令。有治績,官至太子中允、監察御史裡行。曾參與王安石變法,後因反對新法,被貶至洛陽任京西路提點刑獄。與先後被貶至洛陽的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等相互聯繫,繼續反對新法。哲宗即位,司馬光執政,薦程顥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嘉定十三年(1220),賜諡純公。
  • 伴遊網告訴你初次來泰州應該怎麼慢慢玩
    700多年前,馬可·波羅遊歷泰州,稱讚「這城不很大,但各種塵世的幸福極多」。泰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秦稱海陽,漢稱海陵,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南唐時(公元937年)為州治,取「國泰民安」之意,始名泰州。泰州人文薈萃、名賢輩出,「儒風之盛,素冠淮南」。
  • 請看, 泰州家風傳承……
    立身 品德第一 立身以品德第一 讀書以濟世為上 這是北宋大教育家胡瑗的胡氏家訓巧合的是,胡瑗與範仲淹在泰州時便時相唱和,其「憂樂觀」與範仲淹也仿佛如出一心。清人全祖望追根溯源:「宋世學術之盛,安定為之先河。」 孝悌 其理自識
  • 老照片的故事:江蘇省泰州中學在民國時期駐紮著一支特殊的部隊
    江蘇省泰州中學,始於在北宋時期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胡瑗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講明體達用之學的安定書院舊址基礎上,由泰州知州侯紹嬴根據光緒二十八頒發的學堂章程,為啟愚人民
  • 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教育家——契
    但到了北宋時期,教學的宗旨呈現出了不好的現象:讀書為了做官,為了榮華富貴。以此來主導人們的價值取向,以天下為己任被拋到了九霄雲外。蘇軾在《樂全先生文集敘》中慨嘆:「嗚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語非不工也,政事文學非不敏且博也,然至於臨大事,鮮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
  • 泰州籍著名愛國僑領單聲回鄉尋根
    近日,90歲的泰州遊子、著名愛國僑領、倡導大陸「立法促統」第一人單聲先生帶領子女、孫輩和曾孫輩共20多位家人回鄉尋根,受到家鄉人民熱情接待。 這次來泰的20多位後輩中,其中有一半是第一次來泰州。「剛好我過90歲生日,我就藉助這一機會,帶家人一起回泰州。這樣他們沒有拒絕的理由」。單聲說,自己在國外生活67年,但依然保留著中國國籍。「我的根在中國,我的根在泰州!我也要讓後輩們知道,他們的根也在中國,他們的根也在泰州!」。單聲介紹,在家裡,自己要求晚輩們講中文,有個9歲的曾孫,已經能夠很流利地背出《三字經》。
  • 泰州市行政區劃史,靖江由常州而來,如皋離泰州而去
    海陵縣,西漢置,以其地高阜而又傍海得名,即今泰州市區行政建制的起源。唐朝時曾改名為吳陵縣,後改回。明洪武初併入泰州,為州城。北宋上圖為公元1111年北宋時期。此時今泰州市境內存在上圖三縣,屬泰州管轄。元朝和明朝在部分地區實行的四級行政區劃,泰州仍然存在,只是為第三級行政區劃。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泰州改為泰州路,屬河南江北行省;二十一年復改為州,屬揚州路。至於下屬的海陵、泰興、如皋等縣,則是第四級行政區劃。而興化縣在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便改屬高郵軍,高郵軍後又改為高郵府。
  •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
    昆體良的教育思想 昆體良(約公元35年-100年)是古代羅馬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家。著有《雄辯術原理》。 重視幼兒教育。強調保姆必須是一個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說話準確的人,因為她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幼兒。 主張應儘早讓兒童接受學校教育。在他看來,家庭教育容易使孩子 養成冷淡、自誇和羞怯的習性。
  • 長沙發現北宋理學家遊酢後裔 大夫第只剩兩石墩
    《株洲日報》供圖遊酢後裔生活在株洲系北宋著名典故「程門立雪」主人公株洲存有遊家大夫第遺蹟  北宋著名理學家遊酢,因「程門立雪」的典故而被後人傳頌。昨日,株洲遊建國先生向記者報料,在株洲縣姚家壩鄉卦石村生活著遊酢的一支後裔,而他本人正是遊酢第38代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