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著名學者,教育家。泰州(今江蘇泰縣)人,年輕時曾在泰山(今山東泰安市)與孫復、石介一起讀書十一餘載當時胡玻家境貧寒,只能布衣裹膚,淡飯充飢,但並濟《不以此為苦,勤奮讀書,日以繼夜,學識長進甚快。三人在一起,窮完學問,探求義理,時人稱「宋初三先生」。無疑,齊魯遺風,泰山之雄,對其成長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胡璦(公元993年1059年),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蘇泰縣)人。北宋初著名學者、教育家。因世居陝西路的安定堡,時人稱安定先生。官至太常博士公元960年,後周的禁軍(皇家衛戍部隊)統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
在開封北的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自立為皇帝,建立了北宋王朝。後又經過十幾年的浴血徵戰,終於結束了自唐朝中葉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東西南北復歸一統。到真宗時,北宋經濟繁榮,周邊安定,可謂大宋治世。胡瑗就生長在這一時期布衣時,胡璦與孫復、石介同在泰山(今泰安市)讀書,當時胡家家境並不股實,胡瑗只能布衣裹膚、淡飯充飢。但是,他並不以此為苦,勤奮讀書,日以繼夜,學識長進甚快。三人在一起,窮究學問探求義理,時人稱「宋初三先生」。冷板凳一坐十年餘,其間竟不顧家。當收到家信後,見上書「平安」二字,
便即將書信擲到潤中,並不細讀。後來應友人之邀,到吳中教授經術,歷40年景祐(1034-1038)初年,朝廷更定雅樂,皇帝下詔全國徵求知其音者,當時的重臣範仲淹極力推薦胡瑗,朝廷便在崇政殿設臺使胡瑗與另一位被薦者、鎮樂軍節度推官阮逸同較鐘律,分造懸掛鍾、磬的木架各一,造好後,當時任端明殿學士的丁度等人認為不合古制,即不復採用。但通過這件事,朝廷見胡瑗知識淵博,談吐不凡,立論精闢入裡,頗有儒士風範,便授他為試秘書省校書郎,專事校勘書籍,訂正訛誤。寶元三年(1040年),範仲淹與韓琦同赴西北任陝西經略副使,
司掌軍事、行政及司法大權。在範仲淹的保薦下胡璦任保寧節度推官,但瑗並未赴任,而是轉徙湖州教授官學宋初,承五代紛亂之後,社會、經濟仍不穩定,百業待興,「凡事草創,學校教養,未甚加意」,辦學之事尚未提到朝廷的議事日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朝廷任命右諫議大夫崔頌為國子監事,開始招聚生員,創建學校,原後周在京師的普利禪院,改為國子監學舍。「修飾先師十哲像,畫七十二賢及先儒二十一人像於東西廊之板壁」。至此,官學已初具規模,走上正規辦學之路。爾後,隨經濟逐步恢復,社會趨漸安定,學校也漸漸繁榮起來。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朝廷把國子監命名為國子學,學生錄取範圍也開始放寬,取京師七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學。最初招生尚無定額,不免魚目混珠,入學者水平參差不齊,許多紈子弟入學後不僅不好好讀書,而且惹事生非,作弄師長,一時弄得學校烏煙瘴氣。爾後,為了保證生員質量,採取擇優錄用,以二百人為額。在管理上當初也存在許多弊端,有的生員注了冊而不到校聽課學習,而有的未被錄取沒有註冊,而憑藉關係或依仗父輩權勢,到校旁聽,甚至允許「文武升朝官嫡親附國學取解,而遠鄉久寓京師,其文藝可稱,有本鄉命官保任,監管駐之,亦聽附學充貢」
國學遂成為科舉時解試之所生員一再增加,但只有教育之名,卻無教育之實,學校秩序混亂不堪。國子監雖然分廣文、太學、律學三館授業,但許多時間,生員除考試外,多不按時到校上課,十分散慢。講官亦無師長之態,常常懶散地靠在座位上,極不負責,使學校成了遊寓之所。仁宗慶曆二年(042年),天章閣侍講、史館檢討王洙上奏,請求成立四門學,以八品至庶人子弟均可充任生員。此法試行不久便因種種原因為朝廷所廢。慶曆四年(1044年),朝廷又採納御史知雜鄧綰的建議,正式在東京的錫慶院建立太學,取八品以下子弟或庶人之俊異者為太學生。
至此,宋代的學校已基本向普通百姓開放,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歷史的巨大進步。學校門類也逐漸拓展,除國子學、四門學、太學外,還有廣文館、武學、律學、醫學、算學、書學、畫學、宗學和小學等,適應了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需要太學的學習內容為五經,即《詩》、《書》、《易》《周禮》、《禮記》。慶曆六年(1046年),在太學開始刊刻《周易》、《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春秋》、《論語》《孟子》、《孝經》九經於石,使學生經常觀看和吟誦宋代不僅中央官學日益興盛,
地方官學的普及程度、學校規模、辦學水平也都大大超過了前代。宋代的地方行政分為三級:路、州(府、軍、監)、縣。地方學校一般為兩級,各路不直接設學,僅置學官管轄所屬各學。地方官學僅為州(府、軍、監)、縣兩級。宋初,先有鄉黨之學,未有州縣之學。到仁宗時開始大興州、縣地方官學,「州若縣皆立學」。並規定凡立學者可賜學田,於是「學校之設遍天下」。在興學熱潮中,也有人貪功好名,盲目增建校舍,濫招學生,甚至借興學以科斂民財。所以,有些學校辦得確實很不像樣子。朝廷便發布命令,採取措施整治州、縣官學,逐步使學校走上正軌。但有些官學辦得相當成功,如胡瑗主持的蘇、湖二州學,創立的「蘇湖教法」,都頗負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