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審計報·周末特刊》 做好選題策劃 講好審計故事
新聞精品是打造媒體形象的金字招牌。隨著我國新聞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新聞媒介產業化的推進,新聞媒體間的競爭愈發激烈。紙媒在網絡媒體的衝擊下生存空間壓縮,對於行業報來說更是巨大的衝擊。怎樣在泛媒體化大潮下抓住讀者,做出精品,提升傳播效果,成為行業報發展的必然選擇。
而近年來,在審計重大新聞全部由新聞版完成的設定下,《中國審計報》利用《周末特刊》,轉換報導思路和落點,密切聯繫基層審計機關實際,從審計視角反映社會、記錄民生,關注重大經濟社會中的審計身影,多角度、多層面展現審計人風採,拓展了報導內容,以更加生動的報導形式得到了讀者的關注。
立意:更近一些更活一些
對本行業領域的深入報導既是行業媒體的優勢,也是行業媒體的生存之道。《中國審計報》的主要受眾是全國9萬餘審計人員,以及關心審計的各界人士,受眾對象相對集中。專刊作為新聞版功能、內容、狀態和方式的延伸,有力度、有深度的報導越多,個性、特點也就越突出。《周末特刊》每周一期,給了該報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挖掘新聞背後的細節與深度。
《中國審計報》努力使新聞在專刊沉澱下來,要求內容距離受眾更近一些,報導形式更活一些,做出具有審計特色的獨家新聞。一方面,鼓勵編輯關注行業內部,深挖細掘,將選題的落腳點向審計靠攏,貼近審計實際,關注受眾身邊的,和其密切關聯的,令其感興趣的事件;另一方面,把「硬新聞」軟化,重視發掘新聞中最具人性、人情的因素,強調鮮活的情節和豐富的情感,使報導內容更有人情味,更貼近普通人的心理和生活狀態。同時,不斷挖掘、建立作者隊伍,讓審計人寫審計故事,增強與受眾的互動,使其成為編輯部的眼睛與觸角,產生更強的宣傳功能。
總的來看,《中國審計報》在內容上,立足於行業,堅持以人為本,從身邊人、身邊理、身邊事說起,抓典型、找亮點,突出報導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拉近行業報與受眾的距離。而在報導的敘事方式上,追求新聞的可讀性與故事化,尊重讀者的閱讀感受,有意識地突出敘事過程中的美感和風格。
如與「走轉改」要求相結合,該報開辦了《近距離》欄目,緊跟審計工作實踐,走基層,寫民生,從審計視角記錄當下,近距離反映中國社會實際。整個欄目選題強調宏觀著眼,微觀入手;高立意,小角度;大背景,小故事。2016年,結合「精準扶貧」的大背景,該欄目刊發了《為了孩子們的朗朗書聲》,講述雲南省審計廳派駐到曲靖市會澤縣拖落村的「第一書記」代家龍,如何與駐村工作隊一起找出該村積貧的「窮根」,又如何幫助該村建橋、建學校,扶貧又扶智的故事。欄目開辦5年來,這些來自一線的鮮活事例生動、活潑,既拓寬了《周末特刊》的報導領域和內容,又受到讀者好評。
落腳:讓大題材更具吸引力
《中國審計報》作為全國性行業報,必須對黨和人民關注的重大問題發聲。對於重大主題的報導,應該如何表現,尤其是如何發揮專刊優勢,規避大而空、全面卻枯燥的窠臼,做出有專刊特色的、有人情味的、從審計角度切入的作品,這也是《周末特刊》一直不斷探索的內容。
如今的新聞競爭很難做到信息源的獨家壟斷,只有在報導方式上追求個性以尋找出路。故事化新聞以其獨特的講述新聞的方式,讓新聞更具個性,是紙質媒體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手段之一。而行業媒體立足於某一行業,鑽研於某一領域,可以通過深入剖析行業內事件,對受眾產生有效閱讀。因此,《中國審計報》在選題策劃中,著重突出故事性這一特點,要求記者深入基層,沉澱下去,增強報紙的可讀性和鮮活性。
首先,其以特稿形式,記錄重大經濟社會中的審計身影。如「非典」10年後,組織記者採訪並撰寫《對「非典」的審計記憶》。對審計機關而言,2003年的「非典」捐贈款物跟蹤審計,既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也是一次審計經驗的積累。此次審計結束後,審計署首次發布了審計結果公告,此後,審計結果公告成為一種常態。如此,一個重大的公共事件便與審計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該篇報導通過部分審計人員的回憶,再現了10年前的過往:傷痛與抗爭,犧牲與收穫,以及審計的探索與發展。
其次,從人物新聞的視角反映國家審計發展。講好中國審計故事,離不開對人的記錄。今年年初,該報創辦《人物》欄目,以整版形式,多角度多層面展現審計人風採,從不同視角記錄審計人工作生活狀態,通過個人在大行業發展中的人生經歷,展現審計事業發展,弘揚審計精神,提高報紙引導力。在對人物的採訪中,其記者對小的切入點進行深度挖掘,描述故事但並不停留於故事,而是挖掘故事背後的思想內涵,賦予報導以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比如對南京審計大學黨委書記王家新的採訪。作為全國唯一以審計命名的院校,南審從誕生之日起就有著審計的基因。報導從他在南審官微上剛剛開辦的一個每日更新的詩歌專欄說起,通過若干小故事,講述了這個南審的負責人對這個校園、學子以及教育事業的深深熱愛,報導通過他的「詩人情懷」,再現了審計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審計人才隊伍建設的不斷探索。
呈現:讓報導發揮合力效應
審計作為一個專業性較強的經濟監督部門,相關新聞相對比較枯燥,要給受眾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就要發揮專刊的優勢,多角度、多層面、多領域,形成報導的整體合力。
一方面,與新聞版緊密配合,結合重要主題,開闢形式活潑的專欄。專刊要辦得生動,一定要增強與讀者的互動。《中國審計報》通過建立通訊員微信群等方式,培養能夠動用的作者隊伍,不斷開拓稿源渠道。如去年,結合「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周末特刊》開闢《書記講故事》欄目,請「書記們」結合身邊人、身邊事,講一個能夠體現審計人員、審計工作「嚴」「實」精神的故事,上一堂生動、有趣的黨課。這個專欄得到了審計系統「書記們」的大力支持,《從一顆鵝卵石說起》等文章,均從點滴事件說起,記錄平凡人平凡事中體現出的閃光點。在幾個月的報導中,新聞版以「嚴肅新聞」加強輿論引導與宣傳,專刊則以「趣味閱讀」配合補充,使主題更加入腦入心。
另一方面,推動文學創作,用藝術形式講好中國審計故事。《周末特刊》中的《沃野》版是創作園地,同時也是審計系統文學愛好者的交流平臺。文學作品因其獨有的魅力與藝術特色,易得到讀者的廣泛接受。而《周末特刊》推出「審計小小說」有獎徵文活動及同名專欄,在半年間,共收到作品百餘篇。該欄目作者全部是來自一線的審計幹部,賦予小說創作以鮮活的生命力。如今,《審計小小說》已成《中國審計報》品牌欄目之一,挖掘並吸引了大批作者參與到創作中來。
此外,還要藉助新媒體力量,不斷擴大宣傳覆蓋面,提高傳播效果和質量。新媒體因其使用上的便捷,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廣度。為了加強紙媒的傳播效果,《中國審計報》與審計署官網、官微合作,實現重要專欄與報導的同步推出。如去年9月,配合審計署開展「審計優良傳統作風與精神」大型訪談活動,通過走訪部分老同志,聽他們「講人、講事、講史」,再現審計機關成立前10年的重大歷史。自當年10月至2016年1月,《周末特刊》用10期共11個專版對訪談活動進行了連續報導,審計署官網、官微同步推出。行業內紙媒與新媒體的同步互動,既覆蓋了習慣手機輕閱讀的群體,也覆蓋了習慣報紙深閱讀的群體,在系統內引起廣泛關注,達到了很好的傳播預期。
(魏小題 作者系《中國審計報》專刊部副主任)
(責編:宋心蕊、燕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