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奧斯維辛集中營走出來的心理學家

2020-09-05 愛追劇的檸小檬

全家人皆死於集中營毒氣室,唯有他和妹妹倖免於難。

67歲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一直到80歲還攀登阿爾卑斯山。

這就是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

他的一生曾充斥著巨大的苦難,但又心懷愛與希望。他用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嚴謹的科學研究告訴我們,無論是愛、成就還是苦難,我們都能從其中找到人生的意義。

往來有鴻儒,少年時才華初現

弗蘭克爾於1905年出生於奧地利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一名普通的公務員,母親則是一名虔誠的猶太教徒,他是家中第二子,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

15歲時,他就開始對生命的意義產生質疑和好奇。而這一切的起源,不過因為一堂化學課,老師認為有機體分析到最後,也只是一種化學燃燒作用。年少的弗蘭克爾無法接受老師的觀點,於是開始接觸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著作,而這兩人正是奧地利心理學派的開山鼻祖。

16 歲時,弗蘭克給弗洛伊德寫信,並寄去一篇自己關於叔本華的心理分析的文章,得到後者的賞識並在 3 年後發表在《國際精神分析期刊》上。

20歲那年,他終於見到了仰慕已久的弗洛伊德。並於同年,在他的另一位偶像阿德勒主編的《個體心理學國際期刊》上發表了《心理治療與世界觀》。

德軍來襲,他因孝而拒赴美國

1938年,弗蘭克爾33歲,此時的他已經有了自己的精神病治療中心。然而也正是這年,德國入侵奧地利,作為猶太人的他和家人陷入了危險的境地,準備申請到美國的籤證。一年後,在心理學上卓有建樹的弗蘭克爾獲得了美國護照與籤證,但無奈父母無法離開。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他最後決定和未婚妻緹莉一起留在維也納。

1942 年,弗蘭克爾與未婚妻舉行了婚禮。同年 9 月,他和家人包括他的新婚妻子一起被納粹逮捕,輾轉關押在多個集中營。

集中營的非人生活,他用愛支撐前行

毒氣室、焚燒爐、非人的虐待、繁重的勞役……這些都是集中營的關鍵詞。而弗蘭克爾之所以能成為倖存的奇蹟,除了他醫生的身份、樂觀的心性外,更多的是對妻子深厚的愛給了他力量。在星光裡,在霞光後,在落日中,他都能看見妻子的微笑和坦誠鼓勵的表情。思緒像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回到過去的種種瑣事,讓他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中通過回憶愛人獲得慰藉和滿足。

雖然不知妻子下落、不知她是否活著,但在集中營的某個瞬間,弗蘭克爾意識到即使她不在身邊,卻「存在」在於心裡,沒有什麼能阻擋他的愛、他的思念、他對愛人形象的回憶。外在世界的一切,我們無法控制,但內心的想法是可以控制的。即使身處地獄,但我們依舊可以自由想像,這就是人類的終極自由。

走出集中營,愛與苦難賦予生命新的意義。

戰爭結束後,弗蘭克爾回到維也納才發現他的父母、兄長都在納粹集中營死去,而深愛的妻子更是在勝利前夕去世。但這並未打倒他,集中營的煉獄生活,讓弗蘭克爾重新思考起了存在的價值,愛與苦難的意義。正如他常引用尼採的一句話:「打不垮我的,將使我更加堅強」 。

他曾說過: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惟獨人生中最後的自由---也就是是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人類可以經由愛而得到救贖。我了解到一個在這世界上一無所有的人,仍有可能在暝想他所愛的人時嘗到幸福的感覺,即使是極短暫的一剎那。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痛苦自應有其意義。痛苦正如命運和死亡一樣,是生命中無可抹煞的一部份。沒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無法完整。

終其一生,弗蘭克爾獲得過世界各地 29 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曾在 209 所大學演講,出版了 32 本書,已被翻譯為 32 種語言,其《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共售出 900 萬冊,他是奧地利科學院榮譽會員。他的存在主義分析被稱為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後的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

相關焦點

  • 感覺活得沒意思,看看從奧斯維辛集中營倖存的心理學家怎麼說
    正式介紹這本書之前,不得不先簡單談一談它的作者,一位從奧斯維辛集中營倖存的傳奇人物——維克多弗蘭克爾。他是維也納醫科大學神經與精神病學教授,同時擁有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達拉斯大學和匹茲堡大學教授職位。
  • 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波蘭)
    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營中最大的一座。由於有上百萬人在這裡被德國法西斯殺害,它又被稱為"死亡工廠"。該集中營距波蘭首都華沙300多公裡,是波蘭南部奧斯維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營的總稱。
  • 波蘭政府上報聯合國要求給奧斯維辛集中營改名
    ,以強調這是德國納粹,不是波蘭人建立的集中營。   波蘭文化部發言人簡-卡斯普拉濟科表示,波蘭政府已經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將「奧斯維辛集中營」更名為「前納粹德國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
  • 奧斯維辛集中營波蘭猶太人倖存者的自傳漫畫《鼠族》
    1、圖像小說《鼠族》和他的作者阿特·斯皮格曼《鼠族》的作者是阿特·斯皮格曼,出生於1949年、1951年隨父母移民美國,他的父母是波蘭籍猶太人難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先後被關押在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和德國慕尼黑附近的達豪集中營,最後雙雙倖存下來。
  • 奧斯維辛集中營兩「囚犯」為愛冒死逃脫卻無緣相守
    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被關押者中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離開該集中營的唯一通道是火葬場的煙囪。但也有個別幸運者能夠騙過警衛的盤查從大門走出去,現已89歲高齡的波蘭老人耶日·別萊茨基和他的同齡戀人齊拉·齊布爾斯卡便是其中一例。
  • 波蘭不願背黑鍋要為奧斯維辛集中營改名
    環球在線消息:奧斯維辛集中營被解放已經近61年,這個吞噬了150多萬生靈的「死亡工廠」已經被視為反人類的代名詞。然而,波蘭政府近來對集中營的命名卻產生了不滿,並向聯合國提出了更名的要求,因為現在這個名字會讓當代人和後代誤以為波蘭人是集中營的建造者。
  • [雙語新聞]-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圖)
    (Agencies)  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 倖存者回顧血淚往事  當他回想起14歲那年的一天,自己從擁擠不堪的裝運牲口的火車中爬出來開始6個月噩夢(般的生活)時,傑爾茨·阿法納斯奇全身緊繃,雙眼緊閉。  「奧斯維辛是什麼?
  • 奧斯維辛:二戰中最恐怖的集中營,你所不知道的背後數字
    有多少人被殺害,有多少兒童被送到集中營,還有多少人試圖逃跑。這些事實都揭示了奧斯維辛集中營所犯下罪行的規模。 奧斯維辛是六個專門的滅絕集中營中最大也是最致命的一個,在二戰期間,在納粹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的命令下,成千上萬的人在這裡被折磨和殺害。
  • 2020湖北教師資格考試中學試講:高中語文《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圖片) 同學們,大家看到這些圖片有怎樣的感受? 明確: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時期建立的勞動營和滅絕營之一,素有「死亡工廠」之稱,其遺址位于波蘭南方的小城奧斯威辛,距波蘭首都華沙300多公裡,大約有110萬人在這一集中營被殺害,其中絕大部分是猶太人。 2.學生整體閱讀課文,明確文章內容,閱讀過程中用筆勾畫出都參觀了哪些地方,了解大概的參觀順序。
  • 從納粹集中營倖存後,68歲的他選擇自殺
    1943年,萊維因參與反法西斯運動被捕,後因在審問中承認自己的猶太身份被遣送至集中營。次年2月,他和其他六百多名猶太人被押送上了一輛由十二節車廂組成的列車,駛往奧斯維辛。戰爭結束後,萊維重返故鄉都靈生活。
  • 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的集中營!
    納粹分子用死難者的頭髮織布,這一令人作嘔的罪行在許多集中營都被發現過。據悉,當年蘇聯紅軍在解放奧斯維辛集中營時就發現了7噸多的頭髮,那是納粹分子從火葬前的屍體上剪下來的。他們用犯人的頭髮織成布,給裁縫當衣服的襯料用。在集中營裡,囚犯哪怕是觸動了最細微的一條規定,也會遭到黨衛隊的毒打。而在集中營惡劣的衛生條件下,這種毒打的後果往往是致命的。
  • 集中營倖存者收養納粹指揮官之孫被傳為佳話
    集中營倖存者莫澤斯•柯爾與原納粹指揮官孫子芮納爾•霍斯。【環球網綜合報導】1月25日是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0周年紀念。據臺灣「中央社」1月25日報導,一名曾在集中營裡受到百般折磨的倖存者,決定收養一名納粹指揮官的孫子為孫,成為寬恕的佳話。
  • 反對用「波蘭」一詞描述奧斯威辛集中營,波蘭和以色列爭端達高潮
    波蘭議會下院通過了該法案,以回應外國媒體稱奧斯維辛集中營和其他納粹集中營為「波蘭死亡集中營」。上周六,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譴責了波蘭一項否定歷史的法案,該法案禁止任何提及該國納粹死亡集中營的說法時,稱其為「波蘭死亡集中營」。「波蘭這一法律是毫無根據的。我強烈反對它。我們不能改變歷史,也不能否認大屠殺,」內塔尼亞在一份聲明中說。
  • 她把中國的和平之聲傳遞到波蘭奧斯維辛
    課餘時間,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做英語講解;公祭活動期間,曾給國際和平城市協會會長亞門特做翻譯;前往波蘭奧斯維辛交流學習該館是在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遺址上建起來的博物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在此建立了集中營 ,大約有110萬人在這裡被殺害,其中絕大部分是猶太人。為使後人永世不忘這一段血腥的歷史,波蘭於1947年把奧斯維辛集中營遺址改為殉難者紀念館。
  • 《終極勝利》還原歷史 上演集中營的《夜與霧》
    距離圓心最近的是位於東經19度、北緯50的波蘭奧斯維辛。《辛德勒的名單》中,那個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集中營裡有堆積如山的屍首,與無處安放的生命。一群無辜的孩子,四處逃命,無路可走時只好鑽進廁所的糞坑裡。當他們稚嫩的臉龐被骯髒的糞水淹沒,周圍死一般的黑寂。他們抬頭仰望天空,神跡顯現時,汙穢的空氣中依然可以聆聽到來自天堂的聖曲。幸福的國家是相似的,不幸的國家各有各的不幸。
  • 6個最具代表的集中營描寫:晚上讀歌德,早上去奧斯維辛上班
    在《蘇菲的選擇》中關於奧斯維辛最深刻的描述,根本不是陳述,而是一個問答。問:告訴我,在奧斯維辛,上帝何在?答案是:人何在?喬治·斯坦納說:「一個人晚上可以讀歌德和裡爾克,可以彈巴赫和舒伯特,早上他會去奧斯維辛集中營上班。要說他讀了這些書而不知其意,彈了這些曲而不通其音,這是矯飾之詞。」
  • 「普裡莫·萊維誕辰百年」我的心在劇痛中燃燒,直到我說出集中營的...
    萊維生前擁有眾多身份,他是化學家、作家、奧斯維辛集中營倖存者(第174517號囚犯)和知識分子。很難說哪個身份對萊維而言更重要,或者更貼近他的本質。化學師的技能使他得以在集中營存活;集中營的經歷使他成為一名作家;而著作的成功又使他主動擔負起向世人(尤其是年輕人)講述集中營歷史的職責。
  • 納粹軍官和奧斯維辛猶太女孩的禁忌之戀
    1945年1月拍攝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圖片來源:網絡 Citronova來自斯洛伐克。在集中營裡,她被分配到一個叫「Canada」的巨大倉庫勞動。死囚的財物都會在那裡被整理、儲存,之後被運回柏林用以支持納粹打仗。Citronova和救她的納粹軍官Wunsch發生了關係,她也承認自己慢慢對他有了很深的感情。但這並不能掩蓋一個事實,那段禁忌之戀的發生,只是因為她迫切想要在那個人間地獄活下去。據報導,至少有120萬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被殺害。
  • 河海大學大四學生範梓幸將和平之聲傳遞到奧斯維辛
    課餘時間,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做英語講解;公祭活動期間,曾給國際和平城市協會會長亞門特做翻譯;前往波蘭奧斯維辛交流學習,給當地人講述南京大屠殺歷史……她叫範梓幸,河海大學英語專業大四學生。2017年,剛讀大一的範梓幸加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紫金草志願者隊伍,成為一名英語講解志願者。
  • 集中營煉獄歸來《活出生命的意義》
    對於讀者來說,很容易被作者書中的有關集中營的種種非人遭遇的經歷所吸引,因為它像是一本險象環生的故事,看的人觸目驚心.然而作者的主旨並非講述集中營的悲慘故事,而是藉由描述集中營的遭遇,回答這樣一個問題:集中營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反映在普通囚徒的思想中的,並進一步闡釋生命的意義對於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