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1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課餘時間,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做英語講解;公祭活動期間,曾給國際和平城市協會會長亞門特做翻譯;前往波蘭奧斯維辛交流學習,給當地人講述南京大屠殺歷史……她叫範梓幸,河海大學英語專業大四學生。
範梓幸。南報融媒體記者 嚴星宇 攝
2017年,在河海大學讀大一的範梓幸加入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紫金草志願者隊伍,成為一名英語講解志願者。
「我剛來紀念館的時候,還沒有英語講解詞,我當時拿到的是一份數十頁的中文講解詞。」範梓幸告訴記者,所以她查閱各種文獻資料,用不到一周的時間去翻譯一份5000多字的英文講解稿,並且反覆背誦這份講解詞。課餘時間,她趕到紀念館展廳,記下了所有講解項目的位置。因為有了充分的準備,第一次講解圓滿完成任務。
除了講解服務,範梓幸還兼任許多口譯工作,參與了多期國際和平學院活動,全程為留學生們進行講解和翻譯。2018年,在國家公祭活動期間,她負責接待了國際和平城市協會會長亞門特。範梓幸為亞門特做翻譯之外,也和他分享在紀念館的志願者生活。亞門特對她說:「小姑娘,你做得很好,謝謝你!正是像你這樣的一個又一個志願者的奉獻,推動了全球和平事業的發展。」範梓幸深受鼓舞。
2019年,範梓幸作為紫金草國際交流志願者,前往波蘭奧斯維辛-比克瑙國家博物館交流學習。該館是在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遺址上建起來的博物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在此建立了集中營 ,大約有110萬人在這裡被殺害,其中絕大部分是猶太人。為使後人永世不忘這一段血腥的歷史,波蘭於1947年把奧斯維辛集中營遺址改為殉難者紀念館。
在奧斯維辛-比克瑙國家博物館,範梓幸去各個部門學習集中營的歷史,學習場館運行管理等專業知識,還參與了維護部門的很多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多項出土文物保護整理相關工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她還受邀做了一場關於南京大屠殺歷史的講座。「接到邀請後,我有點緊張,因為自己從未做過講座,而且容我的準備時間也有限。那段時間,我白天參與場館的各種活動,晚上就在宿舍準備講座稿件。」範梓幸告訴記者,去了那裡她才知道,波蘭人民對中國歷史所知甚少,她便從近代史開始組織材料,運用在江東門紀念館期間積累的知識,真實完整地還原這段歷史。
後來,範梓幸做的那場講座,一共持續了3個小時。「因為和南京有著相似的歷史經歷,很多波蘭友人表現出強烈的共情,尤其是我講到南京大屠殺具體過程時,有人眼眶紅了,有人淚流不止……」範梓幸說,這次交流拉近了兩個紀念館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兩個民族之間的距離。
那段日子,範梓幸的心理壓力有點大,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兩段大屠殺的歷史交織在腦海 。但同時,她真切感受到,和平來之不易。「我想告訴更多的人,和平多麼珍貴。當今世界並不太平,不要以為戰爭離我們很遠,這兩段大屠殺也就僅僅發生在幾十年前。」範梓幸認為,加強災難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今年7月,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進行2019年度人物表彰時,範梓幸成為奧館十大感謝人物之一,在奧館的官網平臺上發布了她的視頻與寄語。「把中國的和平之聲傳遞到遙遠的波蘭,我覺得特別有意義。」範梓幸說。
南報融媒體記者 許琴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