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把孩子帶到現在,
我落埋怨了 …… "
一位姥姥哽咽說道。
這是怎麼回事?
在一檔關於孩子教育類的節目中,臺上坐著孩子的爸爸媽媽,爸爸講述孩子現在存在的問題。他說在孩子的教育上,他和他愛人的分歧比較大,他覺得孩子的媽媽把孩子在往廢了的方向帶,包括孩子不專注、不認真、凡是不往心裡去,學習不太好。
他說孩子的情緒控制有很大的問題:"比如看電視,我在的時候,能做到看半個小時就關掉,但是一旦有媽媽在,有的時候半個小時關不掉電視,我去關電視,孩子媽說她還有一點兒就讓她看完吧,孩子就覺得有人在幫她說話,強行關閉電視後,孩子會哭鬧四十分鐘不帶停的,歇斯底裡。"
在學習上,他爸爸最苦惱的是她的數學,全班三十多人考最後幾名。
爸爸介紹,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們兩口子是孩子在七歲之後才開始帶的,七歲之前一直都是姥姥帶。他覺得孩子身上的一些毛病,跟姥姥也有關係。
而現場所有的人在孩子晨晨口中,聽到了另一番回答:"我更喜歡媽媽,因為她不會像爸爸那樣衝動。"
晨晨介紹,爸爸跟她講題講煩了就會跟她急,急眼了就會動手打她。晨晨覺得爸爸的要求太嚴格,脾氣也很大,她非常怕爸爸。
晨晨的媽媽說,孩子爸在輔導孩子學習上,方法很極端,比如講題就老是敲桌子,脾氣也特別急,而且講題的方法也不對,比如用三四年級的知識講一二年級的題,孩子聽不懂就怪孩子不專注,就開始急眼;有時候一家三口心平氣和開家庭會議,孩子爸最後會讓孩子把他們之間所說的話全部複述一遍,他就想證明孩子到底聽進去沒有。
後來,主持人請上了孩子的姥姥,姥姥對主持人說:"今天來到這兒,我也是克服了很大的壓力,因為我也有困惑,這孩子從學習上也好,從規矩上也好,她從生下來開始就是我在帶。孩子上了小學一年級後,就回去跟父母住了,現在我是幫著接孩子。孩子回去跟她的父母住後,他們也不習慣,我也不太習慣。"
主持人說:"您覺得孩子問題是上學之後出現的?"
姥姥:"對!"
主持人:"您覺得孩子出現問題,跟她回到父母身邊,父母沒教育好有關係對嗎?"
姥姥:"我覺得有點兒關係。"
主持人:"在你旁觀者看來,爸爸的問題是什麼,媽媽的問題是什麼?"
姥姥:"爸爸的問題就是脾氣比較大,暴脾氣,一說就急,有些意見聽不進去;媽媽的問題是比較軟弱。"
姥姥說著說著哽咽了 …… 她說:"第一,我從小把孩子帶到現在,我落埋怨了;第二,我覺得我心裡也有一個疙瘩,感覺委屈。我並不是委屈別的,我覺得我這麼多年付出,我不要求回報,唯一的要求就希望我這姑爺跟我女兒理解我就行了,不要把錯都擱到我身上"
主持人:"他們有把錯擱在你身上嗎?"
姥姥哭著說:"有時候閨女就埋怨我,說我脾氣不好,我不希望別的,就希望他們理解我就行。"
這時,姥姥的女兒說:"理解媽媽,理解。從出生一直到上小學之前,孩子都是媽媽一個人 24 小時帶著。"
主持人:"姥姥你覺得造成你特別難過、特別焦急、特別擔憂的孩子的現在這種狀況,主要怪誰?"
姥姥:"怪她爸也好,怪她媽也好,都有原因,我也承認我也有原因。我就是一看孩子哭,我就心疼她,我看孩子上一天學了,她的要求比如看電視我有時候會妥協。"
主持人:"大家應該看得出來,孩子的姥姥和爸爸關係很一般,甚至說挺差的,為什麼?姥姥幾度哽咽,媽媽過去安慰,爸爸就在臺上坐著。"
孩子的爸爸這時候說:"是因為我也有心結。為什麼會有心結呢?就是本來應該我們出現的角色,姥姥代替了。而且我沒有辦法反駁。遇到問題了,我又沒有辦法跟老人去發生那種直接的衝突,我跟孩子媽媽去說了之後,我面對的不是解決辦法而是指責。就是姥姥還有孩子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從沒有說過反對意見,當著孩子的面從來沒有,但是當我管孩子的時候,他們就全部都是指責。為什麼還有這麼大的心結呢?就是在孩子教育上面,三歲到五歲,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我和孩子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姥姥會不高興,為了維護姥姥的情緒,我們就只能聽姥姥的。現在給孩子制定規則意識或者契約精神的時候,就很困難。"
姥姥:"他說的一些問題我也意識到了,但是我覺得他說的有的對有的不對。在這管孩子上,他管的時候我不讓管,我不同意這麼說,因為你管的有態度問題,你如果心平氣和的去管她,我不可能不讓你管,在管孩子的時候你不要橫眉立目的,老拿領導的做派,我就聽著特別不舒服。"
到現在,三方的問題都說出來了。這樣的家庭到底該如何改變?現場的幾位人士給出了建議:
對於姥姥來說,姥姥生活的所有重點都在女兒的家庭,帶孩子、幫做家務、為家庭瑣事操心等等,專家建議,姥姥不要把生活的重心完全放在女兒的家庭,任何一個家庭最健康的模式,是以夫妻兩個為中心,是夫妻關係而不是母子關係。姥姥可以找到自己其它的生活樂趣,多和自己的朋友聊聊天,逛逛街、旅旅遊 ……
對媽媽來說,在教育方面要有原則,有底線。比如看電視,規定多久就是多久,如果每次心軟孩子就嘗到了甜頭,會拿哭鬧來威脅你。教育孩子,有三個原則:不打罵、不指責、不離開。
對於爸爸來說,有問題的時候要去表達,但是表達方式應該更委婉,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更多的是你說的話背後的情緒。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去指責姥姥,因為晨晨是非常愛姥姥的,女孩子對情感的敏感度非常高。要懂得換位思考,在家裡越有原則,且越懂得低頭的男人,才是最有威嚴的男人。不是聲音大、脾氣大就是一家之主。
看到這,相信你一定感悟了很多。其實像這樣的情況,是在很多家庭都存在的問題。可憐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爸爸、 媽媽還是姥姥,所作所為全都是為了孩子。
黃磊說,在教育女兒的問題上,我們沒有紅臉白臉,我永遠跟媽媽是一致的。我跟多多說,咱們倆都得聽媽媽的。在讓女兒學彈鋼琴時,她回家練琴就嘟小嘴,媽媽說你別跟我來這套,再來一遍。這時我趕緊打開電視機,當不知道就好了。黃磊和妻子孫莉在教育女兒上是採用統一戰線的方式,女兒有問題他們就會一塊兒說,她表現好他們就一起表揚。
父母雙方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做到兩點:一是互相尊重,達成統一。人與人之間溝通需要的是平等和信任,首先是父母與孩子的尊重,你在決定為孩子辦事之前有無徵求過孩子的意見,其次是有無徵求過孩子父親的意見,夫妻倆還有和老人能否達成意見的統一就是要靠尊重,而不是誰說了算。
二是孩子在場時要儘量避免正面衝突。儘管對方教育孩子失誤,也不要輕易指責對方,特別是孩子在場時,簡單的指責只會引發彼此間的"戰爭"。因此,當孩子在場時,彼此一定要克制。少一分正面衝突,就會少一分對抗孩子教育的負面影響。事後尋找適當的機會,以建議的方式表達你的意見。避免正面衝突,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積極地尋找適當的時機和方法。不管是夫妻之間,還是和老人之間,彼此交流思想、探討問題的機會永遠是有的。對方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妥,應該在事後尋找適當的機會,用心平氣和的探討方式。
來源:湖北經視綜合北京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