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過現象看本質,
學習華為如果只看具體做法,
永遠都理解不了內核,永遠也學不會。
華為管理一脈相承幾十年,
邏輯、內核沒有變 」
第一個案例:1996年市場部大辭職
華為剛創業的幾年,主要以貿易為主。做過不少產品,通信設備只是其中一種。在朋友的推薦下,任總開始做PBX交換機的代理,產品來自於香港的一家公司。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如火如荼進行,電信產品需求旺盛,價格不菲。
然而,紅利都給了國外廠商,因為國內企業缺乏技術,很少有企業可以研發、製造電信設備,與國外廠商競爭。「七國八制」說的就是這個時代的國內電信市場,被不同國家的各種電信產品所佔領。面對國內的現狀和巨大的商機,華為從代理走向了自研的道路。初期的自研產品有的成功,有的並沒有獲得市場認可。
華為真正的爆款是C&C08數字程控交換機,這個產品一經問世,就獲得了市場高度認可,毫不誇張地說C&C08是奠定華為發展基石的產品。依靠C&C08的巨大成功,華為完成了創業初期的原始積累,到1996年,華為的銷售額已經突破了20億元,人員也從最初的幾個人擴張到了2000多人。
華為已經從「小作坊」蛻變成了中型企業。然而,這個過程也暴露了華為越來越多的管理問題,公司管理一盤散沙,諸侯割據。公司缺乏管理體系和約束機制。更嚴重的是,這些原先「打天下」的人,部分以功臣自居,不服從管理,沉溺於草莽英雄式的自由、散漫。任總非常焦慮,他曾在《北國之春》中提到,自己那時候就是「甩手掌柜」,任由各地諸侯野蠻施政。
這樣下去肯定不行,公司沒有辦法進一步做大,部分幹部無法適應未來公司發展需要。因此,任總找來了孫亞芳(後擔任華為董事長)商量,孫總提出乾脆來個市場部大辭職,對落後的幹部進行一次大整頓。這就是市場部大辭職的背景。
任正非在1995年11月份《解放思想,迎接96年市場大戰》的講話中這樣闡述:
「到今年年底前所有市場部正職幹部向公司提交述職報告,述職報告裡檢討95年的工作,提出明年工作計劃,希望在遞交述職報告的同時,也要提交辭去正職的報告,在兩份報告中公司一定會批准一份。市場部是公司先鋒隊,以後全公司每個都要採用這個模式,推廣到所有部門去。
你應該很愉快地接受新的工作。對所有的正職幹部都有這個要求,辦事處主任也可以要求你的下屬這樣做,今後對幹部的管理要有這種層層考核制。你們應有強烈的危機感,說不清楚怎樣管理辦事處,說不清楚怎樣開拓市場,這樣的人是不能做正職的。公司每年會對照述職報告檢查工作。
辦事處主任應由原來的公關型轉換為策劃型,每個辦事處要做出明年的市場總策劃,不是市場策劃部策劃好了,由辦事處來幹,一定要辦事處自己策劃,由市場策劃部給予技術性的支持和協助。下一代的辦事處主任應該要從策劃型轉向管理型。我們告訴大家,就是讓大家抓緊學習。你們一定要好好讀我的文章,我在做某件事的時候,早在一年前或半年前就埋下了伏筆,大家認真閱讀這次企業文化教育中的文件,會從中得到啟發。」
「主動辭職、重新競聘上崗」的內部整訓運動整整持續了一個月左右,孫亞芳帶領團隊的26個辦事處主任,同時向公司遞交兩份報告——一份辭職報告,一份述職報告,由公司視組織改革後的人力需要,具體決定接受每位遞交報告者的哪一份報告。在競聘考核中,大約30%的幹部被替換下來。就地下崗,擇優錄用,華為也由此開啟了大規模人力資源體系的建設。
。
第二個案例:2007年華為集體大辭職
2007 年 6 月 29 日,國家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下簡稱勞動合同法),並定於 2008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實施。其中第十四條規定滿足連續工作滿十年,連續訂立兩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時,必須籤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並規定了懲罰條款。
華為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與勞動法這條規定相衝突,特別是《華為公司基本法》第六十條規定:
「我們不搞終身僱用制,但這不等於不能終身在華為工作。我們主張自由僱用制,但不脫離中國的實際。」
企業必須合規經營,基於這個背景,任正非指示人力資源部研究如何應對。任正非當時曾在內部會議上講:「華為人年輕,可怕;年輕又有錢,更可怕;年輕有錢,再加上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華為完了!」可見當時對這一事件的重視和焦慮。
既要合法,又不能損害公司文化、制度,這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華為的應對措施內部叫做「人力資源變革」,具體舉措實際上是一次員工集體大辭職,再集體大入職。華為規定,工作滿8年的員工自願離職,選擇再入職,公司給予「N+1」的補償,本質上,是公司買斷了他們在公司工作的年限。
第三個案例:2018年降低公積金繳費比例
2018年5月11日,住建部、財政部、央行三部委發布的《關於改進住房公積金繳存機制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的通知》(以下稱通知)文件規定: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下限為5%,上限由各地區按照《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規定的程序確定,最高不得超過12%。緊接著,北京、杭州等地主管單位進行了政策跟進,也發布了相似規定。在此之前,北京等地很多企業都是按照12%的上限繳納。華為依據通知和「同地同標準」原則,將北京、上海、成都、濟南、杭州和廊坊等地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調至5%,與深圳等地繳存標準一致。
以上三個案例發生在華為不同歷史時期,第一個案例解決的是幹部能上能下、待遇可升可降的問題;第二個案例是明確地表明了公司不搞終生僱傭制及消除了工號文化(工號按順序排列,越是新員工工號越大,造成內部存在論資排輩現象);第三個案例解決的是公司不搞普惠式的高福利,待遇按貢獻分配的問題。
這三個案例雖然發生在不同時期,但華為的管理思想始終沒變過,即始終注意激發組織活力,保持組織戰鬥力,不讓組織安逸和懈怠。
第一個案例,是幹部開始安逸和懈怠了,需要管理和變革;
第二個案例華為不搞終生僱傭制,公司寧願付出更大的財務成本的本意是希望員工時刻保持清醒,不要安逸,時刻要有危機感,不要「鐵飯碗」;
第三個案例,避免普惠式的高福利,任正非很清楚部分歐洲的高福利造成了人性的懶惰,這樣的國家是沒有競爭力的,而普惠式的高福利並不能激勵員工,因為它不是按貢獻激勵,也是沒有拉開差距的激勵。
因此,企業管理的核心命題之一是如何讓組織持續保持活力: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持續經營。管理者需要有意識地、制度性地讓「水」流動起來,讓組織成員有高低、有評價、有危機、有威脅。實際上是一套逆人性本能的制度和安排,讓員工遠離懶惰、安逸和平均主義的舒適區,時刻都有危機感,因為企業本身是充滿危機的。
管理的目的是對抗人的惰性。曾國藩曾經說過:「人敗皆因懶」。莊子曰:「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對於個人來說,在機會均等的情況下,一個人能否有所作為,主要看他能否克服惰性。惰性是人的本能,是自我保護的機制,是自然規律,是天性使然。管理的目的是克服人的惰性,是對抗自然規律,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
不僅僅是以上案例,事實上,激活組織貫穿於華為管理的始終。在華為發展還不錯的時候,任正非大談《華為的冬天》是這樣;因5G技術受美國打壓,任正非表示華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好還是這樣;華為的企業文化管理、客戶為中心思想、人力資源管理、幹部管理、壓力管理、末位淘汰、自我批判、管理變革、甚至創新管理等等都是在激發組織活力、創造力和戰鬥力。
因此,我們可以講,組織激活是華為成功最大的秘密,貫穿始終!
——本文摘自彭小勇新書《華為組織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