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物者說
2020年7月,沉睡了百年的圓明園古蓮開了。十一顆古蓮的種子長埋於水中,見證了圓明園的百餘年的興衰,2017年被工作者發現,精心呵護,其中六顆成功甦醒,移植於園中荷塘,終於盛開。就這樣,圓明園因古蓮在又大大的刷了一波存在感。
圓明園可以說是文博界最能破圈的的話題了,它就像近代整個中國的縮影,輝煌的時候它是萬園之園,落魄的時候卻被付之一炬。中國人對它都有共情,所以圓明園的方方面面總會牽動人心。圓明園獸首、《四十景圖》等每一個都是大新聞。
在這些文物中有一件青銅器,它是圓明園舊藏,國家博物館為這一件文物專門舉辦過一個展覽,轟動一時,它就是虎鎣(ying,二聲)。
虎鎣是什麼?它有何特別價值?本期灶物者帶您看看這世上僅此一件的青銅器~
何為虎鎣
「鎣」這個字非常生僻,即使是學文博專業,不是專門研究青銅器的,也很少會涉獵到這個字。「鎣」在文物中,是一類青銅器的名稱。
我們來看一下虎鎣。虎鎣是一個有三隻腳的青銅器,有點像今天的茶壺,造型很優美。它肚子圓圓的,脖子挺短,肩膀挺有稜角。肩膀的一側有可以出水的嘴,另一側有一個把手,上面有龍頭,蓋子上臥著一隻老虎,看起來炯炯有神,因此這件文物以「虎」命名。虎鎣的器蓋與把手上有小環鈕,原來這兩部分應該是有鏈條相連接的,這和我們今天很多茶壺上防止蓋子丟系個繩子的做法非常相似。
初次看見這件虎鎣的時候,覺得它特別像青銅器中的盉。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盉,調味也。從皿,禾聲。」
通過這個解釋可知,盉是用來調味的,那盉是用來裝調料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盉調的不是食物的鹹淡,而是酒的濃鬱程度,所以它屬於酒器。
通過圖片可以看出,盉的肚子也是圓圓的,有三隻或者四隻腳,上面有蓋子,一邊有用來倒酒的流,和流對應的一邊有把手。盉這種形制的器物出現很早,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就有出土,不過那時的都為陶製,進入青銅時代(公元前2000年左右,和歷史上的夏朝對應)後,青銅盉開始盛行,商周時期的眾多遺址、墓葬都有青銅盉出土。
鎣和盉很像?它們到底是有什麼關係?
有學者認為「鎣」是盉的一種別稱或者方言的稱呼;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小範圍模仿盉製作的器物,根據考古類型學比對及文獻記載,鎣最遲出現在西周早期。
鎣和盉那麼像,怎麼區分?
答案就在於鎣身上的銘文。
就拿虎鎣來說,它的器蓋內有四個字,根據專家推斷這四個字應該是:「自乍(作) (供)鎣。」「乍」字是反寫的。而「共」通「供」字。
《廣雅釋詁二》:「供,進也」。
《玉篇人部》:「供,祭也」。
把這四字銘文,翻譯成讀得懂的文字,就是這是自家做的祭祀等時候使用的器物。既然要在祭祀的時候使用,又是一件酒器,那鎣這種器物要如何使用呢?
不管鎣還是盉都太像今天使用的茶壺了,所以第一反應就是拿它來倒酒,但作為記載中調節酒濃鬱程度的器物,它可裝水也可裝酒,倒在爵、斝等盛酒器中來調節酒水濃度。
這件虎鎣銅質很厚,鑄造精良,但在外底部等部位也有修補的痕跡,說明它被使用的頻率並不低。
除了造型,虎鎣的紋飾也很精美。它的肩部有捲曲夔紋,上腹部有橫S形的斜角雲紋,下腹部有弦紋,腿上有饕餮紋。
當然最引人注意的就是蓋子上的虎,和把手上的龍。
《說文解字》:「虎,百獸之君也」。
中國傳統文化中,虎是百獸之王,經常和龍並列。這件鎣既有龍紋,又有虎紋,十分難得。
現在如果要查青銅虎紋的資料,會有這樣一些關鍵詞出來:江西新幹大洋洲商墓、巴國青銅器、鄂爾多斯青銅器等。這些地方在夏商時期,都屬於中原以外的方國。
方國簡單的說就是夏商時期以部落聯盟為主要形式的國家。尤其是商朝,王幾之地並不大,採用的就是中原核心古國+周圍方國的國家管理模式,出土的很多甲骨上的記載,就證實了這點。
因為很多典型有虎紋或者單體虎形象的青銅器,都是在「方國」的地盤出土的,所以說那個年代,虎紋不是中原青銅器上紋飾的主旋律。青銅器上更多見到的是獸面紋或者夔龍紋等。
虎鎣上的臥虎,讓它的造型精美獨特,而更罕見的是鎣這種器物。鎣是盉的一種,它是特定時點、地點的產物,數量非常少,公之於眾的「鎣」全世界都沒有十件,而有虎紋的鎣更是全世界唯一一件,它的價值可見一斑。
青銅器上目前見到的最早的虎紋,是新幹大洋洲商墓出土的虎耳方鼎。在殷墟的后母戊、後母辛銅鉞上就有雙虎人頭像。
收藏虎鎣
文物學上判斷一件文物的價值,一般從: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三方面入手。三者有其一,就可以定義為文物。
虎鎣是一件歷史價值極高的文物,一方面源自於它一枝獨秀的稀缺性,另一方面是因為它的收藏史。
虎鎣和很多青銅器不一樣,它不是我們近100年通過田野考古發掘的,它很早就被出土了,作為宮廷收藏而存在。
現在很難去追溯它的現世時間,對於它最早的收藏記載就是圓明園。
對於圓明園,中國人都不陌生,它最早建於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是康熙皇帝賞賜給皇四子胤禛(雍正帝)的園子。1722年胤禛即位後,對圓明園進行擴展、修繕。自此,圓明園就成為清代皇室在北京的避暑、聽政的好去處,真正成為「萬園之園」。
通過圖片,我們可以看到這件虎鎣,除了本身以外,還有一個底座。這個底座也是一件非常精美的文物,它的名字是: 紫檀雲紋靈芝形器座。
這個底座差不多高6釐米,整體是三個「靈芝」拼成的,用紫檀木製作,上面被精雕成雲紋,三個靈芝上分別有一個窩,形狀和虎鎣的三個蹄足正好吻合,可見這個底座是清宮專門為虎鎣量身定製的。
說到靈芝,首先想到是靈芝是一種非常名貴的中藥材。是能治病續命的「仙草」,因此靈芝紋有長壽富貴、如意吉祥的寓意。我國靈芝紋使用很早,秦漢以來一直就是石刻、器物中常見的題材;明清時期,對吉祥寓意的追捧遠超前代,靈芝紋更是經常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活躍,這點在木料加工方面也有體現。
在考古發現及歷史記載中,盉經常與盤配套使用,紫檀雲紋靈芝形器座在一定程度上就等於是虎鎣的專屬「盤」,雖然和青銅盤不同,但靈芝紋和紫檀的搭配,再配上雲紋,雖是後世所做,卻沒有違和感,反而更增虎鎣的美感。
為這件器物打造獨一無二的專屬底座,可見對它的喜愛,虎鎣在圓明園的日子應該是愜意的。
但這一切隨著1860年的那場浩劫戛然而止。
雨果:「那年,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掠,一個放火。這兩個勝利者一個裝滿了口袋,另一個裝滿了錢櫃,然後勾肩搭背,眉開眼笑地回到了歐洲」。
這是法國文豪雨果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描述。園中很多精美的文物被運送回歐洲,很多文物就在現場拍賣,還有一些直接被毀。
虎鎣是不幸的,它目睹了這場文化浩劫,但相比很多完全不知去向的文物,它又多了那麼一點點幸運,它有清晰的被收藏軌跡。
拿走虎鎣的是參與了洗劫圓明園的英軍海軍上校哈利劉易斯埃文斯(Harry Lewis Evans)。
他在給家人的信中說道:「這座園林裡有隨處可見精美的青銅器和琺瑯器,但體量太大了,搬不走」(The temples were enriched with quantities of most beautiful bronzes and enamels, but were too large and heavy to be moved conveniently…)」。
但他還是拿走了一些東西,比如說琺瑯彩花瓶以及一些瓷杯(I succeeded in getting several bronzes and enamel vases)。
雖說他的信中沒有單獨提到虎鎣的名字,但可以想像,虎鎣應該是和其他一些青銅器一樣被哈利帶走,自此 「虎鎣」這件來自中國皇室的珍寶就收藏在哈利的家族中。
再鍍鎣光
2018年4月的時候,英國一個名叫《古董交易公報》(Antiques Trade Gazette)的媒體刊登一則消息,消息說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的青銅虎鎣即將在英國坎伯雷特拍賣行拍賣。經我國文物部門的核實,確認這件青銅器就是150多年前圓明園的流失文物。
我們通過多種渠道、多次聯繫英國坎伯雷特拍賣行,要求其遵守國際公約,終止對虎鎣的拍賣。
近代,除了中國,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有在戰爭中受文化遺產被損毀,文物被掠走的情況,所以在戰爭等背景下被盜走的文物的歸屬一直以來都是各國關注的焦點。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國際組織也做出一些努力,針對虎鎣等這些因戰爭流失文物的追回,我們最多依賴的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海牙公約》和《巴黎協定》。
1954年通過的《海牙公約》全稱是《關於發生武裝衝突情況時保護文化財產的公約》。
《海牙公約》:每一締約國應在敵對行為終止時,向先前被佔領領土主管當局返還處於其領土內的文化財產。
1970年通過的《巴黎協定》全稱是《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
《巴黎協定》:採取適當措施收回並歸還進口的此類文化財產,但要求國須向不知情的買主或對該財產具有合法權利者給予公平的賠償。要求收回和歸還失物必須通過外交部門進行。
這兩個文件是目前控制文物非法流轉、促使因戰爭等流失外國的文物返回最重要的國際公約。但因為公約的約束力有限,參與的國家有限,導致在實際操作時困難重重。
我們相關部門在和英國拍賣行溝通的時候就遇到了問題,他們不僅拒絕歸還文物,還繼續拍賣。在2018年4月11日,虎鎣以41萬英鎊(約合人民幣360萬)的價格被拍出,遠超出最初20萬英鎊的最高估價。
本以為虎鎣回歸無望,這次現世後要再等多年,沒想到事情很快就有了轉機。拍賣結束後17天,4月28日,國家文物局收到英國坎伯雷特拍賣行的郵件,郵件說虎鎣的境外買家希望將它無條件捐贈給中國。7個月後,11月23日,虎鎣在闊別祖國150多年後,再次回到北京,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國博為了迎接這件特殊的文物,給了它最高的禮遇——為一件文物辦了一個展覽,這個展覽叫《新時代 新命運》。
的確,一個人無法擺脫整個時代的羈絆,超然世外,一件文物就更是只能隨時代沉浮。屈辱的近代,圓明園被毀,虎鎣被掠奪;而新的時代,文化遺產得到保護,虎鎣終於回家。
灶物者再說
虎鎣,相貌似盉,全世界只此一件。它早早出土,成為清宮收藏,後入住萬園之園,但隨園子被毀,虎鎣也被別人擄去,過上了顛沛的生活。
虎鎣,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它生於青銅盛世,長在文明古國,卻親歷國家衰敗,離家150餘年,終於回歸,是新時代賦予了它新命運。
虎鎣,名如其運。現代漢語中「鎣」字是「琢磨使有光澤」的意思。3000年前,它初出熔爐,經精雕細磨,金光燦燦;現如今,它歷經歲月洗禮,再鍍鎣光!
虎鎣
參考文獻
1.王珏. 點亮「國寶」回家之路[N]. 人民日報,2018-12-20(005).
2.徐肖梅.傳統家具中的裝飾紋樣——靈芝紋[J].家具,2009(S1):72-75.
3.陶怡曦. 中原地區商周青銅器上的虎形象初步研究[D].陝西師範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