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鎣:圓明園舊藏,全世界僅此一件,國家博物館為它單獨舉辦展覽

2020-12-20 灶物者

灶物者說

2020年7月,沉睡了百年的圓明園古蓮開了。十一顆古蓮的種子長埋於水中,見證了圓明園的百餘年的興衰,2017年被工作者發現,精心呵護,其中六顆成功甦醒,移植於園中荷塘,終於盛開。就這樣,圓明園因古蓮在又大大的刷了一波存在感。

圓明園可以說是文博界最能破圈的的話題了,它就像近代整個中國的縮影,輝煌的時候它是萬園之園,落魄的時候卻被付之一炬。中國人對它都有共情,所以圓明園的方方面面總會牽動人心。圓明園獸首、《四十景圖》等每一個都是大新聞。

在這些文物中有一件青銅器,它是圓明園舊藏,國家博物館為這一件文物專門舉辦過一個展覽,轟動一時,它就是(ying,二聲)。

虎鎣是什麼?它有何特別價值?本期灶物者帶您看看這世上僅此一件的青銅器~

虎鎣

何為虎鎣

「鎣」這個字非常生僻,即使是學文博專業,不是專門研究青銅器的,也很少會涉獵到這個字。「鎣」在文物中,是一類青銅器的名稱。

我們來看一下虎鎣。虎鎣是一個有三隻腳的青銅器,有點像今天的茶壺,造型很優美。它肚子圓圓的,脖子挺短,肩膀挺有稜角。肩膀的一側有可以出水的嘴,另一側有一個把手,上面有龍頭,蓋子上臥著一隻老虎,看起來炯炯有神,因此這件文物以「虎」命名。虎鎣的器蓋與把手上有小環鈕,原來這兩部分應該是有鏈條相連接的,這和我們今天很多茶壺上防止蓋子丟系個繩子的做法非常相似。

虎鎣細節——可以連接的環兒

初次看見這件虎的時候,覺得它特別像青銅器中的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盉,調味也。從皿,禾聲。」

通過這個解釋可知,是用來調味的,那盉是用來裝調料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盉調的不是食物的鹹淡,而是酒的濃鬱程度,所以它屬於酒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西周中期盉

通過圖片可以看出,盉的肚子也是圓圓的,有三隻或者四隻腳,上面有蓋子,一邊有用來倒酒的流,和流對應的一邊有把手。盉這種形制的器物出現很早,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就有出土,不過那時的都為陶製,進入青銅時代(公元前2000年左右,和歷史上的夏朝對應)後,青銅盉開始盛行,商周時期的眾多遺址、墓葬都有青銅盉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院藏西周逨盉

和盉很像?它們到底是有什麼關係?

有學者認為「鎣」是盉的一種別稱或者方言的稱呼;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小範圍模仿盉製作的器物,根據考古類型學比對及文獻記載,鎣最遲出現在西周早期。

和盉那麼像,怎麼區分?

答案就在於身上的銘文。

就拿虎來說,它的器蓋內有四個字,根據專家推斷這四個字應該是:「自乍(作) (供)鎣。」「乍」字是反寫的。而「共」通「供」字。

虎鎣器蓋銘文

《廣雅釋詁二》:「供,進也」。

《玉篇人部》:「供,祭也」。

把這四字銘文,翻譯成讀得懂的文字,就是這是自家做的祭祀等時候使用的器物。既然要在祭祀的時候使用,又是一件酒器,那鎣這種器物要如何使用呢?

不管鎣還是盉都太像今天使用的茶壺了,所以第一反應就是拿它來倒酒,但作為記載中調節酒濃鬱程度的器物,它可裝水也可裝酒,倒在爵、斝等盛酒器中來調節酒水濃度。

這件虎鎣銅質很厚,鑄造精良,但在外底部等部位也有修補的痕跡,說明它被使用的頻率並不低。

虎鎣底部有明顯的磨損痕跡

除了造型,虎鎣的紋飾也很精美。它的肩部有捲曲夔紋,上腹部有橫S形的斜角雲紋,下腹部有弦紋,腿上有饕餮紋。

虎鎣身上的紋飾

當然最引人注意的就是蓋子上的虎,和把手上的龍。

《說文解字》:「虎,百獸之君也」。

中國傳統文化中,虎是百獸之王,經常和龍並列。這件鎣既有龍紋,又有虎紋,十分難得。

西周青銅器上的龍型把手,下面這個是虎

現在如果要查青銅虎紋的資料,會有這樣一些關鍵詞出來:江西新幹大洋洲商墓、巴國青銅器、鄂爾多斯青銅器等。這些地方在夏商時期,都屬於中原以外的方國。

方國簡單的說就是夏商時期以部落聯盟為主要形式的國家。尤其是商朝,王幾之地並不大,採用的就是中原核心古國+周圍方國的國家管理模式,出土的很多甲骨上的記載,就證實了這點。

因為很多典型有虎紋或者單體虎形象的青銅器,都是在「方國」的地盤出土的,所以說那個年代,虎紋不是中原青銅器上紋飾的主旋律。青銅器上更多見到的是獸面紋或者夔龍紋等。

虎鎣臥虎側面

虎鎣上的臥虎,讓它的造型精美獨特,而更罕見的是鎣這種器物。是盉的一種,它是特定時點、地點的產物,數量非常少,公之於眾的「鎣」全世界都沒有十件,而有虎紋的更是全世界唯一一件,它的價值可見一斑。

青銅器上目前見到的最早的虎紋,是新幹大洋洲商墓出土的虎耳方鼎。在殷墟的后母戊、後母辛銅鉞上就有雙虎人頭像。

虎耳方鼎

收藏虎鎣

文物學上判斷一件文物的價值,一般從: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三方面入手。三者有其一,就可以定義為文物。

虎鎣是一件歷史價值極高的文物,一方面源自於它一枝獨秀的稀缺性,另一方面是因為它的收藏史。

虎鎣和很多青銅器不一樣,它不是我們近100年通過田野考古發掘的,它很早就被出土了,作為宮廷收藏而存在。

現在很難去追溯它的現世時間,對於它最早的收藏記載就是圓明園。

虛擬圓明園四十景之一

對於圓明園,中國人都不陌生,它最早建於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是康熙皇帝賞賜給皇四子胤禛(雍正帝)的園子。1722年胤禛即位後,對圓明園進行擴展、修繕。自此,圓明園就成為清代皇室在北京的避暑、聽政的好去處,真正成為「萬園之園」。

通過圖片,我們可以看到這件虎鎣,除了本身以外,還有一個底座。這個底座也是一件非常精美的文物,它的名字是: 紫檀雲紋靈芝形器座。

這個底座差不多高6釐米,整體是三個「靈芝」拼成的,用紫檀木製作,上面被精雕成雲紋,三個靈芝上分別有一個窩,形狀和虎鎣的三個蹄足正好吻合,可見這個底座是清宮專門為虎鎣量身定製的。

紫檀雲紋靈芝形器座

說到靈芝,首先想到是靈芝是一種非常名貴的中藥材。是能治病續命的「仙草」,因此靈芝紋有長壽富貴、如意吉祥的寓意。我國靈芝紋使用很早,秦漢以來一直就是石刻、器物中常見的題材;明清時期,對吉祥寓意的追捧遠超前代,靈芝紋更是經常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活躍,這點在木料加工方面也有體現。

在考古發現及歷史記載中,經常與盤配套使用,紫檀雲紋靈芝形器座在一定程度上就等於是虎鎣的專屬「盤」,雖然和青銅盤不同,但靈芝紋和紫檀的搭配,再配上雲紋,雖是後世所做,卻沒有違和感,反而更增虎鎣的美感。

虎鎣蹄形足以及底座

為這件器物打造獨一無二的專屬底座,可見對它的喜愛,虎鎣在圓明園的日子應該是愜意的。

但這一切隨著1860年的那場浩劫戛然而止。

雨果:「那年,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掠,一個放火。這兩個勝利者一個裝滿了口袋,另一個裝滿了錢櫃,然後勾肩搭背,眉開眼笑地回到了歐洲」。

這是法國文豪雨果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描述。園中很多精美的文物被運送回歐洲,很多文物就在現場拍賣,還有一些直接被毀。

圓明園

虎鎣是不幸的,它目睹了這場文化浩劫,但相比很多完全不知去向的文物,它又多了那麼一點點幸運,它有清晰的被收藏軌跡。

拿走虎鎣的是參與了洗劫圓明園的英軍海軍上校哈利劉易斯埃文斯(Harry Lewis Evans)。

哈利劉易斯埃文斯

他在給家人的信中說道:「這座園林裡有隨處可見精美的青銅器和琺瑯器,但體量太大了,搬不走」(The temples were enriched with quantities of most beautiful bronzes and enamels, but were too large and heavy to be moved conveniently…)」。

但他還是拿走了一些東西,比如說琺瑯彩花瓶以及一些瓷杯(I succeeded in getting several bronzes and enamel vases)。

雖說他的信中沒有單獨提到虎鎣的名字,但可以想像,虎鎣應該是和其他一些青銅器一樣被哈利帶走自此 「虎鎣」這件來自中國皇室的珍寶就收藏在哈利的家族中

再鍍鎣光

2018年4月的時候,英國一個名叫《古董交易公報》(Antiques Trade Gazette)的媒體刊登一則消息,消息說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的青銅虎鎣即將在英國坎伯雷特拍賣行拍賣。經我國文物部門的核實,確認這件青銅器就是150多年前圓明園的流失文物。

虎鎣拍賣照片

我們通過多種渠道、多次聯繫英國坎伯雷特拍賣行,要求其遵守國際公約,終止對虎鎣的拍賣。

近代,除了中國,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有在戰爭中受文化遺產被損毀,文物被掠走的情況,所以在戰爭等背景下被盜走的文物的歸屬一直以來都是各國關注的焦點。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國際組織也做出一些努力,針對虎鎣等這些因戰爭流失文物的追回,我們最多依賴的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海牙公約》和《巴黎協定》。

1954年通過的《海牙公約》全稱是《關於發生武裝衝突情況時保護文化財產的公約》。

《海牙公約》:每一締約國應在敵對行為終止時,向先前被佔領領土主管當局返還處於其領土內的文化財產。

1970年通過的《巴黎協定》全稱是《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

《巴黎協定》:採取適當措施收回並歸還進口的此類文化財產,但要求國須向不知情的買主或對該財產具有合法權利者給予公平的賠償。要求收回和歸還失物必須通過外交部門進行。

這兩個文件是目前控制文物非法流轉、促使因戰爭等流失外國的文物返回最重要的國際公約。但因為公約的約束力有限,參與的國家有限,導致在實際操作時困難重重。

虎鎣臥虎的背面和正面

我們相關部門在和英國拍賣行溝通的時候就遇到了問題,他們不僅拒絕歸還文物,還繼續拍賣。在2018年4月11日,虎鎣以41萬英鎊(約合人民幣360萬)的價格被拍出,遠超出最初20萬英鎊的最高估價。

本以為虎鎣回歸無望,這次現世後要再等多年,沒想到事情很快就有了轉機。拍賣結束後17天,4月28日,國家文物局收到英國坎伯雷特拍賣行的郵件,郵件說虎鎣的境外買家希望將它無條件捐贈給中國。7個月後,11月23日,鎣在闊別祖國150多年後,再次回到北京,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國博為了迎接這件特殊的文物,給了它最高的禮遇——為一件文物辦了一個展覽,這個展覽叫《新時代 新命運》。

的確,一個人無法擺脫整個時代的羈絆,超然世外,一件文物就更是只能隨時代沉浮。屈辱的近代,圓明園被毀,虎鎣被掠奪;而新的時代,文化遺產得到保護,虎鎣終於回家。

虎鎣——新時代 新命運 展覽海報

灶物者再說

,相貌似盉,全世界只此一件。它早早出土,成為清宮收藏,後入住萬園之園,但隨園子被毀,虎鎣也被別人擄去,過上了顛沛的生活。

虎鎣,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它生於青銅盛世,長在文明古國,卻親歷國家衰敗,離家150餘年,終於回歸,是新時代賦予了它新命運。

虎鎣,名如其運。現代漢語中「鎣」字是「琢磨使有光澤」的意思。3000年前,它初出熔爐,經精雕細磨,金光燦燦;現如今,它歷經歲月洗禮,再鍍鎣光

虎鎣

參考文獻

1.王珏. 點亮「國寶」回家之路[N]. 人民日報,2018-12-20(005).

2.徐肖梅.傳統家具中的裝飾紋樣——靈芝紋[J].家具,2009(S1):72-75.

3.陶怡曦. 中原地區商周青銅器上的虎形象初步研究[D].陝西師範大學,2019.

相關焦點

  • 圓明園流失文物"虎鎣"回家! 文物歸家"路在何方"?
    充滿戲劇性「逆轉」的歸途  今年3月,青銅「虎鎣」的圖片出現在英國一拍賣機構的網站上,它將於4月11日被拍賣的消息,吸引了各方關注目光。  相關資料顯示,青銅「虎鎣」原為清宮皇室舊藏,1860年被英國軍官哈利·埃文斯從圓明園劫掠獲得,此後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 國家博物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看點+展品
    【展品】  圓明園牛首銅像,清代,保利藝術博物館藏  圓明園虎首銅像,清代,保利藝術博物館藏  圓明園猴首銅像,清代,保利藝術博物館藏  圓明園豬首銅像,清代,何鴻燊先生捐贈,保利藝術博物館藏  圓明園鼠首銅像,清代,弗朗索瓦•皮諾先生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圓明園兔首銅像
  • 六大看點別錯過,「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明日國家博物館啟幕
    【展品】圓明園牛首銅像,清代,保利藝術博物館藏圓明園虎首銅像,清代,保利藝術博物館藏圓明園猴首銅像,清代,保利藝術博物館藏圓明園豬首銅像,清代,何鴻燊先生捐贈,保利藝術博物館藏圓明園鼠首銅像,清代,弗朗索瓦皮諾先生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圓明園兔首銅像,清代,弗朗索瓦皮諾先生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看點2】
  • 圓明園流散的這件稀世珍寶,下周亮相國博(多圖細節)
    去年11月抵達北京的圓明園流散文物「虎鎣(yíng)」就要公開展出啦!知道君獲悉,「虎鎣:新時代新命運」展覽開幕式將於1月29日下午在國家博物館舉行。展覽是國家博物館鮮有的以單一文物為主題策劃的主題展覽,將全景式展現「虎鎣」本身的器物特點和流傳歷史。展覽分為三大單元,從器型、銘文、功能、紋飾、器座等多方面詳細介紹「虎鎣」初步研究成果,並呈現「虎鎣」從流失到回歸的歷史過程。
  • 中國國家博物館:讓好展覽深入人心
    觀眾參觀「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日前,中國國家博物館評選表彰了10項2019年度優秀展覽。實施策展人制度  提升展覽品質作為2019年國博三大文化展之一的「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是為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推出的重要展覽。展覽是國博館藏甲骨的第一次大規模展示,展品不僅包括甲骨,還同時展出與之相關的青銅器、玉器、書籍等文物。
  • 圓明園被搶青銅器「虎鎣」將在英拍賣?專家:身份存疑
    知名青銅器專家周亞對「澎湃新聞」表示,其實這一青銅器是否為「圓明園流失文物」也存在爭議,「僅憑擁有者的信件與老照片,是不足以證明的。而且信中只提到當時在圓明園中掠奪了青銅器,並非準確地說青銅器為『虎鎣』;是否為英國海軍上校哈利﹒劉易斯﹒埃文斯(Harry Lewis Evans)後來的收藏也不得而知。」
  • 國家文物局回應圓明園流失文物"青銅虎鎣"等將在英國拍賣
    虎鎣 人民網北京3月28日電 據國家文物局官方微博消息,日前,有媒體報導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The CANTERBURY AUCTION Galleries)將於4月11日拍賣「青銅虎鎣」等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
  • 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虎鎣被強拍 國家文物局:強烈譴責
    「青銅虎鎣」在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被「強行」拍賣,最終以41萬英鎊的價格成交。對此,國家文物局表示強烈譴責。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藝委會則表示將聯合中國所有文物拍賣企業永不與該拍賣行合作。   被拍「虎鎣」疑似劫掠自圓明園   英國當地時間4月11日上午10點,一件中國西周時代的「虎鎣」在英國肯特郡坎特伯雷拍賣行以41萬英鎊(約合366萬元)價格被拍出。據報導,買家並未露面,而是通過電話競拍購得。
  • 第十七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啟動
    與往屆相比,今年的博物館十大精品推介活動增加了「網上展示」環節,擴大了初評專家範圍,並對評審方式進行了改進。公告顯示,今年的推介活動原則上設精品獎10個,優勝獎10個,國際及港澳臺合作獎若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自1997年啟動以來,已持續舉辦了十六屆。
  • 中國人賣給中國人,被炒熱的圓明園獸首,專家卻說只是水龍頭?
    在任何一個朝代,這句俗語一直未曾過時,就像清朝盛世乾隆皇帝不惜千金為古董,亂世末代皇帝溥儀為盤纏不惜賣國寶。而從歷史的長流之中來看,上下五千年的文物流失影響最廣泛的,莫過於兩次,一次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另一次則是清末的溥儀時期,慘遭西方列強的掠奪與毀壞,而圓明園便是最為慘烈的案例。
  • 北京海澱:圓明園博物館今年啟動建設
    將引入4個優質中小學在北部舉辦分校  海澱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未來3年的重點任務正在研究完善,其中圓明園博物館將於今年啟動建設。其中涉及了重大文化工程的建設,包括建設圓明園博物館,促進圓明園流失文物回歸;開展圓明園大宮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全面提升圓明園遺址公園展示水平;建設三山五園藝術中心(海澱博物館新館);打造309天主堂為公共文化新空間。記者昨日了解到,海澱區今年將啟動建設圓明園博物館。  圓明園博物館將全面提升圓明園正覺寺安防系統和展陳設施。
  • 2020北京國家博物館9月展覽匯總(時間+地點)
    ➤展覽:重山和暢——苗重安繪畫展  時間:2020.8.4開展  地點:國家博物館 北1、北2展廳  本次展覽所展出的百餘件苗重安先生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就是試圖在深入觀照作品的基礎上,探討它和傳統的關係,和時代的關係,和環境的關係,以及畫家精神世界的關係。
  • 2020國慶北京國家博物館展覽有哪些(時間+地點)
    3、重山和暢——苗重安繪畫展  時間:2020.8.4開展  地點:國家博物館 北1、北2展廳  本次展覽所展出的百餘件苗重安先生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就是試圖在深入觀照作品的基礎上,探討它和傳統的關係,和時代的關係,和環境的關係,以及畫家精神世界的關係。
  • 蘇州博物館:一流建築舉辦一流展覽
    「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建築與毗鄰的拙政園、獅子林等古典園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錯落堆疊的幾何形狀又為它增添了幾分現代氣息。蘇州博物館成立於1960年,館址位於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王府遺址。2006年10月,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新館建成開放。「一流的建築舉辦一流的展覽,提供一流的服務」,秉承這樣的理念,蘇博在收藏、陳列、社會教育等方面不斷突破創新。
  • 前首相:「如果歸還文物,大英博物館就空了……」
    loot /lut/ :搶劫大英博物館展出的埃爾金大理石雕塑 圖源:衛報大英博物館展出的羅塞塔石碑 圖源:大英博物館根據官方數據,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館藏數量位列西方博物館之首,達到23000件,其中包括河北易縣遼代三彩羅漢像、《女史箴圖》摹本等珍品。這些文物的來源,是中國文物流失史上永遠也抹不去的傷痛。
  • 王世襄舊藏:從芳嘉園到上海博物館
    其中有79件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由香港實業家莊貴侖出資購得後捐贈的;另有一件黃花梨小馬扎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由王世襄託人帶到上海捐給上海博物館的。因了這批王世襄舊藏的明清家具補充入館,使得上海博物館成為當時國內唯一一家闢有專館陳列古典家具的國家級博物館。
  • 國家博物館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展覽亮點及重要展品
    40餘件孔子文化題材美術作品,是國家博物館第一次系統展示孔子思想形成、發展以及傳承的歷史,力圖為觀眾和研究者講述孔子文化的思想脈絡與深遠影響力。  孔子文化展展覽亮點:  1、第一次舉辦以孔子文化為內容的展覽  本次展覽是國家博物館第一次舉辦以孔子文化為內容的展覽。展覽以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為基礎,同時商借孔子博物館、山東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等單位的文物以及多位藝術家的作品。
  • 2019十一國慶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覽有哪些?
    70周年,經陝西省文物局與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共同商議,以周、秦、漢、唐歷朝精品文物為基礎(兼及唐以前其他歷史時期,在精選的300餘件展品中,一級文物達189組件)舉辦「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日獻禮。
  • 英專家:大英博物館應開放「掃貨」,讓各國領回國寶
    「大家卻對這種做法相當寬容——偷盜文物,拿來換錢,再用它支付侵略戰爭的開銷。這就是明目張胆的盜竊行徑。」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原為圓明園海晏堂外噴水池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間的紅銅鑄像,由義大利教士郎世寧設計。每隔兩小時,十二獸首便會輪流噴水報時。正午十二時,十二獸首一齊噴水,場面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