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的「理解」,指望孩子「互相理解」,純粹是胡來

2020-12-09 騰訊網

文\欣兒媽

編輯\欣兒媽

每個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難免會遇上孩子不寫作業,不聽話,耍脾氣的時候,這個時候許多家長會選擇理解孩子只是心情不好,讓孩子玩會兒在寫作業,但是指望著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孩子不一定會理解,我們應該分析原因,然後對症下藥。

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寫作業?

學校老師管不住

這是我國非常普遍的一種教育現象,對於孩子不寫作業,老師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老師們站在輿論的風口,碰上孩子不聽話也只能通過叫家長來解決,最多讓孩子罰站著上課,偶爾打個手板心都生怕打重了孩子回家告訴家長,老師體罰學生。如此一來學生也便有了依仗,他們認為老師的懲罰對於自己來說沒什麼用,做不做也沒有關係,就直接不做作業了。

家裡人寵壞孩子

孩子為什麼會有恃無恐?那無非就是因為他就算不寫作業,老師也不敢做出什麼重的懲罰,家長寵著自己更是隨著自己的性子來。我們都知道學習都是非常辛苦的,所謂的學習使我快樂,那不過是網絡上所謂的雞湯罷了,再快樂的學習該寫的卷子該練的習題也不會少,沒有哪個孩子成天面對著這些枯燥乏味的習題考卷的時候不會感到煩躁。

家長缺乏威嚴

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的「理解」,指望孩子「互相理解」,純粹是胡來,曾經欣媽也嘗試過這樣的「理解教育」,在半個月內的收效甚好,孩子也願意聽,願意在玩耍過後自覺寫作業,但是時間長了孩子就愈發的「放肆」,他們前段時間所謂的聽話仿佛就是在試探家長的態度一般

家中父母如果不是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的搭配的話,缺乏了一個有威嚴的家長管這個孩子,或者說這個唱黑臉的家長長期缺乏孩子的教育,便會讓孩子養成不做作業的壞習慣,因為沒有人能夠管教的住他們,他們有恃無恐。

得出結論

無論是上面的哪種原因,追根究底就是因為缺少了一個讓孩子「敬畏」的具有威嚴的人,當然這個人可以是爸爸媽媽, 也可以是爺爺奶奶,只要能夠鎮壓的住孩子,讓孩子認真聽話即可。那麼當孩子已經養成了這樣的壞習慣時,家長們又該如何妥善處理孩子不做作業的問題呢?

家長們可以這樣做

了解孩子

1.孩子是不想做還是不會做?

如果孩子不想做的話,家長們可以和孩子交流,知道孩子為什麼不想做在作出如何處置的決定。如果是不會做,那麼家長就應該讓孩子先把會做的題做完,不會做的題目家長也不要責怪孩子,家長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查詢題目的做法,和孩子一起做題。

對孩子做作業的時間做一個記錄

在了解孩子完成作業需要多久時間後,給孩子的作業都定好完成時間,以免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一心二用,開小差

3.了解孩子的性格

如果孩子是一個急性子,那麼他就很容易心急的隨意應付作業後可以有時間玩,家長們就可以看和孩子,讓孩子體會一下到底是做作業沒有後顧之憂地玩來的開心,還是擔心受怕著隨時被家長發現作業是應付了事地玩開心。

建立家庭威望

先禮後兵、以理服人

家長在孩子做錯事情的事情大可以不必一經發現就動手打罵孩子,可以先和孩子講道理,讓孩子自己去彌補自己所做的錯事,如果孩子不聽,在採用家長自己的手段建立威望,讓孩子知道一家之主並不是他。

2.建立威望的家長也要說到做到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明示出一個獎懲表,家長要想讓孩子信服你的大前提一定就是說道說道,該給的獎勵一定不能吝嗇,該懲罰的時候也一定不能手軟,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事情和作對事情都是有獎勵和懲罰的。

讓孩子知道自己這個年紀該做什麼

每個人都有每個年齡段該做的事情。家長們的職責便是好好工作賺錢養家,孩子們的首要任務自然 就是努力學習,如果孩子哪一天不想學習了,或者出現了厭學的心理,家長們可以讓孩子去工廠做做暑假工體驗一下錢到底好不好賺。

欣媽說

教育孩子一定不能一味的「理解」,指望孩子「互相理解」。孩子終究是孩子,他們的心智尚未成熟,家長講的許多道理孩子他們根本無法理解透徹,那麼就更別說認真遵循結帳的道理了,家長該嚴厲的時候還要要嚴厲一點,才能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我是欣兒媽,一個立志為大家帶來育兒好文章的寶媽,喜歡我的話就關注我,幫忙點讚轉發文章支持我吧!

(本文內容皆是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家庭教育論壇丨第008期:最深的愛是理解
    容桂小學班主任工作室在楊柳春校長的指導下,開展了系列家庭教育論壇,不斷挖掘家庭教育在兒童成長中的原生性作用。工作室的成員們以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家庭教育案例為切入點,結合工作實際,探討問題產生的根源,並試圖尋求科學可行的解決辦法,以便家長們在家庭教育中不斷優化教育內容和方法,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為孩子們提供健康、快樂、科學的發展空間。
  • 愛不是一味地索取,感情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錢是理解
    在感情生活中,很多人覺得愛情就一定要一味地索取,將對方全部掏空,但其實並不是。在很多人看來愛情並不是這樣子的,其實愛情是偉大的,我們在對待愛情的時候,要用我們的真心去對待,因為我們每個人在愛情裡並不是弱者,而恰恰女生則成為了愛情裡面的弱者,之所以女性是弱者,是因為女生往往很容易受到感情的傷害。
  • 「指望每個人都理解你,你該有多普通....」
    在這種狀態下,老闆與員工對話,指望對方能夠理解自己,其實是有點困難的。 畢竟人與人的認知差距,才是最大的理解鴻溝。工作當中,很多時候的不被理解,並不是真的對方不理解你,而是你們的利益存在衝突。他不可能按照你的方案去做事,自然就表現的無法理解你。
  • 一味地遷就老婆,而她卻從來不理解,你會離婚嗎?
    遷就Q:一味地遷就老婆,而她卻從來不理解,你會離婚嗎?A:其實呢,男人遷就女人也是特別尋常的事情。女人是這樣的,非要得到某種肯定才會罷休。但,如果她不愛你、又何必無理取鬧呢。關鍵是,女人又未必能夠理解你。男人與女人,看待問題從來都不是一個方向的。俗話說得好,這就是男女有別啊。她說的,你聽不懂。你的意思,她又不明白。這樣下去,的確會讓你越來越鬱悶、也越來越沒有耐心。可,因為這個就離婚嗎?愛不等於理解。理解一個人不等於愛一個人,愛你也未必真的能夠理解你。還是互相體諒、互相遷就會比較好。一方對另一方無條件的全部付出,這樣的感情天平也會失衡的。
  • 家庭教育的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孩子
    用孩子能夠理解的具體化語言進行溝通,儘量避免用抽象的語言表述,這樣更能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雙向有效的溝通。、包括哪些部件、部件有哪些功能、飛行員如何操控等等,孩子就更能理解目標和具體學習二者之間的關聯並做選擇。
  • 家庭教育缺失的普遍性源自對「窮養兒富養女」這句話的錯誤理解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似乎都似有意無意的延續,但是很可惜,經過我的調查了解發現,多數家長實際上並不懂這句話的意義,而僅僅是從字面去理解,最終的教育成果發生了嚴重的偏差。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但怕就怕凡是從字的表面去理解,諸如「上下同欲」、「難得糊塗」等話語人們普遍都理解錯誤,再不然就是只聽半句就信以為真比如「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
  • 理解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知道他們所思所想,是家庭教育的關鍵
    文/康衛軍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除了正常的學校教授外,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談到家庭教育,除了少數成功案例外,大部分父母或多或少都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焦慮,這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性問題。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父母眼中的問題孩子,在別人眼裡往往變成是一個有個性、有特點、有主見的聰明孩子。這也說明當事者迷旁觀者清這個亙古不變的真理。且不說教育體制是否順應社會發展,人與人之間千差萬別這是事實,想用一個標準批量輸出優質人才,看似不合理,卻能使效益最大化。
  • 感情不是一味索取,而是適當的理解和幫助,才能讓愛情更長久
    在感情生活中,很多人在談戀愛的時候,往往都會全心地去付出,將自己的所有奉獻給對方,但實際上這樣做是完全不對的,因為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在我們剛剛戀愛的時候有些事情一定要分清楚。很多人說分手了,就是朋友或者什麼路人,但對有些人而言分手了就是仇人,所以我們在戀愛的時候一定要把一些問題搞清楚,免得在分手之後徒增煩惱,作為一些年輕男女而言,最應該知道的就是感情中要懂得互相理解和互相包容並且不能猜忌,心裡有什麼話要互相溝通,在感情中溝通是能夠解決幾乎所有問題的。
  • 孩子追星,家長不妨「移情式理解」
    孩子追星,有自己愛好的明星人物,有自己的偶像崇拜,很正常。很多家長過去也曾經是追星一族,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家長怎樣對待孩子的追星,避免因為擔心影響學習而一味地反對,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產生家庭矛盾,這是一門學問。陶行知說:「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既然孩子追星屬於正常行為,作為家長不妨先理解,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愛因斯坦可以成為偶像,易烊千璽也可以為孩子們所熱愛。
  • 華人家庭隔代教養甘苦同在 各盡其責互相理解
    「老人照看孩子可以減輕兒女的負擔,老人有時間、耐心和愛心去陪伴小孩,可以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相關教育人士說。  住在紐約的趙女士的女兒二十幾歲,在女兒小時候,也曾有一段時間,交給祖母帶。「老人家的人生經歷更豐富,有很多東西反而是我們當父母的人很難教會孩子們的。」她認為,隔代教養作為一個過渡階段,並不一定是壞事。孩子小時候需要很細心周到的照顧,這些是老一輩人擅長的。
  • 《囧媽》:愛不是一味地索取,愛是理解和包容
    我想這就是我們應該發現的美,愛不是一味地索取,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人,不因為因為另一個心中的期待而刻意朝著那個方向去生活,即使那個人是最愛你的人,回報愛的最好方式應該是有自己的方向。愛是更多的寬容和理解。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要嘗試著理解對方,然後包容對方。也許這是對《囧媽》最好的解讀。
  • 您怎樣理解家庭教育?
    「您怎樣理解家庭教育?在疫情期間,家庭教育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這個問題在公眾號提出之後,我們徵集到了不少讀者的觀點。這也可以視作是網絡時代的眾包答案(Outsourced Answer)吧。@貓家庭教育屬於人生的第一堂教育課,也可以理解為人生課程,看了《人生第一次》紀錄片,感悟很多,一個人的成長來源於家庭環境,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是不一樣的,雖然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也能讓其更好的成長,但是覺得家庭教育才是教育之本。
  • 彼此互相溝通跟理解,這樣才是最重要的
    痛心的是一條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沒了,無奈的是現如今的不少家庭都存在這樣缺乏溝通與理解,只知道孩子犯了錯誤,就直接打罵,於是造成孩子內心的傷害,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就會出現問題,甚至走上絕路。我想這樣的結局根本也不是父母想要的,站在父母的立場上,他們無非就是想讓孩子能夠爭氣點,能夠好好讀書,成為他們的驕傲。
  • 作為家長,如何正確接納孩子的情緒?你的理解對孩子很重要
    歡迎關注樹屋的時光,樹屋的時光可以幫助你了解與孩子的溝通以及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的實際問題。本文篇約1100字,閱讀時長約3分鐘。儘管孩子年齡還不大,但是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做一件事情失敗時會覺得沮喪,跟好朋友吵架了也會覺得很悲傷,自己獨立做了一件事時也會很有成就感很興奮……當孩子出現這些好的和不好的情緒時,作為家長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關注、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只會一味否定孩子的情緒。但是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等於贊同孩子的哭鬧。
  • 家庭教育中,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今日國人在家庭教育與親子成長過程中前所未有的重視閱讀。我不清楚大部分家長是否有閱讀習慣,但孩子的童話書肯定都買了不少。當孩子步入學校1-2年級時,都是簡單直白,甚至說沒有太多修辭的短課文。利於孩子簡單理解。從三年開始,很多課文修辭和描繪略顯隱晦不在直白易懂了。
  • 和孩子有溝通障礙,互相不能理解?當心是語言發育遲緩
    然而,就在應該是孩子語言最密集、說話興趣最濃厚的3歲時,孩子和父母卻出現了溝通障礙,誰也不理解對方的話,並時常出現家長責罵、孩子哭鬧的不愉快景象。孩子這是怎麼了?難道真的只是想法和立場不同導致的無法互相理解?
  • 一味的包容和理解別人 會漸漸失去自我
    ,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有人說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也有人說那些一味讓你換位思考的人,他自己就沒有學會換位思考。突然之間我發現糾結的問題對錯其實本身就沒有答案。
  • 家庭教育:理解孩子的6個原則
    懲罰就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使用縱容法的會說:「愛會幫助我們做到一切,愛能使你自己選擇正確的規則。」這兩種教育方式會破壞孩子的自我價值觀,還會影響他們智力的發展。它們會帶走孩子的尊嚴和獨立。公正地看看中國的日常情況,情況似乎不該是這樣的。在中國,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即大人有嚴懲孩子的強烈傾向。也就是說,家長會出於愛而懲罰孩子,因為他們堅信這是教育愛子的最好方法。
  • 不是年輕人不講武德,而是這世界變化太快,父母應該學會理解孩子
    正如馬保國老師不理解「年輕人」的凌厲直拳,如今的年輕人也很難理解中國傳統武術的寓意和精髓。其實很多時候,不是「中國武術」不能打,而是能吃苦練拳的中國人越來越少了。就像父母不理解孩子寧願玩手機、打遊戲也不願意去讀書學習,現在的孩子也很難理解自己的父母,為什麼整天喊累,卻不願意主動花費時間和精力學習知識技能;為什麼整天哭窮,卻不願意積極去考職稱、考學歷;為什麼整天都說自己在陪伴孩子,實際上只是監督、引誘和逼迫孩子學習,自己卻始終躺在沙發、睡在床上,忙著玩手機、看視頻。
  • 家庭教育中,理解理解孩子吧,行為問題的背後,藏著孩子的需求!
    每當看到孩子犯錯,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是這孩子怎麼這麼頑皮,就會非常生氣,對孩子吼一嗓子,想下注他,但結果往往不盡人意。類似情況會再次出現,而且孩子們的小腦袋,聰明的很會變出更多新花樣,實際上行為問題的背後,是孩子們沒有獲得足夠的價值感和歸屬感。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價值感就是我對別人有用歸屬感,就是有人愛,我有人理解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