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理解理解孩子吧,行為問題的背後,藏著孩子的需求!

2020-12-12 不凡人生觀

我們從家長自身角度作了反思,認識到人與人之間不同孩子與孩子之間不同管教孩子要放平心態,不要是追求快,同時我們也一起區分了懲罰攻擊與挫折之間的區別,最後以愛為基礎,建立正面管教新模式,這一起我們來探尋一下孩子行為問題的背後到底藏著什麼。

每當看到孩子犯錯,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是這孩子怎麼這麼頑皮,就會非常生氣,對孩子吼一嗓子,想下注他,但結果往往不盡人意。類似情況會再次出現,而且孩子們的小腦袋,聰明的很會變出更多新花樣,實際上行為問題的背後,是孩子們沒有獲得足夠的價值感和歸屬感。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價值感就是我對別人有用歸屬感,就是有人愛,我有人理解我的感受。家長們需要反思自己在以往和孩子的相處中是不是忽略了他們的需求。

正面管教這本書總結了多種花樣背後的孩子四種錯誤心態

第一種就是我們熟知的尋求過度關注。什麼意思呢?就是孩子要感覺到媽媽在乎我,我就不斷的刷存在感。我要得到特殊照顧,大家得圍著我團團轉。比如孩子在你打電話或和其他人聊天時頻繁打岔,這個時候,你可能會說他,哄勸他或者支開他而孩子的反應,經常是暫停一會兒,很快又回來了,或者換了一種方式來打擾你, 那應該怎麼辦呢?

正確的方法是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然後理解到孩子的真實需求,回到打電話的例子,你可以讓他看著牆上的中幫媽媽紀實奔走的快的指針轉三圈的時候,告訴媽媽這樣,一方面孩子得到了你的關注。另一方面,他的注意力被轉移了,等你電話打完了,再看到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是想讓你陪陪他還是什麼別的需求?

第二種是尋求權利,什麼意思呢? 這類孩子覺得只有自己說了算,才有歸屬感。比如說孩子和你頂撞,不服從,你也就馬上說他,有的家長是好好好,我給你買玩具,又有的家長是我先答應你但心想看我怎麼收拾你,而孩子的反應呢?經常是變本加厲,有時候是表面屈從,你而內心不服,有的是看到家長生氣,覺得自己贏了,有的甚至是消極對抗。

事實上,如果你在孩子小的時候,把工作做好了的話,家裡邊就不會發生權力爭奪的問題。比如父母平時不強迫,孩子與孩子發生矛盾,先撤離衝突,冷靜下來,做決策的時候,會詢問孩子的意見,並真的考慮。他的意見,但是最後做決定的人一定是父母。他父母做了決定孩子是不會輕易的挑戰,因為孩子充分的相信父母。

第三種是報復,這類孩子覺得受到傷害,就要以牙還牙,反正自己沒人愛他可能之前收到過冷落,所以想要用報復的手段,讓你也感受到相同的感覺。常見的表現,有這麼幾種,比如孩子說我討厭你或者摔碗等等。

遇到這種情況,你應該先控制情緒,冷靜下來,和他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心裡不舒服,很委屈,表示你理解和同情孩子的感受。同時引導鼓勵他自己處理後果,比如問問他那你現在覺得應該怎麼做呢?不激化矛盾,直面問題,本身好好溝通,事情才能真正解決。

第四種是自暴自棄,這個時候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覺得努力已經意義不大,乾脆放棄也不願意別人來幫他。

比如孩子上課,故意不聽講,就算你說他,他也沒反應一幅,反正我不會你說我,我也不會的樣子,你費盡心思,又是找老師補課,又是請孩子同學幫忙而孩子會表現得更加退避,毫無進步。這時候你先得好好反思自己之前是不是對孩子太苛刻了,要求太高了,是不是特別愛打擊孩子,然後和孩子好好聊聊吧,心結解開有技巧的,給孩子信任和鼓勵具體來說,爸爸媽媽先降低自己的。期待從孩子能夠做到的事情開始去鼓勵他慢慢建立他的自信。

各位家長們,我們現在知道孩子的四種表現了,但切記孩子們是不知道的,他們的年齡理解能力道德發展程度,使得他們意識不到自己的不當行為,不能完全領會大人的要求,也不能夠完全的表達他們的想法。當家長了解了行為背後的原因孩子的需求,你就有可能用正面管教的方式引導孩子的行為。

例如在幼兒園有個孩子,總是在排隊的時候吵鬧,並且走出隊伍,我就想引導他改正我直接把他帶到了教室,問他,你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回答說,我覺得好玩,我就發現,其實這麼小的孩子,他確實意識不到這麼做是有問題的。他就是覺得好玩而已,但我們理解了這一點的時候,就會思考別的辦法。比如排隊的時候,讓大家假扮成小貓,看那隻小貓,可以走路更輕,更安靜,這樣就能夠讓孩子在我的情景之下解決問題了。

相關焦點

  • 讀懂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
    想要做到這一點,就意味著作為家長的我們要有足夠的思考力——不僅關注孩子如何幫助孩子成長,還要關注如何讓自己通過不斷的覺察和思考收穫成長。那麼我們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力呢,那就要看看朱芳宜的這本《讀懂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
  • 和孩子講紀律教育,不僅是處理問題行為,還要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
    如果我們不理解孩子的話,你會以為這個孩子不懂事或是太搗蛋了。但其實在孩子的認知裡,他以為給花澆了水,花會長出來,頭髮也應該是這樣長出來的。孩子是不知道這些背後的原因。所以,孩子和我們成年人一樣,如果我們幫助孩子理解了事情背後的原因,那麼,我們讓孩子去做某些事情,是會更容易的。
  • 家庭教育的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孩子
    如關於學習目的的問題,有很多家長往往用成人的抽象語言與小孩溝通和教育小孩,如你要好好學習,將來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學,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有一份好的收入等等,你想想這樣成人化的抽象語言孩子能理解多少,而且這樣的溝通也相當於大人替孩子做了決策;如果我們能從孩子具體的興趣入手來談學習,比如孩子喜歡飛機,想成為飛機設計師/工程師或飛行員,我們就可以把與飛機直接相關的學習內容告訴孩子,如外形為什麼要如此設計、飛行的原理
  • 父母必須知道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
    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是有需求的。作為父母要學會觀察孩子的行為,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點,那麼教育就會變得很簡單。父母的第一要務就是要學會觀察。我們只有潛心的觀察,才能從活動中解讀孩子背後的行為和意義,這樣才能在必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支持,從而讓我們的孩子發展的更好。
  • 理解孩子行為意圖,正確合理去應對
    作為父母你是否真正知孩子想要表達什麼?這些行為給父母又傳遞了什麼真實的信息?如果父母能真正明白行為的功能,換句話說,能真正理解孩子想通過行為告訴我們什麼。這樣根據這些原因在我們與孩子相處時,教育孩子時就能通過正確的指導,建立孩子良好的行為。
  • 關於孩子哭鬧背後的需求,家長需要了解行為背後的行為動機
    嗨大家好我是潘宇軒的媽媽齊知予,這期咱們通過兒童行為心理學來給各位父母解答關於兒童行為心理背後的行為動機。我相信很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很多孩子的問題,讓我們作為父母的感到困惑這裡家長要知道孩子的世界和我們成人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也就是孩子的行為動機和成年人相比會更加的簡單,從而行為心理也是不一樣的,這裡我們要從孩子的行為動機背後找到隱藏的心理是什麼,才能解決問題的關鍵。
  • 挑食、常夜醒、喜歡哭鬧,原來孩子"問題行為"背後藏著這樣的真相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是不是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孩子吃飯挑食、夜醒頻繁、喜歡哭鬧等等,讓人心煩到崩潰。但在美國兒科醫生克勞迪婭•M.戈爾德博士看來,這所有&34;的背後,都隱藏著孩子不被理解的感受。因此,克勞迪婭建議,當孩子發出各種信號時,父母不要盲目地給孩子貼標籤,而是要認真對待,並保持冷靜的去耐心傾聽,挖掘出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含義。當父母了解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成長需求,並能夠及時給予幫助,這些&34;的行為就會漸漸消失,&34;也會慢慢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
  • 家庭教育中:理解真的值得萬歲
    但要做到真正的理解,卻也並不是那麼想當然的。真正的理解包括兩層含義:1、理解自己,理解我們自己生氣、暴躁的真實原因。2、理解孩子的行為,理解孩子的心理!之前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問題,十歲的孩子吃飯吃到一半,好端端的就不吃了,家長很生氣,該怎麼辦?就以這個為例子來解讀一下,如何做到真正的理解。家長在決定怎麼辦之前,需要先搞清楚自己的心理狀態,孩子飯沒吃完,家長有些不高興,甚至生氣,這背後到底生的是什麼氣?是覺得孩子剩飯,浪費食物不好,所以生氣?
  • 孩子最讓人頭疼的問題,其最根本的就是你不理解孩子
    >孩子任性哭鬧、吃飯困難、睡眠問題、拖延磨蹭、分離焦慮、公共場合禮儀、抗挫力、以及孩子打人、被打的問題。這幾個問題可以說是我們家長遇到最多的難題了,如果掌握一些科學育兒方法,其實育兒可以變得輕鬆很多。這些問題可以說每個家庭孩子教育中是經常出現的,都有著不同的原因,而且具體體現在每一個孩子,每一件事上都有一定的千差萬別,但是究其背後原因,它們也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 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的「理解」,指望孩子「互相理解」,純粹是胡來
    文\欣兒媽 編輯\欣兒媽 每個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難免會遇上孩子不寫作業,不聽話,耍脾氣的時候,這個時候許多家長會選擇理解孩子只是心情不好,讓孩子玩會兒在寫作業,但是指望著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孩子不一定會理解,我們應該分析原因,然後對症下藥。
  • 家裡孩子總是讓「抱抱」,可能暗藏著這幾種需求,別不理解他
    導讀:家裡孩子總是讓「抱抱」,可能暗藏著這幾種需求,別不理解他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家裡孩子總是讓「抱抱」,可能暗藏著這幾種需求,別不理解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家庭教育:理解孩子的6個原則
    也許今天的孩子沒有過去的孩子那麼明智,但他們的確要聰明得多,機靈得多。父母的問題在於,他們正面臨著一個他們無法自如應對的難題,因為他們缺少這方面的訓練。他們的責任是饒有興趣地去探索如何面對這一從未經歷過的全新問題。也就是說,他們要富於創新,要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他們就不必重複他們在孩提時代的經歷了。
  • 萌新奶爸育兒經:學會理解孩子的不良行為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提出幾個問題請奶爸奶媽們看看是否出現過。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否有過這樣一些行為(尤其是孩子2歲以後):經常會用這樣的句子——寶貝,你XXXX,爸爸媽媽就給你XXXXX,你如果不XXXX,我就不XXXX……。父母應該都能看懂是什麼樣子的句子,內容太廣泛,只說一個樣例。這些句子就是常常用來為了讓孩子乖巧地完成某項(吃穿睡等)行為的常用句。
  • 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溝通
    文/父母總以為很了解孩子,認為給孩子安排的東西都是最好的。這個只是父母自己以為的那樣,對孩子來說,安排的一切並不都是好的。有時候,父母想幫孩子解決問題,不僅解決不了,還導致孩子變本加厲的瞎搞,越發不可收拾。這種情況應該是父母的方法用錯了,沒有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沒有對症下藥,所以就沒有藥到病除。
  • 理解孩子的語言
    《理解孩子的語言》第1 2章主要講了哪些內容?第1章主要講述了成熟的心智是什麼,是一種可以解決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能力。那如何擁有成熟的心智呢?從養育孩子的角度來說,就是我們要重視父母行為所傳達給孩子的信息,對孩子的教育重要性。要尊重尊重孩子的感受,給孩子體驗自我的機會,讓孩子走在一條真正屬於自己的道路上來感知自我,完善自我。
  • 理解和傾聽孩子,別和孩子較勁,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孩子行為和問題
    家庭教育從傾聽開始,理解和傾聽是最大的心理支持。如何來表達自己的理解傾聽和理解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從三歲開始,我們就可以和孩子討論情緒,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時,我們應該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孩子的情緒上,只有先處理好孩子的情緒,才能處理好孩子的行為,同時要感受和承認孩子的感受,並且幫助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當父母有了情緒怎麼辦?同樣先把自己情緒處理好,再去處理問題,不可混為一談。
  • 「你們都不理解我」,娃失控背後的情緒需求,為何總是被父母忽略
    文案/熊二編輯/御姐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對孩子背後情緒需求的不理解,是他們感情生活中痛苦的最大來源。在孩子和父母的相處情況下,很容易就出現這樣的情況:父母很難對孩子做到理解,孩子也不願意去理解父母,誰也不願意低頭,雙方互相干瞪眼。其實娃在&34;,這種失控背後的情緒需求總是被父母忽略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缺少了共情的能力。
  • 【家庭教育雲課堂】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四個密碼,您知道嗎?
    懷柔區婦聯家庭教育課堂來嘍快來一起繼續學習吧孩子所有的「不良行為」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呢快來一起解鎖一下吧~第二部分·第五期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四個密碼授課人:北京市東城區家庭教育文化推廣中心
  • 為啥孩子看到「挖掘機」就挪不動步?可笑行為背後,藏著大道理
    孩子的成長中,有很多令家長們覺得哭笑不得,甚至是匪夷所思的「小趣味」,思想成熟的大人們,自然也無法理解孩子們奇怪的興趣點,於是孩子們的行為就成了大人眼裡的「反常」。為啥孩子看到「挖掘機」就挪不動步?可笑行為背後,藏著大道理1)滿足了孩子對於機械的好奇顯然從大人的角度出發,是很難理解孩子的好奇的,所以孩子們的好奇心難免會讓大人們感到詫異。
  • 家庭教育論壇丨第008期:最深的愛是理解
    容桂小學班主任工作室在楊柳春校長的指導下,開展了系列家庭教育論壇,不斷挖掘家庭教育在兒童成長中的原生性作用。工作室的成員們以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家庭教育案例為切入點,結合工作實際,探討問題產生的根源,並試圖尋求科學可行的解決辦法,以便家長們在家庭教育中不斷優化教育內容和方法,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為孩子們提供健康、快樂、科學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