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家長自身角度作了反思,認識到人與人之間不同孩子與孩子之間不同管教孩子要放平心態,不要是追求快,同時我們也一起區分了懲罰攻擊與挫折之間的區別,最後以愛為基礎,建立正面管教新模式,這一起我們來探尋一下孩子行為問題的背後到底藏著什麼。
每當看到孩子犯錯,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是這孩子怎麼這麼頑皮,就會非常生氣,對孩子吼一嗓子,想下注他,但結果往往不盡人意。類似情況會再次出現,而且孩子們的小腦袋,聰明的很會變出更多新花樣,實際上行為問題的背後,是孩子們沒有獲得足夠的價值感和歸屬感。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價值感就是我對別人有用歸屬感,就是有人愛,我有人理解我的感受。家長們需要反思自己在以往和孩子的相處中是不是忽略了他們的需求。
正面管教這本書總結了多種花樣背後的孩子四種錯誤心態
第一種就是我們熟知的尋求過度關注。什麼意思呢?就是孩子要感覺到媽媽在乎我,我就不斷的刷存在感。我要得到特殊照顧,大家得圍著我團團轉。比如孩子在你打電話或和其他人聊天時頻繁打岔,這個時候,你可能會說他,哄勸他或者支開他而孩子的反應,經常是暫停一會兒,很快又回來了,或者換了一種方式來打擾你, 那應該怎麼辦呢?
正確的方法是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然後理解到孩子的真實需求,回到打電話的例子,你可以讓他看著牆上的中幫媽媽紀實奔走的快的指針轉三圈的時候,告訴媽媽這樣,一方面孩子得到了你的關注。另一方面,他的注意力被轉移了,等你電話打完了,再看到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是想讓你陪陪他還是什麼別的需求?
第二種是尋求權利,什麼意思呢? 這類孩子覺得只有自己說了算,才有歸屬感。比如說孩子和你頂撞,不服從,你也就馬上說他,有的家長是好好好,我給你買玩具,又有的家長是我先答應你但心想看我怎麼收拾你,而孩子的反應呢?經常是變本加厲,有時候是表面屈從,你而內心不服,有的是看到家長生氣,覺得自己贏了,有的甚至是消極對抗。
事實上,如果你在孩子小的時候,把工作做好了的話,家裡邊就不會發生權力爭奪的問題。比如父母平時不強迫,孩子與孩子發生矛盾,先撤離衝突,冷靜下來,做決策的時候,會詢問孩子的意見,並真的考慮。他的意見,但是最後做決定的人一定是父母。他父母做了決定孩子是不會輕易的挑戰,因為孩子充分的相信父母。
第三種是報復,這類孩子覺得受到傷害,就要以牙還牙,反正自己沒人愛他可能之前收到過冷落,所以想要用報復的手段,讓你也感受到相同的感覺。常見的表現,有這麼幾種,比如孩子說我討厭你或者摔碗等等。
遇到這種情況,你應該先控制情緒,冷靜下來,和他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心裡不舒服,很委屈,表示你理解和同情孩子的感受。同時引導鼓勵他自己處理後果,比如問問他那你現在覺得應該怎麼做呢?不激化矛盾,直面問題,本身好好溝通,事情才能真正解決。
第四種是自暴自棄,這個時候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覺得努力已經意義不大,乾脆放棄也不願意別人來幫他。
比如孩子上課,故意不聽講,就算你說他,他也沒反應一幅,反正我不會你說我,我也不會的樣子,你費盡心思,又是找老師補課,又是請孩子同學幫忙而孩子會表現得更加退避,毫無進步。這時候你先得好好反思自己之前是不是對孩子太苛刻了,要求太高了,是不是特別愛打擊孩子,然後和孩子好好聊聊吧,心結解開有技巧的,給孩子信任和鼓勵具體來說,爸爸媽媽先降低自己的。期待從孩子能夠做到的事情開始去鼓勵他慢慢建立他的自信。
各位家長們,我們現在知道孩子的四種表現了,但切記孩子們是不知道的,他們的年齡理解能力道德發展程度,使得他們意識不到自己的不當行為,不能完全領會大人的要求,也不能夠完全的表達他們的想法。當家長了解了行為背後的原因孩子的需求,你就有可能用正面管教的方式引導孩子的行為。
例如在幼兒園有個孩子,總是在排隊的時候吵鬧,並且走出隊伍,我就想引導他改正我直接把他帶到了教室,問他,你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回答說,我覺得好玩,我就發現,其實這麼小的孩子,他確實意識不到這麼做是有問題的。他就是覺得好玩而已,但我們理解了這一點的時候,就會思考別的辦法。比如排隊的時候,讓大家假扮成小貓,看那隻小貓,可以走路更輕,更安靜,這樣就能夠讓孩子在我的情景之下解決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