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教育孩子的路上經常會碰到這幾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分別就是:孩子任性哭鬧、吃飯困難、睡眠問題、拖延磨蹭、分離焦慮、公共場合禮儀、抗挫力、以及孩子打人、被打的問題。這幾個問題可以說是我們家長遇到最多的難題了,如果掌握一些科學育兒方法,其實育兒可以變得輕鬆很多。
這些問題可以說每個家庭孩子教育中是經常出現的,都有著不同的原因,而且具體體現在每一個孩子,每一件事上都有一定的千差萬別,但是究其背後原因,它們也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以下這幾點,家長們可要多注意下了:
第一,家長對孩子的成長不了解。
孩子的發展有自己的規律,他們對世界的認知不是從一無所知,然後突然有一天就什麼都懂了。每個孩子的成長都要符合心理和生理的發展規律,沒有任何一個天才寶寶可以例外。學過一些育兒知識的家長,一定聽過&34;這個詞,孩子在不同階段,會迎來不同的敏感期,可能有早有晚,可能表現會有不同,但一定是會有的。所謂敏感期就是指特定能力和行為發展的最佳時期,在這一時期個體對形成這些能力和行為的環境影響特別敏感。
而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問題的爆發源於對孩子的不了解,比如1.5-2歲左右孩子進入秩序敏感期和執拗期,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秩序非常在意,可能會因為餅乾碎了一個角而崩潰大哭。如果不了解孩子在這一時期的特點,家長可能就會認為,孩子不懂事,不講道理、亂發脾氣。而且,很多家長也有很極端的表現,有時會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有時又認為孩子應該懂事了,如果他表現不好,就認為他不是好孩子。
第二,家庭教育中缺乏平等尊重的溝通技巧。
絕大多數家長一定是愛自己的孩子的,是發自內心的愛,但是同樣有些家長面對孩子時表現的時候並不是特別的愛。
舉例來說,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害羞的孩子,有些不敢加入遊戲,有些不敢嘗試新的玩具。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他們為什麼害怕呢?是內心的安全感不夠?還是說曾經有過不愉快的經歷?還是因為他處在陌生人焦慮期呢?
其實,當你聽到家長的一些聲音,就可以理解孩子們的感受了。比如,孩子不敢加入其他小夥伴們的遊戲時,有些家長會說:&34;或者會說:&34;&34;等等。這時,如果家長不能發自內心地去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就永遠沒辦法和孩子站在一起去體會。
我們就會發現,可能對於小一點的孩子來說,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很好地溝通,所以只能用哭鬧來表達對家長的失望和不滿。而大一些的孩子,可能就會轉變為更多的家庭矛盾。
第三,孩子的某些關鍵能力發展不足。
孩子們的個體差異非常大,有一部分是先天的氣質不同造成的,另一部分則是後天家庭的教養方式造成的。不同的教育方法會導致孩子在能力和行為上有很大差異。比如:對於同樣3、4歲的孩子,語言能力強的孩子在有情緒的時候可以很好地表達自己,而平時跟家長互動交流較少語言表達不好的孩子,可能就只能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求,而哭鬧是很多親子矛盾的導火索。
所以,我們家長要知道,孩子犯錯誤並不是品德有問題,更多的是他們某些能力不足。作為家長,要學會正視孩子的不足,不責備,不呵斥,理解孩子的成長,要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提升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歡迎留言、評論和轉發!我是金嫂,熱愛育兒教育,感謝關注!每天分享育兒小知識,讓寶寶更好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