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語文:我天生是教語文的人(長篇教育散文連載001)

2020-09-03 語文大師課堂

我為語文:我天生是教語文的人

作者:姜廣平


【敬告】「語文大師課堂」將陸續推出國內語文名師的自傳性作品。即日起,推送集作家、學者於一身的三棲型語文名師姜廣平先生的專輯《我為語文:我天生是教語文的人》。

姜廣平先生目前系姜廣平大語文課程中心的負責人。書名本來是《我為語文》。應其所請,加上「我天生是教語文的人」作為副題,也是本平臺為姜廣平老師作一點推廣,敬請理解。

學語文,就應該找天生就是教語文的人做老師。

姜廣平,就是那種天生是教語文的人。

姜廣平說:「我為語文!」

姜廣平說:「我為語文而生!」


如有出版社有意出版此書,請聯繫姜廣平老師本人。



【人物簡介】

姜廣平:

1964年生於江蘇興化。作家、著名文學評論家、教育學者。從事三十多年基礎教育工作,曾被著名教育家、民進中央副主席、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朱永新讚譽為「中國教育寫作第一人」。

著有《重塑生命》(長篇小說)、《蚌蜒河畔的愛情》(長篇小說)、《經過與穿越——與當代著名作家對話》(文學評論集)、《穿越與抵達》(文學評論集)、《我抓住了兩個世界》(教育敘事作品)、《不做旁觀者》(教育隨筆集)、《嘗試之路——邱學華教育家之路紀略》(教育長篇紀實)等。

主編有《語文讀寫新法》(高中版)《小古文觀止》(啟蒙篇·基礎篇·提高篇)等著作。

曾在十幾年的時間裡,主持文學雜誌《莽原》、《西湖》「作家對話」和「文學前沿」專欄,在中國當代文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創立有「姜廣平大語文課程」品牌。「姜廣平大語文課程」以有效、高效的語文教學特點在業界廣受好評。


序言:語文書寫著我的生命之旅


1. 我天生就是教語文的

我的人生有時單純到就只是語文教學,或者單純到只是讀書與寫作。

語文給了我所想要的一切。

我在用自己的青春與生命訴說著語文、表達著語文。

我想讓大家看一看語文是如何書寫著一個教師的生命之旅的。


《我為語文》是一本歷經曲折的文本。非常幸運的是,它沒有能在它可以出版發行的時候成書與發行,而是苦苦地捱到了現在。

這似乎說得不合情理。怎麼沒有成書與發行反而是一件幸運的事呢?

這裡的原因,我會慢慢告訴你。這麼說吧,沒有能成書與發行,真的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否則,真的讓我慚愧之至而又後悔莫及。

這世界上,因悔其少作而毀其少作的事太多了。

這一文本多少帶有點自傳性質,但又不完全是傳記,只是將我的語文教學實踐和教育感悟從我的人生經歷中提煉出來,並想讓更多的人們看到語文及語文背後的東西。

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事,可寫的也有很多。但我覺得我的人生有時單純到就只是語文教學,或者單純到只是讀書與寫作。我似乎已經沒有了其他生活。我不知道這是幸福還是不幸。

我差不多就是那種天生就是教語文的人。

我好像就是為了教語文而來到這個世界的。

這是我的宿命。

我來到這個世界,就是來完成這樁偉大而簡單的使命的。

我在八歲讀小學一年級的那一年就確定了我將來要做教師的志向。後來竟然如願意以償,是很出乎我的意料的。我所目睹幾個哥哥因為那個時代特殊的歷史原因而無法讀到高中的人生境遇,因此,在很長時間裡,我不敢對上高中、上大學、將來當教師存著什麼奢望。對那時的我來說,這些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但後來,我終於讀了大學、做了教師而且竟然很不錯地教了三十多年的語文。這是一種怎樣欣幸的事。經歷近三十年語文教學的生涯,我深深地覺得,語文已經異化為我的另一種人生。或者說得直白一點吧,是語文供給我一方生存的空間,一種可以餬口的職業,一件可以賴以取得人生成功的工具。

語文給了我所想取得的一切。

怎樣論定語文在我人生中的作用我覺得都不是過分的。

但恰恰就是在這幾十年的歲月中,中國的教育,中國的語文教育經過了一段很為尷尬的時期,人人都可以對語文評頭論足一番,而最沒底氣的反而倒是語文教師本身。當然,並不是說語文沒有問題,但語文的問題到底在哪裡,並沒有人能說得清。那麼多專家、學者、教育行政官員及普通教師,都在對語文發言,可是語文的問題卻是中國教育最重的問題。

當然,關於語文的問題究竟在哪裡,我其實也說不清,但我覺得我在用自己的青春與生命訴說著語文、表達著語文。

現在,我想將我幾十年的語文教學生涯捧給讀者。



作為這幾十年中小學語文教學的親歷者,我想讓大家看一看語文是如何書寫著一個教師的生命之旅的。

直白地說,我在這一本書裡不想寫一本對語文教學與理論進行深入剖析的書。我只想讓更多的當代中國人看一看這幾十年的中國語文,理解那些正在從事著語文教育的語文教師。我相信,我這本書是能做到這一點的。一個語文教師的生涯,一個能寫出很多著作、發表過相當數量文學作品,並能與當代名優秀作家進行對話、在中國文學界以文學評論產生影響的語文教師的經歷,是足以能讓人體悟到一些關乎語文的況味的。

這就是說,我想提供一本最為質樸的最為原汁原味的東西奉獻給我的最真誠的讀者。解讀它、穿透它,並從中提煉出語文最最本質的內涵,我相信是會有人去做這項工作的。這就是說,在這裡,我將自己作為一個語文教學的個案了。我真誠地希望,真正的學者們透過這些質樸的生活場景,穿透我們這個時代的語文時空,真切地讓人們知道,有一個時代,有著這樣的語文形態,有著這種語文形態下掙扎著的語文教師和其他各色人等。教育研究其實不應該忽略這些也許看上去似乎非常蕪雜、非常零亂的東西。

因此,在這本書裡面,我將提到一些人物,這些人都是真實的,真實得就像你身邊的同事和鄰居。但我也可以肯定地告訴你,這些人中的大多數是沒有什麼大的作為的。如果我不提起他們,他們中的大多數肯定會被時間衝刷得沒有絲毫痕跡。這些人都是我的語文同行。我清醒地知道一點,我的語文人生以及個中的種種酸甜苦辣,有很多就是這些可愛的語文同行賜予的。我的語文人生無可奈何地和他們扭結在一起,想要迴避都是不可能的。

語文教學中肯定有很多非語文教學的因素。一個人的人生史中,也會有一些非人生的東西。這是一種生活的悖論,任何人都無法迴避。我們的語文教育研究者們,一般來說,是不考慮這些非語文教育的因素的。

然而,我要告訴人們:正是這些人和這些非語文元素的東西,構成了我們教育界的重要景觀。我們以前可能都將這一點忽略掉了。教育的發展,他們可是重要的參數。我在此後漫長歲月的裡研究著教育,也研究著語文,都非常遺憾地發現一點,教育精英們對教育的研究,確實沒有掃描到他們,也沒有能發現他們也是教育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的元素。他們的狀態、品質,決定了教育的發展情形。這也許就是我想在這本書裡告訴我們的教育研究者的。

由於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我不能將他們的真實姓名全都告訴大家。只有在一些無關大局,更不會因此帶來筆墨官司的地方,我會亮出他們的高姓大名。我還要說明一點的是,我這個人記憶力太好,好到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的程度。也許,在我提到的人物中,有些人肯定已經將我忘得一乾二淨了,可我還是那麼固執地記著他們。我這本書就是為這些人寫的,同時也讓這些人再一次展現在讀者的視野裡。讓讀者們看到他們的生活,看到他們的掙扎,看到一種文化背景下的這些小人物的命運。

這也是我寫作這本書的願望。

此外,我們的語文,很長時間以來,都缺少一種原創的精神。這固然有歷史和我們的意

識形態等諸方面的原因,但我們的語文缺乏這種精神,則是我們自己的責任。一個有著教育良知的語文人,應該有面對這種精神缺失的勇氣與擔當。

這麼說吧,我們的語文,這麼多年來,其實缺少一種文化的操守。即如當下對《生活在樹上》的熱議,既表明著這種文化操守的缺失,也表明著絕大多數所謂語文精英的淺薄甚至無知。

這一點,我也將會在我的書中作充分的展開與討論。

也就是說,我所經歷的語文教育史,我都會以自己的視角來進行評價與分析。這也將是這本書的重要內容之一。

薩特說過,寫作其實是與遺忘抗爭。我想在寫完這本書後,將一些人與事努力忘記。這是我寫作這本書的另一個願望。



至於讀者從這裡讀到點東西,長點見識,我是不敢奢望的。現在我只想做一個傾訴的人。而你如能為我停留為我傾聽,我由衷感激。

我們這個時代,因為物質的高速發展,很多美好的東西正處在可怕的裂變之中,或者是在崩潰中聚合。譬如說價值觀的問題,出現了米蘭·昆德拉筆下的那種崩潰情景。我覺得,在現時代做一個教師,不得不面對很多很多東西。然而,我始終認為,不管我們遭遇什麼,我們人之為人,教師之為教師,不能成為崩潰過程中飛離中心的碎片。

有人說,自傳或回憶錄其實是一種不可靠的東西,因為這裡面肯定有許多偽飾與美化。

好在,我這本書只是想呈現語文,呈現這麼多年來我遇到的一些問題。

好在,我全部的人生努力與企圖,就只是為了成為一個被語文改寫或書寫著的人。

或者,直言之:我就是一個天生為教語文而來到這個世界的人。

這算不算偽飾與美化呢?

相關焦點

  • 《我為語文:我天生是教語文的人》(002)
    《我為語文:我天生是教語文的人》作者:姜廣平序言:語文書寫著我的生命之旅(2)2.基於這樣的想法,周德藩老師便請我來寫兩本書,系統呈現實驗學校的教學情況。這樣,我又寫出了兩本教育紀實作品:《打開教育一角——8歲孩子學會閱讀的奧秘》(姜廣平著,南京大學出版社)和《聆聽母親心聲——小學生走向深度閱讀的路徑》(姜廣平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 《我為語文:我天生是教語文的人》(003)
    《我為語文:我天生是教語文的人》作者:姜廣平序言:語文書寫著我的生命之旅(3)3.語文:其實可以是一個人的人生捫心自問,我為(wèi)語也好,我為(wéi)語文也好,我一直在努力我一直對中國教育特別是語文教育抱著一種詩意般的追求其實,每一個語文老師,都有他自己的語文
  • 我在臺灣教語文
    」專欄執筆;中文閱讀與寫作、繪本故事專業講師。長期活躍於中國古代文學及其他傳統文化領域,自2009年起至今,曾獲得臺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文藝創作獎古典詩詞首獎、全臺灣地區優秀青年詩人獎,第一屆國文老師文藝創作獎散文類最佳創作獎等近二十項獎項。
  • 我在臺灣教語文 讀書
    上一堂有情懷的語文課,培養真正具備理解、表達、思考能力的完整行為能力人。用文化的、自由的、傳承的臺灣語文教育,給現行語文教育下一劑「補藥」。為幫助學生們更自由輕鬆地讀經、讀詩與寫作,高詩佳老師所研發的系列作文與閱讀學習法,廣受臺灣老師、家長及學生的肯定。《我在臺灣教語文:讓學生愛上寫作的閱讀地圖》臺灣金牌語文老師高詩佳,用心智圖繪出3大類共12篇大師經典文章的趣味閱讀地圖,搭配四格漫畫的情境插圖,讓孩子們的閱讀與寫作思路瞬間清晰,愛上語文!
  • 劉亮程:中國語文教育主要是散文教育
    「劉亮程是中國20世紀的最後一位散文家」(林賢治),他的文字「樸素、沉靜而又博大」(李銳),「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條清亮透明的小河裡淘洗一番,洗得每個字都乾乾淨淨,但洗淨鉛華的文字裡又有一種厚重」(李陀),
  • 我的老師(散文)
    我的老師(散文) 王浴海 我的老師楊潤清先生去世快三年了,我深深地懷念他。 每當翻查舊時書札,看到楊老師那一順邊丶微微傾斜排列的丶一筆一划都注滿重荷的筆跡時,心中都不免一動,眼光停駐許久許久。腦際便浮現出了楊老師那清癯、瘠瘦的面容。好像他還在哪所學校興致勃勃地輔導高考語文,有滋有味地教新老師上公開課。
  • 大學時代,我們這樣學漢語拼音(《我為語文》連載005)
    《我為語文:我天生是教語文的人》作者:姜廣平第一章 特殊的年代,我們這樣學語文我到現在都記得,我們這個中班是2班,中班1班的現代漢語老師是一位女教師,名字叫陳晨。我曾偷偷地去聽過陳老師一節課,那聲音之甜美、清脆,極富音樂性,上她的課,簡直是一種享受。教我們班的是王崇志副教授。王老師的個子非常高,戴著黑色寬邊眼鏡。王老師的普通話同樣非常出色,咬字特別清晰。渾厚的男聲,略帶著磁性。
  • 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如何讀,為什麼讀?
    原標題: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如何讀,為什麼讀?12月5日晚,以「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譯林出版社在京舉行新書《我認出了風暴》閱讀沙龍,與會嘉賓探討了當下散文閱讀的必要性與方法。
  • 在動蕩的年代學習漢語拼音(《我為語文》連載004)
    《我為語文:我天生是教語文的人》作者:姜廣平第一章 特殊的年代,我們這樣學語文一、在動蕩的年代學習漢語拼音我正式讀小學一年級時,我的乾爸爸顧林桂,已經調離了蒲場小學去到唐劉中心小學做校長了。不過,他好像每天都會回到蒲場,我時時看到他坐在他們家堂屋裡讀書;到了夏天,乾爸爸打著赤膊,坐在巷子裡,一邊喝著茶,一邊讀著磚頭一般厚的書,旁邊放著熱水瓶,茶杯裡放了一半的茶葉。那樣子,是非常享受了。乾爸爸是個非常體面的人。在我心中,乾爸爸一直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
  • 語文課程的教學理解:「教語文」不等於「教課文」
    要麼不講學理,隨性而為;要麼茫然無措,照抄了事。究其原因,固然有教師學科素養欠豐厚的問題,但缺少對語文課程正確科學的教學理解,將「教語文」誤會為「教課文」,將教學內容與課文內容完全等同,導致最終教「錯」語文,教「偏」語文,亦是問題所在。本文借黃厚江老師《背影》教學片段進行教例研究,試圖闡明「教語文不等於教課文」是語文教師必備的語文學科的教學理解。
  • 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如何讀,為什麼讀?-中國教育新聞網
    12月5日晚,以「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譯林出版社在京舉行新書《我認出了風暴》閱讀沙龍,與會嘉賓探討了當下散文閱讀的必要性與方法。
  • 如果我來教語文(九)——語文教材裡的兒童(上)
    這種討論我從不參加。在物質上,我們給予小孩的已經夠多了,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覺得不夠,還試圖說服家委會給每個孩子一份垃圾食品做禮物,我甚至懷疑家委會存在的必要。但,還是不能和北上廣深高知全能媽媽的標準形象背道而馳啊,還是得為兒童節做點應景點綴之事。
  • 語文--我為你而悲哀
    就「新課標」洋洋灑灑的目標要求而言,我們曾私下調侃,若把「新課標」更名為《公民終身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則比較恰當。就算真的這樣,我們還擔心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也未必能實現這個「宏偉」的目標。為什麼呢?因為「蘋果」掛得太高,成了「空頭支票」,讓高中生水中望月。
  • 我為卿(語文)狂——拙著《攀高涉遠語文行》前言
    我為卿(語文)狂——《攀高涉遠語文行》前言對於語文論語》名句講義我一直視為珍寶。許老師教給我的語文學習習慣,讓我終生受用無窮。以前的課外閱讀,我是像餓漢見到麵包,大口咀嚼,胡亂吞咽。是許老師讓我第一次知道,讀了之後,還要做讀書筆記。許老師不但將自己的藏書大量地借給學生讀,而且還慷慨地把自己的讀書筆記借給學生觀摩。
  • 我們爬上樓梯就要拿東西: 我的語文感想
    「他是我三十年前教過的一位學生,名叫巴爾扎克。」老太太說。看來人都容易忘本,人之本,名人偉人都不能例外。二「娃兒上學期考89分,這學期考85,下降得厲害喲。陳老師你把我娃兒卡緊些,不學就給我打!我也多買幾本資料題,讓他練!」他孩子下降4分,恐怖!可我和學生付之一笑,科學數位化,文學也數位化?
  • 我的中學語文老師張樂
    我的中學語文老師張樂 對於教師的職業年輕時是多麼的不屑一顧,記得考師範時提前半小時第一個交卷,生怕自己考上了,驚的監考老師大為不解!慢慢的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社會,子女的教育老帥的音容笑貌(健在)反而愈加清晰起來! 我初二由農村進入城市上學,一切是那麼的新奇,窗明几亮的樓房教師,齊備的教學教具,帶有跑道的操場!更另我陶醉的是男女老師!女老師時尚漂亮,男老師西裝革履!
  • 我這樣教語文
    先說一個段子:「教語文就是:上課,老師把課文讀一遍;接著,學生再來讀一遍;最後,全班齊讀。下課。」語文,這活香生色的科目,語文老師,這本該散發著書卷氣的人,在別人心目中竟是這樣的呀!我......今年,從九年級循環到七年級,我想這樣教語文:一、上好語文課,讓學生覺得語文有意思。1、注重感悟:在老師指導下讀書,學生自己領會。
  • 我的心安處——與語文青年教師分享我的書單|彭峰
    我理解,是這麼兩層:一是良知,俗話說,教師吃的是良心飯,良知就是良心。但,如果用王陽明的話來說,則立馬不一般了。他說的「良知」,是道德意識。他認為,良知每人都有,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二是良好,良師,一般被理解為使人得到教益的好老師。可見,良師的標準,在於使人得到教益。
  • 暢銷書作家林清玄逝世,你應該在語文課本裡見過他的散文
    他因散文作品廣泛選用於中小學語文教材、教輔和考試試題而幾近家喻戶曉。現行語文教材中,單人教版新課標語文一種,便分別在三年級下冊、五年級上冊、六年級下冊選入了林清玄的《和時間賽跑》《鞋匠的兒子》《桃花心木》 3 篇文章;此外,還有《心田上的百合花》《在夢的遠方》《陽光的香味》《送一輪明月》《少年遊》等,也高頻出現在其他各版本中小學各年級語文教材和讀本中,包括冀教版、魯教版、滬教版、蘇教版、北京版、北師大版等。
  • 業餘愛好寫作,受益於我的四位語文老師(作者 李玉華)
    他教了我四年,小學四年級,五年級,初中兩年,那時生員比較多,中學校容納不了,於是就有了帶帽中學,我就在原小學校讀完了初中,所以趙老師,一直是我的班主任和語文老師。我偏科,除了語文說的過去,數理化一敲不通。讀小學初中時,他鞭策,鼓勵了我不少,他給了我不少寫作和演講的機會。照現在話來說,是平臺。那時,每逢清明節,都要給附近烈士掃墓,曾記得,那時有三位烈士,程泗水,魏美四,張從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