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恐龍簡史》一書帶給成人的啟示:警惕審美之殤

2021-01-11 網易

  最近陪孩子讀《給孩子的恐龍簡史》一書,書本8K大小,銅版紙,環保油墨印刷,全彩高清圖片,那些逼真的畫面令人震撼。

  

  那曾經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呀!那些龐然大物行走在地球上,威武、霸氣。它們走過了兩億多年,期間不斷進化,不斷演變,直至不明原因的謝幕,物種走向了終結。

  但是整部書169頁,介紹了不同時期的恐龍,這些恐龍無論怎麼進化始終逃不離弱肉強食的宿命。

  在這種競爭模式下肉食恐龍越來越強悍,而植食恐龍和雜食恐龍為了逃避被吞噬的命運,就拼命往大長,所以我們看到的體型龐大的恐龍往往並不是肉食恐龍。

  書中還交代:在出土的一些恐龍的肚子裡發現有小恐龍的遺骸,也就是說同類之間相殘到駭人的地步。

  整個恐龍王國沒有文學,沒有藝術,更不要說審美,恐龍們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這樣硬邦邦的爭得你死我活的生活持續多少年又有何意義呢?

  人類與恐龍其中一項區別就是我們人類有文藝,可以審美,藉助此使文明得以發展和延伸。

  我們從原始社會走到現在,不只是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還有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

  人類曾經茹毛飲血,食肉寢皮,野蠻粗暴,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再只是這種原始狀態,以禮相待、以法相約、以文藝薰陶,這一切讓人類越來越有序,文明程度越來越高。

  可是人類發展了這麼久,在這個盛世,有相當一部分人否定文學,輕視藝術,審美之殤是時代的痛點。

  

  ①網上甚囂塵上的言論折射出一幹網民的審美之殤

  最近圍繞著傅聰先生因新冠在英國病逝,網上掀起軒然大波,各家各派圍繞好幾個問題展開討論,在這些討論中好風發現評論區歪向一邊的一派——從詆毀傅聰先生到詆毀鋼琴再到消解藝術的魅力。

  一些人甚至說彈鋼琴不如彈棉花,彈棉花可以興國,彈鋼琴純粹無用,而持這種言論的不在少數,他們振振有詞,擲地有聲地說著自己的觀點。

  

  看看上圖這些一本正經的言論,顯然不是調侃。網上有相當一部分人,否定文學,否定藝術,並且振振有詞地說著文藝無用論。他們拿鍵盤做武器到處噴人,長此以往,不知道文藝的審美將走向何處?

  網絡是現實生活的映射,現實中很多人對待文藝的態度也是如此簡單粗暴,審美能力喪失。

  

  ②高中語文課堂上的討論顯示出部分年輕人的審美之殤

  一次語文課堂上學習王勃的《滕王閣序》,由一個話題引起了關於文藝的討論,一個學生站起來問:「文藝有啥用?」

  下面有幾個聲音就附和著說:「對,對,不能吃不能穿的!」

  緊接著一個學生提出來讀詩歌最沒用,然後就有人批判那些文言文。

  最後一個學生站起來特別慶幸地說:「幸虧王勃英年早逝,否則我們就慘了,不知道還得多背多少詩文呢?」

  最後好風領著學生感受「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美,有部分同學覺得果然是美的,但也有部分同學是為了不掃老師的興,勉強假裝在欣賞。

  一節課折射出部分孩子的現狀:缺少感知美的能力。

  

  ③那些「下車拍照,上車睡覺」的旅遊囧事,反映出部分人的審美之殤。

  現在從農村到城市,旅遊成為一種時髦,朋友圈不時就有凡爾賽文學,曬各種旅遊花式拍照姿勢。

  其實很多時候你走在旅途中聽到的多半是抱怨聲:抱怨路難走,抱怨景難看,抱怨導遊太黑……

  最極端的一次是從杭州出發跟了一個去黃州的團,當時只是為了跟團交通方便一些,因為我們幾個女同志帶著幾個小傢伙,背著幾箱子行李,倒車不方便,所以選擇跟了地團,同行的都是散客。

  跟團自然是有心理預期的,尤其是價錢沒上去的團,結果路上有個女孩子嫌棄導遊帶著去購物時間長了,一路上都在維權,用手機把導遊說的所有話錄下來,要投訴,全程沒有賞景。

  在黃山腳下有幾個人站了站,拍了幾張照片說太高了,不爬了。

  那一路上上演著真實版的「上車睡覺,下車拍照」。

  當一個時代大眾的審美集體淪陷,焦慮、不安甚至戾氣也隨之產生。

  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曾說:「我們要做的,只不過是發現生活之美。」

  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春花秋月,和風細雨,草木萌發,花朵盛開,秋葉墜落,冬雪降臨……如果我們對自然萬物的變化無動於衷,那就缺少了很多欣賞美的機會。

  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遊人說:「慢慢走,欣賞啊!」

  

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麼可惋惜的事啊!

  這是朱光潛先生的感慨。他作為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一生都在不遺餘力地推廣著美學。

  2017年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把「審美鑑賞與創造」列為語文的核心素養之一。

  課標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鑑賞品位,並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

  美學是一門廣博而又神秘的學問,它可以指導我們生活,滌蕩人類心靈。發現美,感受美,走進美,人生便有了一番新的天地。

  

  這是我家小孩在讀完《給孩子的恐龍簡史》這本書後,自己用橡皮泥捏的兩隻恐龍,看著這兩隻憨態可掬的恐龍,好風內心生出了很多喜悅。

  「慢慢走,欣賞啊!」

  奧古斯特·羅丹說:世界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如果沒有了審美,少了文藝,那人類莫非要重回恐龍時代嗎?完全靠武力和徵服生存下去,而失去生活的趣味?

  一本書孩子讀到了他們喜歡的內容,而大人由此引發了自己的感慨。

  感謝這本由英國恐龍藝術家託尼·吉本斯繪製完成大書,也推薦給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當彈鋼琴敗給了彈棉花,時代的審美之殤會不會讓我們重回恐龍時代
    《給孩子的恐龍簡史》封面那曾經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呀!可是人類發展了這麼久,在這個盛世,有相當一部分人否定文學,輕視藝術,審美之殤是時代的痛點。①網上甚囂塵上的言論折射出一幹網民的審美之殤最近圍繞著傅聰先生因新冠在英國病逝,網上掀起軒然大波,各家各派圍繞好幾個問題展開討論,在這些討論中好風發現評論區歪向一邊的一派——從詆毀傅聰先生到詆毀鋼琴再到消解藝術的魅力。
  • 孩子們最想知道的恐龍知識來了!《給孩子的恐龍簡史》讀懂恐龍
    有個說法是人類在天生就崇尚大而暴力的東西,因此恐龍的關注度尤其是霸王龍,自然就比小昆蟲高許多。很多恐龍身形巨大,是力量的象徵,可以讓孩子獲得一種強大的心理支持。而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無論身高還是力量都很弱小,處處受到成人的保護和限制。他們渴望長大成人,擁有恐龍那樣龐大的身軀和驚人的力量。好像擁有恐龍,就擁有了各種奇特的力量,強大無比,戰無不勝,什麼都不怕了。
  • 《給孩子的恐龍簡史》:集知識性、趣味性、科普性於一身的恐龍史
    恐龍在地球上存活了這麼長時間,出現的種類也非常多,怎樣才能把恐龍的來龍去脈和前世今生一網打盡,還要有料有趣呢?其實只看《給孩子的恐龍簡史》這一本書就夠了。這是一本非常全面的恐龍知識繪本,適合6-12歲孩子閱讀,兼具知識性、趣味性、科普性和專業性。
  • 《豬豬俠之恐龍日記》圖畫書上線,開啟恐龍冒險之旅!
    今天,我們就要來講講這套孩子的好朋友「豬豬俠」的主題圖畫故事書,內容圍繞豬豬俠和阿五重返恐龍時代的探險行動展開,在他們一次次驚奇的探索之旅中,孩子們跟豬豬俠和阿五一起探索恐龍奧秘
  • 《給孩子的恐龍書》在京發布
    >1月13日,中信出版集團與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共同舉辦了「種下科學的種子」——《給孩子的恐龍書》新書發布會。《給孩子的恐龍書》系列書譯者方琳浩博士與小朋友一起分享該書創作的故事及恐龍有關知識。方琳浩是英國牛津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2014年7月至今,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其科研方向是侏羅紀氣候和氣候變化。活動現場,方琳浩博士帶領小朋友們一起學習書中的知識,向小朋友介紹了恐龍生活的年代。
  • 《它們:恐龍時代》:手繪大書帶孩子去穿越
    22年前,我們被一部叫做《侏羅紀公園》的電影敲開了恐龍世界的大門,22年後,我們可以通過一本大書再次進入「侏羅紀世界」,重新喚起喜愛恐龍的粉絲們對侏羅紀系列塵封許久的親切感。這本大書,名為《它們:恐龍時代》。
  • 喜愛恐龍的孩子,不可錯過的一套恐龍故事書
    文|彌小木我家小子保持3個月的時間,每天翻閱《戰鬥的恐龍 第一輯》,看到《戰鬥的恐龍》出了第二輯,毫不猶豫入手了。結果發現,我這是給自己挖了一個坑,孩子對這套恐龍書的喜愛,超出了我的想像。每天都拿著書,讓我給他讀了一本,又一本……看到其他的圖書簡介,嚷嚷著快點補全。
  • 《骨頭之書》:神奇的「摸骨」書增強孩子的大腦發育
    成人不是直接教導到孩子,是孩子通過吸收完備環境裡的一切進行自我建構。 可能這就是巴菲特的教育之道,不會刻意去灌輸經營生意或股票之道。而是陪伴孩子自然而然的形成他們的喜好和興趣。 最近欣寶迷上了一本科普書《骨頭之書》,這本書獲得了動物骨頭的10項世界紀錄。當然孩子的視覺並不會驚訝於這種模糊的世界記錄上,而是書中的插圖。
  • 「曬—秀」文化之殤
    當「曬場」成為一個又一個「秀場」;當「無極之秀」演變為一場又一場的集體狂歡;當狂歡的囂音一次比一次躁耳;當躁耳之聲一次又一次地觸碰著人類生存和道德的底線;當失去底線的人們自釀出一杯又一杯的苦酒而潸然飲下時,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和反思當下的「曬一秀」文化之殤?
  • 你家小孩喜歡看什麼類型的書?是不是也喜歡有關恐龍的書?
    沒有小紅帽和灰太狼、沒有白雪公主和小矮人、沒有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有的是一本接著一本買回來的恐龍書,我瞬間覺得自己苦心為孩子陶冶出來的文學情操要被這一頭頭的恐龍給取代了。尤其是他看到書本裡的,一隻只恐龍那閃晶晶的雙眼,於是我問了我們家的孩子,你為什麼喜歡看恐龍書?
  • 為成人還是為孩子?中西方童話審美趣味之別
    這些都體現出中西方童話審美趣味上很大的差異。一、中西方之別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二、為成人還是為孩子五四新文化運動這種文學創作主張,毋庸置疑,是為成人的。為了讓兒童能夠更好的適應自己終將步入的成人社會。為成人還是為孩子的問題,最終指向務必適合兒童的終極目的。END:這裡是,歡迎登島!
  • 孩子為什麼喜歡恐龍?
    如果你家也有一個4歲寶寶,一定能理解為什麼會有十萬個為什麼這套書。「媽媽,恐龍是什麼?動物園裡為什麼沒見過?」「海星啊,恐龍它啊,是中生代時期的一類爬行動物,現在早就滅絕了,所以動物園裡我們是看不到的。」
  • 獨家團購 兒童版《人類簡史》,給孩子最震撼的人類文明史
    「如同赫拉利少年時的迷惑一樣,他認為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說明人類文明史中的重要觀點非常必要,「我希望大家從書中看到的不僅是人類的發展歷程,更可以藉此思考生命的意義,思考人類的命運。明白了我們是從哪裡來,才能想清楚我們要去哪裡。「                          今天,我們非常鄭重的推薦兩套優質的世界通史繪本,堪稱兒童版《人類簡史》。
  • 在故事書與成人名著之間 孩子應該讀什麼?
    當低俗獵奇、粗製濫造的快餐小說充斥市場,是否會對孩子審美、品味、鑑賞力的培養產生負面影響?而人的成長階段正是閱讀品味的形成階段,選擇讀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優秀的文學作品能為孩子打下一生的審美底色。「不論過了多少年,或是你已然長大成人,哪怕是已經忘卻了這一本書。但是,那樣的一個家,仍將久長地銘刻在你的心中。或許在某個時候,你將與那樣的一扇窗不期而遇……這個時候,你突然地,就會想起那個瑪妮的故事。
  • 10歲孩子愛不釋手的人類簡史書籍《猛獁爺爺》,有什麼特別之處?
    讀《猛獁爺爺:寫給孩子的人類簡史》(後文簡稱《猛獁爺爺》),這三個問題一直在腦海中盤旋。茫茫宇宙中,人類如何起源,又如何一步步穿越歷史長河跋涉至今,《猛獁爺爺》 用一百多頁的圖文為孩子們打開了人類進程的時光機。
  • 薦書| 畫給孩子的歷史地圖繪本《地圖上的全景中國/世界簡史》來啦!
    薦書 | 畫給孩子的歷史地圖繪本《地圖上的全景中國/世界簡史》來啦!兩套書都繪有上百條時間線,跟隨不同時期的時間線可以清晰地了解不同時間段的歷史事件。《地圖上的全景世界簡史》時間線還特別增加「世界和中國」兩條時間線對比,同步了中國與世界的發展軌跡。
  • 給孩子科普恐龍知識的絕佳繪本-《恐龍返場》
    很多孩子會有「恐龍情結」,因為恐龍對孩子來說充滿著未知與神秘!不管是自然科學類的還是故事類的「恐龍書」,幾乎沒有孩子不喜歡讀的。假如有一天,恐龍回到現代與我們一起生活會發生有趣的故事呢?今天小悅老師跟大家分享一本「恐龍集體穿越」的繪本——《Dinosaur Encore》,滿足小恐龍迷對恐龍的一切想像!
  • 蠹肺之殤
    蠹(dù)肺之殤小組成員:郭紀旭、黃群、趙清娟指導教師:趙文婧、劉登宇單位:廣西醫科大學
  • 經典推薦之《未來簡史》:一本既有深度又「溫柔」的書
    《未來簡史》NO.1作者介紹這本探討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書的作者是尤瓦爾·赫拉利,一個睿智的歷史學家。說他睿智,是因為他本是歷史學家,可是在他的書裡看見的從來不止歷史,還有關於未來的思考。有人類何去何從的終極問題。
  • 恐龍書單推薦,娃娃喜歡的那些恐龍書!
    除了恐龍迷必買的《恐龍大陸》《便便恐龍》、宮西達也的恐龍系列外,阿基米隆重推薦以下幾本:01趣味科普立體書恐龍直觀的立體參與感與體驗感,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完美集合。這套引自英國泰普勒的經典立體科普書,用多種互動的形式復活了各種各樣的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