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刷抖音,看微博時,家長輔導孩子做作業的視頻成了我們最喜聞樂見的內容。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母親輔導孩子作業氣到腦溢血住院」、「輔導孩子作業氣到吞服安眠藥」。
「輔導孩子做作業是渡劫嗎」更是成了微博超話。
連「海底撈」服務員都需要掌握輔導孩子做作業的技能了。
今年夏天討論度最高的電視劇《小歡喜》不知牽扯起多少人關於高考的噩夢。
陶虹飾演的喬英子的媽媽每天追著喬英子滿校園跑,「我逼你什麼了?」「我都是為你好!」
每句臺詞都那麼令人窒息
昨天下班回家,出了電梯口看到的一幕,更是讓我哭笑不得。
就見黑黢黢的走廊盡頭,一個藍色的小圓球蹲在家門口。走近一看,竟然是房東家在上二年級的小孩。
上身穿著藍衛衣,一隻腳上蹬著棉拖鞋,另一隻小腳光著,啥也沒穿,蹲在地上,扣著門口的地墊,抽抽搭搭地哭呢。
不用問都知道,肯定是作業沒完成好,被他媽攆出來了。
自從為了節省房租,租了房東直租的這間房後,每天晚飯再也不用為看什麼下飯而發愁。
幾乎每晚9點以前房東大姐都要對著兒子一頓聲嘶力竭,而孩子也是不甘示弱,只要問他:「為什麼做錯這道題?」,他總有一萬個理由等著你,就是不說自己心不在焉,沒好好做。
看到房東輔導兒子作業,想起了自己和妹妹Battle的整個暑假。
零上36度仍然逼著她去上補習班,下了補習班還要做「5年中考·3年模擬」的數學、物理、英語、生物。每天不哭一場,絕對睡不了覺。
她心裡怎麼想的我不知道,反正我已經快抑鬱了。
00後的童年不容易,90的學習之路也不輕鬆。相信每個90後上學時都讀過下面這本神書吧!
《清華北大不是夢》
54位學子的高考故事,幾乎每個故事裡都會有這麼一段:發燒40度還在背單詞。
我們高中的醫務室,感冒去掛吊瓶,如果不拿著教材或者習題集,醫生都不願意給你掛。
當時我班有個學霸,得了腮腺炎,腮幫子腫成《春光燦爛豬八戒》裡蛤蟆精那樣仍然不回家。她最後考沒考上清華我不記得了,但是她傳染了全班讓我刻骨銘心。
後來憑著發燒40度仍然背單詞,掛點滴也要拿著數學書的毅力,獲得了出國學習的機會。
認識了不同文化下長大的朋友,但是電視裡、書本上看到的國外家長我卻未曾見到。與之相比的是,為了拿到5分經常徹夜通宵的國外同學。
如今的社會,緊逼孩子學習,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似乎已經成了常態。
那麼家長也好,老師也好,大家有沒有思考過:
為什麼如今我們的育兒情況會是這樣呢?
難道一句勤奮是中華的傳統美德就可以解釋嗎?
還是單純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1月7日星期二,經管之家聯合格致出版社邀請到耶魯大學教授法布裡奇奧·齊利博蒂做《愛、金錢和孩子》主題講座。
看一看針對日益流行的「直升機育兒」(指過去30年中變得十分普遍的高參與度、高時間密集度、高控制度的兒童撫養方法)現象,經濟學家又會帶來怎樣不同的解釋呢?
嘉賓簡介
法布裡奇奧·齊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世界著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經濟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訪問學者,世界計量經濟學會會士,歐洲經濟協會會士,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聯合項目主任。榮獲2009年度Yrjo Jahnsson獎(45歲以下最傑出的歐洲經濟學家),論文《中國式增長》(與宋錚等合作)獲2012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寬鬆世代的70、80父母為何對孩子如此嚴苛?
「直升機式育兒」究竟是父母自己的選擇?還是環境所逼?
經濟的發展如何影響父母的育兒方式?
公共政策對孩子教育又影響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