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信佛、學佛的人來說,「供養」一詞可能再常見不過。深究起來,供養屬於菩薩六度中的布施,將世間種種美好之物擺放在佛前,感念佛恩的同時,克服自己內心的慳吝,又能累積巍巍功德,這就是供養。
為了方便修行,在家的佛子常把佛像請回家中,並且用新鮮可口的水果供佛。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水果並非給佛「享用」的,諸佛菩薩是出世間的聖人,並不貪戀世人的供奉。佛前的一切供養之物,實際都起到表法的作用,真正受益的人,是我們自己。當我們看到水果時,能聯想到「因果不空」,想得善果,就要種善因結善緣,那麼供養就起到作用了。用水果供佛時,有三條「禁忌」,一定要牢記。
01誠心一片
佛門中常講,焚三炷戒定香,敬一片真誠心。正如前文所講,佛門中的供養,目的是表法,除了用花果表法「因果」,用焚香表法恭敬「三寶」,甚至一杯清水都象徵著清淨圓滿。換言之,以水果供佛,何種形式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片真誠向佛之心。
可能由於初入佛門,對佛理不夠精通,許多同參把精力放在了形式上。比如,執著於用哪種水果可以供佛,哪種水果不能供佛。實際從佛理來看,以真誠心供養,一切水果皆無不好。曾聽人說,花生不能供佛,因為它生在地下。其實,這只是我們心中的妄想,花生者,落花乃生,為何不能表法「花開見佛」呢?
02如說修行
經雲,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佛前的供品,並非價格越高,就表示對佛越恭敬,功德也越大。昔日,梁武帝傾舉國之力,修廟塑像,布施齋僧,但達摩祖師說他無功無德。而《賢愚經》中記載的貧困女子,靠乞討得到的一個銅錢換燈油供佛,希望以此照亮眾生的內心,被佛授記未來當得作佛。
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貧女能夠「如說修行」,這才是最為殊勝的法供養。所謂如說修行,即依照佛陀所宣說的種種法門而修行,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昂貴的供品,並不能令諸佛歡喜,一顆利樂眾生,如說修行的心,才是最令諸佛歡喜的。
03回向眾生
何為「回向」,字面意思即「迴轉歸向」,將自己所修種種功德,歸向於法界眾生,祈願眾生都可以超凡入聖,乃至了生脫死,成就佛果。如果你曾參加過寺院的法會,每當一場佛事圓滿,師父都會帶領大家齊誦「回向偈」。
回向與不回向,差別極大。懂得回向眾生,即便只修了一點福報,也會如一滴水匯入大海,變得廣闊無垠。因為,回向之時即在轉動法界眾生的因緣,眾生心力不可思議。相反,若每次供養諸佛,心中貪著功德相,生怕回向眾生,自己的功德就變少了,只會把自己的「貪嗔痴」修得更重。
佛說,供養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即便供奉再微小之物,也會如同一粒種子,假以時日,便能長成參天大樹。佛前供果時,希望大家能牢記文中的三條「禁忌」,如法供養,如說修行,普皆回向。如此供養,必能所願皆滿,六時吉祥。感恩閱讀分享,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