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術期疼痛一直是臨床醫師關注的熱點。目前,疼痛已被列為人類「第五大生命體徵」,且術後疼痛是公認的影響患者術後快速康復的關鍵因素。現階段,圍術期鎮痛不足的情況普遍存在,而且許多手術患者在術後飽受中度以上的疼痛之苦。因此,優化圍術期鎮痛管理是每位麻醉醫師一直探索及奮鬥的目標,也是麻醉學科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優化鎮痛的重要性
疼痛是機體對傷害刺激的反應,劇烈的疼痛往往會伴有焦慮、抑鬱等精神改變,使得部分患者因懼怕手術後的疼痛而拒絕或推遲手術,從而耽誤治療時機,加重病情。
另外,如果術後疼痛控制不足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手術後患者鎮痛泵的管理不夠完善,會引起患者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導致患者的恢復緩慢。因此,優化鎮痛管理滿足患者的鎮痛需要,可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這也是術後加速康復(ERAS)理念的目的所在。
急性術後疼痛處理不足的影響
國內外術後疼痛的現狀
術後鎮痛質量不高的原因
據文獻報導,術後鎮痛質量不高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新技術或新藥研發不足,主要原因在於不能正確地應用傳統的藥物和方法或存在管理不當的情況。
如何優化鎮痛管理
1.從超前鎮痛到預防性鎮痛的轉化
超前鎮痛是指在切皮前給予鎮痛藥物或神經阻滯等方法以緩解術後疼痛,減少術後鎮痛藥物的用量,其機制是防止中樞和周圍敏化所產生的痛覺過敏。但超前鎮痛措施只在切皮前,不能貫穿於術中和術後初期,而預防性鎮痛採用的多模式鎮痛可達到圍術期的完全鎮痛,包括術前預防性鎮痛、術中控制傷害性應激、甦醒前的鎮痛轉換、術後急性鎮痛、撤泵後鎮痛等措施。
2.從三階段鎮痛到多模式鎮痛的轉化
慢性疼痛的治療措施,已不適用於圍術期疼痛,目前主要採用多模式鎮痛,即聯合應用不同作用機制的鎮痛藥物或多種鎮痛方法鎮痛。其中,區域麻醉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優點是(1)以疼痛發生位置為目標,防止在脊髓和大腦皮層中發生中樞敏化;(2)局部應用長效局麻藥,有可能使患者擺脫導管輸送系統;(3)超聲引導下操作簡單,阻滯準確,併發症少。
2016年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指南推薦多模式鎮痛,並提出只要有可能,應儘量使用多模式鎮痛方案(不同方法的組合、不同藥物的組合),而且採用的給藥方案應既能獲得最優的效果,又能降低不良事件的風險。除此之外,藥物的劑量、途徑及治療時間也應當個體化。
3.從患者自控鎮痛(PCA)管理到智能化患者自控鎮痛(Ai-PCA)管理的轉化
傳統的PCA管理不便、效率低下、周期長、環節多、影響因素複雜。再加上患者分散,術後隨訪間隔時間長,不能及時評估患者狀態並調整PCA參數,會使鎮痛質量大打折扣,且麻醉醫生不能實時了解鎮痛泵報警,從而難以保證鎮痛安全。
Ai-PCA管理系統
(1)實時傳輸、記錄鎮痛泵運行的相關參數、報警類型和患者自控鍵按壓等信息。
(2)與醫院信息系統(HIS或手術麻醉系統等)無縫對接,將患者的基本信息連同鎮痛泵運行信息同步到監控臺。
(3)對運行中的鎮痛泵進行統一管理,實現PCA的信息化。
Ai-PCA的智能管理
(1)當患者出現噁心、嘔吐、嗜睡等不良反應時,系統自動夾閉輸注管,中央監控臺會提示「堵塞」,夾閉後鎮痛泵會每隔20 min自動監測管理是否通暢,當患者感覺疼痛重新打開管夾時,鎮痛泵會按原參數自動運行。
(2)鎖定時間內出現第3次無效按壓,或1 h內第4次觸發有效單次量時,中央鎮痛監控臺會報警提示「鎮痛不足」「鎮痛欠佳」。
(3)報警信息會直接上傳至中央鎮痛監控臺,對實時報警進行分類以方便醫務人員判別,避免了床邊報警聲音的幹擾。
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手術部主任 王強教授
圍術期醫學論壇(zhwsyx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