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在即,武漢市教育局公布了一項針對參加抗疫一線醫務人員的獎勵措施。對他們在2020年參加中考的子女,將其總分加10分後參加錄取,實行計劃單列。並公開了申報的詳細政策,明確了申報對象和申報流程。
一石激起千層浪。由於這項規定得以執行已是板上釘釘,因此我們討論這個話題儘可能暢所欲言。
一、這原本就是一項有爭議的規定
1、多地曾先後宣布類似規定
早在兩個月前,就有湖北、河南、山東、四川等省有些地區先後宣布了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子女中考加分規定,並在網上引起廣泛討論。
從輿情分析來看,至少有一半的聲音持反對態度。
其中以當當網創始人李國慶的聲音最為突出:教育是資源稀缺,不應給抗疫醫護子女中考加分,人為製造不公平。
當然,這場爭論並無明確結論。但不少省市並沒有陸續跟上出臺類似規定,已經出臺了的省市也變得沉默不語。就當人們以為這事兒銷聲匿跡時,武漢突然宣布這一規定,自然引起了人們的再次關注。
2、中考加分的做法由來已久
其實,為某些做出突出貢獻的群體或個人子女在考試中加分,是我國一項傳統獎勵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不少階層人士都享受過這一政策紅利。
一是一定身份人士子女:如華僑子女、港澳臺籍考生,烈士子女等;二是各種科技獎項獲得者子女;三是在大型體育賽事中獲獎者子女或本人;四是各種文藝活動獎項獲得者,市級以上表彰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等。林林總總,不止十項。人們對待這種獎勵加分習以為常,也沒有明顯爭議。
3、人們公平意識的增強,是這一制度飽受爭議的主要原因。
既然之前有這樣的一個獎勵傳統,為什麼這一次卻引起了很大爭議呢?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的公平意識增強了,對各種社會現象開始用公平的尺子予以度量,開始重新審視過去見怪不怪被動接受的東西。
考試加分看起來並不是特別貴重高端的獎勵,但是恰恰觸及了社會公平最敏感的神經。多數人們的普遍想法是,他有貢獻,國家理所應當獎勵,但不能傷及其他人的利益。
如果政府忽視這種社會普遍心態,所做的決定自然會引起一些爭議。
二、對於受獎群體來說,加分並不能滿足所有人的意願。
武漢市這次中考加分獎勵,其實非常慎重嚴謹。
首先對獎勵範圍界定非常清晰,只是局限於親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並有著嚴格的資格審查,基本上可以杜絕濫竽充數張冠李戴的現象。其次,規定獎勵只限於2020年參加中考的醫護人員子女。
這樣一來,勢必大大縮小了獎勵享受者的範圍。那麼問題來了,這些醫護人員中有的子女可能早已參加過中考,他們沒法享受到這一獎勵;還有的子女今年不參加,但明年或未來要參加中考,到時候是否還有這個資格?從規定上來看,沒有提到這個獎勵能「世襲」,因此也享受不到這個照顧了。也就是說,能夠符合規定享受到這一榮譽的醫護人員其實並不多。
既然是面向全體醫護人員的獎勵,實際上只有一部分或少部分人能享受到,這種獎勵就算外人不說,恐怕連這些醫護人員心裡也有些遺憾吧。
就算是今年有子女參加中考能享受到加分,其實也並不一定能真正享受到實際利益。如果他的子女本身學習優秀,這10分就是雞肋;如果子女本身學習成績欠佳,這10分恐怕也於事無補。
一個面向某一群體的獎勵,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讓群體雨露均沾,普享陽光。這種選擇性的獎勵其實很難起到激勵人心的作用,而且有可能引發負面情緒。
三、其實還有更多更好的獎勵方式
1、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發放獎金或補貼。這是一個並不避諱談錢的時代,對於人們崇高情懷的首肯,在推崇精神獎勵的同時,同樣也可以用物質來表達。醫護人員夜以繼日奮戰在抗疫一線,終於大功告成之後,和家人團聚,過起正常人的生活,一樣需要花錢。如果能在工資之外發放抗疫獎金,我想這應該是唯一一個沒有爭議的獎勵方式。
2、可以考慮獎勵他們帶薪假期。這個應該也是頗受歡迎的獎勵方式。
3、可以考慮獎勵他們一次攜家帶口的旅遊,讓他們享受久違的天倫之樂。
如果真不願意費神,那就直接給他們晉升一級工資好了。
四、給中考加10分,很難收穫到社會公眾的10分好評
坦率地說,中考並不是決定人生命運的終極考試,僅僅是進入高中的排位賽,加10分對於整體成績排位影響並不大。為什麼卻觸動了人們的神經?
因為中考和高考是社會公平的底線,牽一髮而動全身。事情不大,卻扯痛了社會情緒最敏感的地方。
社會公平是人們都應該小心翼翼格外呵護的社會減震器,對它的任何觸碰都會引起公眾情緒的焦慮和不安。
人們不是在乎這一次加10分,而在意的是這種對公平隨意觸動的任性,擔心的是下一次更大的觸碰。
另外,獎勵受益者並不是醫護人員本人,而是他們的子女,這種父榮子貴的獎勵方式早已不合時宜了。
這種獎勵方式完全有可能給受益的醫護人員帶來輿論壓力,讓公眾將對特權的反感投射到他們身上,甚至引發群體間的對立情緒。
武漢市政府為了避免爭議,特地強調,對加分學生實行計劃單列。其實大家都知道,在學位相對固定的情況下,這單列計劃其實就是從原計劃中調撥出來的。
既然投鼠忌器,乾脆大大方方地丟掉這種醫護人員不滿意、民間輿論不高興的獎勵方式,另闢蹊徑,做到三全其美,豈不更好?
網絡時代,每一件與公眾利益相關的事,哪怕再小,也有可能產生宏大的「蝴蝶效應」。政府在做出涉及民生問題的決定時,除了科學論證、嚴謹推理外,還應多徵求相關者的意願,多評估社會公眾情緒,才能真正將好事做實,實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