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第二大城市是哪裡?一般人脫口而出是高雄。這個答案恐怕要變了。據臺灣地區內政部門統計,高雄人口近六年來一直在277.8萬徘徊,而臺中市以每年2萬人速度增長,上個月僅差高雄1400多人。也就是說,至少從人口角度,臺中市將成為臺灣第二大城市。
在島內,人口增減不僅是社會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因為這直接關係到每個縣市在臺灣地區立法機構中分得的民意代表(民代)席次。 本周,臺灣地區選舉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島內各縣市民意代表席次分配方案,因為人口減少,高雄市的區域民代席次從原來的9席減至8席。
對於普通人而言,這根本不是什麼事,但對於政客以及地方官員來說,這就是天大的事。第一,高雄市的民意代表減少一席,之後內部競爭會更激烈,第二,在臺灣立法機構中少了一席,代表高雄的聲音就減弱了,島內政治版圖將發生變化,第三,這座民進黨「堡壘」的席次少了,不就說明如執政當地20年的民進黨團隊無能嗎?
於是,一場高雄席次保衛戰打響了。
不同算法不同結果
目前,臺灣地區立法機構共有民意代表113席,扣除為少數民族預留的6席、不分區民代的34席,其餘分區民代共有73席。這73席,按各縣市人口多少分配席次,但必須保證島內每個縣市至少有一席。
如今席次排名前六的,就是臺灣所謂的「六都」,新北市12席、高雄市9席、臺北與臺中市各8席、桃園市6席、臺南市5席。按照臺灣地區選舉委員會公布的初步結果,在2020年第十屆民意代表選舉中,臺南市增1席,高雄減1席。
但是,如果完全是按照人口多少來分配席次,各地也就無話可說。但問題出在了算法上,因為按照不同算法,可以得出兩種結果。
若以第七屆民代選舉時的算法,如果一個縣市人口沒有達到31.5019萬人,依規定至少會分配1席,因此嘉義市、花蓮縣、臺東縣、澎湖縣、金門縣、馬祖地區共有6席立委;剩餘的67個席次,其他縣市以每滿32.9837萬人分配一個席次。如果按此方式計算,臺南、新竹將增1席,同時高雄、屏東減1席,除非高雄能在短時間內遷入4萬人。
不過,若以第四屆民代選舉時的算法,每縣市都先分配1個名額,其餘只要每超過31.5019萬人就再分配1位,最後再進行微調。若依此方式,高雄就能保住9席民代,而臺中、臺南、新竹市各增1席,南投、嘉義、屏東則各減1席。
這兩種計算方式的主要差別在於,第四屆選舉只計算一次人口基數,也就是把臺灣地區人口除以席次數,算出每一席對應的人口基數。而第七屆選舉則計算兩次人口基數,先保證人口較少的縣市分到1席,然後扣掉這些縣市的人口數,將剩餘的人口數除以剩下的席次數,再計算出第2次人口基數。這樣的話,每一席對應的分配基數就會提高。在過去,各縣市人口差距較大,提高一萬多人的分配基數問題也不大,但如今高雄人口徘徊而其他市人口增長較快,那麼多一萬人或少一萬人的分配基數,就真能決定高雄市在民意機構中多一席或少一席了。
於是臺灣島內開始了計算辦法的大辯論。
不同派系不同打算
如果採用臺灣地區選舉委員會的初步方案,顯然是對綠營不利的。因為高雄、屏東都是民進黨優勢選區,直接少掉了兩個席次,未來可能造成「兄弟鬩牆」,黨內競爭更激烈。
因此,民進黨傾向選用保持高雄席次數不變的第四屆民代選舉算法。民進黨籍民意代表陳其邁說,臺灣選舉委員會目前採取的算法,相當於出現了2種計算方式,明顯不符合當局憲制性法律規定的選舉票票等值的精神。他認為,高雄市人口總數並未減少,而是由於選委會選用錯誤的計算公式,才導致高雄所得席次減少。因此,他要求選委會採用第四屆民代的算法,直接用島內人口除以席次數得出一個分配基數,然後按此基數分配各縣市席次。
對於民進黨的理由,島內親藍的《中國時報》並不認同。該報刊文認為,不同算法有不同的歷史背景。第四屆立法機構總席次有225席,區域立法委員有168席,但第七屆立法機構總席次僅113席,區域民代僅73席。因為第七屆立法委員席次大幅縮減,再加上每個縣市最少要有1席,如果不採用2次人口基數的計算方式,那對於人口較多的縣市不公平。2020年的第10屆民代總席次仍是113席,因此不應該按第四屆民代選舉的算法。
當然,此次臺灣選委會公布的方案只是第一步,要想真正落實到2020年民代選舉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年11月30日,選委會將根據11月底的島內縣市戶籍人口作為最終計算依據。明年5月31日,「選區變更案」確定後送交立法機構過堂,如果通過就發布,如果遭否決,則變更案送回選委會修改。2018年12月31日是「選區變更案」在立法機構通過的最後時限,如果仍然擱淺,則由行政機構負責人與立法機構負責人協商解決,並於1個月內發布。
考慮到民進黨在立法機構佔有優勢,不利於他們的選區變更案要想順利通過,難度不小。還有一種解決的辦法,立法機構索性修改現行的「公職選罷法」,將計算公式明文入法,釐清爭議,屆時選委會也必須依此計算。但究竟以第四屆還是以第七屆作為計算標準,則仍須朝野黨團商定,未來想必依然是一場大戰。
高雄怎麼就衰弱了?
正如不少島內媒體所言,民進黨與其想盡辦法保住高雄市在臺灣政壇的影響力,還不如想想昔日產業重鎮為何開始走下坡路。
事實上,高雄也有過輝煌的過去。它是臺灣第一大工業城市,蔣經國在推動「十大建設」時,高雄成為島內鋼鐵、石化、造船等重工業的主要基地,擁有臺灣「中鋼」「中船」「中油」等工業巨頭。
如今,隨著產業外移,鋼鐵、石化、造船等傳統製造業苦苦支撐,而其餘的服務業、消費型產業則呈現疲態。數據顯示,2010年高雄市經濟產值6兆7086億新臺幣,2016年經濟產值6兆7338億新臺幣,6年僅僅增長0.003%,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更致命的高雄居民荷包問題。由於當地就業機會仍以傳統產業為主,薪資水平也無法與北部相比,難以受到青壯年人口的青睞,2010年高雄居民平均年薪資380180元新臺幣,到了2016年減少到376340元新臺幣,減少了1%,於是不少高雄人「北上」到其他縣市工作,更不用說吸引新的人口移入。
當然高雄的衰落,也是整個臺灣南部發展的現狀。長期以來,臺灣的政治、經濟資源都集中在臺北、新北為代表的北部地區,南北發展很不平衡。臺灣當局長期重北輕南的政策加上傳統工業的不景氣,造成了昔日臺灣第二大城市的高雄魅力不再,進而也引發了這場高雄席次保衛戰。
(本文編輯:洪俊傑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曹立媛 編輯郵箱:shzhengq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