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將近,送禮熱潮又起。在健康至上的當下,帶有食養性質的產品一躍成為禮品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寵兒,以燕之屋碗燕為代表的即食燕窩產品亦成為消費者熱捧的新貴。
如今,在政策紅利和消費升級的推波助瀾下,燕窩行業愈發呈現百舸爭流之勢,小小的一碗碗燕何以脫穎而出,成為即食燕窩品類的代表?它背後的燕之屋,又何以在創始人黃健的帶領下,成為行業中流砥柱?
生逢危時,危機就是轉機
金蓋紅碗,燙金徽標,開蓋晶瑩白玉湯——這樣一份寓意吉祥的碗燕,卻誕生於危機之中。
2011年,也是中秋前夕。
在那一年上半年,作為行業知名品牌的燕之屋共有約500家門店,在擁有良好業界口碑的同時,還有明星代言帶來的品牌效應,企業正在高速發展的軌道上一路向前。
但也正是那一年中秋,因信息不對稱導致行業爆發了烏龍事件的「血燕危機」,幾乎給燕窩行業帶來滅頂之災。處在雲層之巔的燕之屋也被拉下雲端,陷入驚濤駭浪的「輿論旋渦」之中,打擊深重。
但黃健沒有退縮和逃避,主動承擔起了行業領導者的責任與擔當,凡是經銷商和消費者提出要求,全部無條件退貨退款。為此,他賠上了公司過去的所有積累,連個人資產也廉價變賣,還以個人信用抵押在外面借了巨款。
與此同時,黃健還積極與國家工商、質監部門溝通,親自帶隊去燕窩原產地印尼考察,弄清「血燕」的來龍去脈,並組織專業人員,進行跨國溝通,參與制定燕窩行業的相關標準,為日後「進口燕窩一盞一碼」溯源體系和標準的誕生奠定了基石。
沒有結束業務斷尾求生,在周圍人眼中已屬有些「瘋狂」,但更「瘋狂」的事還在後頭。
半年後,質檢總局的報告消除了消費者的誤解,風波逐漸平息,但當時的燕之屋已是岌岌可危,可黃健並未止步於求穩,而是勤於「思變」。他在朋友的啟發下,研發出了「碗燕」,大膽破局。
升級版「碗燕」追求100%品質管理,碗的材質採用不怕高溫的歐美奶瓶材質、執行科學配方比例(純化水、冰糖、燕窩)、一次封口密封成型、再用121度高溫殺菌燉蒸1140秒,讓消費者開碗就能吃。因為是在企業中央工廠經過一套嚴格的流程生產出來,可以完全保證食品的安全性。
「燕窩行業肯定沒有問題,如果有問題,這種高端產品就不會流傳一千年了。只要我們推出標準化的產品,即使不做幹燕窩了,企業還是可以重振雄風的。」一路走來,作為行業資深人士的黃健,始終堅定。
正如他所言,燕之屋不僅重獲新生,還以碗裝即食燕窩開創者之姿,開創了行業新品類。而燕之屋也成為了中國商業界的成功案例,吸引無數眾人對其化危機為轉機的成功進行解讀和復盤。
有遠見卓識,更要有膽識
於企業危若累卵的狀況下創推新品研發,在他人眼中已屬「劍走偏鋒」,不想接下來,黃健又做了回走鋼索的人。
為了全面推行「碗燕」,黃健開始了壯士斷腕式的更新迭代。他對過去曾經帶來事業輝煌的「專賣店+廚房」模式開刀,要求必須停止採用幹燕窩現燉的方式,全部售賣標準化產品「碗燕」。專門店模式仍然還能盈利,為什麼要砍掉呢?絕大部分經銷商不理解,最後走掉了200多家經銷商,只剩下十幾家經銷商站在黃健這一邊。
雖然公司尚未完全脫離危機,急需老經銷商的資金輸血,但黃健仍然不顧一切反對做出了這個選擇。「我真是佩服黃董的膽量。」一位跟隨他多年的高層回想起當初的這個決定時,仍然感到後怕,當時在她看來,這無異於自取滅亡。但就像TCL當年鷹的重生一樣,黃健心裡清楚,老的燕之屋不死去,新的燕之屋沒辦法重生。
2014年,黃健又決定走出重要的一步。他選擇改造家族式企業,將其打造為「中國合伙人企業」——前兩年的「血燕危機」使企業陷入積貧積弱之中,唯有將自己一手打造的公司開放出來,進行重組,才能解圍。
於是,戰略投資的引入和新舊團隊的融合被提上了日程,一支由現任燕之屋總裁鄭文濱、燕之屋監事會會長傅煜和執行董事兼CEO李友全組成的知名營銷團隊正式加盟。
此後,黃健主動退居幕後,李友全走向臺前。創始人大膽放權,是很多民營企業家不願也不敢想的事,黃健憑著自己的格局和膽識做到了。
「企業只有開放共享,才能集合這麼多人的力量,才能將企業帶到一個個人所不能達到的高度。」黃健如是說。
是的,渙散的人心,融合的阻力,業績的下滑,燕之屋都扛了過來,扭虧增盈,在涅槃之後扶搖直上。掐指一算,從跌落谷底,到觸底反彈至今,也不過七年時間。
黃健有句話,叫「我們越瘋狂越接近成功」。說這句話的時候,他正力排眾議,幾乎要傾盡所有邀請劉嘉玲為燕之屋代言。當時燕窩在國內還屬於小眾消費,誰也沒料到這一被認為是「瘋狂」的舉動能把燕之屋帶上巔峰。
而如今,這句話對燕之屋大落大起的七年而言,也是最好的註腳。無論是開發新品,還是大刀闊斧改變經營思路、顛覆企業架構,亦或是創業初期學習新的商業模式,積極擁抱變化,都使創新和膽識成為了燕之屋品牌血液裡恆久不變的基因。而有實力的品牌,勢必走得更遠。
責任編輯: WY-BD